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书法人文精神的失落

当代书法人文精神的失落

书法,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中,处处彰显着“人”的个性与品格,也时不时的暴露出与“人”相悖的致命弱点。当代书法创作中的“人文精神”显得更是苍白无力,也使许多有识之士感到几分无奈。  y5 p. k. m" m2 P4 l; e' _
. P! X2 @9 ^! d
当代书法人文精神的失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n; O7 _8 v3 h1 C  N  t

1、忽视技法与意志的磨练。

书法,需要一个人天长日久的研习。通过临摹,掌握书法艺术中的笔法、结字、章法、墨法,通过临摹来体悟古代书家及经典作品的内涵。当然,临摹也不仅仅是技法上的临摹还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与毅力,调整人的心态。
+ v4 E( v! O! S9 @, Y% i" c
纵观当代书法,对于技法的训练多为少年宫或老年大学的事,而对于那些中青年或小有名气的人来说,临摹是不屑一顾的。他们以一成不变的方法去应付自己的创作,强调自己所谓的个性。这些人的作品,表面上看来颇有面目,但经不起推敲,更谈不上通过技法的锤炼来体现心灵与意志了。他们将“字如其人”表面化、肤浅化,认为“如其人”即“如其性”、“如其表”,而把“如其才”、“如其志”抛到九霄云外。从一些入选国展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现象:一些人忽视技法的丰富性,将书法中的笔法、字法有意破坏,表面上来看是张扬了个性,但所缺乏的真正是文化内涵,所以,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得以凸显在当代书坛。
* ~! ]- t) f9 A* P
2、书法创作内容的苍白。

众所周知,当代书法创作的文字内容是苍白无力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书法热”所产生的书家大多经历过“文革”,其文化知识可想而知。而上个世纪初出生的书家,由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其国学功底也不见得深厚。他们饱经战乱之苦,遭遇文革劫难,有的虽有点诗文功底,但也不能同古人相比。这些人进入新世纪以后也会渐渐逝去,而“文革”后出生的书家年龄很轻,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升学谋职的巨大压力使他们无法也没有机会进行国学地深入研究。表现在书法创作上,大多是唐诗宋词。要么是“白日依山……”,要么是“月落乌啼……”。进入新世纪,一些书家在书法创作内容上有所改变,但还是古人的曲、赋、文、论等,至于书家书写自作诗,那是极少极少的。有的人虽然诌了几句诗,但还是顺口溜,不仅无诗词意境,还在平仄、音韵上出现较大问题。这两年,虽然对国展的获奖者进行文化考核,但考核的内容也是“小儿科”。

书法是由汉字构成的,书法家“不识字”是当代书法创作中的有一大景观。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诸如繁简互用、草法不准、篆法错误等。“硬伤”时不时的出现在展赛、报刊上。

从上面来看,当代书家的作品大多“徒有笔墨”,中国文人的精神、素养在当代书法创作中丧失殆尽,这也是当代书坛无大家、无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c2 g' }2 Z# }, W

3、书法教育的薄弱。
5 K4 y4 q- s! B& s5 @3 H
当前,小学书法教育除了时间难以保证外,还存在着师资、教材、教法等诸多问题。书法在一些学校或教师眼中常常被视为“副课”,一周一节的书法课也常常被挤占他用,这样,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没有专业的老师,把书法课与其他功课同等看待,或认为书法就是要千遍万遍地临摹,不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机械、枯燥、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丧失了对书法学习的兴趣,也丧失了学好书法艺术的信心。教材的问题主要是不能因人而异。素质教育承认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教材的“统一”使教师减轻了负担,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能因人施教。说具体点,即学生之间的智力不同,理解能力有高有低,笔性之间也有差异,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选帖也应有相应的变化,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面向每一的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是素质教育总的指导思想,也是素质教育“人性化”的具体体现。' @- P" W6 A* m0 k
: s# p! L3 I9 {; Q  p
中学阶段由于面临中考和高考,学生的书法教育成了空白,这无疑是对有书写才能学生的扼杀。3 ~) R* q7 M' S( q5 K( s
& B) X4 r: x1 C1 `2 Z
高等学府虽有书法专业,但从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来看,其创作水平远远低于理论水平,这与其学历极不相称。这也说明了仅仅靠在校的几年突击是提高不了书法水平的,因为它违背了书法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了教育教学的系统性。这更加说明了单靠强化训练是成不了书法家的,阶段性的教育只会有阶段性的提高,系统性的教育才会有系统性的提高。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违背书家的成长过程,只会揠苗助长。
2 y+ O8 p( }: K1 k
4、书法批评的无力

当前,对古代书家及作品的批评仅停留在生平及技法上,不能在大环境下对社会背景、人物心态、学问素养等进行深入研究,忽视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作用,只能使批评流于形式。更有甚者,仅从书法技法上对古人作品做一分析,只强调作品的个性,而忽视了作品的共性,不能用思辨的眼光来审视那一时期的书风及书风成因。

对当代书家的批评大多是一个方式:少年聪明,中年变法,老有所成。这种批评西安的程式化,即使书作中的毛病很多,也都是瑕不掩瑜,将“人性化”的书法批评“人情化”,,落得个谁也不得罪,谁都有面子。把批评看成了讨好书家的工具。/ s5 K8 t' H, Y) B' q' z
) ^: ~) K- {3 a, H0 Z# m
理论是对创作的总结,也是对创作的指导,批评家不负责任的语言不仅使书家本人受到伤害,也使书法批评界陷入了一个误区,从这些方面来说,批评家的道德修养需要加强,同时其理论水品也需要提高。被批评的人也需要充分的心理准备,有一颗平常心。把批评当做自己提高水平的一种手段,以一个文化人对艺术的高度责任感来对待书法批评。
4 M  c1 n9 i0 ~: Q7 g% @6 m1 A
书法艺术中“人文精神”地逐渐失落,其原因如下:
6 y0 }% L& J( r1 u
1、碑学的兴起。

碑学诞生于乾嘉以后,包世臣、康有为的大力鼓吹使“尊卑抑帖”之风有过之而不及。“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血骨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当书之会邪,何其工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学的兴盛是针对帖学的萎靡。有元一代,赵孟頫虽高举复古大旗,但也没有挽回帖学中笔法这一核心问题。明清科举制度将董赵书风推向了前沿,书法中笔法与结字却在帖学中损失殆尽。“碑”虽弥补了“帖”的骨力,但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是笔法的迷失。在追求表现、抒发情感的同时,使文人气息也走向了穷途末路。  O4 \) Q% Q& w( {) \

当代书坛继承了碑学余绪,在书法艺术逐步大众化、平民化的今天,重视视觉效果,讲究情感宣泄,追求金石气息,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书卷气息。. o% o1 ]  O  i# T

2、书写工具的改变。" d: X' x9 c2 ?
5 U# v3 `" |) P6 z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硬笔的出现取代了千百年来毛笔作为中国文人书写工具的使命。硬笔的使用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省时、省力,少污染。省时是因为灌了一次墨水后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省力表现在不需磨墨,不需洗刷笔砚,少了用笔的提按顿挫。少污染主要表现在不会“领袖如皂、十指俱黑”。总之一句话:硬笔方便。) V9 v$ Y! a/ R2 h3 Y; i6 c
- R$ o2 S0 r* d) I' Q: n, k1 N. e
先进的科学技术人们往往最乐意接受并大力普及的。首先受笔影响的是文化人,“硬笔”不仅使文人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同时也会给文人随意挥洒、任笔为体提供了方便。毛笔中丰富的笔法、墨法在硬笔中很难能表现,其原因主要是在于硬笔笔尖缺乏弹性,对腕、肘的要求不高。硬笔使用的颜色单一,不像墨汁有浓淡、枯润、干燥的特点,所以也看不到墨法的五彩缤纷。长期使用硬笔,使作为当代文人的书家得不到技法的训练,故其书作远远逊于古人。
+ }( t- }, \6 U9 P8 U9 B
3、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进入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发展、经济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相应加快。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不仅要适应这个社会,还要积极参与整个社会的活动,否则,就会被孤立。

作为书法家,大多带有业余性质,真正在文化艺术单位工作的少之又少,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工作。只有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才能从事书法艺术的学习。“衣食无忧”对于普通的书法爱好者来说是不可能的,他们不仅要养家糊口,还要节衣缩食购买学习用品,所以他们很难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7 s' ~" W1 Y0 Q: W) P. W7 U
9 o4 n. u3 @. \) P
古代书家俸禄丰厚、生活逍遥,平生无衣食之忧,故其一生的时间大多消磨在书法、交游及做学问上,即使是一些穷困潦倒的书家,也都能做幕僚或以鬻书自给。这样,不仅解决了生活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笔墨之资。  X3 Q3 J' T+ S8 o9 v3 u3 [5 X
3 t4 h4 J( M9 T  E9 R- T- R
为工作操劳,为生活奔波几乎成了当今书家的共同特性。时间得不到保证,生活得不到保障,谈何潜心书艺?至于书法以外的姊妹艺术,或来不及涉猎,或涉入不深,很难以艺养字,所以说快餐文化下的书法艺术是无内涵可言的,也不可能有作者更多文化的流露。$ P8 ~; T1 B2 S

4、学科知识的多样化。
2 @9 ~+ ~5 M; i5 f5 T
古人以深厚的国学功底滋养着书法艺术,由于西学东渐,自然科学得以广泛的普及与使用,使它与社会科学并驾齐驱,并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从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中可以看出,作为社会学科的文、史、艺等只占学生所学知识的极少部分。进入高等学府,学科专业越来越细化,这种“重理轻文”的现象则更加明显。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说明了自然科学能够很快地服务于生产力;另一方面则说明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冷落。究其原因,则是科技的进步能迅速带动经济的发展。5 V; w4 `1 {/ m. k! Q2 f$ m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人们对自然学科趋之若鹜,使越来越多的人没有过多的精力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向“钱”看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正朝着“商业化”逐步转变,“文化人”将越来越少,“商人”将越来越多。“商业化”的择业观可以迅速致富,至少可以短时间内改变生活环境。) M4 e/ x; g* i% t7 k$ O7 ]

学科的多样化也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呈多元化发展。社会学科是思想领域的科学,是道德修养方面的学问。“以文养人”、“以艺养艺”毕竟在当代文人中还是少数,这就决定了当代许多书家是“文人化”外表,“商业化”的思想。% s: C* f0 {1 i4 \, M

社会分工的多元化也决定了学科知识向高、新、尖方面的发展。书法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如果缺乏社会科学的滋养,必定会显得苍白无力。
/ w- m1 \* f$ v2 V; ?% `, R
5、道德修养的滑坡。! V0 O& r( R, H  L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市场经济下,一些人的道德素质呈滑坡现象,他们分不清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于是出现了创作中的“另类”书法,理论中的生吞活剥或生搬硬套。
  b8 q9 `2 \- t5 ^) [5 L
“作字先作人”对于古人来说是相当看重的,有的字因人贵,有的字因人轻。当代书家忽视品德修养的提高,认为“做人”即做官、做名,只要有位子,有名气,就只字千金。于是,宣传、包装、游说……他们不仅扰乱了书坛的正常秩序,也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误导了一大批涉世未深的书法爱好者。5 y" o& W, _2 q( e: T- a

“字如其人”对于古人来说是如其人品、学问,而现在有的人片面认为是如其性格。所以,表现在作品上是支离破碎、任笔为体,他们认为这样就做到了“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强调了书法的抒情性,夸大了所谓的“个性”,却忽视了书法艺术的“共性”,忽视了书法艺术的人文性,而这种人文性正是来源于书家个人所具备的高超笔墨技巧与深厚的学问功底。人格的魅力难以表现,书法作品中表现的只能是一种笔墨表象。* T% u6 q& j  \4 s5 h/ m8 I+ A
* ?% x5 t5 _: l
书法艺术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修身”精神,也渗透着道家文化的“自然观”、“天人合一”的精神。“修身”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一种寄托与理想。书法艺术作为“修身”的一种手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得到士大夫阶层的继承和弘扬。“顺其自然”不仅表现在书法创作的本身,还应表现在书法家对理想与愿望的追求上。. |8 g, n8 k- i% w0 c% o

“道德文章”是千百年来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理想,也是当代书家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由黄庭坚的草书创新论及当代草书的创作
当代书法的学术性思考
书法的灵魂(二)
硬笔字,真能算书法吗?
学术| 墨痕书韵的价值重估
也谈书法中“技”和“艺”的差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