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由王忠勇--批柳公权想到

由王忠勇--批柳公权想到

由王忠勇批柳公权想到6 g6 o5 e8 u1 L- b" _
+ k# y3 W' J7 P. R' }& M
    看到江湖网有有一篇叫《王忠勇:一个国展获奖书家就可以痛批柳公权?》的帖子,帖中有“网友问:如何避免字俗?忠勇答:......每个字的结体都离唐楷味(尤其柳体、庞中华等)远些,病情可缓。”
    我想谈一下我的对王忠勇观点的深入的看法:
当代楷书没有出现叫的响的大家,很多人都在思考。借鉴唐楷容易为法所圉,且因法而易失韵。何以唐楷法具而韵失呢?法与韵难道不可皆具吗?
我想是可以兼具的,何以唐楷在现代人看来而不能兼具呢?
    唐楷不能兼具法与韵在我看来有两点原因:一,唐楷太讲究字的结构之间的穿插,由于太“密不透风”,而至于气息不通至于死故而伤于韵。尤其是偏旁部首的高低错落,致使偏旁上部首上似有主有次,像失去了平等的民主性一样,不能伸伸腿腿缩缩腰腰,似一切都已固定不再可以变化不再可以放松一样,所以总给人累的感觉,这也是唐楷伤于韵的原因吧。. M7 v- ^& P( h5 ?4 X
   二,唐楷的的很多可以平的笔画都拉大了度数。(很多唐楷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很平的一横),这个度数的拉大,让人的心也不平。心都不平了何以能有闲韵呢,这一点是最关键的。横画越是不平取势,字的韵致就越差,所以要想字有韵致,横画尽量要平则字自然有些韵致。这也是字要取韵的一个捷径。' d1 J0 z, N: Q: Q) v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也许偏激,敬请方家批正。
 
 
关于唐楷的“法”与“韵”
“晋尚韵,唐尚法”是对晋唐两个时期书法的时代风格的客观的总结和概括。但是,人们很容易透过这两句话得出另外的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晋书不拘法,唐书不屑韵。江淮懒散人的“唐楷法具而韵失”的判断,就是一个例子。唐楷无韵吗?我们首先明确一下“韵”的含意。" n% I' @6 V- }1 V6 y9 G5 w
这里的“韵”有二指:一是指整字的姿态的风格,也称姿韵,神韵,或韵致;二是点划的行笔各速度分量均匀变化的笔墨效果。(详见本人的《韵律研究》)。江淮先生的“法俱而韵失”的“韵”,当指前一意无疑。如此说来,难道唐楷可以说是神韵,没有风格?这显然不成话。江淮先生的意思大概是说唐楷过于端严,没有晋人那样的萧散、自在之风。即便这样,以“失韵”蔽之,也失之恰当。因为端严,正是唐人的崇尚,唐人的追求。不过晋唐的崇尚,追求各有不同而已。晋人的崇尚为韵,唐人的崇尚就不是“韵”,这在表述的逻;辑上是说不去的。3 s3 j) \* M4 z" A) z0 }7 X
江淮先生的原话还有另外一层言外之意,那就是“晋人韵 俱而法失”。晋书是不是失法呢?我们知道,永字八法是王羲之发明的。从八法中“永”八个点划的称谓来看,汉字的基本点划的书法写法与普通写字有着严格的区别的。也就是就说,是有着严格的“法”的要求的。永字八法是王羲之对前人成就的总结,这充分证明了晋人的书法创作是严格遵法的。另外,我们也可根据“法”的作用来判断而得出结论。所谓法,是控制笔锋的科学方法。明懂其昌论书有“笔做主”和“手做主”之说。“笔做主是说笔毫不听驱使,是用笔不得要领的原故。欲藏反露,欲锐反钝。这就是所谓的笔做主。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经历过过程。我们知道,书法的创作过程,是抒散情怀。所谓“书者散也”。书写时,手不能做主,任凭笔毫自行涂抹,不能应心,何谈抒散情怀?要领即法,能说晋人书疏于法度么?
那么“晋尚韵,唐尚法”所总结的客观真实是什么呢?“晋尚韵”是说晋书对韵的表现,超过了对法的强调;“唐尚法”是说,唐人对法的强调,超过了对韵的表现。这是书法发展的历史进程,是时代使然,因此说是时代风格。以的宋尚意、明尚态,也都有是这个意思。整个书法史告诉我们,尽管书风追随时代有变,但,遵法,法始终如一。所以赵松雪说:“结字因时而转,用笔千古不易”。- Y5 Q, n, u- J
                           2009.5.2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阐释
论晋韵对苏轼“尚意”书风的影响
刘灿铭:谈谈书法的韵
你认为白蕉和沈尹默哪个水平更高?
柳公权楷书和王羲之楷书,谁的成就更高?
难得一见的柳公权小楷,极具晋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