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抛开农业谈农民是空谈,三农问题核心在“农”

 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大国小农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透过这5句话,正确认识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大力推进小农现代化建设,实现农村全面振兴。

  

  抛开农业谈农民,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问题离不开农村,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基础建设和环境。

  农业的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农业不发展,农民就没有收入,农民的社会地位也不能得到保障。因此,把农业问题放在一边,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类似地,农业不发展,农民没有地位,农村问题就解决不了。因此,把农业、农村、农民并称为“三农问题”,就是把主次矛盾混淆起来,思想模糊。

  

  大农出效益,小农出价值!

  要讲农业问题,就得讲农业大势。1970年至2000年间,世界农业的发展发生了根本变化,整个人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1970年以前,农业生产供应不足,农民们追求产量最大化。以数量为特征的农业,追求产量的最大化,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劳动力投入,生产资料投入,科技进步,追求增产。

  但2000年前后,进入供过于求阶段,农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出现了两个分支,第一个分支至今仍被称为量农业,也可以说是“大农业”,它仍然追求最大的量,但其表现已经彻底改变。追求效率最大化,包括资源配置,科技进步,组织效率,财务和数据的渗透。美国,南美,澳洲,东欧都有代表。

  另一种被称为“小农业”的农业,其目标不在于保证供给,也不在于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而在于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以特色农业、绿色、有机、优质农业、追溯农业为代表,代表国家和地区有日本、中国台湾、韩国、以色列、东南亚、中美洲和西欧。

  大农不停地创造高产记录是没有价值的,它必须是产量和成本、效益的最佳点,这就是大农。其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稳定的产量和高质量,不惜任何代价地提高生产能力已成为历史。

  小农业是特色农业的发展规律,我们将整个消费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吃饱”、“吃好”、“健康”、“增值”。

  若三人外出就餐,随便吃,只要能吃饱就可以了,大概要100元;若要吃得好一点,稍微卫生一点,大概要100-200元;若要新鲜、无污染、绿色、有机的配料,标准再高,大概要200-500元;若要吃的是名牌产品,又可追溯,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证明,大概要300-600元。

  因此,大农的出路在效率,小农的出路在价值,而非产量的增长,如果我们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追求数量的基础上,就没有前途。

  如今,中国农业的全部生产不是产量,而是效率!

  

  当前阻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因素是:

  现行土地制度

  这两种土地制度,一种是公有制,它能够实现规模效益;另一种是私有产权,它产权比较清晰。

  当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是国有土地,但由私人承包经营,产生了“耕地悲剧”,耕地质量下降。像土壤修复这样的投入只是技术上的延迟或暂时的改变,但不能改变整个长期趋势。农场主会认为土地是国有的,自己作为长期的“房客”,没必要帮地主“修好房子”。农场主在承包期内,会有意无意地尽量利用土地的价值。

  地价核算

  在中国,土地成本的计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土地现在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作为正常的生产资料,它属于正常估价范围;第二,作为国家对农民的补偿机制,它补偿的这一部分很难估量,包括征收公粮,甚至农业税等等;第三,农民的最后保障。存在着投机心理,未来农民的土地可能会升值。

  栽植费用高

  因为在中国,耕地并不完全按生产资料的正常价值来估价,土地流转的成本非常高,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没有规模,许多技术手段难以运用,所以中国的农业生产成本比南美高出两倍。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中国现在的农业生产整体上并不是产量、效率和成本的问题。

  由于自动化程度不够,我们现在比较中美两国的农产品生产成本,最差的是土地成本,其次是劳动力成本,最后是农资成本。再者,我们的农产品质量不佳,因此,整个农业生产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围绕“三农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农业,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民,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村;农业问题中的核心是大农业,小农业,有机农业,有机农庄,只为满足特定消费者群体的特殊需要;农业问题中的核心是效率,只有提高效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持续追求高产,一年一高,这种高产是无法持续的。

  

  探索中国小农经济现代化之路!

  “三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认为,我国基本的国情和农情,就是小农生产长期存在,这就是我国品牌农发展所面临的基本现实。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土地如此分散的国家,如何把分散的小农纳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如何使小农生产更有效率,如何使小农与大市场更紧密地联系,如何使小农生产更有效益,如何使小农生产更有市场,如何使小农生产更有效益,如何使小农生产更有效益,是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政策课题。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越来越多的新型经营主体,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但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也决定了我们不能像美国、加拿大那样,把农业放在第一位,这条路在中国走不通。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应是我们政策的重点,要通过经营方式创新,充分挖掘小农户的生产潜力和增加收入的潜力,通过各种形式发挥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加强服务和利益联结,让千家万户的小农户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受益者,而不是挤出他们。应通过增加技术、资本等现代要素的投入,推动小农生产向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集约化水平。

  做好品牌建设工作,不可能把小农户挤出,更不可能消灭小农户。但如何培育小农,应通过引导支持小农生产、发展绿色优质生态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扩大经营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等途径。尤其要大力发展专业化、合作性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区域农业公用品牌,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区域品牌联盟”模式下,可以引导和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帮助小农抱团发展,共同突围,这是区域农产品品牌联盟的下半场和必由之路。

  中国的区域公用品牌工作绝大多数还停留在上半场,只做了看得见的工作,不深入,多做表面文章,指导思想还是以前的一整套。

  重振农村和区域经济,要使农业品牌产生实效,就不能满足于并停留在产业规划和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上,我们要使工作扎实而迅速地进入下半场,也就是实行联合体模式:成立一个有实力的经营机构,承担区域和产业振兴的重任,在区域公用品牌的基础上,打造代表品类的商业品牌。唯有做市场,让品牌彰显市场价值,才是本职工作的目标。

  不形成产业化特色产品,必然质量低劣,没有竞争力!

  提高工业效率的关键是:一是工业规模。如果没有规模,效率就不可能提高;第二,生产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而不是先生产后考虑销售,同时要缩短产业链;第三,运用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第四,产业金融对接。

  必须有生产部门的组织、计划和服务人员的参与,才能使这一过程完整化,加速其发展。

  

  这四个阶段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能跳的:

  规模经营阶段一是把一家一户的小农组织起来,二是在规模的基础上实现标准化经营,提高经营效益,每一批产品都能达到高标准。

  进而以标准化为基础实现现代化,包括技术、设备和管理的现代化,没有规模和标准化,现代化就不能实现。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区别在于,工业化是一定环节实现了现代化,可称之为工业化,工业化是指与市场对接,产业链连通,资金、数据融通,我们的生产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生产的,产品生产出来后,直接通过配送,送到各个市场与消费者手中,整个产业链连通,因此称为工业化。

  形成产业化,解决了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围绕特色农产品、主导产业,集中资源,进行规模布局,建设主导产业,形成生产加工专业化、配套支撑系列化、经营机制社会化、种养加、产供销、工农旅一体化良性发展的现代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内蒙古乳品产业、河南速冻产品产业、聊城阿胶产业等都在快速发展。不形成产业化的特色产业,就必然质量不高、效益不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打破小农经济格局
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吗.
大国小农
图解《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发布!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农业现代化的两种模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