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12)

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12)

 

十二、用马蹄韵规则指导断句与改错
  古人和今人写对联,只要借书法写出来的,不管是否上楹柱,皆不断句。过去出的一些联书,一般也是不断句的。而今加以标点重印,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方便。由于作者许多都是按马蹄韵来作对联的,如果标点者不懂马蹄韵,完全凭直感,盲目性很大,不免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

  不按马蹄韵写作的对联,比比皆是。给它们断句,一般无规律可循。按马蹄韵写作的对联,由于句脚安排有很强的规律性,句中平仄也很配套,这就有可能根据马蹄韵的规则来断句。不过,即使对那些符合马蹄韵的对联,怎样断句才合适,也应视情况而定。

  断句的方法是,从句脚看是否符合马蹄韵的规则,如果不符,则看是根本未按马蹄韵写,还是按马蹄韵写的而小有打破。若只是小有打破,再去寻找其打破的原因,针对情况加以改正。句中平仄有错者,只要句断好了,也容易检查出来。下面分四种情况进行叙述。

句可断可不断者
  有的联句,可以分作两句,也可合为一句。不管是分是合,都合马蹄韵。对这样的联句,断与不断可以随意。如齐梅麓题江苏宜兴周处庙联,有的作每边四句断:

  朝有奸党,岂能成将帅之功,若教仗钺专征,蛟虎犹非对敌手;
     ●       ○      ○       ●
  世无圣人,不当在弟子之列,谁信读书折节,机云曾作抗颜师。
     ○       ●      ●       ○

  这样断句,句脚平仄合马蹄韵“仄平平仄,平仄仄平”的规则。

  有的又作每边三句断:

  朝有奸党岂能成将帅之功,若教仗钺专征,蛟虎犹非对敌手;
            ○      ○       ●
  世无圣人不当在弟子之列,谁信读书折节,机云曾作抗颜师。
            ●      ●       ○

  这样断句,上联句脚为“平平仄”,下联句脚为“仄仄平”,也符合马蹄韵的规则。

  又曾广照题南京莫愁湖光华亭联,有的作每边六句断:

  憾江上石头,抵不住迁流尘梦。柳枝何处,桃叶无踪,转羡他名将美人,
      ○       ●    ●    ○       ○
燕息能留千古迹。
      ●
  问湖边月色,照过了多少年华?玉树歌余,金莲舞后,收拾这残山剩水,
      ●       ○    ○    ●       ●
莺花犹是六朝春。
      ○

  这样断句,句脚平仄合马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规则。

  有的又作每边五句断:

  憾江上石头抵不住迁流尘梦。柳枝何处,桃叶无踪,转羡他名将美人,燕息能留千古迹。
             ●    ●    ○       ○       ●
  问湖边月色照过了多少年华?玉树歌余,金莲舞后,收拾这残山剩水,莺花犹是六朝春。
             ○    ○    ●       ●       ○

  这样断句,句脚平仄合马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规则。

  周处庙联和光华亭联,两句合为一句之后,语意都很连贯。但由于联句变得比较长,念读时中间仍需作节奏性停顿,其停顿的地方,仍在原断句的地方。因此,断开比不断开要好。但是无论是分是合,对句中平仄皆无影响。

  并列词语,也有断开的和不断开的。如果并列项不太多,中间不断开者,其合马蹄韵规则会显得更加明显。对比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

  这副对联每边两句,句脚合马蹄韵“平仄,仄平”的规则。但首句中间加进两个顿号将并列成份点开,联句的数量就有点搅杂。再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

  首句中的两个顿号去掉了,读起来更顺畅,其句脚合马蹄韵每边二句的平仄特点,一目了然。

  并列词语每项只有一个字的,这一点更为突出。陶行知先生题上海育才学校联,有人作如是断:

  和马、牛、羊、鸡、犬、豕交朋友;
                ●
  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

  这副对联每边一句,并列的词语有六个,中间用了五个顿号。若按此种断句方式来念读,前五个并列成分之后,都要作一短暂的停顿,这样不仅看起来搅扰,读起来不顺畅,甚至给人以支离破碎的感觉。再看:

  和马牛羊鸡犬豕交朋友,
           ●
  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

  把首句的五个顿号去掉,其句脚之合马蹄韵每边一句的规则,眉目很清楚,读起来也一气贯通了。

  如果并列的词语太多,即使并列的项多为单个字,中间不作小的停顿,一口气念不下来,则尽管看起来有些搅杂,中间也只能用标点断开。如北京安徽会馆戏台联,每边两句,首句并列成份皆达十三个之多,出于无奈,就只好这样断:

  安、庐、凤、颖、徽、宁、池、太、滁、和、广、六、泗八府五州,良士于于来日下;
                              ○       ●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宫、商、角、徵、羽五音八律,新声袅袅入云中。
                              ●       ○

  有人建议对联中个别词语略加换位,作如下断句:

  安庐凤颖,徽宁池太,广六泗滁和,八府五州,良士于于来日下;
     ●    ●     ○    ○       ●
  金石竹丝,土革木匏,宫商角徵羽,五音八律,新声袅袅入云中。
     ○    ○     ●    ●       ○

  这样处理,自然既便于标点,又合马蹄韵每边五句的规则。但这又与修改联系在一起了,下文还会来谈这个问题。

句必须点断者
  所谓句必须点断者,就是指不断句就会打破马蹄韵规则的情形。碰到这种情形,就应当坚决点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一语,用在这里也合适。如某人挽女婿联,有人作如下断句者:

  富贵等浮云,卅余年鹏抟豹变终成幻想。一抔土埋没了热心肠。杜鹃啼血天地空,
      ○           ●         ○       ○
谁教尔英雄气短!
      ●
  光阴如过客,廿八日鹤驭鸾骖顿赴仙乡。未亡人诉不尽真愁苦,黄鹄悲歌鬼神泣,
      ●           ○         ●       ●
徒使我儿女情长。
      ○

  这副对联,上联之“鹏抟豹变终成幻想”虽然都是说明“卅余年”的,但这样作一句,“变”字的句脚地位便没去了。下联之“鹤驭鸾骖顿赴仙乡”虽然都是说明“廿八日”的,但这样作一句,“骖”字的句脚地位也没去了。结果,全联句脚平仄成了“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打破了马蹄韵的规则。

  正确的断法应当是:

  富贵等浮云,卅余年鹏抟豹变,终成幻想,一抔土埋没了热心肠。杜鹃啼血天地空,
      ○       ●    ●         ○       ○
谁教尔英雄气短!
      ●
  光阴如过客,廿八日鹤驭鸾骖,顿赴仙乡。未亡人诉不尽真愁苦,黄鹄悲歌鬼神泣,
      ●       ○    ○         ●       ●
徒使我儿女情长。
      ○

  这样断句,句脚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与每边六句的马蹄韵规则相符。

  又薛瑞璜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联:

  什么为功名,什么为富贵,惟酷爱一江风月终无尽期。苍茫蛮触苦纷争,东坡而后谁称
      ○     ●           ○       ○
达者?
 ●
  何必有诗赋,何必有酒鱼,要开拓万古心胸且登绝顶,俯仰乾坤皆戏剧,赤壁之游见其
      ●     ○           ●       ●
道乎!
 ○

   这副对联,上联之“终无尽期”是陈述“酷爱一江风月”的,二者似乎可以作一句而不断开。但这样“月”字的句脚地位便没有了。下联的“且登绝顶”表示“要开拓万古心胸”的结果,二者似乎也可以作一句而不断开,但这样“胸”字的句脚地位也没有了。结果,全联句脚成了“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打破了马蹄韵的规则。

  正确的断法应当是:

  什么为功名,什么为富贵,惟酷爱一江风月,终无尽期。苍茫蛮触苦纷争,东坡而后谁
      ○     ●       ●    ○       ○
称达者?
  ●
  何必有诗赋,何必有酒鱼,要开拓万古心胸,且登绝顶。俯仰乾坤皆戏剧,赤壁之游见
      ●     ○       ○    ●       ●
其道乎?
  ○

  这样断句,句脚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便合每边六句的马蹄韵规则。

句不能点断者
  所谓句不能点断者,是指点断就会打破马蹄韵规则的情形。碰到这种情形,就不能点断。如四川仁寿艳阳洞联,有人作如是断:

  持螯,持酒,蓬莱到处即神仙。张天师奥术难求,洞府徒劳窥偶像。
   ○  ●       ○       ○       ●
  学画,学书,草莽生涯原翰墨。文刺史残碑安在,山隈空白溯乡贤。
   ●  ○       ●       ●       ○

  这副对联,每边断作五句。上联句脚为“平仄平平仄”,下联句脚为“仄平仄仄平”,不合马路韵规则。所以如此,在于把句首不当断开的两个并列成份断开了。

  正确的断法应当是:

  持螯持酒,蓬莱到处即神仙。张天师奥术难求,洞府徒劳窥偶像。

 ●       ○       ○       ●
  学画学书,草莽生涯原翰墨。文刺史残碑安在,山隈空自溯乡贤。
     ○       ●       ●       ○

  这样断句,全联句脚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便符合每边四句的马蹄韵规则。

  又河南登封县嵩阳书院联,有人作如下断句: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
    ○   ○     ○       ●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缠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   ●     ●       ○

  这副对联,每边断作四句。虽下联句脚为“平仄仄平”,与马蹄韵相合,但上联句脚为“平平平仄”,却与马蹄韵相违。

  正确的断句应当如此: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
       ○     ○       ●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缠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     ●       ○

  这样断句,全联句脚为“平平仄,仄仄平”,就符合每边三句的马蹄韵规则了。

  有一种情形应当注意,就是有的对联,单从句脚上看,其中的某一句不断开合马蹄韵,断开也合,似乎可断可不断。但从内容上看,就不能断句了。蒋仕铨题扬州梅花岭史(可法)忠正公祠联,其首句的断法就有分歧。

  一种断法为每边三句: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    ○       ●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收岭上梅花。
         ●    ●       ○

  另一种断法为每边四句: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     ○    ○       ●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收岭上梅花。
    ○     ●    ●       ○

  断为三句者,上联句脚为“平平仄”,下联句脚为“仄仄平”。断为四句者,上联句脚为“仄平平仄”,下联句脚为“平仄仄平”。两种断句都合马蹄韵规则。若按前一种断法,首句就当理解为与社稷共存亡的只有扬州,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嘉定也是。史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同一年即1645年发生的。这样,前一种断句尽管合马蹄韵,也不合适了。而扬州的“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即史可法的祠墓和精神,这一点却为嘉定所无。所以后一种断句是可取的。有的书将“伴收”作“伴取”,可能是“取”字的草书与“收”字相近所误,但“取”字不妥,违反马蹄韵句中平仄运用规则。

  还有一种情形也应当注意,就是有的联句本来断开就会打破马蹄韵规则,但因其句子太长,一口气读下去比较费力,只好在中间适当的位置断开一下。顾复初题成都望江楼联即是一例。这副对联本当这样断句:

  汉水接苍茫,看滚滚江涛流不尽云影天光,万里朝宗东入海;
      ○            ○       ●
  锦城通咫尺,听纷纷弦管送来些鸟声花气,四时引兴此登楼。
      ●            ●       ○

  这样断句,句脚为“平平仄,仄仄平”,符合每边三句的马蹄韵规则。但中间一句较长,人们一般都作四句断:

  汉水接苍茫,看滚滚江涛,流不尽云影天光,万里朝宗东入海;
      ○             ○       ●
  锦城通咫足,听纷纷弦管,送来些鸟声花气,四时引兴此登楼。
      ●             ●       ○

  这样断句,如果把上联的“涛”字和下联的“管”字句脚平仄亦标出,全联句脚为“平仄平仄,仄仄仄平”,马蹄韵就打破了。这副对联,只能够按三句理解,而把“涛”字与“管”字后的停顿视为权宜处置,此两句的句脚平仄也忽略不计。如果一定要计,则上下联首句必须单独作一段,全联作段合式看待。但这样因“涛”与“管”后语势上不大停得住,毕竟有些牵强。

  因句子长而于中间作权宜性断句的对联,时或有见,断出的联句,其句脚都可以像“涛”、“管”这样处理。

改错
  下面的病例,都是在阅读联书的过程中随手拾记的。有毛病的对联很多,这里只择释一些用马蹄韵检查发现的例子。其中大多属于联句错断,故放在这一部分中叙述。还有出自其他原因而打破马蹄韵的,也适当述及。

  病例一:

  初地总非真斜月,半规侵佛国;
        ●     ●
  古人如可作寒泉,一掬酬诗王。
        ○     ○

  这副对联题于陕西长安杜公祠,某书作如是断句。从句脚上看,“仄仄,平平”为变格,也过得去。但这样断句,全联四句均不可理解。用马蹄韵规则检查之,便发现其所以如此,是把“斜月”与“寒泉”都断到上一句去了。

  改正:

  初地总非真,斜月半规侵佛国;
      ○       ●
  古人如可作,寒泉一掬酬诗王。
      ●       ○

  这样断句,全联句脚为“仄平,平仄”,完全合马蹄韵每边二句的正格,意思也豁然明白了。“酬”字平仄不合,错否待考。

  病例二:

  成功不居大,丈夫当若是也;
      ●      ●
  有德则祀我,国家礼亦如之。
      ●      ○

  这副题于黄兴墓的对联,某书作如是断句。上联句脚为“仄仄”,下联句脚为“仄平”,与每边两句的马蹄韵规则不合。再说上联既言“成功不居大”,下联又说“有德则祀我”,亦自相矛盾。主要原因在于上下联第二句首字均断到第一句末尾去了。

  改正:

  成功不居,大丈夫当若是也;
     ○       ●
  有德则祀,我国家礼亦如之。
     ●       ○

  这样断句,矛盾没有了,全联句脚为“平仄,仄平”,亦合每边二句的马蹄韵正格。

  病例三:

  章贡会双流,俯仰沧桑大地,风云天外起;
      ○      ●     ●
  高台收八景,依稀城廓故乡,烟雨梦中来。
      ●      ○     ○

  这副对联题于江西赣州八景台,某书作如是断句。从句脚上“平仄仄,仄平平”为变格,也过得去,但上下联中间二句不好理解。用马蹄韵规则检查,乃是将末句前两字“大地”和“故乡”都断到上一句去了。

  改正:

  章贡会双流,俯仰沧桑,大地风云天外起;
      ○    ○       ●
  高台收八景,依稀城廓,故乡烟雨梦中来。
      ●    ●       ○

  这样断句,全联句脚为“平平仄,仄仄平”,完全合每边三句的马蹄韵正格,中间的联句也好理解了。

  病例四:

  东西汉,南北宋,儒林道学,集大成于二先生,宣圣室中人,吾党未容分两派;
    ●   ●    ●       ○     ○       ●
  十三经,廿四史,诸子百家,萃总目至万余种,文宗江上阁,斯楼应许附千秋。
    ○   ●    ○       ●     ●       ○

  此乃黄体芳(亦有谓左宗棠者)题江苏江阴南菁书院联,某书作如是断。上联句脚为“仄仄仄平平仄”,下联句脚为“平仄平仄仄平”,均不合马蹄韵。原因是首二句不当断而断之。

  改正:

  东西汉南北宋,儒林道学,集大成于二先生,宣圣室中人,吾党未容分两派;
       ●    ●       ○     ○       ●
  十三经廿四史,诸子百家,萃总目至万余种,文宗江上阁,斯楼应许附千秋。
       ⊙    ○       ●     ●       ○

  首二句合并之后,上联句脚为“仄仄平平仄”,合马蹄韵每边五句的规则,下联句脚为“仄平仄仄平”,首句不合。考其原因,在于“廿四史”为专有名词,“史”字不能更改。与“十三经”换位,句脚平仄是合了,但书院为讲经之所,必须把经置于史前,才与其性质相符。无可奈何,这一句脚打破平仄,只好听之。

  这副对联首二句不合并亦可以,但上联之“汉”与下联之“经”字的句脚地位,应忽略不计,与某些长句中间作权宜停顿者一样对待。

病例五:

  有何妙算各争先,问!虎踞龙蟠,滚滚英雄安在?休论他,挥戈除暴,窃鼎称尊,到头
        ○ ●    ○      ●   ○    ●    ○
来,一局终场,好梦都成千载恨;
○    ○       ●
  至此愁关都打破,叹!梁空燕逝,茫茫世事如斯,且任俺,引水流觞,催诗击钵,放眼
        ● ●    ●      ○   ○    ○    ●
去,全途入画,青山犹是六朝春。
●    ●       ○

  这副胡维藩题南京莫愁湖胜棋楼联,文字多有不同姑且不论,某书作如是断句。全联句脚为“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点得非常混乱。原因在于将本为一个动宾结构的第二句以及第四、六句割裂开来,把每边本只七句的对联支离了。

  改正:

  有何妙算各争先?问虎踞龙蹯,滚滚英雄安在?休论他挥戈除暴,窃鼎称尊,到头来一
        ○     ○      ●       ●    ○
局终场,好梦都成千载恨;
  ○       ●
  至此愁关都打破,叹梁空燕逝,茫茫世事如斯。且任俺引水流觞,催诗击钵,放眼去全
        ●     ●      ○       ○    ●
途入画,青山犹是六朝春。
  ●       ○

  这样合并的结果,全联句脚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便合每边七句的马蹄韵规则。异字依通行本改。

  病例六:

  一着残棋局未收,宋碣唐碑已沉没荒烟蔓草,琳宫梵宇每坐愁冷雨凄风。笑倒绝顶仙人,
        ○           ●           ○      ○
追日补天,问衮衮英雄安在?间有庸夫俗子,捣鬼说神,远近谣传,游魂成市,遂使清凉洞
   ○       ●      ●    ○    ○    ●
府,并纷列剑树刀山。迄今丹灶已湮,白鹤不返。倚节频怅望,只剩得危墙蜗篆,破壁虫吟,
●       ○      ○    ●     ●       ●    ○
挂户蛛丝,漫空萤火。
   ○    ●
  数层楼孤峰独耸,金戈铁马几阅尽下界劫尘,曲槛回栏又架起临江杰阁。好凭扶轮妙手。
        ●           ●           ●      ●
剪荆除棘,俾茫茫妖雾全消。招来逸士名流,提壶把酒,浓荫深处,好友寻盟,陶然邀入醉
   ●       ○      ○    ●    ●    ○
乡,苦酣战词林墨海。不管园亭谁主,岁月何忙。挥麈任倾谈,宛呼出野浦锦帆,江城玉笛,
○       ●      ●    ○     ○       ○    ●
寒潭鬼影,晓院莺声。
   ●    ○

  句脚为“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下联句脚为“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即使分段也不合马蹄韵。原因在于第二句与第三句当断为两句而未断,第四句和第五句又当合而未合。

  改正:

  一着残棋局未收,宋碣唐碑,已沉没荒烟蔓草,琳宫梵宇,每坐愁冷雨凄风。笑倒绝顶
        ○    ○       ●    ●       ○
仙人追日补天,问衮衮英雄安在?间有庸夫俗子,捣鬼说神,远近谣传,游魂成市,遂使清
     ○       ●      ●    ○    ○    ●
凉洞府,并纷列剑树刀山。迄今丹灶已湮,白鹤不返。‖倚节频怅望,只剩得危墙蜗篆,破
  ●       ○      ○    ●      ●       ●
壁虫吟,挂户蛛丝,漫空萤火。
  ○    ○    ●
  数层楼孤峰独耸,金戈铁马,几阅尽下界劫尘,曲槛回栏,又架起临江杰阁。好凭扶轮
 ●    ○       ○    ○       ●
妙手剪荆除棘,俾茫茫妖雾全消。招来逸士名流,提壶把酒,浓荫深处,好友寻盟,陶然邀
     ●       ○      ○    ●    ●    ○
入醉乡,苦酣战词林墨海。不管园亭谁主,岁月何忙。‖挥麈任倾谈,宛呼出野浦锦帆,江
  ○       ●      ●    ○      ○       ○
城玉笛,寒潭鬼影,晓院莺声。
  ●    ●    ○

  这副林星垣题重庆丰都县二仙楼联,某书作如是断句。上联  这副对联分为两段。这样断句之后,上联句脚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分别合每边十五句和五句的马蹄韵规则。下联情形相同,平仄相反。

  病例七:

  共三十六奇峰挺拔,独立人间第一山。望南倚乌蒙,北低扬子,晴开岭绿,雪霁光红。
         ●       ○     ○    ●    ●    ○
集凤飞龙,漫夸祥云箫引;紫霞玉笋,应赞瑞气钟随。燕子岩旧巢已渺,流珠洞夏月堪凉。
   ○      ●    ●      ○       ⊙       ◎
加以蛙琴阁阁,杉阵汹汹,诗思沉浮,岂特峨眉天下秀。
     ●    ○    ○       ●
  历千余年古域文明,赢来世上无双誉。有更夫铁骨,傅帅雄风,晚渡雪关,楼陈窑坝。
         ○       ●     ●    ○    ○    ●
补天填海,抒发壮士豪情;革故鼎新,铸成先贤亮节。婉容墓哀史犹存,春秋祠精雕尚在。
   ●      ○    ○      ●       ◎       ⊙
况今民族融融,英才济济,心潮起伏,不停定水浪中花。
     ○    ●    ●       ○

  此乃李添能题四川叙永丹山联,每边凡十六句。除了倒数第六句句脚上联当平为仄,下联当仄为平,倒数第五句句脚上联当仄为平,下联当平为仄而外,其余均合马蹄韵规则。如果把上下联这两句都分别颠倒一下(从内容上看,颠倒无妨),全联就完全合马蹄韵了。此联不规则重一“雪”字。

  改正:

  共三十六奇峰挺拔,独立人间第一山。望南倚乌蒙,北低扬子,晴开岭绿,雪霁光红。
         ●       ○     ○    ●    ●    ○
集凤飞龙,漫夸祥云箫引;紫霞玉笋,应赞瑞气钟随。流珠洞夏月堪凉,燕子岩旧巢已渺。
   ○      ●    ●      ○       ○       ●
加以蛙琴阁阁,杉阵汹汹,诗思沉浮,岂特峨眉天下秀。
     ●    ○    ○       ●
  历千余年古域文明,赢来世上无双誉。有更夫铁骨,傅帅雄风,晚渡雪关,楼陈窑坝。
         ○       ●     ●    ○    ○    ●
补天填海,抒发壮士豪情;革故鼎新,铸成先贤亮节。春秋祠精雕尚在,婉容墓哀史犹存。
   ●      ○    ○      ●       ●       ○
况今民族融融,英才济济,心潮起伏,不停定水浪中花。
     ○    ●    ●       ○

  病例八:

  后左徒二千年,谪宦归来,聊寻渔父濯缨乐;
  ⊙⊙◎●○△ ●●○△ ○○◎●⊙○▲
  接太湖三万顷,凉波浩渺,曾照孤臣恋阙心。
  ●●○○●▲ ○○●▲ ◎●▲▲●●△

  这副对联,上下联句脚(“平平仄,仄仄平”)都合每边三句的马蹄韵正格。但句中平仄,有不合马蹄韵者。下联只一“曾”字当仄而用平。但这个位置可平可仄,无妨。上联首句与末句打破的地方就比较多。按六言句前三字当为“平平仄”却成了“仄仄平”,即使以节奏定平仄,“徒”字亦当换仄声字,“后”字最好亦换为平声字,这样读起来才上口。“后”字可用“迟”字替换,意思差不多。“左徒”换为“屈子”,虽然“屈”字仍非平声,但“子”字却是仄声了。第三句之“渔”字换不换无妨。“濯”字在七言句中虽亦处于可平可仄的位置,但末三字以“仄平仄”收尾,读起来到底不顺。只是“濯缨”乃古《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濯吾缨”三字之省,“濯”字无从替换,拗就拗一点,只好保留。
改正:

  迟屈子二千年,谪宦归来,聊寻渔父濯缨乐;
  接太湖三万顷;凉波浩渺,曾照孤臣恋阙心。

  病例九:

  梅开桥头,让踏雪老人从容探赏;
  ◎◎●△ ●●●⊙○○○●▲
  石横江畔,笑纳履孺子仓遽寻来。
  ⊙○◎▲ ⊙⊙⊙◎●◎●○△

  这副对联,句脚平仄(“平仄,仄平”)合乎每边二句的马蹄韵正格。句中平仄却有可商。上联首句为四言,“梅开”二字当“仄仄”而为“平平”,“梅”字可以不论,“开”则一定要换仄声,以“绽”字代之便可。第二句在“人”字后有一节奏性停顿。“从容探赏”合平仄。“让踏雪老人”一节中,“老”字当平而用仄。因这个五言句除“人”而外,再无别的平声字,故“老”字应换为平声。但与“老”意思差不多的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声字来取代,故只好保留。下联前句之“石”与“江”、后句之“仓”,平仄可以不论。上联“老”字不变,下联相应的“孺”字平仄相反,亦可不变。唯“笑纳履”三字与上联相应的“让踏雪”三字平仄雷同,应换成平声字。“笑”字无字可换,可以保留。“纳履”指的是张良为黄石公拾鞋之事,若换为“拾鞋”,至少“鞋”字是平声,关键部位的平仄合要求了。

  改正:

  梅绽桥头,让踏雪老人从容探赏;
  ◎●○△ ●●●⊙○○○●▲
  石横江畔,笑拾鞋孺子仓遽寻来。
  ⊙○◎▲ ⊙⊙○◎●◎●○△

  上面择释的九个“病例”,就句脚平仄而言,绝大多数都是原联本身并没有病,只是标点者把它弄错了。有的即使有一点“病”,象张子斋的洱海公园联和李添能的叙永丹山联,也瑕不掩瑜。这里作“病例”挑出来讲,仅仅在于它们有一定的代表性,又比较好叙述而已。事实上,比这“病”得厉害的对联,还多得很。那些连马蹄韵都不沾边的对联,同这些对联相比,除了情况比较特殊的而外,就要略逊一筹。有了这个观点,对这些对联的评价,就会比较公正。句中平仄有错的,比较常见,这里选的几个例子,也只是一个代表。通过对这些“病例”的评改,对马蹄韵在实践中的运用,又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对联谱(略)

后记
  三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叫做《马蹄韵》的文章。除西安《唐都学刊》正式发表而外,我校的《教育与科研》及两家楹联内刊《天府联苑》与《联海探骊》也作了刊载。联界一些老前辈读了这篇文章后说,马蹄韵讲了几百年,一则限于讲句脚,二则都只是口口相传,未见有人写成文字,我不仅整理出了句脚规则,而且将句中规则及其与句脚规则的有机联系亦研究出来,使对联格律的系统性与精确性第一次展示在人们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在对联创作中有所遵循,这是在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方面,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一些青年人说,他们写对联,原以为只要对仗工整、结构相应就行了,没想到对联的平仄运用,还有这么一套系统的规则。这些意见,对我无疑都是一种鼓舞。但是这篇文章,毕竟只将马蹄韵讲了一个大概,尚有许多内容没有说到,于是萌发了写一部《对联格律》的愿望。今年用了几个月时间,写了十余万字,主要方面大致都讲到了。旋即又选出近三百副符合马蹄韵规则的对联,详加标示,并按句数递增排列,这就成了所谓《对联谱》。这个对联谱,与我国已有的诗谱、词谱和曲谱相比,特点非常明显,这说明对联自身的格律是独立存在,不可否认的。

  更喜岳麓书社今将二者合刊一集,名之曰《对联格律·对联谱》,以互为表里,互相参证。幸甚!

  几年来,本人曾就马蹄韵的问题,请教过联界的一些朋友,特别是一些深有素养的老前辈,得到他们的许多帮助和指点,又得尊师作藩先生写序并题写书名,在此谨表谢意。

                          余  德  泉
                      于长沙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半月湖畔
                           1995.10.

修订补记
  1996年初,我将本书马蹄韵部分寄给了《中国楹联报》,该报略加删节后作了连载。尚未载完,社会反响就很强烈。读者寄来了不少信件,同我讨论马蹄韵与联律问题,同时也指出了文中的一些失误。因为联律问题是对联的一个根本问题,为了进一步集思广益,1998年8月1日至3日,湖南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与南岳楹联学会联合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98南岳中华楹联学术研讨会,会议就以“马蹄韵与对联格律”为题。在此次会议上,与会者充分肯定了《对联格律·对联谱》一书的学术成就,认为此书“首次揭开了(对联传统格律)马蹄韵的神秘面纱,将其规则系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我国对联理论研究上是一项重大突破,对使我国对联创作与研究走上规范化的轨道是一个重大贡献。其创造性地编纂了我国第一部对联谱,填补了我国的一项空白”(见长南《马蹄韵美,沈约风高——记’98南岳中华楹联学术研讨会》),同时,也发表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对各种类型的意见,笔者都表示欢迎,也都作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大凡笔者当初未曾想到的可以拾遗补缺的意见,在此次修订中,基本上都采用了。有些不涉及马蹄韵规则本身但需要加以说明或者澄清的疑问,则通过《马蹄韵与对联谱问题谈话录》一文作了回答。此文原载湖南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刊《湘楚楹联》第二期(南岳会议专辑),收作此书附录时又作了一些调整。笔者认为,文中阐述的问题,可以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马蹄韵和对联谱的意义和价值,更加准确地把握马蹄韵规则的内容。尽管本书此次作了修订,笔者仍然欢迎读者继续批评。

  曾蒙夏国权、易哲知、柳家其、吕选忠、车荫文诸先生先后通读本书并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对此书的出版与此次的修订,多有助益,谨此致谢。

                           余  德  泉
                       于中南工业大学南校区半月湖边
                           2000年3月30日

后记
  三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叫做《马蹄韵》的文章。除西安《唐都学刊》正式发表而外,我校的《教育与科研》及两家楹联内刊《天府联苑》与《联海探骊》也作了刊载。联界一些老前辈读了这篇文章后说,马蹄韵讲了几百年,一则限于讲句脚,二则都只是口口相传,未见有人写成文字,我不仅整理出了句脚规则,而且将句中规则及其与句脚规则的有机联系亦研究出来,使对联格律的系统性与精确性第一次展示在人们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在对联创作中有所遵循,这是在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方面,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一些青年人说,他们写对联,原以为只要对仗工整、结构相应就行了,没想到对联的平仄运用,还有这么一套系统的规则。这些意见,对我无疑都是一种鼓舞。但是这篇文章,毕竟只将马蹄韵讲了一个大概,尚有许多内容没有说到,于是萌发了写一部《对联格律》的愿望。今年用了几个月时间,写了十余万字,主要方面大致都讲到了。旋即又选出近三百副符合马蹄韵规则的对联,详加标示,并按句数递增排列,这就成了所谓《对联谱》。这个对联谱,与我国已有的诗谱、词谱和曲谱相比,特点非常明显,这说明对联自身的格律是独立存在,不可否认的。

  更喜岳麓书社今将二者合刊一集,名之曰《对联格律·对联谱》,以互为表里,互相参证。幸甚!

  几年来,本人曾就马蹄韵的问题,请教过联界的一些朋友,特别是一些深有素养的老前辈,得到他们的许多帮助和指点,又得尊师作藩先生写序并题写书名,在此谨表谢意。

                          余  德  泉
                      于长沙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半月湖畔
                           1995.10.

修订补记
  1996年初,我将本书马蹄韵部分寄给了《中国楹联报》,该报略加删节后作了连载。尚未载完,社会反响就很强烈。读者寄来了不少信件,同我讨论马蹄韵与联律问题,同时也指出了文中的一些失误。因为联律问题是对联的一个根本问题,为了进一步集思广益,1998年8月1日至3日,湖南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与南岳楹联学会联合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98南岳中华楹联学术研讨会,会议就以“马蹄韵与对联格律”为题。在此次会议上,与会者充分肯定了《对联格律·对联谱》一书的学术成就,认为此书“首次揭开了(对联传统格律)马蹄韵的神秘面纱,将其规则系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我国对联理论研究上是一项重大突破,对使我国对联创作与研究走上规范化的轨道是一个重大贡献。其创造性地编纂了我国第一部对联谱,填补了我国的一项空白”(见长南《马蹄韵美,沈约风高——记’98南岳中华楹联学术研讨会》),同时,也发表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对各种类型的意见,笔者都表示欢迎,也都作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大凡笔者当初未曾想到的可以拾遗补缺的意见,在此次修订中,基本上都采用了。有些不涉及马蹄韵规则本身但需要加以说明或者澄清的疑问,则通过《马蹄韵与对联谱问题谈话录》一文作了回答。此文原载湖南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刊《湘楚楹联》第二期(南岳会议专辑),收作此书附录时又作了一些调整。笔者认为,文中阐述的问题,可以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马蹄韵和对联谱的意义和价值,更加准确地把握马蹄韵规则的内容。尽管本书此次作了修订,笔者仍然欢迎读者继续批评。

  曾蒙夏国权、易哲知、柳家其、吕选忠、车荫文诸先生先后通读本书并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对此书的出版与此次的修订,多有助益,谨此致谢。

                           余  德  泉
                       于中南工业大学南校区半月湖边
                           2000年3月30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联平仄查询网
中国对联你知多少?(三)
马蹄韵对联基本规则
对联知识集锦(八)对联学堂第二讲:学习马蹄韵
马蹄韵基本规则
质疑“马蹄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