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梦里江阳荔子丹——杨升庵与泸州的不解之缘

梦里江阳荔子丹——杨升庵与泸州的不解之缘

2021-10-03 22:21·夏荷听娱

历史上的杨升庵,明明不是泸州人,为什么几百年至今,泸州人思念他如此之深,关爱他如此之切,明知误传而宁愿误信,世代相传说如此呢?

人们常说,诗酒不分。从杨升庵与泸州的渊源,即可见文心与酒魂密不可分,诗情与豪气相伴相生。

泸州玉蟾山半玉蟾关前,早年镌刻一副长联:


峭壁一孤峰,访黄太史来游,石上已曾留墨迹;
历年四百载,问杨状元去后,山中谁更畅诗怀。


深情地表达泸州人民对于杨状元和另一位诗人黄庭坚的怀念和赞美。住在山乡竹林茅舍里的老奶奶,至今还在为放学归来的小孙子絮絮叨叨地讲述“杨状元是泸州人”以及他如何“替主充军”和捉弄贪官的故事。

杨状元名慎,字用修,号升庵(1488—1559),《明史》记载:“终明之世,著述之富,记诵之博,推慎为第一”,名副其实,是明代第一才人。他的一生,是忧愁潦倒、颠沛流离的一生。嘉靖三年(1524),他三十七岁上,坚持直言进谏不纳,为首约集同官二百余人,伏跪皇宫左顺门前,嚎啕大哭,声撼内廷,扫尽了嘉靖皇帝的脸面。被抓上朝堂打得半死,充军发配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嘉靖十五年(1536)行役路过泸州。


泸州古名“江阳”,是内陆通去滇、黔的咽喉孔道。泸州卫世袭指挥使韩适甫、韩述甫兄弟二人,文武全才,善能吟咏,留他在此歇脚。杨状元在这里看到:万里长江从城下静静地绕宝山(今名忠山,为泸州医学院校园)山脚而过。南宋抗元名将余玠当年陈列战舰的余甘古渡,风帆三五,“霭乃渔歌杂棹讴。”天光水色,碧绿万顷。水秀山明,斯文荟萃。吟诵前人杜甫、陆游、黄庭坚,范成大们在此留下的诗章,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他数十年的谪戍生涯中,行役 “往复滇云十四回”,每次过此无不小住。少也三两月,多竟一年半载。总计前后“侨寓江阳者十余年,交游日众。”与泸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泸州成了杨升庵的第二故乡。


载在《升庵文集》和《升庵遗集》诸书里的泸州山水诗,多达二百余首。这些清奇雅逸的锦绣文章,只是他在泸州与当地士人曾岷野、章后斋,二韩兄弟以及熊南沙(过)、张佳胤(炉山)诸人徜徉泸州山水,遨游于得失之外,唱和赠答的一部份。通过这些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个爱国忧民,“湘累憔悴滞江潭”的杨状元,同他一起进入了古江阳“梅心柳眼皆春意”,画桥明月教吹箫的神仙佳境。


宝山顶上有座高楼,登临四望,江天一览,“余甘渡口斜阳外”“西原落日迟红树,南浦风光汛楚兰”,极目尽是佳景。楼头横额大书“江山平远”。杨升庵年年去此消夏,“披襟便觉凉如洗”,心旷神怡,多有佳作。最是“江山平远难为画,云物高寒易得秋”一联,不陉而走,千古传诵。今日泸州上、中、下平远路三条大街的命名,便是直接来自升庵的笔意。


《方舆胜览》记载:唐宋年间蜀中荔枝,泸(州)、戎(宜宾)之品为上。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考证:杜樊川所咏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荔枝,便是采自泸、戎,飞直传送的。

杨升庵最爱吃泸州荔枝,一再题诗称誉它“绛纱囊里冰肌滑,火霁枝头冰玉寒。”又说:“试将海内芳蕤数,敢并江阳荔子夸。”推崇备至。州城沱江对岸,五峰山半有座荔枝园,阔约二亩,主人李氏。夏令果实成熟,枝头红绿相映,树间凉风习习,“萍实楚江浮赤日,桃花秦洞灿红霞”。主人邀清升庵在园内“玉壶美酒开华宴,团扇;薰风坐午凉。”

杨状元即席赋诗《荔林书锦》,夸奖园中荔枝可以送去“绣成堆处献君王”,主客开怀畅饮,尽欢始散。这座园林既经状元品题,从此名列泸州主'八景”。直到明代末年才毁于兵火。惟余升庵当年咏诗小楼一座,依稀旧时面貌。如今泸州市忠山公园里,近年培植成活了若干株,行将结实。玉立亭亭,婆娑多态,万众共赏。睹物思人,能不歔欷。


泸州城内城外,名胜古迹、山川风景,杨升庵无不一一品题。现在重读他《宝山春眺》《南定楼》《东岩礎月》《白塔朝霞》《余甘晚渡》《龙潭潮涨》《玉蟾寺》《会津门观江涨》等一系列名篇,更加令人感到古江阳山水多娇,风光无限优美。


杨升庵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不能容于当世,思想忧郁。更兼长年流放云南,吃不上四川家乡的自流井盐,体内碘质缺乏,患上了“大脖子病”(甲状腺机能亢进。云南边远地区的一种地方病),回到泸州,才得当地名医彭楠、任楠治愈。扶病写就的《江阳病中秋怀》八首,却自渴望“安得班超投笔起”,为国家效力。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德,是很高尚的。在他的泸州山术诗中,我们多次读到他面对无边美景,却说是“独立苍茫吟思苦,孤臣白首望长安”这样的句子,爱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与柳宗元《永州八记》异曲同工,清洁贞正,千古流芳。


明代泸州,多有古刹禅林,名兰胜地。杨升庵不时前去赏玩,与僧人谈禅论道。沱江对岸小市厢背后五峰山上的北岩寺,“碧江横槛外,金刹直芸端”。杨升庵多次在那里与友人宴集,唱和赋诗。还留下一方两米高的石碑,其上镌刻他亲笔题写的“江山拱秀”四个碗口大字,立在维摩殿上。民国年间,那里办起一所江阳中学,川南远近州县来此求学的众多学子,无不满怀钦佩的心情,瞻仰这通“状元碑”。


1961年,爱国老人屈仲樵先生,在泸县喻寺区天宝公社天竺寺内发现一通高两米而阔半之的“辛未状元杨慎碑”,刊刻杨升庵亲笔题写的游该寺七律一首,字约两寸见方。后来,屈先生通过地方志乘的记载查明,此诗确系杨升庵所撰,由该寺方丈镌刻为碑的。


杨升庵在泸遗迹,还有他曾经不止一次观赏过的南宋绍兴年间古塔,有他表示“颜阖欲移家,东陵学种瓜”的小市;他曾经登临其上,以观江涨的会津门、凝光门。会津门而今已被拆毁,凝光门也惟余门硐,杨升庵当年为这座城门题写的颜额“凝光门”三个大字,早已漫灭无存,改由今人补书。


泸州民风淳朴。逢年过节,无不举行相应的节日娱乐活动。杨升庵与泸州民人一起,五月五日采药、观竞渡,九九重阳登高,元宵夜游灯市……留下若干锦绣诗篇。


按照当时政策规定,流放军犯年满六十,便可由子侄替役,“归休”返回原籍。嘉靖三十二年(1553),杨升庵六十六岁援例回川,在泸州定居下来,第二年,又为他的幼子杨宁仁迎娶泸州士人腾恩官之女为妻,准备在这里安度晚年。他写道:“采药名山吾愿足,头白久矣谢朝簪”,已经完全与世无争了。


然而,嘉靖皇帝却自饶他不过,“每问近来慎作何状?”嘉靖三十七年(1558)冬天,云南巡抚王昺,派出全副武装的一队骑兵,在四名指挥使率领下,寅夜来到泸州杨慎家门,不由分说,把这位满头白发的七十一岁老人重新逮捕起来,锒铛锁械,押赴远在万里之外的云南永昌流放地。

杨慎留诗的泸州忠山。

杨状元“登舻一望一魂销”,满怀无限凄怆的心情,写诗留别泸州故人“赏菊探梅还忆我,相思莫吝置书邮。”衰老且病的他,知道自己是再也回不来了。“宠见江阳殊霭霭,壮游滇路漫迢迢。梅心柳眼皆春意,僰舞夷歌亦舜韶”,故乡的山川,故乡的人民和他们的歌声,是如此亲切,如此关人。难为他再也回不来了。泸州地方长官,派遣百户宋文、舍人石冈陪送出境。

临别之际,杨升庵不胜依恋地写道:“七十从戎鬓已斑,劳君相送出边关。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述。”明知“遥想生还戍幻梦”,却以明春可还告慰他留在泸州的家人。内心之疾痛惨恒,实在是无以复加了。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这位一生颠沛流离,到此精疲力尽的老人,刚到永昌不久,便病倒了。他以无比愤慨的心情,写下了这首《永昌卧病感怀》诗,指斥权奸小人,申述自身的不幸。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人体是渺小的、一个生命是短暂的,功名成败瞬间即逝,唯有思想永存。杨升庵是学术奇才,他敢于直言、对朝廷忠诚、人生坎坷、看透江湖、成就卓著。

嘉靖三十八年(1159)秋天,伴随天边一颗明亮星辰的殒落,明代第一才人、学富五车的学者杨升庵在云南与世长辞。临终易箦,难为这位泸州人民的真挚朋友犹自“梦里江阳荔子丹”,怀念江阳,梦魂萦绕。

#泸州风物正当红# #泸州旅游# #泸州头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永康《人文三泸》连载29:泸州八景图
赵永康
醉美泸州
穿越体验!500年前,泸州旅游体验“官”杨升庵的“江阳八景”情
泸州,我还没有醒来
中国古代才女之十六——黄娥:词工散曲折夫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