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铭心岁月(作者:马忠倍)

马忠倍

为宣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上海邮政于2021年3月12日,发行了以“老白渡滨江绿地”(上海航运文化地标之一)为原型设计的明信片,同时航海邮局发行“老白渡滨江绿地”邮资机宣传戳一枚。

▲“老白渡滨江绿地”明信片

▲“老白渡滨江绿地”明信片

▲“老白渡滨江绿地”邮资机宣传戳

我看到后如获至宝,捧在手中细细品味,忆起了当年在老码头上做装卸工,亲历了老码头改造,退休后休闲散步在老码头变滨江绿地上的春夏秋冬。

铁驳子的夏天

刚上码头做装卸工那年是秋末,三个月后进入了冬天。每天上班,头戴安全帽、身穿救生衣、肩扛大铁锹爬下船舱抄煤。又累又脏又艰苦,度过了寒冷的冬天。可老师傅告诉我说,真正的难熬和考验是在高温下的夏天。 

在福建船闽海号装烧煤平舱、长航局货字驳里抄网络和海运局战斗46号蒸汽船二层舱的挠舱,是那时装卸工最受磨炼的地方。

记得进单位后的第一个夏日的早班,我们组的任务就是放卫星,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船上的煤炭卸下来。码头边上,一艘装有千吨煤的长航局的铁驳船停靠浮吊旁边,浮吊靠在码头上,通过浮吊的抓斗或网兜从铁驳船里把煤炭吊起来,放进码头上的漏斗里。我们先从码头边的扶梯爬下到浮吊,再跨过浮吊到达铁驳船。铁驳船长度约在30-50米,宽度在8-12米左右,甲板上有两个舱口,从舱口到舱底约有3米。煤炭装的已与舱口齐平。铁驳船舱口没有万吨煤船那么大,只能容下一个抓斗稍稍抓几下,就见舱底了,这是就开始下舱用人力抄煤了。

大概是从铁驳船驾驶室传来电台的声音:今天最高温度,摄氏36度!声音在闷热的空间,忽隐忽现,我听了不禁打了个寒噤。此时,船方拿来一把长约3米的铁扶梯,铁扶梯的一头有两个弯钩,弯钩挂在舱口边上,早上6时30分左右,我们就扶着铁梯爬下了舱,下舱后铁梯拿掉了,再也上不去了。

全组9名工人,组长分工,一个指挥手,2人一个网兜,共4个网兜来回。夏天在舱下抄煤,简直像进了蒸笼一样。由于船舱四周是密封的,经太阳一晒,甲板上热气直往下,不一会船舱里就达到了40多度的高温

为防止中暑现象发生,组长采取了通风降温防护措施,在各个舱口放了两个大风鼓风机,同时打开,然而,在敞开的空间里,能起到的降温作用微乎其微。

头顶着甲板逼下来的热气,耳听着大功立鼓风机轰鸣,脚下踩着温度高达40-50摄氏度的煤炭,我头戴安全帽,身穿着厚厚的工作服,脚穿工作鞋,“全副武装”,双手不停的抄煤,抄满一网兜,豆大的汗珠从安全帽带子顺流直下,流淌不止。身上的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被汗水浸湿,浑身上下煤灰加汗水看起来就像变了一个“黑包公”。 

下舱抄煤不仅辛苦,还很危险,头顶上装满煤炭的网兜吊起出舱,随时会有掉落煤炭块的可能;轮到拉空网兜时,顾不得进舱时还会夹着煤粒洒下来,走到舱的中央,拉紧网兜一角的铁环往自己的抄煤的方向拖去,指挥手指挥浮吊司机乘势松下吊索,这样减轻了拖空网兜的劳动力。所以,按安全操作规程,头戴安全帽绳子要系牢,用老港里的话说要生根,必须穿统一的工作服、系紧大头皮鞋,因为在抄煤中,随时可能会有煤粒或煤屑钻进鞋里,摩擦脚底起泡,影响抄煤进度。

3个小时候后组长讲稍休息一下,这时从浮吊上吊下了两个墨绿色的保温大桶水,上面放着8个搪瓷碗,碗一人一个,保温大桶就放在煤堆上,保温桶的下端还有个黄铜水龙头。这种极具年代感的保温大桶我第一次见到。 

保温大桶里分别装着两种水,一种是热的水,师傅告诉我这叫大麦茶,夏季炎热喝大麦茶可以解暑,它能很快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解除口渴感,避免发生中暑。我听师傅言,喝了几口大麦茶。

而另一种水接出来却是淡茶叶色。我一直以为那就是冰镇了的茶水,可看着其他同事都争先恐后的喝那个淡茶水,我也熬不住喝了一口那“淡茶水”。一入口酸酸甜甜清凉震齿,不但解暑,而且那酸甜的口味能使人平心静气,那是从里到外的清凉。天气炎热带来的体内躁动,高噪音带来的内心烦闷,一下子全都舒缓安静了下来。我这才意识到,这并不是什么冰镇茶水,此物为酸梅冷饮汤。

在舱内抄煤我不敢喝太多水,主要是担心万一要上厕所,拿梯放梯、爬上爬下既耽误时间,又影响抄煤进度。

趁喝水间隙,我学着同事的样,也把铁锹翻个身,搁在煤堆上,人躺在铁锹柄上面歇一会,透过舱口望着蓝蓝的天空,这是在抄煤时,最适意的享受

短暂休息后,继续抄煤,抄完一个舱,再到下一个舱,在炎炎的烈日下、在尖锐的噪声中、在飞扬的煤尘里、抄网兜、喝着大麦茶和酸梅冷饮汤放卫星,历经高温下,铁驳子里夏日人生的磨练

江心中的秋天

在煤炭船没有的情况下,我们会被调配到别的装卸区干活。

那天上班后,年旬50多岁的老码头队长带我们去兰路码头“开江作业”,卸水泥。告诫我们穿好救生衣,带好安全帽,等交通艇来后上船,上船后按序坐好,拉住栏杆,不准随意走动。 

所谓“开江作业”是指,登上黄浦江中心的两个浮筒之间的万吨轮,利用船舶吊杆进行货船与驳船之间的货物装卸作业。当年上海港码头装卸繁忙,加之船舶大型化及受港口航道自然水深所限制,使大型船舶无法进港靠码头装卸作业,因此,其已成为装卸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的记忆中,第一次的“开江作业”印象深刻,当时我很喜欢去“开江作业”。

不一会交通艇来了,我们依次上船坐下。交通艇“突突突”地在江中航行,江中百舸争流的风景尽收眼底,两边码头吊车林立装卸忙,黄浦江中的浮筒上也系满了万吨货轮,江风吹在脸上,江水溅在身上,就像一次浦江游览,给平日只是扛煤锹、抄煤炭枯燥无味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快意和乐趣。

操着浓重苏北口音的队长开始告知安全事项和分配任务了:“开江作业”要从驳船爬上软梯到大船,爬软梯不必害怕,双手抓紧两边,双脚一步一步踏上去,头不要往下看,抬头望上爬,上面有船员接应。驳船上留一人,保持装船平衡,注意自己安全。大船上留指挥手、开关手,其余的下舱,2人一个网络。上了大船不要乱走,避免不必要的碰伤。第一次开江作业务必保证安全下完成装卸。我被分配下舱。

交通艇慢慢靠近了待装货的驳船,待贴紧停稳后,我们走过驳船到大船边上,很快一条长约4—5米的软梯从船舷边垂了下来,刚好接触水面。在波涛起伏的江面上,通过软梯上下巨轮,稍有不慎便会落江。我按照队长要求,穿好救生衣系牢,戴好安全帽生根、带着工作的纱手套,抓住从大船舷边的放下来的软梯,一步一步爬上了装着水泥的4—5米高的万吨轮。

▲爬软梯上万吨轮

我一上大船,就忘了队长刚刚的提醒,船的甲板上每个舱都有起货设备和钢丝绳,还有大舱盖放在甲板过道上,行走一定要注意安全,忘乎所以地眼光溜溜看风景了。为此,我付出了代价

当我从甲板走向下舱的猫洞时,不知不觉走到了正在装卸的吊杆下面,只听到轰鸣的起货机声,一关货物正从头顶飞来,吓得我赶忙后退几步,可没注意到甲板还有凸起的挽吊杆稳索的“羊角”,一个踉跄踩在了尖尖的羊角上,脚一打滑摔在了甲板上。队长看见后边把我扶起说边说:甲板走路,如同路口行车,一慢二看三通过。看看头顶,瞧瞧前面,鸟瞰脚下。另外,甲板滑,脚下还得带点暗劲,稳步前进。我忍着脚上隐隐作痛,一瘸一瘸弓腰从狭窄的猫眼洞里爬下4—5米的船舱,开始搬水泥袋。

那时候水泥都是50公斤重的七层纸包装。不管是装船还是卸货,都需要人力搬到网络里才能吊运。

那天做网络,一只网络每层铺放8包水泥,叠5层高,一网张共装40包重2吨。老工人都是一人搬一包,双手两边一拎,轻松地放在网络里。面对100斤重的水泥包我根本拎不动,可又不能不干活,只好用手抱起来,笨手笨脚的放下。

虽已入秋,但江面仍然没有从高温模式中走出来,短短一会儿的暴晒就让甲板的温度急剧升高,最热的时候舱内温度能到50-60度,可我们还是穿着工作服,在搬运水泥袋。

货卸到后来,舱里环境异常恶劣,破损水泥包多了,地上积了厚厚的水泥,粉尘飞扬,难以睁眼、只能眯着眼睛,虽然带着口罩,只一会儿口罩上便出现两大块黑乎乎的东西,那是粘在口罩上的水泥灰,难以呼吸。收工时,满头满脸满身都是“水泥灰”,头发上的汗水与水泥粘在一块儿了。一工班下来累得直不起腰。

总算下班了,我背上贴着湿透的工作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再从船舱的猫洞一步一步拉着栏杆爬出舱,一屁股坐在甲板上不想起来,只盼着交通艇快点来。忽然,耳边传来两下汽笛声,有人喊,交通艇来了,交通艇来了。我赶紧站起来,一个箭步冲到船边,只听队长大声说:不要拥挤。一个一个从大船的软梯爬下,一工班下来手酸脚酸,手要拉紧软绳,脚要踩到栏杆,踩实后一步一步往下爬。

到了交通艇上,本想再看看日落后的黄浦江的风景,无奈眼皮不争气,不知不觉搭上了。醒来,交通艇已在原单位靠岸,在江风的吹拂下,工作服已干,背后留下一圈白色的印记,那是出汗晒干后的盐迹。脸上没有了汗水,只留下粘粘的水泥灰。

一次开江作业上下来回要爬4次,从驳船爬上大船,从甲板爬进舱底,再从舱底爬向甲板,从大船爬下驳船。记忆中开江作业还做过生铁、米包、橡胶和钢卷。生铁一块几十斤、一个米包一百斤、一块橡胶几十斤。记不清从高高悬挂的软梯爬上爬下过多少次。

▲船舱里卸钢卷

随着黄浦江的功能转换,对黄浦江中心的浮筒装卸作业进行了清退。现在的黄浦江已成了游轮、游艇观光的黄金水道。

地沟里的冬天

几年后,调到机修车间内燃机组当修理工,修理卡车、吊车、拖斗等。修理工的日子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了,但它还不时地回荡在我的记忆长河里。

我进内燃机组没几天,师傅就要我学会吸汽油。汽车的汽油味道不好闻,有人闻多了还会头晕呕吐。我第一次用嘴吸油是在师傅的鼓励下开始的,师傅说,这是一个做修理工的基本功,你不吸就永远不会吸,你不会吸就不是一个真真的汽车修理工。我鼓足勇气猛吸一口,咕嘟一口汽油吞进了肚里,喉咙里一股汽油味,差点吐出来,我担心的用双手捂住了肚子。操着一口苏北话的师傅安慰说,没得关系,能吸出来说明一半成功了,吸的时候用力不要过大,感觉到汽油往上冒马上把管子放低,汽油就流出来了。我按照师傅说的又吸了一次,这次成功了。

我不会忘记那次冬天我值夜班发生的事情。半夜里有人跑来拖斗紧急报修,我赶到出故障的拖斗前,看见拖斗后面的皮带机一条一条排列着,拖斗驾驶员尽管被冷风吹得瑟瑟发抖,还是大声说,快修快修,船马上靠岸了,漏斗已经在码头边上,就等皮带机了。装卸队长也赶来了。我忙打开引擎盖,将可能会出问题的部位一个个排查过去。看到油管时,把它一节节拆下来。然后用嘴巴含住油管,把油从受损的部位吸出来,判断到底哪里出问题……

问题找到了。原来是天气冷,油箱第一节铜管裂开。等拖斗重新发动的一瞬,装卸队长对我竖起了大拇指。修好的拖斗准时把皮带机拖到堆场上。等回到值班室,才发现水管都被冻坏。那晚满手油污,没办法洗一洗。

第二天,车间主任调侃说你会吸汽油就可以独当一面了。晚上值班就是负责修好故障车的。紧急情况下,用嘴吸油就像遇到突发急病的人,医生也要嘴对嘴人工呼吸的。老师傅们都是这么说的——没吃过汽油的人,车子修不好

冬季的寒冷,装卸车辆频繁使用故障高发。拖斗、卡车、吊车经常排队停在地沟上等待修理。一天,一辆老式解放牌卡车发生故障,我沿着地沟钻到车底,仰头一看,车底电线如内脏的肠子一样盘根错节,复杂如迷宫。我一条一条排查,故障修好后,再把全部线路复查一遍。人蹲在地沟里,不能站直,始终处于扎马步的半蹲姿势,几小时下来,仰得脖子发硬,蹲的两腿发麻。两手满是油污,沟外冷气逼人,沟内的我却一身汗水。还有柴油的味道,会直直往人身上钻。即使洗完澡回到家里,往往头发、毛衣,甚至内衣上还有些是柴油味,挥之不去。

▲地沟里修车

刚到车间时,只有初中文化的我深知:若看不懂图纸资料,搞不清设备原理,钻不透车辆构造,就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修理工。我努力为自己“加油充电”。为了购买一些有用的技术书籍,我常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挤出一些零钱,置书研技。先后自学了《车辆构造》、 《汽车常见故障与修理》等书籍。

虽时过境迁,但吸汽油、钻地沟的情景有时会时不时我脑海中闪现。

黄浦江的春天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上海着眼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调整黄浦江岸线的功能布局,对黄浦江杨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两桥之间老码头实施产业调整和功能转换。大力推进沿岸的贯通开放,全面实施滨水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升,黄浦江45公里岸线、先后贯通,成为市民漫步休憩的好地方,实现了还岸于民、还水于民,昔日的“工业锈带”变为今日怡人的“生活秀带”。

那时十几个主要装卸码头都在黄浦江岸两边,装卸的货种黑的煤炭、白的化肥和盐、红的矿粉和糖,黄的粮食和黄沙,灰白的橡胶和铝锭等等,装卸作业中给黄浦江和住在两岸的居民生活带来环境污染。根据市政府对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要求,先后关闭了装卸煤炭的上港七区;装卸化肥矿石的上港八区,装卸粮食的上港二区、其他橡胶钢铁等件杂货装卸关闭了上港一区、三 区、四区、五区和六区等等。至2010年底,黄浦江码头已经基本实现从生产性港区向休闲、文化、景观新区域的华丽转身。昔日繁忙的黄浦江两边的装卸码头已变为绿荫葱葱的滨江大道。美丽的母亲河真正“还岸于民,还景于民”。

▲上海港装卸作业区分布图

抓斗明信片的右下角注明老白渡滨江绿地/原上海港最大的煤炭装卸区。那是曾经是老白渡煤炭码头。老白渡码头原分为老白渡码头与张家浜码头。解放后,由上海港务局接管经营,统称老白渡码头

▲原老白渡煤炭码头

老白渡码头于2012年底建成滨江绿地,2013年初正式对外开放。

▲老白渡滨江绿地

那年在此码头,我与抓斗和皮带机廊道为伴,与煤锹为友在船仓里挥汗卸煤。

当时装卸煤炭主要工具就是抓斗,我把抓斗当朋友,每逢开工前总把链条擦干净,矫矫正,涂涂油,开工后操纵起重机让抓斗轻飞如燕。放漏斗时抓斗一放斗门一开,黑黑的煤炭灰肆无忌惮扑面而来,下班后脸上鼻孔嘴里耳朵里全是黑黑的煤炭灰;抄网兜时一下舱,直到把舱底煤炭全部抄完扫干净才能爬上舱口,出舱时除了牙齿是白的其他地方都是黑的。

还记得,那时上海市用煤紧张,为解决煤炭吞吐量的缺口,根据上海港务局制定的煤炭码头改造方案,我作为港口建设者又来到了曾经做过装卸工的老白渡码头,与同事们一起对其进行了技术改造,1987年,老白渡码头经改造成为拥有五个泊位,其中二个为万吨级卸船泊位,年吞吐量近2000万吨,是当时上海港最大的专业煤炭装卸码头。

滨江绿地开放后,我故地重游,已是换了人间。靠船码头变成了亲水平台,我站在那里眺望,向北看见了陆家嘴繁华景色;向南观赏到了南浦大桥雄姿。

▲向南可观赏南浦大桥

▲向北可眺望陆家嘴景色

高架运煤廊道下黑黑的通道变成了绿茵遍地的滨江大道。大道上,保留了原使用过的抓斗、高架运煤廊道、系缆桩等。而今又登上了中国邮政的明信片。码头遗迹和工业文化元素的保留,使人自然地与历史进行着交流与互动,展示着历史文脉的延续。

▲原使用过的抓斗

▲原使用过的抓斗

▲原高架运煤廊道

▲原45T系缆桩

50年前我在那里做装卸工时的码头,装卸万吨煤船用的抓斗登上了中国邮政发行的明信片,这是黄浦江装卸码头变成黄浦江滨江大道后第一次也是第一个出现在明信片上。反映了黄浦江码头“大变身”后的一江碧水、两岸翠绿,更是印证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随着北外滩国客中心段滨江贯通和位于上海北外滩世界会客厅6月16日的首度亮相,黄浦江两岸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北外滩黄埔路上的世界会客厅

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上海将持续提升“一江一河”沿岸公共空间品质和功能,黄浦江将成为世界级滨江岸线。

2021.06.1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徐汇滨江(4)龙美术馆(原北漂码头)
节能技术在新建煤炭专业码头工程中的应用
滨江有故事 | 听,码头传来了历史的声音
川州人物
在时间中建造空间
技术贴 -- 印尼煤炭贸易之攻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