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驳书法鉴赏中的几点误区
原创 孟云飞—书剑慰平生 2019-05-20 08:24:05

李浩 /文

摘 要:书法鉴赏伴随书法自身的发展而来,并逐渐形成了其所特有的方法论要求,但在历来的书法鉴赏活动中,却存在不少误区。本文试就书法鉴赏活动中存在的以人论书、以名论书、“凡古皆好”观、瞬时定论等几点误区表达了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书法、书法鉴赏、误区

书法的发展在我国源远流长,他将我国文人所追求的精、气、神诉诸笔端,并通过笔画的曲折变幻直观地表达在观者眼前,给人带来阳春白雪的审美体验。当然,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相伴随而生的尚有观者。随着观者长期浸润于对某艺术对象的熏陶之中,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力,而当这些感知力脱离一般的感性认知而上升到理性关照的层面之后,更加形而上的艺术鉴赏也便出现了。书法鉴赏便是随着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但在历来的书法鉴赏理论当中,却往往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往往会导致鉴赏者片面地去理解某件书法作品,甚至在此种风气影响下而误导大众的审美取向。因此,便有必要对这些存在于书法鉴赏中的误区加以辩驳。

存在于书法鉴赏中的第一点误区便是单纯以人论书。这里的以人论书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以书法家个人的精神品质评判其作品;其二,以书法家名气作为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单纯以名品字。以上两种观念不可说是错误的,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面片而不妥切的地方。下面试就其不妥之处进行简单论述:

书法作品自产生之日起便被视为承载了书法家个人兴趣志向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自古便存在一种“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传统观念。曹丕所作《典论·论文》中便已经提出其“文气说”的观点。“文气说”主要论述一个人的个性对其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意义,原文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便表明了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之间的一种天然联系。再往前追溯,到孟子时便已经提出过“知言养气”的说法,按其原话即“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对于书画的品评也有“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的说法。此种说法甚嚣尘上,以致如今仍存在相当一部分人在对书法作品进行鉴赏时仍然将书法家的人品摆为首要判断标准。当然,对此种观点进行驳斥并非代表全然否定书法与人之间某种精神上的一致性。但若将“品节既优”当为“人人重其笔墨”充分条件即认为只要创作者“品节优”,那么他的作品就是被人人所看重的优秀作品。这便脱离了书法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了。只能说,此处何妨不将孟子和曹丕“气”的观念引入书法鉴赏当中,相较于单纯论“品节”,孟子和曹丕这里的“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人品德的成分,而更多的包含了一个人的气质,但也不能说全然没有将品德考虑在内,因为品德与气质的养成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是“气”是一种更加中庸,内涵也更加丰富的概念。此般论述只是为了将“清高”之“人品”在书法鉴赏中的重要性略略降低而已,但也不可绝对,做出全然剥离之举。恰似蔡京虽人格、品行低下,书法却堪称一流;而岳飞等人书法着实不如蔡京,却因人格高尚,书法便也历来为人所抬爱。

“声名”历来为人所重,书法鉴赏在一定程度上也逃不脱为“声名”所影响的窠臼。因受某人名气所引而导致鉴赏者对其作品也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念头,这便脱离了对书法本身的关照,反而弄得本末倒置起来。即使是名家名手,终其一生也必有创作的高潮与低谷,虽说书法本身是一种能力上的内化功夫,很难因外界物事变迁而出现品质上的忽高忽低,但在书法家本身,奉和应酬之作也在所难免,此为其一;其二,孙过庭在其《书谱》中也曾提过“五乖”和“五合”的区别,书法作品的创作或多或少难免会受到外界一定因素的影响,这是与书法家所具有的盛名是不相关的,如笔墨纸砚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书法家自身的创作。因此,在进行书法鉴赏时,有必要将对书法本身的关照与书法家所具有的名声在一定程度上做一分割,方不违背客观公正的鉴赏原则。

凡古皆好是书法鉴赏中存在的第二点大的误区。当今无论是在文物的收藏或是在文献的校勘中都存在凡古皆好的错误观念,书法鉴赏领域也难以逃脱此藩篱的束缚。就文献整理领域而言,乾嘉时期形成了我国文献整理的高峰时期,并且也取得了颇为卓著的成就,彼时“汉学”甚流行于世,出现了一大批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在故纸堆中的学者。而所谓“汉学”便是因对汉朝文献整理的推崇而得此名,在这些学者们心中,也往往在“凡古皆真”、“凡汉皆好”的观念指导下去校勘古代典籍。虽然他们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但却也产生了不少为后人所诟病之处。乾嘉学派中又分为诸多小的派别,如吴派、皖派等等,其中对汉代典籍文献推崇最甚的便是吴派学者,彼之学者对汉代学者的校勘成果的推崇甚至已经到了“佞汉”的地步,后来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出现后才将这种风气做一扭转。书法鉴赏本身便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书法作品也不同于古籍的校勘,但却仍然不影响书法鉴赏活动从中吸收对自身发展有利的因素。况且,时间上的古今影响更多的则是对收藏家而言,而书法本身的好坏本就与时间上的古与近并无太大关系。但不可忽视的是:因古时书法家往往能具有更不为外物所分心的环境,加之自身的定力,书法作品普遍而言优于今天,而后人便也把这种特殊性的规律看成了一种普遍适用的原则,只看其表面而认为古的便是好的。因此在书法鉴赏中,有必要将“凡古皆好”的观念稍作变通,对具体作品做具体分析。

书法鉴赏本身就是一种“我”与“物”之间的互相关照,其中既包含着鉴赏者对于书法作品笔势纵横的客观品评,也融入有观照者观赏时的修养、心境等主观因素,再进一步更有将“我”融入于“物”从而形成的一种内化的理解,这便进入到了作品本身,进入了书法家创作书法作品时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以“物”观“我”之目的,因此,不难看出,书法鉴赏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内化功夫,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王国维便曾在他的《人间词话》提到过“物”、“我”之关系,只是彼之关系是对鉴赏词作而言,但无论是词,抑或是书法作品,自完成之时起,便成为了一种被称为“物”的客观存在,而鉴赏者若遇到了某件作品,便与“物”产生了天然的反应,成为与“物”相对的“我”这样一种存在,而“物”、“我”之间是客观存在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因此,既然词作鉴赏与书法鉴赏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内在联系,那么王国维所论之“物”、“我”关系同样能引入到书法鉴赏的领域。这种“物”、“我”观不是一种瞬时便能做出定论的关系,需要将“我”之观点通过反复对“物”的观照去做出一定的修订。《非草书》也曾提过“书之好丑,在心与手。”书法创作本身便已经有了心与手两者的结合,那书法鉴赏也必然需要在关照书法创作方法的同时,留意对内心的思考。也因此书法鉴赏往往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过程,当然,有些书法作品在观者看到的一瞬便能激起耳目一新之感,但这只是一种瞬时感受,至于其如何能激起此种感受,便需要更长时间对书法作品的细细品味。因此这最后一点误区便是切莫在看到书法作品的一瞬,便对书法作品之好坏做出盖棺之定论。

以上便是对书法鉴赏中所普遍存在的三个误区做的一番辩驳。当然,书法鉴赏本身则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意蕴,需要一个人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提高自己对于书法的感知力,并且掌握合适的鉴赏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借用屈原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君共勉。

注释:

1、 [作者简介] 李 浩(1994—),男,河南泌阳人,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2、姜夔.《续书谱》[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2、 孙过庭.《书谱》[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3、 姜夔.《续书谱》[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著名书法家陈春书书法作品鉴赏
请熟读本文,避免胡乱点评闹笑话
当代书法家罗杨书法作品鉴赏
清代书法家王文治书法作品鉴赏
清朝书法家张照书法作品鉴赏
清代书法家铁保书法作品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