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東漢隸書概述
東漢隸書概述
 作者:周光子
1.1 隸書的形成
    隸書,又稱佐書、史書。隸書的產生源於便捷書寫的需要。官方的正規的篆書,因線條詰詘繁複、園轉彎曲的筆劃太多,書寫費時費力,人們在非鄭重的場合便把字寫得草率和簡化一些,將本該工整的弧形筆劃變成了比較平直的筆劃,於是,“解散篆體”的隸書便在社會上流傳開來。篆書快寫即成隸書。隸書普遍使用於漢、魏。據《漢書·藝文志》和《說文·敘》記載,隸書開始出現于秦代,是為了應付當時繁忙的官獄事務而造的一種簡便字體。此外,從漢代以來,還廣泛流傳著程邈為秦始皇造隸書的傳說。然而,近代考古發現,隸書至少形成于戰國末期。
    關於隸書的產生的年代,歷史上有種說法是產生于秦代。這種說法的文獻資料最早見於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和《說文·敘》。《漢書·藝文志》:“是時始造隸書矣,起於官獄多事苟趨省易,施之於徒隸也。”《說文·敘》:“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而程邈造隸的傳說,則是隸書始于秦代的具體化。徐鉉等“奉敕校定”《說文解字》時,在上述“古文由此絕矣”下面,用小字注:“徐鉉曰,王僧虔云,秦獄吏程邈善大篆,得辠系雲陽獄,增減大篆,去其繁複,始皇善之,出為禦史,名其書曰,隸書。”蔡邕《聖皇篇》說:“程邈刪古立隸文。”南北朝時的宋代的羊欣、北魏的江式等人,也都說程邈為秦始皇作隸書。後代書家也多以隸書產生于秦,創造者為獄吏程邈。
    但是,隨著近代戰國木牘、秦簡實物資料的出土,隸書產生于秦代和“程邈造隸”的傳說被逐漸否定了。正如裘錫圭先生所指出的:“這些說法都是有出入的。從考古發現的秦系文字資料看,戰國晚期是隸書形成的時期。雖然跟戰國時代其他國家文字相比,秦國文字顯得比較保守,但秦國人在日常使用文字的時候,為了書寫的方便,也在破壞、改造正體的字形。由此產生的秦國文字的俗體,就是隸書形成的基礎。”從考古發現的戰國文字資料的研究中得知,隸書的萌芽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從大量出土的四川青川戰國木牘中也可以顯見,其時的字已由縱長轉而出現了正方和扁方,用筆已由圓轉化為方折,大多數字已形成了隸書的體勢,並有疾緩輕重的變化。而晚於四川青川木牘幾十年的湖北睡虎地戰國秦簡(圖一),更是出現了“波勢”,字體隨形造勢,長方、正方、扁方不等,點畫中明顯的起伏變化,看似草率,實蘊瀟灑,它熔篆隸於一爐,拙中見巧,古趣盎然,是初具規模的古隸書。由此可以看到當時日常使用的文字的真正面貌,這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徒隸”中流行的秦俗體——隸書。因此,我們可以說,由程邈一個人創造的一種書體的說法,未免言過其實,充其量,他很可能在秦代官府正式采用隸書的時候,曾起過搜集、整理和推廣的作用。從這些資料說明,最早的古隸,至少戰國時代就已經產生,不過後來有人將這些簡化了的形體,集中起來重新構成一種書體。這項任務,可能是由程邈最初完成的。


1.2 隸書的發展
    秦朝是篆書的終結期,它把篆書法度化推向了頂峰,篆書由此而走向衰落。秦朝又是隸書的過渡期,此時,隸書在民間得到了廣泛的流行和官方的承認,但尚未完全成熟。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很多字的寫法仍然接近於正規的篆文,其次,有些字雖然已經有了成熟的隸書相同或相似的寫法,但書寫時,仍然殘留篆書遺意。這兩種現象說明,在秦代,小篆是主要字體,隸書只是一種新興的輔助字體,社會地位较低。秦代統治者允許官府用隸書來處理日常事務,是迫於形勢不得已罷了,並不說明他們喜歡或重視這種字體。進入漢代以後,隸書才日臻成熟。
    漢代共426年,在這個時期,篆書還在使用,但在逐漸萎縮。西漢前期,篆隸並行,後來隸書逐漸取代了篆書的地位,成為通行的書體。從《居延漢簡》等出土文獻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時期的隸書既繼承了秦隸的傳統,又有創新,運筆保持了篆書圓融流動的韻致,兼有波磔行草的連筆,風格質樸率真,較秦簡有更多的隨意性,但還保留著篆書的部分形體,仍屬一種走向成熟的過渡書體,後人稱為“古隸”。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圖二)是這種古隸的代表。“古隸”也稱“秦隸”。由於古隸也包括漢隸形成前的漢代隸書,稱它為“古隸”比較合適。值得一提的是,“古隸”這個詞也是有歧義的,它還可以指一般的隷書,跟楷書的別名——“今隷”相對。
    隸書在漢武帝後到東漢晚期這段時間裏,逐漸成熟,被後人稱為“漢隸”。“漢隸”也稱“八分”。熹平石經(圖三)是漢隸的典型代表。此時的隸字,其體態主要是扁平而有波勢,用筆也有一套成規,但字形仍有不少變化。變化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最後變得和後來的楷書越來越接近了。


    正如裘錫圭先生所言:“在秦代,小篆是主要字體,隸書只是一種新興的輔助字體,社會地位很低。但是,隸書書寫起來比小篆方便得多,想要長時間抑制它的發展是不可能的。可以說,在秦代,隸書實際上就已經動搖了小篆的統治地位。到了西漢,距離秦王朝用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並沒有多久,隸書就正式取代了小篆,成了主要的字體。”另外,兩漢時代通行的主要字體是隸書,輔助字體是草書。大約在東漢中期,從日常使用的隸書裏演變出一種比較簡便的俗體,裘錫圭先生稱之為“新隸書”。在隸書字形演變的過程裏,新的字形出現之後,舊的字形往往遲遲不退出歷史舞臺。特別是在東漢,各種字體相互影響異常激烈,同一個字往往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出現了很多異體字。
1.3 研究東漢隸書字形的資料
    隸書的成熟和發展,是在東漢時期。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石刻等也多是東漢之物,是研究東漢隸書的重要資料。
1.3.1 石刻和墓誌文字
    石刻文字歷來是研究漢代文字的主要的資料。石刻文字中又以碑文最為重要。東漢時代大興碑刻之風,東漢中晚期是這種風氣最為盛行的時期。所以前人搜集的漢代石刻文字絕大部分屬於東漢中晚期。東漢碑刻一般用隸書,都是書法精品。如方正古拙的《張遷碑》,嚴謹端莊《禮器碑》、《史晨前後碑》,秀媚靈巧的《曹全碑》、《孔彪碑》,奇縱恣肆的《石門頌》、《楊淮表記》,等等。
1.3.2 簡牘文字
    在漢代,簡仍然是主要的書寫材料,牘也使用得相當普遍。雖然在東漢中期,蔡倫改進了造紙方法,紙開始成為書寫材料,但一直要到南北朝時代,紙才比較徹底地把簡牘排擠掉。從清末到解放前,在西北地方兩漢代的邊塞遺址裏,陸續發現了很多漢簡。解放後,還在湖南、湖北、安徽、山東、河北、甘肅、青海等地的漢墓裏發現了很多簡冊。其中《敦煌漢簡》、《居延漢簡》等是研究東漢隸書字體的主要簡牘資料。
1.3.3 帛紙文字
    解放前在漢代敦煌、居延的邊塞遺址裏,曾經發現過少量寫在帛書上的隸書,內容是書信和題署。漢代帛書中最重要的是1973年在馬王推漢墓出土的大批帛書,但它們主要是由古隸抄寫的。
1.4 東漢隸書的正字
    漢代雖然也很重視文字,但長期作為俗體的隷書並未得到及時的規範。著名的《說文解字》也是以篆書作為主要形體來編寫的。隷書雖然在漢代廣為通行,但長期沒有形成標準字體,因而形成字無正體,經無定本的混亂現象。直到漢靈帝時,才有了著名的“熹平石經”。熹平石經刻于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當時書籍仍為竹簡,學者全靠抄寫,極易出錯。經籍無定本,人自為說,往往無所適從。此時隸書雖已通行,卻無標準字體,以致文字失範,貽誤後學。針對這些情況,蔡邕、張訓等人奏請皇帝定五經文字,後來便由蔡邕用隸書書寫成《周易》、《尚書》、《論語》、《禮記》等經,使工匠依文鐫刻,製成石碑,立于洛陽城南的太學門外。直到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四十六座石碑全部鐫刻成功,引起全社會的轟動。這些石碑的鐫刻和樹立,對於規範和統一隷書的形體,有著重要意義。另外,三國魏曹芳正始二年(公元241年),洛陽太學門外又刻立了一種三體石經,因為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漢隸三種字體寫刻,故名。其中鐫刻的漢隸,也為隸書的規範起了積極的作用。
    遺憾的是,熹平石經和三體石經都在戰亂中受到嚴重的破壞,漢代也沒有出現一本真正意義上的隷書字書。而即使在以正字為目的的熹平石經裏,往往也會出現同一個字的不同寫法。我們從殘存的一些熹平石經的資料裏可以看到這些現象,如:


等等。鑒於本文旨在研究東漢時期紛繁的異體字,而其中何為正體實難確認,故本文未設立東漢隸書正體,所舉的記錄同一個詞的音義相同而寫法不同的一組字之間互為異體字。
1.5 東漢隸書字形研究現狀
    對隸書的專門著作,古代有宋代洪适的《隸釋》和《隸續》,清代顧藹吉的《隸辨》,翟雲升的《隸篇》,等等;現代有洪鈞陶的《隸字編》,張同標的《隸書異體字字典》,等等。然而,這些著作多是對隸字的收編,並未過多涉及隸書異體字的研究。因此,專門對東漢隸書異體字的研究著作是極少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篆刻:秦系文字的来龙去脉(附最后10方秦印临摹作业)
篆書 風格發展簡史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說文檢字》概述
中國古代書法史的分期和體系(二)
收藏 || 篆书印谱大字典(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