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敦煌遗书《恪法师第一抄》与陆机《平复帖》比较研究

敦煌遗书《恪法师第一抄》与陆机《平复帖》比较研究  

王大中

[内容提要]  本文以创作于盛唐时期的草书精品《恪法师第一抄》为代表的民间书法与陆机《平复帖》为代表的正统文人书法进行比较研究。在对其创作背景及作品的共同点、不同点进行比较后,得出了敦煌遗书在书法表现上虽是以实用为目的,但其于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既是与正统书法同步共进、相互影响的,又是不完全追随正统书法,能较多保留前代遗风的另一条脉络。希望通过这种比较研究,能使研究者对敦煌遗书等民间书法不因其民间性而不加重视,且进一步肯定其在书法发展史中的地位。

[关键词]  章草  今草    比较                                                                                  

晋、唐时期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个高峰。是在晋代,肇端于东汉的新书体草书、行书、楷书为士族阶层所接受,并且逐渐成熟起来,进而演进成主流书风。而唐代则在延续晋人书风的基础上,迎来了篆书、隶书的复兴,并使楷书和草书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唐代得到极大发展的草书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般认为是以张旭、怀素为首的狂草,他们继承前人草书的精华,由一笔书发展成为奇险雄逸的狂草,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一新境。而以孙过庭等为人为首的今草书法,也同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们虽然没能象张旭、怀素他们那样高张创新的旗帜,但却能在继承晋人书风的基础上于漫不经心中见奇崛,于平淡中见率真,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推动,其流风直至今日,仍是人们进行草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而在当时,以孙过庭为主的这种风格,无论在士大夫阶层,还是在民间,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在敦煌遗书中不多见的草书作品有着具体的体现。

唐人草书写本《恪法师第一抄》,原为敦煌藏经洞中的经卷,后流落坊间,直到1922年被罗振玉发现收藏,才进入文人们的视野,为士人所重视,流卷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恪法师第一抄》全卷长777厘米,高28.9厘米,通卷502行,行22到27字不等,书于白麻纸上,是敦煌遗书中不多见的草书作品,其书写时间大至可定为盛唐时期。①《恪法师第一抄》的书体为今草,通篇书写流畅自然,无平常经生抄经的拘谨板滞之态,且其中章草遗韵突出,晋人法度神韵闪烁其间。该卷用笔率真却不逾矩,笔势迅疾却收放由心,字字匀停,大小基本一致,虚实呼应,俊逸而不失浑朴,用笔与传世的晋人名贴《平复贴》有较多的渊源,虽脱去了波挑笔法,但仍保留了章草的滞重古朴,显示出作者娴熟的用笔技巧和深厚的书写功底,在艺术水平上不稍逊于负一时盛名的草书名家。

陆机的《平复帖》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而且最可靠的古代名家墨书真迹,是书法名贴中的无上珍品,该贴高23.7厘米,宽20.6厘米,草书9行,共计86字,书于蚕茧纸上。《平复帖》流传有序,最早为唐末收藏家殷浩、梁秀收藏,入宋后为王溥收藏,传至其孙王贻永,转归李玮,后入宣和内府。靖康之难,《平复帖》流落民间,元代曾经张斯立、杨肯堂、郭天赐、马煦、陈绎曾等人之手,明代则归韩世能、韩逢禧、张丑、王际之收藏,至清又归冯铨、梁清标、安岐收藏,随后复入内府,转而赐于成亲王,辗转于诸王府;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溥儒之手转归张伯驹,1956年张伯驹将其捐赠故宫博物院。该贴书法笔力坚挺苍劲,圆浑古厚,秃毫如锥画沙,十分耐人寻味。《平复帖》是章草向今草过渡时期的作品,故除书法价值外,在文字书体的演变上还有着十分重要的史学价值。

《恪法师第一抄》是唐代民间杰出的书法作品,直承晋人笔意,较好地保存了晋人风韵,与当时流行人文人书风有着明显的区别。《平复帖》是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名人书法墨迹,又是章草向今草过渡时期的作品,是文人士大夫具有典型时代风格的正统书法作品。这两件草书作品在许多方面既有相通之处,又各具个性特色,在传承与出新方面都极为出色。故本文试通过对这两件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草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以使对晋唐时期的草书发展有更进一步、更全面的了解,并对《恪法师第一抄》在书法艺术史上的地位给予进一步肯定。

我们首先对《恪法师第一抄》和《平复帖》的作者背景进行一步比较。

《恪法师第一抄》的作者应该是盛唐时期敦煌的讲经法师或经生,②其生平我们已无从得知,只能从其作品来判断。“此卷的作者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河西走廊一带的俗讲大法师讲解经义时的稿本,用‘恪’字开头表示法师本人的谦虚。”“另一种可能是大法师讲解经义时,所讲人的讲录稿,句首冠以‘恪’字表示对法师的尊敬。”③该卷作者应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生活较为优越,受过正规书法教育,有较高的艺术修养的人,他所抄写的经卷与以谋生为目的的经生抄经有很大的区别。

陆机(公元261-303年),字士衡,三国时东吴吴郡华亭人。陆机的祖父是东吴名将陆逊,曾任大都督、丞相等职,父亲陆抗曾任大司马;陆机少时亦曾任吴牙门将,年二十,晋灭吴,陆机退隐乡里,闭门读书十年,与弟陆云被称为“二俊”;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陆机与陆云同赴洛阳,受太常张华赏识,出任太子洗马,著作郎等职。陆机出山伊始就陷入政治旋涡,他曾投靠贾后一党,谄事后妹子权臣贾谧,与潘岳、石崇等人为伍,号为“二十四友”;后又转亲赵王司马伦,因参予诛灭后党而赐爵关内侯,继擢中书郎,司马伦篡位后不久被杀,陆机险遭坐事,终赖成都王司马颖活命,于是又转投司马颖麾下,颇受重用,为平原内史;太安初,司马颖勾结河间王司马乂起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义,陆机为都督,河桥一战大败,受谗与弟陆云被杀身亡,终年四十三岁。

陆机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他尤善骈体文,《文赋》、《吊魏武王》、《辩亡论》、《晋纪》、《洛阳记》等传世,特别是《文赋》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论文之一,在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后人将其著作辑为《陆士衡分集》刊行。陆机“少有异材,文章冠世。”④他虽有书名,但在唐宋时期对其评价却不甚高,唐韦续《墨薮·九品书人论》、李嗣真《书后品》皆将其书法列为“下之上品”,庾肩吾《书品》亦将其书法列为“中之下”; 《宣和书谱》则称:“虽能章草,以才长见掩。”⑤故称其书名为文名所掩虽有一定道理,但从中也可看出,在唐宋间,《平复帖》的重要性还没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经过比较研究,《恪法师第一抄》与《平复帖》在书法艺术上有以下几点异同值得我们注意。

一、《恪法师第一抄》作为具有民间意义的书写在受时风影响的同时,最大可能地保留了晋人的书写状态,而这种状态,很大程度上与《平复帖》有相通之处。

《平复帖》的珍贵性很大程度上赖于它的唯一性,它是现传最早的名人手迹,完整地为后人保存和传递了晋人的书写信息,董其昌跋《平复帖》曰:“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⑥因为在楼兰残纸发现之前,《平复帖》是判断当时书法状态的重要依据,是章草向今草过渡期的作品,它虽已脱去章草的波挑笔法,但因其秃笔写成仍给人以滞重古朴之感,而其中的直率、豪爽的气质,也正是魏晋时代“尚通脱”的精神体现。

而《恪法师第一抄》则是直师晋人法度,并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晋人由章草而今草过渡时期的笔意。但是,《恪法师第一抄》虽保留了晋人的通脱,但受时风的影响仍是显而易见的,它与唐人《书谱》一路的草书在气韵上息息相通。虽然在用笔上《恪法师第一抄》时有荒率之处,但它却又因为较多地保存了章草的神采,并不时地运用章草的笔法而显得浑朴古拙,气势充盈,是既能上追高古,又能涉取时风的高妙之作。而其对晋人风范的保留,虽不能说有直接来自于《平复帖》的地方,但作为我们能见到的唯一一件晋代名人手书,《平复帖》的互证意义还是十分重要的,《恪法师第一抄》的作者虽名不显彰,其发现又晚,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是不可能与《平复帖》相提并论,但随着书法研究者对其关注的不断深入,其作为民间书写隔代保存前代书写原生态的价值与艺术性,都将会超越其文献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

二、《恪法师第一抄》的作者与《平复帖》的作者陆机都是宣扬个性的典型代表,他们虽然出身地位有较大的不同,但却都潜心于传统的延承,致力于艺术表现的完美,是真正具有创造精神的艺术家。

陆机素有才名,他以文章名世,才气傲人,初到洛阳,即因文名而为统治者所重视。他作书天趣横溢,结体朴茂,笔意苍茫,尽脱时人常见的浮艳之风。他的书法以秃笔呈现一种飒爽之态,从容不迫,一派儒雅之气,他严守旧法却极力宣扬个性,在章草与今草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韵和面目。他的这种气韵和面目,在书法的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书坛,对人们的书法创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恪法师第一抄》的作者由于所处的地位,是不可能像陆机那样成为标领一代风范的人物,但其作为民间书法中具有最高水平的书法家,仰先贤而不失个性,守古法而求创新,在其局部地域的影响亦当不同凡响。他的草率不逾矩,笔笔随势生发,因势变化的特性处处表现出其在深厚的传统功力下,不甘困守的创新精神,这在以实用为第一目的的敦煌遗书中更显得难得可贵。

三、《恪法师第一抄》的作者与陆机在用笔上都表现出了精绝的技巧,笔势细腻而气势不减,都足以傲视书法史上的诸多名家。

陆机虽然善书,但因文名太盛,故书名仍为文名所掩,《平复帖》中所表现出的诸多信息表明,陆机于书法是深有研究的;他笔力坚挺,苍劲浑圆,纸墨沉古,用笔以中锋为主,带有明显的篆籀笔意,如锥画沙,不见起止之迹;尤其其中对秃毫的展现,使后人更见晋代士人的萧散弘阔,为后人研究晋代的书写保留了最直观的标本,后人从中能显而易见的感受到前人古法。

《恪法师第一抄》的用笔点画灵活多变,表现极为丰富,在点画上圆笔藏锋,气势恢宏,魅力十足,这与《平复帖》中的秃毫中锋有异曲同工之妙。《恪法师第一抄》的圆笔与其他敦煌遗书中常见的方笔侧锋,精光外耀有较大的不同,这也体现了其作者在受书法训练时对古人书迹是深有体会的。虽然其书写目的是为了抄经,但因其精良的笔法使之在抄写中不自觉地展示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尤其是他在该贴中表现出的笔势的缓疾相济,在淳朴浑厚中仍能保持一泻千里的气势,非技法娴熟、功力深厚者难以达到,更非仅仅知笔笔谨严的抄经者所能达到。

四、《恪法师第一抄》与《平复帖》的诸多相似之处中,尤以对章草神韵的保留上最为突出,但是又因两件作品相距时代太久,其各自的时代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

陆机的书迹,在南朝时被视为“吴士书”,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但是,陆机入洛阳时年仅二十九岁,在洛阳的卫恒、索靖书名正如日中天,年辈小于他们的陆机不大可能不受他们书风的影响。而且我们将《平复帖》与二十世纪初发现的楼兰残纸进行比较会发现,其豪放直率之气势和精神,渊源如一,而在用笔中表现出的特征亦大为相通,特别是对带有明显章草特征的波挑笔法上,都已作到减省,仅余章草气韵。

《恪法师第一抄》虽然保留了较多的晋人气韵和章草意趣,但它终因是写于唐代的作品,距晋代已久,在形态上虽表现出与章草的自然关联,但在结字上已全是今草的形制,并且受到时风影响,对当时流行的二王书风也有很多的汲取。只是其对章草在神态上的无法割舍又为我们保留了许多有别于时代的信息,使其虽受时风影响,却仍能表现出有别于正统书法发展的面目来。所以对其研究的意义,有利于我们对唐代书法的发展有一个全面认识。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对《恪法师第一抄》与陆机《平复帖》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将其比较的目的也基本清晰了。

一、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敦煌遗书的书写目的虽以实用为主,但它的书写者中仍不乏致力于书法艺术审美的追求者。他们虽然不能象陆机那样的文人那样全身心地致力艺术追求,但却能时时寻找到一些机会,展示一下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狂热追求,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和自己的创新意识。虽然这种创新一直没有机会站在时代的前沿,但他们自身所保留的那种自然淳朴却在其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为后人研究这时期的书法艺术留下较原始的信息。

二、通过对《恪法师第一抄》与陆机《平复帖》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对待继承与创新上,正统书法与民间书法是同步进行的。虽然民间书法在继承传统时,因其所见所识的限制无法尽善尽美,甚至会出现对传统错误的理解,但其自身的原创却使其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为后人留下更多的原始信息。而在艺术创新上,民间书法因其表现机会的限制,基本上不可能成为主流,但其在尺素片纸间偶然迸发出的火花往往会被今天的书法家所接受,并使之发展成一种新的潮流,成为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三、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对《恪法师第一抄》的艺术水平已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虽然敦煌遗书早在1900年就已被发现,其书法艺术也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在我们这些年出版的各类关于书法史的著作中,都极少提及敦煌遗书的书法价值,“更有甚者,对于敦煌遗书要么置之不理,要么一带而过。历史证明,敦煌遗书的价值并不亚于二王墨迹,但是,其所遭遇的命运却迥异于二王。即便现时诸多当代书家不遗余力地对其加以研究,但是这种任意删减仍然使得书法艺术本身遭遇了种种困境。这其中不可否认的是,敦煌书法遗迹大多是属于民间性质的,而彼时民间书法的特质之一在于非自觉的审美意识,或许正是因此,许多书法史学著作对此耗费笔墨甚微,甚至全部删减。”⑦

正是基于此,本文希望能通过将敦煌遗书与在正统书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书法作品进行一些比较,使读者在欣赏其精湛的艺术的同时,对其在书法艺术史中的地位给予进一步肯定。

 

注释:

①据《书法丛刊》总四七期,王海萍《唐人写本〈恪法师第一抄〉浅析。

②③同上。

④《晋书》卷五十四,本传。

⑤《宣和书谱》卷十四,草书二。

⑥见《平复贴》原迹后董其昌跋。

⑦鲁明军《书法史中的“加法”与“减法”》, 《中国书画报》1256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羲之与敦煌,不得不说的交情……
王羲之与敦煌书法关联性新探
23岁,宋克的书法能写成酱样~
历代草书大家,领略畅快淋漓之美!
独步无双——“草圣” 张芝传
乾隆皇帝的章草书法,看到过的人可真不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