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书论谈“迟涩”与“迅疾”

书画等级测评

2019-08-07 17:18:33

毛笔书法中,写字快是很让人神往的。但有批评者说赵字简化了二王的笔法,技法上过于简单云云。另有人举例“书贵迟涩”,来说明字应慢写好。两者该如何取?

1

书贵迟涩:快中无慢则滑

“书贵迟涩”出自书论,《拨镫序》中卢肇在教林蕴书法诀窍时就引用过,即所谓“《翰林禁经》云,笔贵饶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

“迟涩”增加行笔力度,让笔锋与纸面之间的摩擦力达到最大,以创造书史上为人津津乐道的“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等艺术效果。

如何“迟涩”用笔?清人包世臣说:“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长史之观于担夫争道,东坡之喻上水撑船,皆悟到此间也。”

具体来说,“迟涩”要求行笔时锋前指后,力贯笔尖,扭裹蓄势,推锋缓行,欲速不达,欲停不可,如犁耕般艰行。《玉堂禁经》称其为“紧御涩进,如锥画石是也”。

“迟涩”用笔,笔毫与纸面的摩擦力发挥到最大,笔毫的弹性也发挥到最大(提的笔起)。在其作用下,万毫齐力,所出墨迹苍涩、浑厚、雍容、磅礴,线条质量佳。因此得到众书家推崇。

甚至有人竟因之而鄙薄赵松雪。如包世臣说:“若以吴兴(指赵松雪)平顺之笔而运山阴矫变之势,则不成字矣。”黄宾虹说:“用笔尚'逆入平出’之辣与'帖学’派之'书笔专用平顺’之甜媚大异其趣。”

| 多宝塔碑

阅读原文订购

2

速以取劲:慢中无快则滞

推崇“迟涩”的书法家多,推崇“迅疾”的书法家也不少。

南宋姜夔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必先能速,然后为迟。”唐代怀素赞扬行笔迅捷的“草圣”张旭:“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能写快字,一则能满足古人将毛笔作为日常书写工具的需要,二则同样也能创造艺术上的美感。

概括来讲,有快无慢则滑,有慢无快则滞!滑则墨迹浮漂疲软,弱而无力;滞则拖沓不挺,古人所谓“墨猪”即是。

因此,古人多“疾”、“涩”兼重,既抓取笔下的涩力,又飞动遒劲,不滞不脱。东汉蔡邕《笔势》称:“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疾涩二法,书妙尽矣。”南朝梁武帝《草书状》称:“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绿水之徘徊。”唐代张怀瓘《用笔十法》称:“迟涩飞动:谓勒锋磔笔,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得法。”

阅读原文订购

3

结论:快中有慢,慢中有快

书法创作一味取快或一味求慢皆为不妥。

唐代孙过庭说:“留不常迟,遣不恒疾。”“留”即驻笔,看似要慢,然而又得慢中有快,即“留不常迟”;“遣”即行笔,看似要快,然而又得快中有慢,即“遣不恒疾”。

苏东坡评价米芾的书法“风樯快马,沉着痛快”,可谓深味觉越“沉着”越“痛快”之理。

快中无慢则脱,慢中无快则滞。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相反相成,生活中早有“欲速则不达”之语。"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做到“书妙尽矣”!

唐代韩方明说:“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捷,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授笔要说》)

| 雁塔圣教序

书法要又快又好,除留意体会书写时的轻重缓急之外,还得注意单字及字与字之间的平衡感和笔画的牵连呼应关系。为此,就得细细读帖,认真揣摩,边练边想,如此才能掌握书写动作的关键,增强笔力,事半功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有关笔法的论述​,精辟!
掌握运毫五点,想不写好都难!
疾涩相依--《祭侄稿》
笔性与笔法
欧阳中石:如何从古人处学笔法?
浅析书法行笔的疾涩:行草书该写的慢还是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