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疫情催生的名著:《十日谈》

   新冠疫情期间,经常有人谈到14世纪的欧洲疫情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坛巨匠薄伽丘。27年前,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讨论过薄伽丘的《十日谈》,最近重看这篇文章,觉得并未过时。现展示如下:

    《十日谈》里的性文化

《十日谈》已经是一座伟大的纪念碑了。在小说史的长河里,它是一个源泉。在思想史的长河里,它是一座灯塔。在人的解放的行列里,它是一位先驱。

《十日谈》的意义如此深广,但其形式本身,却是一连串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大多也并非作者薄伽丘杜撰,有的已在先人之口中流传了几百年,作家不过故事新编而已。薄伽丘安排了一个情境——1348年佛罗伦萨发生了大瘟疫,十位男女青年躲到乡间别墅避灾,于是一百个故事便通过十位男女之口,用十天时间一一道来。其实,讲故事的还是薄伽丘本人。他的高明之处,不在于编排的技巧,而在于他将这些早已在民间流行多年的街谈巷议,点铁成金,使之发出人性解放的奇光异彩。

欧洲文艺复兴之前,已经历了中世纪漫漫长夜。没有歌声和笑语,只有死一般的沉寂。文艺复兴有如黎明的一道曙光,把千年长睡的人们唤醒了。文艺复兴所倡导的精神,后世称为人文精神,其实就是呼唤人的解放。以后,自由、平等、博爱、科学、民主等文明的旋律,无不是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变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是由一批文化巨人共同创造的。从但丁、彼得拉克、达·芬奇、米开朗其罗,直到莎士比亚,每位巨人都有各自的贡献。而薄伽丘作为巨人行列中的一员,其贡献独树一帜。

在中世纪,人是匍匐在神面前的奴隶。人怎样才能站立起来,成为自己的主人呢?人的觉醒,应当从哪里开始呢?薄伽丘提出了一个人性解放的出发点:打破性压抑。《十日谈》共一百个故事,绝大多数以性爱为主题,集中到一点,便是昭示世人:性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出发点,性文化的新生是整个文明新生的起跑线。

薄伽丘的选择惊世骇俗,却切中要害。

性关系是各种人际关系中最自然、最基本的关系。有男女,才有人类的存在,生命的繁衍。性文化的状况,不但关系到人类自身的体质状况,也关系到人类社会文明的水平。性被压抑到什么程度,社会就愚昧到什么程度;解放到什么程度,文明就可能进化到什么程度。可以说,性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支晴雨表和温度计。

中世纪之所以野蛮、愚昧、黑暗,就是因为人性受到压抑,而这种压抑首先表现为性的压抑。基督教原不是禁欲主义的,《旧约》禁止乱伦、通奸、婚前性行为,却不禁止结婚和婚内性行为。《雅歌》一节,可以说是性爱的颂歌。到了公元四、五世纪,圣奥古斯丁确立了“性就是罪”的原则,完成了基督教的禁欲主义体系。接着,整个中世纪欧洲,以教士独身制、苦修制为主要内容,进入了长达千年之久的禁欲主义统治期。教士不得结婚,不许有性生活。这种违反人类自身生理规律的生活方式,不能不使宗教界导向精神的畸形。要么按照教义生活,人自身走向枯萎;要么不按教义生活,人自身变得虚伪。《十日谈》的教士,无不在枯萎与虚伪之间痛苦地徘徊。这正是中世纪宗教界性生态的写照。

世俗大众,作为一般信徒,虽然可以结婚,但也处在严酷的规范之下。教义只允许俗人结婚以生儿育女为目的,而反对从性生活中获得精神的快乐。教义对性交的时机还有种种限制。《十日谈》第三天故事第十中,比萨法官钦齐卡手持历本,“旁征博引,向她的太太证明,在这些圣徒的节日里,夫妻应该虔敬神明,禁止房事。这还不算,他又添加了许多斋戒日,诸如四季斋戒日,十二门徒彻底祈祷日,以及其他千来位圣徒的节日,还有圣礼拜五啊,圣礼拜六啊,圣安息日啊,那长长的复活节的旬斋啊,还有那月圆月缺等等一大堆禁忌……说是在些日子里,夫妻都要虔诚节欲”。这里,薄伽丘不是凭空杜撰。这是有证可查的实情。公元7世纪,各种宗教节日在一年中占到215天,它们主要包括基督降临节、四旬斋、圣灵降临节、圣餐前、忏悔期、每周的四、五、六日,就是说四分之三的日子都是禁止性生活的。习俗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久而久之,一般百姓也真的把性生活当做罪恶了。只是后来,人类醒悟以后,回首反观千年长夜,才惊奇地质疑:当初人们怎么如此可怜可悲!

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热情,需要青春,需要创造,需要欢乐的年代,是一个需要新思维也能够产生新思维的年代,是一个需要挑战者也能够产生挑战者的年代。作为挑战先驱的薄伽丘,首先举起如椽大笔,向压抑着所有人的性文化禁锢举起投枪,无疑是找对了突破口。

20世纪出现的许多新的性观念,可以从薄伽丘那里找到萌芽。以后的历史表明,薄伽丘的挑战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啊,这正是作家的伟大之处。

面对已经延续千年的禁欲主义文化传统,薄伽丘不只是一个勇敢的挑战者,而且是一个智慧的挑战者。他不是盲目地掷出自己的投枪,而是提出一整套新的价值观,这一套新的价值观,就隐藏在一个个故事那荡漾的笑声之中,只需稍加爬梳,便可以看得很清楚。

  让人性符合自然

新的性价值观的第一个基本点是让人性符合自然,在薄伽丘看来,男女之间,要相爱,要性交,是人的天性。顺应这种天性,才是合理的;违反这种天性,便是不合理的。第四天的故事之前,套了一个小故事,佛罗伦萨城里有一个名叫巴杜奇的男子,太太死后带着两岁的儿子上山修行,侍奉天主,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儿子长到十八岁,方被父亲第一次带进佛罗伦萨城。儿子第一次见世面,最感兴趣的不是别的,正是城里的姑娘。儿子问父亲,那是什么?父亲骗儿子:那是绿鹅。小伙子生平还没看见过女人,眼前许许多多新鲜事物,像皇宫啊,公牛啊,马儿啊,驴子啊,金钱啊,他全都不感兴趣,这会儿却冷不防对他的老子这么说:“亲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老头子后悔莫及,恍然大悟:原来自然的力量比他的教诲要强多了!是啊,男女间人生之大欲,乃为至高的自然规律,它是不应抗拒,也无法抗拒。

薄伽丘顺应自然的主张,不止是肯定男女性欲的合理,同时还肯定人追求性生活的快乐和满足。男人和女人,青年和老年,生理特点不同,性欲的需求也是不相同的。每个个体的性欲千差万别。但不同的人都有满足性欲的权利,如果社会的规范使多数个体的性欲都不能满足,那么,是应当让每个个体克制性欲呢,还是应当改变社会的伦理规范?薄伽丘用故事作出了回答。

第五天第十个故事,说的是酷爱男色的富翁彼得为遮人耳目,娶了个精力充沛、风骚入骨的姑娘。故事的结局不是让彼得受到惩罚,而是让他和年轻的妻子各得其所。这种结局本身就超越了世俗的伦理规范。作家通过主人公之口,让女性站出来申明自己的性要求和性权利。为妻的不甘冷落,与一个青年偷情,被彼得发觉,于是理直气壮地说:“即使你给我吃得好,穿得好,可是请你问问你自己的良心,你那方面待我怎样?你有多久没有陪我睡觉了?与其叫我独守空床,我倒宁愿穿得破烂,不要吃好穿好。彼得,你要知道,我既然是女人,就有女人的欲望。我既然不能从你身上得到满足,自然要去找别人,你也怪不得我。”给她出主意的老太婆说得更坦率,“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辜负青春。”“别的且不说,你只要弄明白这一点就行了:女人随时都可以干这件事,男人却办不到。一个女人可以把好几个男人玩得筋疲力尽,而好几个男人却未必对付得了一个女人。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地方。所以我再跟你说一遍:你尽管对你的丈夫一报还一报好了。只有这样,你到了老年,你的灵魂才不会对你的肉体有所埋怨。”在禁欲主义的文化规范长期禁锢之后,这样的声音是何等振聋发聩

  让宗教符合人性

新的性价值观的第二个基本点是让宗教符合人性。《十日谈》里,修士修女们偷情的故事特别多。有人说这表现了薄伽丘的反宗教倾向。其实,生活在14世纪的薄伽丘,不是无神论者。在人人信仰基督教的社会氛围里,他也是一个基督徒。正像布克哈特在《意大利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所说:“意大利人的思想从来没有超过教士统治的范围。”薄伽丘固然伟大,但他也不例外。他并不反对宗教本身,而只反对宗教中反人性的禁欲主义倾向。他的主张,是要把人的气息注入神坛,让基督教变得富有人情味儿。

《十日谈》第三天第十个故事,说的是十四岁的天真女孩阿丽白,为侍奉上帝,独自来到人迹罕至的荒漠,遇上修士鲁斯谛科。鲁斯谛科发现阿丽白童贞未泯,于是想占便宜,引诱她性交。他编了个理由,说这叫把魔鬼送进地狱,还说这最能讨上帝的喜欢。阿丽白信以为真,并从中尝到感官的乐趣。于是反过来催促鲁斯谛科:神父,我到这儿来是为了侍奉天主,而不是来闲混的呀!我们怎么好坐着贪懒呢!快让我们把魔鬼关到地狱里吧!久而久之,以野菜清水果腹的鲁斯谛科精力不支,淘空了身子,无力奉陪阿丽白一起侍奉上帝了。

这个故事看起来荒诞不经,作家却有郑重的总结:年轻的小姐啊,所以你们如果希望获得天主的恩宠,那么快学会样把魔鬼送进地狱去吧,因为这回事不但挺叫天主喜欢,而且还让双方受用,好处可多着哪薄伽丘要把基督教变成什么样子,不是很清楚了么

薄伽丘不能容忍的,不是宗教统治本身,而是当时宗教界道貌岸然的虚伪。神父、修女,本身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知道性交中有乐趣,却不让别人干,自己偷偷干,这是薄伽丘最鄙薄的第九天第二个故事中,修女伊莎贝达与漂亮后生偷情,被捉奸,送到女院长乌森巴达面前受审。伊莎贝达发现平素一本正经的女院长头上系的不是头巾,而是男人的短裤,于是反唇相讥:院长,天主保佑你,请你先把头巾扎好再跟我说话吧。女院长出了丑,只好摘掉面具,口吐真言:硬叫一个人抑制肉欲的冲动,却是比登天还难的事,只要大家注意保守秘密,不妨各自去寻欢作乐。只要修士修女们坦白承认自己的情欲,作家便由辛辣的嘲讽转为宽容的微笑。只有那些自己尝着禁果,却不容别人追求性爱的假正经,作家才痛快淋漓地戳穿其老底,让他们出尽洋相。

让宗教符合人性,关键是让修道院世俗化,根本改变修士修女必须禁欲的禁严秩序。修士修女们解放了,世俗社会的解放便水到渠成。薄伽丘不是宗教领袖,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修正教的规矩、章程,他是一个作家,他对社会发言的方式只能是讲故事。但他的故事却对旧的伦理秩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瓦解力,唤起僧俗界对新生活的渴望。他特别赞美修女修士们为挣脱性压抑而表现出的机智。第一天第四个故事第三天第一个故事、第四个故事、第八个故事,第八天第二个故事第九天第二个故事、第十个故事,都是如此。那么多修士修女,都在挖空心思偷情,旧秩序的大逆不道,不是昭然若揭了么

  让法律顺应时代

新的性价值观的第三个基本点,是让法律顺应时代。

第六天第七个故事说的是浦拉多城有一条法律,凡妇女与情人通好被丈夫发觉,一律活焚。美貌多情的菲莉芭,被丈夫撞破了奸情,丈夫利用法律要置她于死地。她走上法庭后慷慨陈词法官,林奈度是我丈夫,昨天晚上他看见我睡在拉才利诺怀里也是真情;我十分爱他,所以几次三番地在他怀里睡过;我不愿意否认这一事实。想必你也知道,法律对于男女,应该一律看待。而法律的制定,可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这条法律是完全对着我们可怜的女人的;其实女人的本事比男人大,一个女人可以满足好多男人呢。再说,当时定下这条法律,女人并不曾同意,而且也并不曾征求过我们女人的同意。所以这条法律可以说是一点也不公平。假使你一定要根据这条不公平的法律,加害于我,你尽可以这样做。但是在你判决之前,请给我一个小小的恩典吧—一你问问我的丈夫,他每一回对我的肉体有要求,我是不是回回都依了他的?法官大人,假使他的胃口在我的身上已满足了,而我的供应却还有很多,那叫我怎么办呢?难道把它扔给狗子吃吗?与其眼看它白白糟蹋掉,那么拿来送给爱我如命的绅士,救救他的饥饿不是实惠得多吗?菲莉芭这番陈词,真是惊世骇俗之论!就是放在今天,也不难扣上一顶宣淫的大帽子。但这个故事的深刻寓意,只有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考察,才能看得清楚。早有论者从中看出了薄伽丘关于男女平等的进步主张,这是对的,但还不是问题的全部。

在这里,薄伽丘还提出了一个更富有当代意义的命题:性与法应该是什么关系?古往今来,南北东西,有人类文明的地方便有关于婚姻的法律。此时此地的法律,不同于彼时彼地的法律。在此时此地合法的行为,不等于在彼时彼地合法;彼时彼地非法的行为,在此时此地却可能合法。如基督教国家均实行一夫一妻制;伊斯兰国家里却可以一夫四妻;东方一些国家还实行过一夫多妻;而喜马拉雅山一带还实行过一妻多夫。对僧侣婚姻的限制因时因地各不相同;对男女婚前性关系的限制也因时因地因民族而异。统一的法律是没有的;永恒不变的法律也是不存在的。对于一般人来说,既定的法律,就是生活的规范,服从就是义务,不需要考虑其他。如果能对正在实行的法律加以反思,思考它是否合理,就是一个有头脑的人。如果再进一步,不但思考现有的法律是否合理,而且思考应该以什么标准什么程序制定法律,那就具有法学思想家的品格了。薄伽丘就是这样一位法学思想家。他让女主人公去追问:法是谁制定的?法又是依据什么制定的?这些提问很了不起。进而作家表明了自己的主张:不是法律高于自然人性,而是自然人性高于法律。人本身才是法律是否合理的最终尺度。如果现有的法律不合乎自然人性,那么,人的便命不是忍受法律,而是修改法律,直到法律合乎自然人性为止。

   让男性尊重女性

新的性价值观的第四个基本点是让男性尊重女性。

基督教文化,是以男性为本位的文化。《圣经·创世纪》告诉人们,夏娃是亚当的一根肋骨造成的,女性是男性派生的性别。中世纪把人们窒息在沉闷的长夜里,女性又被压在最底层,薄伽丘奋起为女性的地位与权利而呐喊,不愧为石破天惊之举。

在第四天的故事开头,薄伽丘公然宣言:年轻的女士,有些非难我的人,说我不该一味只想讨女人家的喜欢,又那样喜欢女人。我公开宣布:你们使我满心欢喜,而我也极力想讨你们的欢心。我很想问问这班人,难道这也是值得大惊小怪的事吗亲爱的女士,不说我们曾经多少次消受甜蜜的接吻、热情的拥抱,以及同床共枕;就光是我能经常瞻仰你们的风采、娇容、优美的仪态,尤其是亲近你们那种女性的温柔文静,这份快乐不就足够叫人明白我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吗……要知道我天生是个多情种子、护花使者,从我小时候懂事起,就立誓要把整个心献给你们。

《十日谈》中,讲故事的十位青年有七位是女性;故事中聪明、美丽、善良、动人的形象,大多也是女性。据说,在薄伽丘的一生中,有一位女性曾对他一生产生重要影响,这就是那不勒斯国王的女儿玛丽亚。他们于1341年复活节前夜在圣罗棱索教堂相遇,一见钟情。玛丽亚不顾自己的尊贵地位和有夫之妇的身份,毅然委身于薄伽丘,七个讲故事的姑娘中,菲亚美达便暗指玛丽亚。这是否属实,学界尚无定论,可进一步研究。但这不妨碍我们确定薄伽丘护花使者的立场。这不但有菲莉芭胜诉的故事为证,第四天第一个故事绮思梦达勇于与仆人相爱,第二天第一个故事贝纳卜太太洗冤,第一天第五个故事侯爵夫人智斗法国国王,第八天第四个故事寡妇让教士出丑,都是极好的证明。

薄伽丘这种尊重女性的新价值观,使人想到中国的作家曹雪芹。有的学者已将二人作过类比。的确,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提出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浊气逼人的”的见解。在尊重女性方面,两位文学巨匠有相似之处。而比较《十日谈》和《红楼梦》女性观的差异,却是更有意味的命题,从中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异趣所在。

曹雪芹赞美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在那里女儿是特指姑娘们的。只有姑娘才心地纯洁,值得推崇。如黛玉、鸳鸯、晴雯、尤三姐,到死时都是女儿身,她们或曾钟情过某一男子,但这种钟情绝不超过意淫的界限。她们与异性在肉体上是不搭界的。探春、宝钗、史湘云,都是姑娘时光彩焕发,一旦嫁了男人,便黯然失色。至于那些嫁了男人的女人们,在曹雪芹笔下,基本上都成了浊物,尽是可恶的势利小人。薄伽丘笔下那些聪明美丽的女子则相反,不论绮思梦达,还是菲莉芭,不论贝纳卜太太,还是侯爵夫人,几乎无一处女,她们的机智,正表现在善于同男性周旋;她们的刚烈,正表现在勇食性爱的禁果。婚姻和性爱不但没有使女子成为蠢物、浊物;偷情、殉情才愈发显示出性格的光彩。性爱与美,性爱与智慧,在她们身上不但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曹雪芹尊崇的女性,是婚前女性。一个女子,从发育成

熟,到结婚出嫁,只有短短的几年,在实行早婚的古代,这段光阴一见而过。在这短暂的时光里,礼教的控制可能出现漏洞,让待字闺中的女性初展其自由的天性。曹雪芹不满现实社会的乌烟瘴气,又看不到任何光明前景。只好从未出阁的女子身上寻找一丝清新的风,一缕清澈的泉。无奈,这清风终究要混入浊气,这清泉终究要溶入浊水,女性如何以健康的人格参与社会、参与婚姻,男女之间如何建立合理的性别结构,曹雪芹无法作出正面的回答,因为他眼中的前景只是满目悲凉。薄伽丘笔下的女性,则是社会化了的女性。她们不但有敢于殉情的勇气,而且有敢于同社会抗争的决心,还有改造社会现实的智慧。这样的女性,更能成为现实生活中妇女效仿的榜样。两类不同的女性在美学价值上不存住你高我低的区分,但从中可看出薄伽丘比曹雪芹对未来更富有信心。当然,这也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差异。薄伽丘虽然出生得早,但他幸运地赶上了一个大变动的年代,新文化的曙光喷薄欲出,他作为一位先觉者,很自然地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曹雪芹虽然生得较晚,但他生于末世,在当时的大清朝还看不到新文化的曙色,我们能苛求曹公强作欢颜么

薄伽丘去世已经六百多年了。六个世纪当中,全人类的文化变迁可谓风雷激荡,天翻地覆。文艺复兴时代萌芽的人文主义价值观,由当时的涓涓小溪,已汇成长河巨澜,荡涤了五洲四海。中世纪禁欲主义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在一片又一片土地上进了历史的博物馆。薄伽丘的思想由异端邪说变为常识。尤其在当代,在世界上绝大多数文明国度里,千千万万普通男女追求爱情的美满,性生活的快乐已被视为天经地义。六百年间,禁欲主义文化虽然有过或大或小的回潮,在某一段时间或某一片空间沉渣泛起,兴风作浪。但因为人类文化的宝库里毕竟有了薄伽丘,毕竟有了人文主义的文明火种,所以反人性的逆流总是不得长久的。

1993年写于太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该“无欲无求”的修女,为何中世纪却频频破戒,"试探"越轨行为?
十日谈——论女性自由:女性的婚姻到现在为止依旧是一个美妙的封建产物
限制级神片,它揭穿文艺复兴的谎言
蒋承勇:“莎士比亚:‘人性解放’的限度”
微博
十日谈1 .第一天--十个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