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侠骨冰心女词人丁宁

  在扬州茅山公墓,安葬着现代女词人丁宁。她生于1902年,逝于1980年。非常怀念生于斯、长于斯的镇江、扬州,却告老于合肥。19883月,安徽省图书馆为丁宁移墓,让她终于叶落归根。

  丁宁是一个以书为命,以词为魂,以猫为伴的孤独老人她虽逝世,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诗词爱好者从她的《还轩词》中感受到她用血泪凝成的芳心,用真情铸就的华章。丁宁以对现代词坛的特殊贡献,被文学评论家称为20世纪三大著名女词人之一,她的词被张中行、施蛰存、夏承焘、周延年等名家推崇备至,也得到了郭沫若高度称赞。有幸《还轩词》1985年由安徽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关注到她不仅因为恰巧与她同名,还因为我以书为业,而她视书为命;为了她热爱的诗词,可以无视世俗偏见的追求;更感慨她身为一个才女,作为女人的不幸。她才气极高,的词情景交融,充分体现了沉郁凄婉的特点,又兼有豪放的风格,能打动人心。如:

 《浣溪沙》丁卯二月作

凄沁梨云梦不温,冰鸾影渺无痕。清愁如水又黄昏。 芳草有情萦旧恨,游丝何计绾离魂。自甘肠断向谁论。

  《浪淘沙》丁卯至癸酉作

风信一番番,芳序将阑。樱桃未熟楝花残。记得片帆南浦日,料峭春寒。 日暮望家山,烟树迷漫。子规啼遍碧栏干,频道不如归去好。何处乡关。

的词永远只吟诵自己的心声从来不迎合。她是一个不幸人生经历的人,她以对生命的感受为尺度始终有着自己的定力,她没有利之心,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文化认同默默独守着她的审美价值她写诗明志:“秋来尽有闲庭院,不种黄葵仰面花。”这番执着何其难得。

    1980年9月,孤独的女词人丁宁79岁的高龄默默地谢世了。她与世纪同行,一生从未大红大紫过,但她称得上是20世纪中国真正的女词人、目录学家她没有后代,但她拼着性命保护下来的那些珍贵的古籍今天依旧静卧在安徽图书馆,以无言的方式纪念着她;成就斐然却默默无闻   

   身世悲凉,如落叶哀蝉

  她的这些吟诵与她的经历与身世关。1902年,她落生在镇江一个名门望族之家。她的父亲是扬州玉林官钱局局长,是一个家道殷实的绅士。她的父亲娶过妻,因为不能生育,便纳婢为妾,娶了丁宁的母亲。可是母亲在生下她后仅13天,就被人害死。而害死她生母的,竟是那个后来对丁宁怜爱备至,有着养育之恩的大夫人。在她还只有一岁的时候,她便随父母举家迁至扬州。

   她家先住在大十三湾,不久就搬到双桂巷。她的家在小巷的深处,是一所带花园的小院,园内花草繁茂,窗外有翠竹、芭蕉,还有一株唐代栽种的枸杞。她家有一个冠名“还轩”的书斋,她从小在里面读书。丁宁从小聪慧异常,博闻强记,被她父亲当作掌上明珠。小时候她父亲常常背她去串门,到了亲戚或朋友家,见人家门上有对联,她过目能诵。很小她就能自己写春联:“重门燕喜,小院春深。”“荔粉酥花开宿酿,青葱黄韭簇春盘。”她6岁的时候,在一个雷雨天后,出去蹚水玩儿,被老师发现,塾师责罚她出了个上联:“皮脸鬼”,要她去对下联,她看了一眼老师,脱口而对:“肉头人”,老师十分惊。

   然而,伴随她童年的并不全是幸福,不幸的影已经悄悄来到她身旁。她只有5岁,还不懂事的时候,她的父亲就让她与一个姓黄的男人订了婚。11年后,她终于如约和这个男人成婚。这是一个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抽大烟,浪荡逍遥。这对于一个8岁就能吟诗,12岁就已经积稿盈寸,深得古文化熏陶的心灵纤细的女人来说,不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结婚的时候,当她丈夫炫耀美貌风流时,她愤然地斥他为“红漆马桶”。然而,那时的她已经遭遇过一连串打击了。三年前,她父亲病重,家里的叔伯子侄为争家产不断生事,父亲抱恨而亡。剩下她们孤儿寡母,受族人欺凌。在那个时代那种背景之下,她无力悔婚,只好嫁了过去。结婚后,夫妻感情日趋恶化。两年后生下女儿文儿,她才稍有安慰,想与女儿相依为命。没想到孩子3岁时得病而亡,丁宁此痛不欲生。孩子死后,看着抽大烟的丈夫,忍受着他不时地举手打骂,她觉得这个家再也没有什么好留恋的了,便毅然提出与姓黄的离婚。

  离开一个一味虐待她,吃喝嫖赌抽大烟的丈夫却并不那么容易,尽管这是一场在她尚且不懂事时家里包办的婚姻。为了能脱离苦海,她的大母让她在父亲的遗像前跪下,请族人作证,发誓:永不再嫁,方才准她离婚。巨大的痛苦一直如阴影般笼罩着她,“从今尘梦不关情!”此她自绝于爱情,化作一份孤独。

  在她独居以后,她把全部的痛苦都转移到填词遣愁之中。在与词友们唱过程中,并非没有遇到她所属意的人,也产生过情愫与好感,只是因为自己曾在族人面前发过誓,所以她只好强忍下巨大的悲苦和委屈,硬把情压到心灵的深处,让青春葬送在孤独之中。翻开她20世纪30年代的词,能读到这种痛苦的心声。在那个女人没有一点儿地位的年代里,对一个灵性极强的女词人来说,这痛苦有多深,实在是无以言说的。直到她古稀之年,这痛苦还是会不时地绞动着她的心。

       凄楚婉转地吟诵

  在她孤单的日子里,是扬州这块华夏古风之地养了她,给了她一种心灵的慰藉。孩子死后,她便师从有民族气节的名士、扬州著名词人、书画家陈含光先生她向陈先生学习古典诗词,敬若父母,陈先生视她为义女。从26岁起,丁宁开始在《新江苏报》上发表作品,受读者赞赏,成为有一定知扬州女词人。丁宁酷嗜诗词,对国风、楚辞、汉乐府、唐宋词都颇有研究。

      1932年以后她担任了扬州国学专科图书馆管理员,帮助学生补习诗词,还收了两名女弟子。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了,目睹了满目疮痍,山河破碎,她悲愤不已。她是一个刚直不阿的人,平生讲究气节,鄙视汉奸。由于她的诗词学问,汪精卫曾慕名请她为侄子讲古文,被她给回绝了。汪伪要员陈群坐着小轿车从她身边过,见到她便停下来邀她赴宴,她拒绝。

   在冲昏头脑的年代,包括有名的文坛泰斗,能始终保持自己的审美品位,不歌吟空话、套话、假话、废话的有几人?!丁宁是也。她从来不放歌高调,如果你知道“大跃进”红旗歌谣,曾经历过“文革”狂热,会懂得这定力的分量的。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有人给她上纲上线,批评处幸福之时,发酸楚之音,想拿的词做文章,加害于欲辩无言,就寄了一本油印的《还轩词》给郭沫若。郭老的回信让逃过了人生的一大劫难。如果你翻开《还轩词》,会让人吃惊为什么被一代宗师郭沫若推崇的还轩词竟会一点儿没有帮八股的味道,好像她并不曾与郭老一道经历过那个标语口号爆炸的时代。沫若给她的回信起到了为的词证明的作用,扩大了她词的知名度。对郭老心怀感激,后来郭老还到合肥来看过,对她也是一鼓励。

  丁宁的一生是寂寞的,她是20世纪第一婉约词人,词中含有无限的寄托,她想让人了解她,读懂她。她说:“一生心血,总想给人看。”然而,离世,词集都不曾正式出版。只是1957年由华东师大周小美教授校印,施蛰存先生作跋,油印过几百本。读到《还轩词》的,都赞不绝口,认为她词清冷彻骨,悱恻动人。

       拼死与书共存亡 

  丁宁一生先后在南京私立泽存书库、南京中央图书馆古籍部任编目员、特藏。解放后先后在江苏省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工作1952年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结业后,被分配至安徽省图书馆那时安徽省图书馆刚刚成立,以为主,对30万册古迹进行了整理、登记、编目和版本鉴定工作。   

   丁宁是一个成就卓著的目录学家,她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图书,她阅书达十万册。有借书的,查询古典文学方面的典故,或诗文出处的,她都会如数家珍,并一一告知作者、出处、卷数、页码,并能随手从书架上取出,翻开给读者查看。图书界同仁和读者称她为“活目录”“活辞典”。她所著的《室名、别号索引补》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

   她爱书,把书当成自己的生命,在她整理图书的时候,她不仅见到图书卷角要去抚平;看见一些线装书脱线或有残缺要一一重新装订补好;她还几次拼着性命来护书。

   第一次是抗战时期,她在日本人的刺刀下保护了图书。那是1941年,她在一家私人图书馆──泽存图书馆管理古籍书。一个冬天,来了几个日本军官,指名要看善本书。丁宁见来者不善,怕他们把书抢走,就说不经过主人允许,谁都不能进古籍书库。当时日本军官恼羞成怒,除了谩骂,还抽出刀来逼她打开书库。她抵死不从,别人赶紧打电话叫来馆主,这才解了围。

   第二次舍命护书是1945年的事。抗战以后,上海、南京成了古书的集中地,许多珍本都会流落,成为商人牟利的对象。丁宁平生讲究气节,鄙视汉奸。可自己两袖清风,无力收书。恰好伪江苏省主席陈群成立泽存书库,她便应聘代为收书,尽量使古籍不流入日本,利用陈群的爱书癖,保存文化遗产。抗战胜利后,陈群自杀,书又成了争夺目标。在这一段时间内,她没有一分钱工资,硬是靠借贷、典当度日,一直守护着这所图书馆。有一批古书准备运到海外,她大义凛然,宁死不交钥匙,挽救了许多珍贵的古代刻本。

   这时国民党接收大员纷纷来到南京,其中一个知道这里存着许多古籍善本,就想借收管敌伪逆产为名,把这个图书馆据为己有。丁宁据理力争,认为这批文化遗产应属国家,不能私人占有。她不为利诱所动,不畏强暴所屈,被接收大员的勤务兵打得昏了过去,但始终不松口,拒不办理交接手续。接收大员无奈,只好作罢。接着国民党政府出面,正式办理交接手续,此馆移交给南京中央图书馆,她被聘为特藏员,继续管理古籍善本图书。

   第三次是1966年。“文革”那个狂热的时代,大批的红卫兵到安徽图书馆来“破四旧”, 他们要把馆藏古籍统统烧掉。他们逼着交出书库钥匙,遭到丁宁的拒绝。她担心这些红卫兵砸库门,就拼命守在门口。红卫兵看她这样,就把馆里的一位副馆长揪过来,逼他给丁宁下令要她交出钥匙。丁宁听到他的劝告后,怒斥他:“你也是要我交钥匙,你算什么馆长?!”这位64岁腰弯背驼的老人,竟像一个卫士,叉着腰护在书库门前,这样一来激怒了红卫兵,他们把她一把拉过去,拼命用石头砸锁。她上去拖那个砸锁的人,被踢伤推倒,打得鼻青脸肿,但并不放手。为了保住图书馆里的图书,她对红卫兵小将说:“我家'四旧’最多,欢迎小将们去烧书!”她拿出自己珍藏的约值三四千元的字画让红卫兵们付之一炬,这才把图书报馆中30多万册古籍完整地保存下来。她对华夏文化的热爱,她高洁的人格均在无言之中。她还自己在扬州的房屋、家具全部捐献给扬州市图书馆

        搔首几回将天问

  她的一生是孤独的,老来只与猫相伴。她养的猫通人性,不但能帮她呵护图书馆里珍藏的图书,还与她相依为命。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朋友要她到郊区把猫扔掉,可是她依旧还是拿出很少的一点口粮与猫同吃。两只猫像两个孩子,一天到晚守在豆叶池旁,顺着风势和浪花捉鱼。无论捉到的是大是小,是多是少,一律送到瓦盆里,大家一起分着吃。有一个春节的晚上,她省下两条鱼给猫吃,两只猫一起乱叫,就是不吃。丁宁双眼泪水直流。70岁之后,她双目近乎失明,已经不能看书了,于是终日与猫为伴。她睡觉的时候几只猫也依偎在她身旁。然而,她却终因爱猫而传染上了“波浪热”,并因猫而染病致死。

   她一生很是自强,为了免受别人的欺凌,她从22岁开始从师学习武术。她学过术与剑术。1931年,在她29岁时,还著过《师友渊源录》,此书曾在中华书局出版。然而,她终于还是不曾把自己从愁云惨淡夜漫漫中解救出来。她把自己全部投入到传统文化之中,她用生命执着地追寻着。作为女性,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牺牲品,然而她又用痛苦抒发了一曲曲动人的哀歌。

女性的先觉者吕碧城

孙美利阿姨的回忆 ——三不老的回忆之四

忆外婆——三不老的回忆之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洪侠|生活在别处
丁宁的猫缘
老姨丁宁
永怀幽昙影 凭君寄丁宁 ——记扬州女词人丁宁
“击楫词人”李一氓 | 徐俊
26块古雕版见证苏州刻书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