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过湖北书法家何兴东的两幅作品,谈书法的临摹和古法的汲取
原创 书法微评 2019-04-08 09:41:15

为什么要说何兴东呢,因为昨天晚上有人给我发来两幅作品让我评价一下,特此说一下。下面是何兴东先生的一幅隶书作品:

(何兴东,男,字可达,号楚粤轩主,1964年10月生,广东兴宁人。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擅长行草、隶书、小楷、篆刻。书作清劲、古雅,印宗秦汉,风格多种。)

(何兴东 隶书《爱莲说》中堂 规格 180cm×96cm)

再次,笔者简要点评一下:此件隶书,作者能够很轻松地驾驭毛笔,正文的隶书和落款的行书写得都很娴熟,看得出作者习书有不少年头了,但毋庸讳言,作品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取法不高,明显是学当代人的,我不知道是临还是学,偶尔临一下还可以,如果是学应该赶快停掉,再学下去就会走入死胡同了。

(局部)

下来,笔者根据这幅作品的事情,谈一下书法的临摹和古法的汲取问题。还望各位看官拍砖。

学书法不能有投机取巧的思想,否则短期内可能有效果,长期来看是浪费时间!学书法最稳妥的方法还是学古人、学经典。学隶书找个汉隶名碑学就是了,汉隶风格那么多,就没有适合你的?看到这样的作者我就感到很可惜,花了很多的时间,就是因为取法不对导致方向性的错误,如不及时调整方向,今后很难进步。作品中很多笔画、结字已经形成了习气或者说“中毒”太深,必须通过对经典汉隶的大量临摹,才能摆脱这种俗隶的影响,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中国书法的“法”字,即是指汉字书写的规则和法度,其“法”从何而来?从传统而来,离开了中国文化这个大背景何来的中国书法呢?这个“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而我们现在所能接触到的无数经典法帖,就是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有待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并将其发扬光大。

书法学习的取法问题,就是学什么的问题,是继承的问题,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我们对待经典法帖的态度。面对经典法帖,我常常在想,古人没有我们今天这么好的条件,得一个刻帖就如获至宝,穷其一生而习之不辍,亦能名家;古人为了寻访名碑名师,不辞跋山涉水,忍饥受冻。

相反地,有些爱好者对一些所谓的书坛大腕趋之若鹜,谁当主席、谁获奖就学谁,以入展、获奖为目标。要知道,当代有些大腕、书协领导头上的光环要是没有了,他们的影响就会黯然失色,没有经过历史检验是站不住脚的。齐白石告诫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学他要学习他的方法、他的精神,不是简单地模仿他。一个高明的老师,不会让他的学生亦步亦趋地学他,否则就是自私、不负责任的老师。

据载,东坡、钱穆父同观山谷草书,东坡甚称赏之,而穆父评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问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自此后山谷不肯为人作草书。黄庭坚自述其学书历程亦云:“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可见黄山谷早年草书师法周越,钱穆父评其近于俗,对他是一记当头棒喝,他才改弦易张,悟得草法真谛。如没有钱穆父的及时提醒,黄山谷可能还是以其“近于俗”的草书沾沾自喜,历史上可能就没有山谷草书的一席之地了,由此可见取法对一个书家成长的重要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苏省八十年代书家精英探寻展(42)郭洪豹
【翰墨颂中秋·丹青迎国庆】 ——书法家任宝涛专题报道
书法基础知识——书法术语(二)
板桥书画
临帖,貌似简单,实则深奥
「最难风雨故人来」书法作品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