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书学研讨会】 《墨度》--王忠勇书法妙论2
王忠勇书法答问 (9)
- z% Q4 |3 x" R( h5 y
(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习书者的相关对答。尚待整理和编辑。)
" s# a* F  U, N3 g2 M) m4 ~3 K; l5 P1 T, D
/
2009-08-08 20:48
+ d$ M% i' Y& L% `* V  V9 j% D
/0 ?5 [3 Q; }' {
/' u+ E+ }! a! T# b. w* S
" W; v' v' H; T4 G* M3 b# M
写二王一路的行草,用什么毫和什么宣纸最好?所谓的中锋用笔,是不是要把笔握成约90度吗?! k8 j/ l8 a- `* F
/& g: e0 I: Q: S1 l: j, a
写二王小字用狼毫小笔和半生熟纸。熟练后放大写则另外一回事了。中锋用笔指笔锋能裹起来,即裹锋,也即“万毫齐力”,因辅毫、主毫裹在一起,“齐”心协力的效果。这点还是问老齐,他家的事情让他来解决。我记得他那忽悠学中有。如果把笔握成90度写字可能书法史上就没有王羲之了。
/
/. ^- Y9 m0 n5 v; Q& Z
学行书有一定基础后(能入选省展还不能入国展),结合当今书展趋势,是专攻一家提高的快还是博采众长提高的快?
/2 I9 D9 `! B9 k# E5 w, E
要想迅速入展,就要专攻一家(专攻李双阳、王义军、龙开胜哪个都行),因为学古人太慢;要想获“兰亭奖”,就要博采众长,如王、颜、何绍基、于右任等等都要学,那从现在起也许还要十年以上……
/
/
王忠勇书法答问 (10)
(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习书者的相关对答。尚待整理和编辑。)
( l  l, ]3 T1 ?2 @" Y
/
2009-08-08 20:48
9 Q; g: m$ s5 d! W2 o9 d
/
/8 C# e# s3 H  T
学习二王先学什么帖好,王手札,圣教,米,赵,王铎,是喜欢那个就可以学那本,还是有先后次序?1 Q8 C; n2 I! j# E- _6 b" K
/: p" ^) \+ i  \
至于学二王先写哪个帖,依我看,哪个你最动情就写哪个,不会有问题的。1 `2 F. K/ A! ]9 |) P2 ]
/
// }2 t8 ?8 A- g  a8 R
怎样将碑刻写成帖味儿?
/0 g" ~5 h6 Y7 V0 A: }
去掉碑刻刀味,还原刻以前时的书写状态。因毛笔和宣纸与锤子、凿子是两码事。要追求刀味最好学篆刻,而不是学碑刻。) r4 L3 D$ x; G0 X4 x+ b
/
/
古人讲写字要有骨,肉,血,气,色,请教您是怎么理解这几点的?9 {* `4 C- ?& g3 L5 c3 ~( C
/
哈哈,古人所讲的“骨,肉,血,气,色”,我如果从正面解释,无论如何也说不清了。不如这样比喻,好字如同妙龄女子,不施粉黛,依然靓丽,因为有自然之美足够了;孬字正像半老徐娘,尽或脸上厚粉一层,也遮不住岁月的印记。因为已缺失了骨,肉,血,气,色啊' @; X: |8 G  S& H6 G
/# }) J. c' U7 V" h  s
/; `- Y1 y+ {2 v" p' O  R
能帮我介绍一些新的作品章法吗,特别是国展上一些八尺条幅的章法。真心求教。- g) b! i1 X. n- z$ d
/
作品的章法方面最好备几本国展作品集,那里面什么花样都有,可比我有才多了(开玩笑了)。我说一点真心话,章法比起好字的本身已微不足道,清水出芙蓉嘛!
/
/  Z  t; g* x3 H
对于二王一路的行草书,我认为我现在的小字写的还可以看看,但我不知道如何将小字转化成大字,听说要通过隶书来转换,我现在也在试着练隶书,但还是不得其法,我想知道就是如何用大字来表现二王一路的风格,包括毛笔的选择。- H9 N( o& k9 E6 v
/, b9 l( a  j2 f( J  G: L  D# t
这个问题涉及到笔法的演变问题。魏晋小字用拨挑侧切法,故灵动峻爽;后来写大字笔和纸都不同往日,所以笔法最先要变。经验告诉我,生宣上写大字最好用绞转逆顶法,所以建议可临张旭、林散之等这方面大家的作品。另外运指还要转换为运腕、运臂,且莫斤斤计较原帖小字的细微,因为放大后工具不同,动作不同,原有的细微我的祖宗王羲之老人家也未必能做到,何况你我?大字要重气局、力感,其它已为其次。无论大小,二王帖味儿不能丢。1 x3 v  T5 ]: o  r! c& g7 n' J
/
/
王忠勇书法答问 (11)
/ |7 g0 }2 C6 t
(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习书者的相关对答。尚待整理和编辑。)
/! A; ]- w/ ]: R) @' N' _# x
2009-08-08 20:48
/
/' [5 Y2 O, T0 x9 p7 q) M' b
您写大字也用狼毫吗?有大的狼毫笔吗?我看您的小行草作品都是写在色纸上的,是不是在生宣上不好写呀?那我们是否还有必要使用生纸写书法呢?
/
我少用生宣写小字,因为我侧重表现晋唐一路的细腻精微的笔法在生宣上难以体现,各人选择而已。并非生宣不可写小字,林散之先生的字不论大小我想还要依靠生宣,因为他以墨色为重。生纸写大作品还是很有效果的。% Q2 K' q& R; [
/. R$ ~9 {- A2 I/ _6 ]2 F. O: S
/
王忠勇书法答问 (12)
. B: C- C+ L. s0 Y3 s6 a/ O  d
(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习书者的相关对答。尚待整理和编辑。)
/) I3 @, B/ S+ p: ?
2009-08-08 20:48
/9 s  }3 p0 g4 h$ i( }. O- B
/
什么是使转?古书论说的不多,难懂,看张旭光的视频讲座,唯此讲的最少,片语代过。
/
使转有两层含义:一为使,即因势利导,往往在字的转折处用(犹如开车在拐弯时方向盘要顺势转动)。弯要拐得自然,否则就要翻车了。二为转,转字也有拐的意思,但更有转换笔锋的含义。转锋又有换锋(即调换笔锋方向)和绞转两个意思。绞转是最重要。
/1 j6 s' P6 `1 L( v: G
/
如何避免字俗?, a% s' d( W2 i: B0 v1 l
/
:脱俗问题太大,这牵扯到艺术感觉敏锐与否的问题,更牵扯到对书法本体的认识是否深入的问题。我没法用只言片语解释清楚,请谅!我有土方可一试:每个字的结体都离唐楷味(尤其柳体、庞中华等)远些,病情可缓。当然,用笔也很关键,丰富的笔法可以掩盖一部分俗意。然而气质上的脱俗,最终需要心灵的净化。
/
/) T) Z/ K( [4 t$ y1 \8 E* a
学书:笔法字法皆可学,唯意难求,如何得意?
/
“意”说白了就是韵味。这种余音绕梁的玄外之音只有多看帖、多品味,也许能感受到。作品的气息正如人的气质一样,它令你之所以感动,是因为扑面而来的大感觉会让你迅速亲近。丰富的用笔技巧从表面来看可以解决点画的准确与到位,但假如在挥运时增加虚实、节奏感及空间营造等艺术处理,加之“随性而发”的自然书写,所谓的意自然定会有所体现。/ a4 _$ Y) X, x& _1 M$ z
/1 B! M: }: q; G  o6 H; J- x/ G" @) Z" C
/
王忠勇书法答问 (13)
(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习书者的相关对答。尚待整理和编辑。)
; h/ \( X% F# s" W! H3 T5 L
/. M- R. e* o$ w& k) T- W
2009-08-08 20:48
: |$ ^7 I6 @3 |) o
/; x; ~" v# W5 N! r. W
/
宋以前的法书一般字比较小,是否有必要放大临写?因为现在经常要写大字。另外,有哪些字帖不适合放大临写?有没有什么标准?
/5 X" K' D0 g3 y
一定要放大临写。但前题是在忠实原大临习有一定基础后,逐步放大。从道理上讲,没有一本字帖不适合放大写,因为放大的本意并非忠实原先的小字字形,而是通过展大后锻炼虽略变其形仍不失其意,再加上线质、气局等因素的改变从而获得新的审美内涵。$ D- d; @2 J, E3 J' D
/
/5 {; ?* W- b/ w
看到您提按使转的高超技艺,假如在写一幅(较大)作品时,是把墨足量调和好然后书写,还是在书写过程中随写随调呢?; ]; l, i& ]9 E' b6 B6 ^( ~! w
/3 w  w+ X/ V. ^; T
墨要随写随调,只有经验,没有定法。3 b( h  q& V: S5 Q1 H2 ~: j; {8 ?& z
/' m8 J* D# @+ t* U& P1 J
/
王忠勇书法答问 (14)
(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习书者的相关对答。尚待整理和编辑。)
" {1 K9 e( C# E: \
/
2009-08-08 20:48
/
/
从你的一件作品说起吧。“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这是米芾论书的名句。张旭、怀素堪称草圣,多数书家认为,旭素的草书虽狂颠但也是不失法度的。米芾的书法成就,主要的还是行书,在草书上并无建树。你是如何理解米芾的这一论断的?8 N4 Y- [. }# Y; O7 ^+ K/ l9 ^
/
米芾的草书本身写得很好,后世评价草不如行是就风格不太强烈而言,并非说它不好。从米芾现存草书作品来看,他对二王理解不是一般的深,但为何草书的风格并不强烈?真是不太好讲。以我自身为例,我平时在草书上用功很勤,但真正创作时大多为行草,因为其中有很多适合自己表现的行楷造型割舍不下。米芾喜作行草,是否也有如此情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草书理解不深入的人是写不好行草书的。因为草书为渊源,行草为流变。正因米芾对草书有这般理解,所以他的行草虽个性十足但却甚得魏晋风度。拙见以为:米芾是后世极少数能真正表现出二王遗风的天才书家,无论从笔法或气质上。但从米芾的行楷书的结体、造势上已若隐若现地渗入唐以后的俗意。这是时代使然,虽为小疵,仍遮不住他在书史上的万丈光芒。
/
/
我在创作中经常没有性情的流露,在书法创作中如何写出性情,一个人的性情可以培养吗?是不是这跟性格,修养有关呢?我创作的是楷隶作品,学习四年了现在在大三。希望能得到王老师的点化,在次不慎感激!! R1 E; @: E, @4 g
/2 ^# }/ b9 l- O
作品中缺少性情最主要的原因是积累不厚(其中包括笔法不熟,结构生疏等技术问题)。手熟自能生巧,更敢胆大妄为。另外要多思考传统意义的书法本体,应以达其哀乐为至归,流露情性才是真正的目的。; I7 D& W9 B: q. y8 v
/' J7 \/ ]; W! B* m  g% A1 _
/
^$ H7 \' Z7 N4 K: T
0 b; v0 g3 Q; A& f! t7 n; o
王忠勇书法答问 (15)
(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习书者的相关对答。尚待整理和编辑。)
# ~% c9 a5 _7 _, s
/
2009-08-08 20:48
1 S' J1 B% I! ^/ ?$ z0 j# U% y) v
/9 G3 a  U# F+ Q$ u- w
/
我学书是出于爱好。我现在主攻隶书,写过曹全,现写张迁。按我自己看写字的结构总掌握不准,不知应从哪方面入手才好。我现在除了写隶书外,还写写圣教序、篆书行吗?
/3 B( S$ u6 ~% W( f/ `. Y5 q7 u
隶书结构以横势为主,但字的框架不能依楷书习惯去处理,那样会很俗气。建议临一些西汉带有篆味儿的简牍,或直接临篆书,一定要弄清篆生隶的演变过程。可做此实验:先写一标准小篆,如“马”字,再写一隶书“马”字,然后添上篆隶之间的过渡型。这样以来,很多道理就明白了。行草书当然要写,这样更能增加字中的灵气。5 Q6 E9 a) f- D2 ?8 s% Y7 V$ F2 N
/
/0 B$ y! b& P1 W
书斋生活需要融合,您是怎样融合书斋生活的?您的木斋很有趣味,这种趣味对理解古人感悟古人有几分的作用?
/6 _* O% M9 C; Z+ j- y. L
木斋的趣味缘于我个人爱好,正如我穿衣喜户外休闲而不喜西装领带。朋友讥为“美院色”:远看要饭的,近看收破烂的,仔细一看是广州美院的……我骨子里恋旧,常常会独自品味岁月的轮回刻在心灵深处的那份苍桑,也许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吧。另外,雅与俗的概念因人而异,“木斋”的田园风也许能仿佛几分古人的林下之风,并且可以使我在纷乱的广州找回昔日在古陕州的那份清静……
/4 C9 \! p9 s# G  b5 A( _+ v3 T
/5 I. g9 I8 T! Q
我感觉在临帖中结体容易掌握,但用笔总写不像,提按还略懂一些,但绞转、裹锋等笔法术语却太难理解,大家都说笔法是书法的灵魂,得笔法者得天下,但究竟什么是笔法?藏锋、回锋我理解,但中锋、侧锋写出的笔画到底是什么形状呢?如果没有笔法的困惑,我的字一定是另外一种样子。我是临柳的,后来临过米、王。期待您解惑。
/' e: E2 Q, {; L) ^8 ?
看来大家对用笔问题越来越重视,这是个大好事。“得笔法者得天下”实出自我口,盖戏謔之语也。关于用笔的绞转问题在答其他网友时已答过,请查看。中锋问题前面也解释过。侧锋主要指顺势杀锋入纸,贵在凌厉,所以要有一定的速度感和灵敏度。中锋能使线条圆劲,侧锋可致线条爽快,各具美感。最合理的用笔法应为中侧并用,以中为主:“即中即侧,即侧即中,复归于中。”(董其昌语)6 d# a8 q6 _  r7 W/ O6 I$ Z# O
/8 W: {3 w- O" s3 k5 s2 ^
鄙人对“空灵”、“灵动”一直理解不深。请王先生举一幅作品为例,细教之,谢谢!
/' B( B' H1 f5 {0 C0 c4 D. E
“空灵”指空间感,“灵动”指活泼感。如《韭花帖》疏朗开阔的章法为空灵,而其中细腻多变的笔法为灵动( u0 |! R- ]/ H' M( y! N
/& d& c. [4 K3 `) U; Z. J$ R
// K: ]1 q) L, m+ N- t1 e* T: C
王忠勇书法答问 (16)
(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习书者的相关对答。尚待整理和编辑。)
/- E; L- |5 P" I& {
2009-08-08 20:48
1 _' i2 ^1 y# f( Q
/9 \$ O) I$ ^- U1 M7 [( _
/& e' v8 l2 X- j
如今的书法为什么会出现千人一面?
/
出现千人一面的问题主要是看当代人的字太多。我觉得如今我们眼中的古帖已被常常看当代人的字所带来的视觉疲劳所污染,已经不是原有的面目了。现在展厅里很多人的作品盖住名字就像一个人写的,是因为大家互相参考。建议顺《书谱》上溯羲、献,再往章草上用用功,定会有别往日。5 g6 n2 a/ g* G" L
/' k% X; J# N5 |1 {( ^
/' t8 s$ |5 l1 R8 g
您是如何理解二王帖学里的绞转笔法的?
/& C( X/ R- V" j' K
绞转实指笔毫裹在一起后连续“拐弯。
/" ]/ ^4 _$ d( k. D
/
你认为近现代继承二王帖学比较好的书家有哪些?对笔法的学习你倾向哪一家?, i3 g- {% l8 T# ~2 ]$ V
/% G7 v2 P4 G' e. r! |
正统笔法上沈尹默功力最厚,气韵上白蕉最佳。另林散之先生秉承帖意而以碑骨出之,堪为大师。对书史贡献当在沈白之上。因有新意故也。王、颜为帖学两座高峰,深入一家便可受用终生。  m+ F) O' ^7 s8 f' B6 n/ {
/
/
王忠勇书法答问 (17)
(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习书者的相关对答。尚待整理和编辑。)
( K  t! {% ]: L3 H, `
/
2009-08-08 20:48
/* O6 Z! B* _' x4 R( o; k. X
/. Y+ L# M" e5 N5 T6 j6 r
给我们讲讲行书字法的使用?如写二王一路的,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该注意些什么?
/) Q3 i4 h& [7 l
这个问题恕我无法全面作答,犹如有人喜川菜,又有人喜日本料理。所好不同,所取必然不同。不过有一点,写二王一路在结体上最好奇正相生,奇而不怪,不要违背自然之美而过于夸张变形。
/1 i$ z, R& _! L# e
/
游历给你的书写带来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Y2 N. _  c: G" J
/  l2 L* K1 _( @( a; d* y" S
触景生情,寓情于笔下。
/" D* l2 [/ a) Z" g2 \1 I% i, r
/! ?2 N9 W" K7 d+ w" Q7 H' y7 X5 g
如何解决结体的问题,我指的是,如何结体才能避免流俗,才能表现心中想要表现的那种意境?
/
结体脱俗问题前面已述。还是那句话:离唐楷的习惯性结体远些。2 \4 W& O/ W/ I5 {( }
/
/
在作品中怎样体现作品的气韵和连贯性?现在很无助,希望能得到您的解答。+ U  |% R4 B! s9 a  }
/- K5 X' |8 Q- Z' G
气韵和连贯性还是需要解决手熟问题,熟能生巧。
/
/
X( I- h/ A6 g1 _/ Z
王忠勇书法答问 (18)
(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习书者的相关对答。尚待整理和编辑。)
/
2009-08-08 20:48
/8 }+ r+ a$ m8 ~
/
我临帖时大多注意的是笔画质量,养成了看一笔(或几笔)写一笔的习惯,而不能看一字后临一字,导致了对临还可以,可是背临就不记得字形了,这样一直临下去行不行,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8 V9 S) B8 j/ x4 I8 G& P! p' M
/
不但要训练看一字写一字,还要训练看一串写一串,最后达到背一串。如果手不熟,印象不深,岂能自如?再加油吧!
/7 z' F; P# C4 _+ Z+ u
/1 ?8 h/ G2 c4 F: e
草书宜先写大,还是小?  \+ H( U. C* z4 N! G; Q+ \
/# W$ q/ h! ~5 ?, j. Z! R7 u
草书要先临小,再展大。
/
/
如何才能增大笔毛与纸的摩擦力,写出的线条厚实,圆润、立体感强?" I) c9 u7 s+ r0 E4 `+ A& N
/! O5 R6 N& n9 N5 h# c
增加笔和纸的摩擦力我有如下体会:1、深刻理解中锋用笔的好处;2、逆顶法亦可使线条涩感增强;3、速度感的训练;4、坚持临一段时间篆书。) i& v) H% P# P# I  k0 G" P
/
/
/ _3 P; T- U3 L! D! k- B0 m7 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王忠勇谈书法(转自中国书法网)
王忠勇论书(一)
楷书结构51法
草书不能狂而无法,那么草书的法具体指什么?
圆与涩在书法的行笔中不能共存吗?
王羲之草书连笔,打动自己,扣人心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