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战交战国士兵都喜欢,《莉莉玛莲》有什么魔力? | 循迹晓讲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瑞鹤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000字 阅读约10分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一首来自德国的抒情歌曲,经由战场电台的广播,火遍了全欧洲。

 ◇ 莉莉玛莲(Lili Marleen)中文歌词

这歌不但德国人爱听,甚至连对面的盟军和苏军,哪怕听不懂德语,也非常喜欢这首歌,还填词出了自己的改编版本。直到现在,很多反映二战的游戏电影里,这首歌也成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它的名字叫《莉莉玛莲》。

 ◇ 从渣男小诗到失败歌曲

《莉莉玛莲》的歌词写得很早,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名来自德国汉堡,叫汉斯·莱普的教师应征入伍,每天在军营大门口站岗放哨。莱普用现在的话讲是个渣男,脚踩两只船,有俩女友,一个叫莉莉,一个叫马莲

要是不打仗,他下了课就跟姑娘们约会去了,现在他当上了兵,生活不自由,非常怀念过去的生活,幻想着能在军营门口见自己的女友们一面,就写了一个小诗歌,名字叫《路灯下的女孩》。

当然诗歌里莱普可不承认自己渣,他只是说自己有唯一的一个女友,名字叫莉莉玛莲。

 ◇ 莉莉玛莲的词作者汉斯·莱普

随后莱普开赴前线,这首诗歌也就不了了之。一晃到了1937年,这首诗被收录进一个诗集,引起了作曲家舒尔茨的注意,他给这首诗谱曲,并起名为《一名年轻士兵的值班之歌》。

本来,男人写的歌词,当然要给男人唱啦,舒尔茨找当时的男高音,结果大家都拒绝,觉得歌词低俗,曲子简单,很没意思。

无奈之下,舒尔茨找了个夜总会女歌手安德森演唱这首歌,并且灌制唱片发行,总共灌了七千张唱片,但最后卖出去的就只有七百张左右,要不是后来偶然的机缘,这首歌就会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失败之作了。

 ◇ 1939年灌制的莉莉玛莲唱片

 ◇ 女歌手安德森因为这首莉莉玛莲而被永久记住,甚至还有了纪念铜像

 ◇ 德军的精神食粮

二战爆发之后,1941年,德军占领了南斯拉夫,并通过贝尔格莱德的广播电台向南欧和北非的前线士兵广播。

电台总得有点娱乐节目,但贝尔格莱德这地方又不是德国本土,想要找点适合前线士兵听的德国的音乐太难了,8月份的时候,好巧不巧,主播在一堆废弃的唱片里翻出了这个歌唱莉莉玛莲的歌曲,就拿它在电台放。

当时电台其他娱乐唱片寥寥无几,就经常播放这张唱片,德国兵除了纳粹的宣传,真正放松时候能听的只有这个,于是这首歌在南欧北非的德军当中流传开来

 ◇ 戈培尔把这首歌严厉的批判了一番

这一流行,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就不乐意了,他非常讨厌这首歌,觉得这就是靡靡之音,什么在路灯下等女朋友,回到营房多么不情愿,这种歌词就是精神污染。第三帝国的官兵那得是什么人,必须得是一心服从命令的纳粹钢铁战士,怎么能被这种靡靡之音腐蚀了斗志呢?这首歌不许再放了。

结果北非的德军官兵不干了。他们的作战条件特别艰苦,每天就指望着听听这首小曲儿回回神,他们的司令官隆美尔将军都特喜欢这歌,没事儿还哼两句。现在宣传部长不让放了,这等于是剥夺了大家仅有的娱乐,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大量来自北非的抗议信件就飞向了戈培尔的案头,这些抗议信当中甚至有隆美尔亲自写的。前线士兵不听它就没精神,而且这歌只供应前线,不会污染德国人民的思想。这么一琢磨,戈培尔也就撤除了禁令,莉莉玛莲又能听了。

当时贝尔格莱德电台每天十点钟结束广播,他们会在九点五十五分准时放这首歌,相当于当日播报结束曲。每次收音机里响起这首曲子的时候,战场上的德军士兵会选择停火,静静地把这首歌听完,并深切地思念自己的家人。

既然这首歌在前线德军官兵当中这么火,盟军情报部门当然就非常重视。他们用这首歌拿来做心理战的武器。

 ◇ 玛琳·黛德丽,无数德国士兵的梦中情人

有一位不愿意同纳粹合作,流亡美国的德国女明星,叫马琳黛德丽,虽然纳粹对她百般诋毁,但她在德国民间和基层士兵当中深受欢迎。美国人找到她,让她在更专业的录音棚里完整地录制了莉莉玛莲的德语版,这个版本比贝尔格莱德电台播放的音质好得多,而且又是出自大明星,一经推出就让前线的德军官兵不能自已。

很多德国士兵,为了听到黛德丽唱的莉莉玛莲,偷偷地把收音机旋钮调到美国频道,这就中了美国人的下怀。因为,在黛德丽甜美的声音之后,就是英美对于战争的报道,美国人就是用这种手段,让德国基层官兵知道,战争不像纳粹宣传的那么顺利,借此打击德国人的士气。

 ◇ 走向世界的莉莉玛莲

当然啦,德军爱听这歌,他们对面的盟军也爱听。跟德国非洲军团打了几年仗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听了好几年。也深爱上了这首歌,甚至管这首歌叫“第八军歌”。当然,英国军人唱德语歌,感觉是非常古怪的。他们的诗人托米康纳专门为这首歌谱写了英语的歌词,取名叫《灯光下的莉莉》,并以这个名字在英美发行。

这首重置的英文歌一经推出,广受好评,不管军人还是民众,都特别爱这首歌。1944年的时候,这首歌一度冲到美国唱片销售榜第13位。在战场上,从普通小兵到盟军统帅,都没事儿哼着它的调子。

当时的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特别喜欢这首歌,他当上总统之后,对莉莉玛莲的作词者有很高的评价,“在战争期间,汉斯·莱普是唯一的一个身在德国却把快乐带给了全世界的德国人。

这首歌这么火,当然也不可能只有德语和英语俩版本了。在战争进行的时候,法语版,俄语版,还有丹麦语,瑞典语,等等等等,其他语言版本的莉莉玛莲相继面世。在战争结束的时候,这首歌有四十八种语言版本了。

伴随着二战的结束,经历了军营号声、战场硝烟的《莉莉玛莲》也回到了和平的怀抱。这个时候,它作为世界名曲,已经成了那个特定年代的象征。前南斯拉夫的领导人铁托,生前特喜欢哼莉莉玛莲,在他的葬礼上,乐队还专门演奏了这首曲子,以怀念铁托在二战中为民族独立做出的贡献。

进入21世纪,很多关于二战的电影和游戏里,想要营造气氛的话,莉莉玛莲也成了必不可少的道具。

就这样,一张一开始几乎无人问津的唱片,后来经历了二战的硝烟,成了历史上的经典曲目。

《莉莉玛莲》的魅力在于歌曲中所抒发出的对爱人和家乡的真挚情感,在战火纷飞的时候,这样的情感难道不就是稀缺品么?甭管听得懂听不懂德语,这样的情感,通过旋律引发了人们的共鸣,使它在二战期间成为一首超越了敌我阵营的共享歌曲,在战后,它更象征着一曲维系人类共同美好愿景的音乐纽带,这才造就了它不朽的地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莉莉玛莲
《莉莉?玛莲》:一首超越国界的战地情歌
打动轴心与同盟的心--莉莉·玛莲
战火以痛吻我,能否报之以歌?
《莉莉玛莲》这首歌跟着四处征战的德国士兵传遍了整个二战战场
芭比娃娃由来 竟是二战期间德国性爱玩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