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散之书法杰作《古银杏行》赏评

林散之书法杰作《古银杏行》赏评


来源:凤凰网江苏站 作者:朱以撒

作者简介:朱以撒,1953年生于福建泉州。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哦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书法著作、散文集多种

古银杏行 林散之

钤印:林散之印(3次)、散之信鉨、江上老人、古为今用

款识:1、时公元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日,邑人林散耳书于南京寓楼。

2、五一年秋,偕友由狮子林至汤泉惠济寺访所谓银杏者,树凡三本,大可十二人围,小亦七八人围,相传南唐时物,或曰北宋物也。爰钩其约略,并记长句。

3、惠济寺银杏为国内数千百年古木,老干霜皮,参天覆地,桠杈盘曲,怪怪奇奇,仰观遐瞩,噫吁惊讶,坐卧其下,令人忘返。原为三株互相倚伏,不可分离,于“四人帮”时代无人管理,后遭破坏,仅存其二。现由江浦县党委和汤泉公社大力修复,巍巍峨峨,已旧貌变新颜矣。更拟改为汤泉公园,供人民游览。谓非新时代之幸福可乎!谨将旧作古银杏行一首书存之,复记其梗概如此云。越日,聋叟复记。

《古银杏行》是林散之晚年的作品。

这是一幅大作品,除了幅式大,还有洋洋洒洒几百字的内容,算得上倾心倾力创作而成。

和林散之某些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作品有所不同,《古银杏行》并不体现强烈的干湿对比,而是表现了一种凝重滋润的美感。

《古银杏行》在用笔上沉着稳重,虽为草书,行笔却不求迅捷,气势并不求豪纵,而是多有捉控,把行笔速度放慢了下来,让墨色充分地渗入纸内,使线坚韧饱满,得古朴趣味。尽管字与字之间也有牵连,但是牵连中不激不励,缓缓导引,使其联系自然而然。从用笔可见林散之功夫的深厚及细腻,很完好很到位,绝无草草敷衍而过。用笔多圆少角,多秃少尖,退去潇洒华丽,流露出古拙、质朴、含蓄,可资细细品玩。

用墨的滋润安和也是《古银杏行》的一个特色。作品不显示墨色的两级对比。墨色的大差异固然可以给人强烈的视觉提醒,但此作还是以滋润为主贯穿全篇,墨气氤氲,墨色深沉时有涨墨之趣。墨重墨轻一路错杂而下,转换变化,似在不动声色之中。墨色的润泽使人于玩赏中如临江南春雨,展开一个恬静闲淡的境界。-

《古银杏行》在结构上给人宽松的美感,尽管字数繁多,却得宽敞通透,故显大气。结构松而不散,简而不寒俭,似正犹攲,时正时攲,譬如用兵,奇正相生,有应有伏。如论说其造型,则多修长之姿,便于属连上下,因此少横向扩张之线,多向下摇曳接续,有移针匀秀之妙。尽管字多,空间饱和,还是使人不觉结构的壅滞,我们不能不钦佩林散之在结构上的善于留白。

《古银杏行》展开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虽然篇幅大字数多,书写过程也比较长,但通篇下来神完气足,毫无倦怠之笔,兴致酣足,首尾相衔,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足以称统一整体之密切。这种整体之美在林散之笔下,是如此从容闲雅地进行,以字带字,字字相激相活;以意带字,意在其中,笔断意连,真有如包世臣所云:“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如此这般浑然一体。在主要内容的两侧,右边有两行小草,左边三行小字作为对主体的补充,可视为林散之兴犹未尽的继续。甚至,这五行小字还更为精彩。

作为一位艺术个性突出的书法家,这件作品当然不止给我们这些美感。功力的具备是最根本的,而功力之外的部分,如作品弥漫着安和、文雅的文人气、书卷气,在看似寻常的笔墨中蕴藉着高远,则是更让人寻味的。所谓的书法创作当然是后起意,实则就是挥毫。一个书法家有了感受必定要秉笔而行,在纸上抒情写意。而一个书法家平素积累下来的学识、修养气度都会在挥毫中罄露出来,为人接收。晚年的林散之已经到了如同杜甫所书的“浑漫与”的自由境界,犹如刘禹锡说的“郢人斤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进入了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在《古银杏行》中,书法家志道的、遣兴的、抒怀的情调都得到了充分地阐发,而自然地写、朴素地写、随意地写,又使人感受到书写之真、之纯、之淡。

挥毫理应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草书不飘逸?病在不会用墨!3位书法家各有诀窍,吴玉如的最简单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319裹束19-浓墨和淡墨
林散之草书赏析(2)
庄希祖:冠绝一时的草书大家——谈林散之、高二适草书风格(上)
墨汁里可以加酒吗?
林散之:老笔淋漓臻至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