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宜兴吴氏家族与紫砂的兴起发展暨紫砂工艺美术大师吴培林简介

【 荆溪十景之蛟桥夜月 】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然而这把壶恰恰出在吴门,出在宜荆济美堂吴氏五世祖吴仕之手。

【 荆溪十景之铜峰叠翠 】

《宜荆济美堂》吴氏自元末至正年间始迁祖德明公由河南迁徙至宜兴著籍开宗,生息繁衍,至今已650余年。历代人才辈出,在明、清两朝共出进士33名,举人35名,成为宜兴一大望族,为宜兴的多项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宜兴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 荆溪十景之阳羡茶泉 】

吴仕(1481-1545)字克学,号颐山。先后担任户部主事,山西、福建、广西、河南四省提学副使。并著有《颐山私稿》传世,事迹载入《明史》。吴仕在位时选拔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后升任四川参政。因病致仕告归故里。

【 荆溪十景之国山遗碣 】

吴仕一生不朽的功绩是对紫砂文化开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几百年来世人对吴仕书童供春制壶一事一直存在争议,2008年《徐鳌润紫砂陶艺论文集》出版。台湾文史专家徐鳌润先生论证∶吴仕创始“供春壶式”实为泡茶用壶的鼻祖。供春仅是壶名,出处在于明四家之首沈周诗“供送春愁上客眉”。吴仕为紫砂文化的开创和发展的历史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当今在紫砂业界吴仕被奉为紫砂之父。今天紫砂产业的繁荣发展,我们绝不能忘记吴仕的功绩。

【 荆溪十景之陶都星火 】

从吴仕始,吴门子孙在宜兴紫砂的推动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吴仕堂孙吴达可,堂曾孙吴正志、吴正已,堂曾曾孙吴洪裕、吴洪化,几代人高中进士、举人,地位显赫,与文人仕大夫的交往广泛,对推动紫砂,将紫砂发扬光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到了清代,吴门世孙吴梅鼎,作《宜兴茗壶赋》,对当时紫砂茗壶的赋记,无疑是紫砂历史里程碑式的。民国至近代,直接参与紫砂制作的制壶名家有吴运根、吴纯耿等;现当代,吴氏紫砂从业人员中,技术职称工艺美术员以上有近500人,其中不乏大师级人才,吴培林就是其中一位。

【 荆溪十景之画溪花浪 】

吴培林,1954年出生于紫砂发源地之一的丁蜀赵庄村,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国手工艺大师。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画院院士。1982年,首届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毕业,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担任过电子厂氧化铝陶瓷生产技术工程师。与别的紫砂艺人相比,吴培林的文化水平和对专业技术的掌握都远超别人。

【 荆溪十景之洞天福地 】

八十年代,紫砂异盛,海外疯购,一次台湾客商与吴培林接触时,客商说∶“我看过你们这里许多人做的壶,做来做去差不多一个模样,缺乏新意。”这位客商也许是用挑剔的眼光说的,但他听在耳里却震撼在心里。那时,吴培林方器、筋纹器、圆器做的都不错,他重新审视自己做的壶,感到这些壶虽然做得不错,但的确与市面上见到的差不多,没有什么特色,自己充其量还只是个会制壶的人。一个人学会制壶已不易,可要创作出一把有特色的壶来很难,尤其是要创作出一把别人没有做过,并能经得起推敲、评判、为公众所认同的壶则更难。于是,他开始苦苦地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泥。

【 荆溪十景之洴浰雪蓑 】

从制作向创作转变,是一个飞跃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并痛苦的过程。吴培林常说∶“哪一把壶摆在别人面前,别人能发自内心地说这是你的壶,这里面有你独特的风格,那么这把壶可算是创作的,创意是一把壶的灵魂。”吴培林纵观古今紫砂作品,经过反复思考,决定用绞泥紫砂来实现自己求新求变的理想。

要做绞泥紫砂壶,吴培林几乎又得从头开始。绞泥不仅是一种紫砂装饰艺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紫砂制作技艺,绞泥壶的创作远比同一种泥料的创作要艰难得多。不同色的泥料,其泥性各不相同、烧制温度不同,收缩比便会不同,如何在不同色的泥料中寻找一个收缩相同点,是他一直思索的问题。经过无数个不眠夜,穷尽思考,梦中求法,反复试验,有时甚至历经2~3年才动手,图纸画了一大堆,一画五六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渐渐地熟练掌握各种泥性,也从中找出了相通点。终有一天,他运用绞镶泥结合的泥画手法,以壶为载体,在壶体上形成绞泥画写意,且壶内壶外,纹理一致,所呈之画面,或山峦叠嶂,或行云流水,或生机勃发,或哲学理念,以求达至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甚至是无人冒仿的艺术品位。在技法上,亦总结出了自己的紫砂绞泥六大技艺∶“层叠法”、“揉合法”、“镶嵌法”、“按压法”、“镶接法”、“层叠盘筑法”,逐渐形成吴氏紫砂绞泥独特的艺术风格。

【 西瓜壶 】

他创作的“瓜田小憩组壶”,用紫砂做成一只草帽型茶海,草帽上摆着一把瓜形的茶壶,壶身饰绞泥西瓜纹清清楚楚,几乎到了乱真的程度,如果不用手去触摸,真以为这是一只长在园里的甜瓜;茶壶周围摆着的几只茶杯,同为瓜形。这样一套茶具,给人带来的是无穷的田园意趣。正因为这样,它在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获二等奖。

【 草原行 】

他创作的"海上升明月壶",几种泥料弯弯曲曲,便在壶体上形成了海浪线;从绞泥片上挖下半圆形的一小块,旋转180度,便变成了一个在海浪线上冉冉升起的明月。这既是一把可以沏茶的壶,也是一幅令人充满遐想的画,真可说是诗情画意尽在壶中。

【 叶渡 】

他创作的荆溪十景,创作从1996年开始,历时三年,以绞代画,多彩多姿。三年里,他到处收集资料,实地观察,然后再从古人留下的册子里、画里、诗词里寻找当初十景的影子,根据自己所领悟到的进行创作。期间困难一个接一个,泥料各自的收缩问题,不同泥料的结合问题,颜色的搭配问题等,都一一摆在了眼前,不是出现裂痕,就是纹饰糊掉。坚持往往决定成败,经过多次实验后,一组运用自己独创的绞泥技法——“荆溪十景系列壶”终于问世。别致的创新造型,精湛的绞泥技法,巧思的纹理布局,灵动的画面呈现。十壶十型十景,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壶映景,景成画,观壶如赏画,赏壶如读历史,宜兴的山水人文在壶上展现得淋漓尽致。1998年“荆溪十景系列组壶”荣获首届北京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2003年,“荆溪十景系列组壶”中国邮政明信片在国内发行。他的作品及其从艺经历入编《壶谱》、《紫砂壶全书》、《当代紫砂群英》、《收藏指南》、《陶魂》、《中国紫砂图典》等辞书。

【 齐天乐——鹏程 】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2014年,吴培林受邀为一博物馆设计创作一把壶为馆藏。此壶不仅容量要大,还必须体现三个文化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蔬菜文化、宜兴紫砂文化。创作的那段时间他苦苦思索如何用合适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作品的文化内涵。一天吴培林吃饭时,突然来了灵感,葫芦是蔬菜,以葫芦为型,不但造型好看,其谐音"福禄",寓意吉祥。只是以葫芦为型的壶,不是没人做过,如何区别俗套,突出新意,又成了难点。以绞代画一直是他的强项,那可不可以“以绞代书”呢?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创作梦想。绞尽脑汁后,经过多次实验,数次失败后,压下心头的浮躁,在嘈杂喧嚣的尘世里,仔细聆听紫砂,最终在壶身上成功用五色土绞出“寿”字,把为提梁,虚实相济,富有张力,壶盖与壶身以及壶嘴皆呈"葫芦"型,相呼相应,寓意深邃。最终一把纹理优美、古朴典雅、端庄大气的"福禄寿壶"出现在博物馆内,吸引了前来参观的各界朋友的眼球。同时也完成了他的“以绞代书”新的绞泥形式的首创。

2016年他创作的寒江钓雪壶,壶体设计为笠翁垂钓型,壶身饰绞泥雪景垂钓图,参加首届景舟杯全手工制壶比赛,获评高级组最高分,并获特别荣誉奖。

【 福寿碌壶 】

几十年来,吴培林制壶余暇不忘认真读书,翻阅各种艺术资料,广泛涉猎。集诗词文章、书法绘画、篆刻鉴藏、艺术设计等多种文化修养于一身,习古而不泥古,于传统中求创新,以独特的绞泥风格吸引了很多热爱紫砂的人前来拜师学艺。迄今为止,吴培林已收徒多达60多人,其中沈寅华、顾建明、杨卫刚、卢伟强、范晓丽、周琴、钱海霞、吴行其、赵霞等都已成长为正高、高级工艺师。他们大多已成为当代紫砂艺术的中坚力量,不仅在传统上有所继承,而且创造出不少新颖的作品,在历届中外陶艺展中可窥其面目。如今,这些徒弟们也都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也带了许多弟子,他们深深地理解紫砂事业是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大家共同推动的结果,都将自己掌握的技艺及创新理念毫无保留地教授给每一位求学者。

与紫砂结缘后,吴培林始终如一地保持着虔诚敬畏,毕智穷工、进取创新的心态,几十年的创作生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更是留下许多关于紫砂、关于陶艺、关于绞泥的重要文章。每次创作之后,他都会把创作的理念、过程及体会形成文字,记录在案。撰写论文《关于壶艺精、气、神的理解》、《浅论紫砂壶绞泥装饰的创意及其技法》、《人、茶、壶》、《火光土色》、《现代陶艺和陶瓷艺术》等,并结集成紫砂艺术专刊,让许多从事绞泥创作的人受益匪浅,给后世留下了可研究的资料。

【 恩源 】

一位艺术家之所以杰出,至少有两方面的沉淀:一是人品,二是作品。现在吴培林的绞泥紫砂壶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吴培林经常拿出自己的作品拍卖以回报社会。早在1999年,他的作品《海上生明月》便被拿出用于台湾赈灾义卖。2012年他的《国山遗碣壶》捐上海市增爱基金会义拍,用于资助自闭症儿童......

【 天地和音 】

从艺几十年以来,吴培林的义举从未间断。乐善之本,助人为快,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美德;从艺几十年以来,吴培林始终在思考:如何在前辈们打下的结实基础上,将紫砂事业保持持久的生命力,让紫砂文化更加繁荣,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从艺几十年以来,吴培林始终不忘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故乡宜兴,不忘自己是至德泰伯的子孙,不忘吴纶、吴仕及其族人为宜兴紫砂文化的开创所作的重大贡献。历史将永远记住,吴门望族才是宜兴紫砂文化真正的根脉。

【 未名湖畔 】

“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短短一句话,道出宜兴人的骄傲和自豪。许多人慕名来到宜兴,只为求得一把正宗的紫砂壶。对宜兴而言,紫砂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从事紫砂及相关产业的不下20万人,上万个民间作坊。在当前市场上,一把普通紫砂壶的价格从上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名家大师的作品则达到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几十万元。一把顾景舟、吴湖帆书画的“相明石瓢壶”拍出了1232万元的天价。由此可见,吴仕创世,参与设计、铭名并经吴氏族人大力推广的紫砂壶对宜兴作出了何等巨大的贡献!

宜兴紫砂,功在吴门!

吴培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

中国手工艺大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研究院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民建江苏省文化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建中央画院副主任、院士

荣获首届北京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第二届“世界文化艺术大展”金奖

第七届全国陶瓷评比二等奖

第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

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第一届景舟杯特别荣誉奖等

2019年应邀参加中国文化与世界同行联合国维也纳展览

作品搏浪组壶、阳羡茶泉壶等收藏于联合国维也纳总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培林,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紫砂绞泥工艺
正器典藏 | 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吴培林 •《瓜亦泉壶》
18历代紫砂名家小传2:清代名工
紫砂历代名家名录
国家高工 吴淑英手制(西施乳壶 石陶刻)宜兴紫砂壶 茶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