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延大夫讲中医/中医杂谈/谈谈中医八纲辨证中的“寒热”概念

寒证和热证,本来是在八纲辨证中最容易分辨的两个概念,但由于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以及一些惯性思维,导致容易出现对寒证与热证的辨证存在辨识不清的情况,所以,下面我们讲讲寒热的问题。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1、寒证与热证的中医定义是什么?2.目前在临床上对于寒热辨证的认识存在着什么误区?3.认识寒证与热证对临床诊治疾病和调理身体有什么帮助?

1. 寒证与热证的中医定义是什么?

根据《中医诊断学》教材的相关论述:

寒证:阴盛可表现为寒的证候,阳虚亦可表现为寒的证候,故寒证有寒实证、虚寒证之分。感受外界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所致,起病急骤,体质盛实者,多为寒实证;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偏盛者,多为虚寒证,即阳虚证。寒邪袭于肤表,多为表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阳气亏虚所致者,多为里寒证。

各类寒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其常见证候有恶寒、畏冷、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踡卧,痰、涎、涕清晰,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热证:阳盛可表现为热的证候,阴虚亦可表现为热的证候,故热证有实热证、虚热证之分。火热阳邪侵袭,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所致,病势急而形体壮者,多为实热证;因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虚阳偏盛者,多为虚热证,即阴虚证。风热之邪袭于肤表,多为表热证;热邪盛于脏腑,或因阴液亏虚所致者,多为里热证。

各类热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其常见证候有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躁扰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等。

2.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寒热辨证的认识存在着什么误区?

(1)以体温论寒热

有些人觉得寒证的人一般怕冷;以此来推断,身上是热的就是热证;最常见的就是对发烧的患者进行冰敷来降温;其实,这个是不规范的,有些人在发热时会伴有恶寒,怕冷,要盖很厚的被子,或者要穿很厚的衣服,这时虽然体温很高,但却属于寒证。像《伤寒论》中麻黄汤证的发热、恶寒即是此例。

(2)以寒热论虚实

我们平时经常听到:虚寒证,实热证;给人的感觉就是热证多是实证,寒证多是虚证,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中医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其定义和概念含糊不得,虚就是虚,实就是实,寒就是寒,热就是热,虚寒证是组合证型,是虚证与寒证的组合,寒证除了可以跟虚证组合外,还可以跟实证组合,形成寒实证。具体情况在前面的概念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3. 认识寒证与热证对临床诊治疾病和调理身体有什么帮助?

(1)对于治疗方向的选择非常有意义。

总的来说,中医的外治法可以从寒热的角度分为两大类:

偏热的方法,主要针对寒性的病症:常见的有:艾灸、温针、火针、热敷、红外线治疗、神灯治疗、使用热性的药物外敷(如吴茱萸外敷)等。

偏凉的方法,主要针对热性的病症:常见的有:冰敷,使用凉性的药膏外敷(如四黄水密外敷、四黄膏外涂等)。

具体如何选择运用呢?

比如一个人虽然有发热,体温升高,但存在着恶寒,要穿厚衣服,盖厚被子,这时想退烧就不能采用冰敷的办法,而应该采用偏温的温水擦浴的方法,退热效果更好。

又比如女性痛经多数为寒证,这时就应该选择偏热性的药物外敷,使用吴茱萸热庵包外敷腹部有很好的止痛效果,但如果选择了偏凉性的四黄水密外敷腹部,就会加重腹部的疼痛。

(2)对于治疗的效果影响很大。

寒实证和虚寒证虽然都属于寒证,但治疗的用药大不相同,寒实证适合用温通法,虚寒证适合用温补法,如果不了解寒实证的特点,在寒实证的患者身上使用了温补的药物,就会出现寒证虽有好转,但热证又起而表现出“虚不受补”的情况,其实这时的热证是因为使用补药后,阳气恢复,与本身身体的邪气相合(湿邪最多),从而出现的一些变证。所以,即使是调理身体,也要先明确体质特点,才能找对正确的方向,获得理想的疗效。

关于到底有哪些寒实证,应该如何认识和处理,我们会在后面的专篇中进行介绍。下面,我为大家讲解一下鉴别寒证和热证的小妙招:

(1) 看颜色:

凡是有分泌物出现的情况,比如患者有痰、涎、鼻涕、呕吐物、小便、大便异常的,只要是清稀如水状的,一定是寒证;如果是粘稠的,浑浊的,黄色的,一定是热证;《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记载:“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2) 看衣服:

衣服穿的越多的人越怕冷,多数为寒证;衣服穿的越少的人越怕热,多数为热证;《伤寒论》中记载:“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3) 看舌头:

舌头颜色越淡的人越寒,舌头颜色越红的人越热。这是我的个人经验。

再次强调一下,以上的妙招是鉴别寒热的,不是鉴别虚实的,千万不要搞混了,寒热概念和虚实概念是不同的中医概念,千万不要将两者混为一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的八纲辨证是什么?
中医诊断学完整版().ppt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
中医辨证
第七章八钢辩证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