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渡新姿唤故城

【江东即景十题(之六)】

古渡新姿唤故城

作者:逍遥客

南充白塔大桥,1975年才建成通车,令人不得不想到这之前,南充的两岸交往是何等境况?听老一辈讲,城区有上渡口、中渡口、下渡口之用,其上有龙门码头、其下有都京、青居码头之渡,这些便支撑起了两岸的交流。但奔腾的嘉陵江,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桀骜不驯,波涛汹涌,非常人所能驾驭,因而来往于两岸也成了人们极不方便的事儿。幸好,白塔大桥贯通, “天堑变通途”,解决了南充人民千百万年来的心病。

随之,二桥三桥陆续横架,至今正在建设的已是嘉陵江第九桥。这些桥的建成,方便了交流,繁荣了城市,却直接淡忘了曾经为南充人民立下汗马功劳的津渡。这些津渡,与人类同来,与历史同在,与繁荣同生,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在这科技的进步中落寂,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不得不令人怀念。

史载,城区有三个津渡,即上、中、下渡口,它们各自独立而又各有侧重地分工合作,在美丽的嘉陵江畔有条不紊地运行,让来往的人流、货物井井有序,带来了千百年来的生机勃勃,一派繁荣。

上渡口,即今天的上中坝嘉陵江大桥两岸,顺庆一端在滨江北路与胜利路的交叉口,主要负责承接省内外、市内外的粮食和石料的通运与转库。此渡口,上可接川陕,下可抵渝楚,沿途上可至蓬安、仪陇、南部、阆中、苍溪、广元,中则行于顺庆、高坪、嘉陵,下可至武胜、合川、北碚、沙坪坝、朝天门,因而卸运、上载十分繁忙,热闹非凡。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背运粮包的工人,躬身埋头,像只负重的鸵鸟,运粮入仓,搬粮上船,如蚁般进行着,我们完全可以拟设出当时那幅码头工人运粮忙之图;搬运石料的抬工,根据石料的轻重与大小,或两人、四人、六人、八人一幅杠,围着石料,脚插大地,肩并着肩,手护着杠,齐心着力于杠下石料,口里则喊着“嗨哟、嗨哟”的抬工号子,踩着节拍,一步一步向岸上移动,千斤重石在他们的肩上,看起来非常轻松。但是,我们从其凸出的肌肉、暴出的青筋、涨红的脸,不难看出:为了生,他们已使出了自己最大的力量。而渡口的黄桷树下,夏有凉茶、冬有热水,小吃丰富,摊主们正忙着为这些支撑渡口繁荣的人们提供着服务,算是这些劳苦民众最温情之处。要知道,这渡口当时位于南充府衙之北,有北津渡之称,清民之时,东岸尚有一个华丽的的标致建筑——北津楼

为了说明北津楼,有必要啰嗦一下它的前世今生,也就不得不啰嗦一下我们这个美丽的南充城的前世今生。

我们所知道的南充城,已经是有文字记载的文明之城了。远古以来,在这片土地上,早就生活着诸如賨人、僰人等一类以剽悍、善战著称的民族,史上贬称为“南蛮”。而这些最古老的部落,或散落多处,自据地盘;或集中城池,共同御敌。究竟如何,无史可考,不得而知,或许中心就在西山上,这便是后来的人因西山产果而被统称之为“有果氏”国的缘故吧。这些古老的民族,因为交通闭塞、文明程度低、技术落后,经常被欺负,或相互争夺,甚至受到外来强者的攻击侵扰,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或结盟,或依附,既相对独立而又团结对外,形成了自有的独立体系。同时,为长期存在,还内吞弱者,自求强大;外争支援,相互维持。最明显的事例便是,賨人助周王灭了纣,打了不少有名的战争,即使今天,我们也可从幸存下来的古籍中读到有关他们驰骋疆场的故事。但,南充也因此成了周之封国,巴的属地。然而,周最终也解了体,特别是西周时期,分裂成了春秋(公元前770-476)与战国(公元前475-221)。春秋的四川境内,实际上已经出现四个强国:蜀、巴、充、苴。巴、蜀二国,大家熟知,自不必不说。苴国,国都广元昭觉,目前已考证挖掘开发;而充国,现还沉睡在今天的高坪区江陵镇的嘉陵江边,古城遗址虽存,却无人问津。然而,当时的她,却雄踞川东北,势力范围贯通今嘉陵江流域全境、巴中市西南、广安市西以及绵阳市东南的等地方。说起古充国,还得多说几句,因为她的诞生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史载,在一次对楚的征战中,巴王俘虏了一名貌美的楚国女子,十分宠爱,带回江州封为爱妃,楚妃为巴王生下一个小王子,从此遭到巴王后忌妒,巴王和楚妃去世后,小王子为避国中陷害,带领一批拥护自己的士兵、百姓向北出走,一路上经历了巴军的围追堵截和洪水、寒冬等灾害的侵扰,历尽艰辛,终于到达了嘉陵江上游的一处小平原——江陵坝,小王子视为风水宝地,于是定都于此,让百姓于此安居乐业,耕地播种,一年后果然粮食盛产,仓廪充实。因此小王子命国号为“充”,取充盈之意。充国日渐强大,打退了巴国多次围剿进攻,后来的巴王不得不承认充国是从巴国身上独立出去的国家。充国从春秋时期发源,到战国末期期消亡,在公元前约588至公元前318年期间,存在了二百七十年,传十14代充王(见后附件)。公元前319年冬,古蜀国和充国结盟,两国共同侵犯巴国。巴国向秦国求救,秦惠文王派著名谋臣张仪、大夫司马错、都尉墨獾等领三十万大军入川援助巴国,秦、巴联手,先后在公元前318年冬、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春灭掉了充、蜀两国,同年,秦背信弃义,顺手灭掉了盟友巴国,统一了四川。十一年(公元前314)置了阆中县,隶巴郡(今重庆),属了秦。这也可从清嘉庆癸酉年编撰的《南充县志》记载的“充国县,汉置,今治北江陵地,初平元年(190)改置南充县”中得印证。

史载,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困荥阳城,纪信假扮刘邦出城投降,被识破后遭项羽烧死,而刘邦借机脱逃。汉建后,刘邦为了纪念纪信,彰显其安汉之功,就在纪信故乡阆中县南境设置安汉县。“汉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1年,在嘉陵江岸边修建安汉县城,这是顺庆城区的最初由来。”顺庆区地志办原总编潘大德如是说。《新修南充县志》(1929年版)编纂者之一、四川大学教授任乃强生前考证:古安汉县城距嘉陵江只有二百步远,距果山(西山)有八里路。他当年发现,在五里店一带、方圆一公里的旱土中夹杂瓦砾,平畴外有浅沟围绕,水田的土埂子不时有汉砖挖出;废墟中有泥土筑成的城墙,城墙外有壕沟。“从汉砖瓦砾、浅沟深壕中可以窥见古城遗址轮廓。”潘大德说,任乃强断定这里就是古安汉县城遗址。故西汉又析阆中置安汉(今南充),筑城五里店是实。幸好,在后来的考证挖掘中,古城遗址得以重见天日。其后的朝廷,皆于此设军、设州、设路、设府,五里店渐成南充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从宋朝果州郡守邵伯温《充国城》“山围翠合水重云,万室楼台照眼明。胜地风淳真东国,四川惟说好充城。”诗中不难看出,充国城当时是何等的繁华与典雅。

 “在唐宋时代,这里可是相当繁华。”潘说。唐宋时期,五里店是果州和南充县政府驻地,当年,嘉陵江水道是交通干线,陆路嘉陵驿道也是西南地区通往长安等地的主要通道之一,处于水陆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上,市井之盛、汇聚八方商品之丰、交通商业之发达自不言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安汉县一度出现极为繁荣之象。唐武德四年(621年),南充更名设果州,果州与阆州便成了巴蜀经济、文化、教育最发达之地区,特别是纺织和制盐,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最发达的产业,所产之丝、布成了朝廷的指定贡品,也是达官专用的衣料。安史之乱后,果州的蚕丝和麻纺织品业迅速发展,所产的土绢很快成为全国最精美的纺织物。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唐代,果州产的重绢、巴绫等,均通过水路与嘉陵驿道北出陇右、关中,直接运入西安,再南下进入湖北至江南各地。由于果州和阆州的丝纺品常常一同运出,大多唐人将果州、阆州看作一个地区,时常将两地连起来称呼,而承载运输的主道——水路运输更是繁荣,其渡口自然不可少。而最大最繁华的是莫过于位于五里店外的江边、现南充变压器厂一带的今双女石公园之处,时称双女石渡口,对岸的江东,一条宽大的石板路直达龙门,连入米仓道,并建有渡口标识的北津楼,有明初的张三丰之诗《北津楼》为证:

谁唤吾来蜀地游,北津楼胜岳阳楼,

烟迷沙岸渔歌起,水照江城岁月收。

万里清波朝夕涌,千层白塔古今游,

壮士无限登临处,始识南来第一洲。

至明洪武初,这个中心自五里店下迁至大南门。这个搬迁,从清嘉庆癸酉《南充县志》城池部也能看出,“明洪武初,自北津渡,迁于今治。成化初,增扩大之,甃以大砖石。东依嘉陵江,南傍棲乐、金泉二山。崇祯末圮。”据相关史学人士介绍,当时府衙北城墙就在今模范街,北门就是大北街与仪凤街相对之处,其外便是校场,其间有一条大道直通安汉故城,按明制,驿路五里设店十里设亭,从北门到故城恰好五里,故设店,因此,后来便故城直接呼为五里店了,反而让安汉之名。当然,安汉故城究竟叫什么名字,有哪些称呼,不得而知。

随着故城南迁,渡口也顺应形势下移。清嘉庆癸酉《南充县志》载:“北津渡,治东北二里。双流石渡,治北东三十里,与龙门城逼近。”显然,此津下移至今天的三桥附近,而过去的北津渡,依然存在,不过改名为“双流石渡”了!

实事上,干线的水路、陆路均南充相交,形成了要节点。长江下游的货物,利用长江运到三峡,但如果继续坐船到成都,一路拉上水,人会很累,于是就会选择从三峡的奉节县上岸,沿着官道走万县、梁平驮运到南充五里店,稍作歇息,再启程穿过南充城,前往成都;而贵州、云南、重庆的货物,会经过南充沿嘉陵驿道北上,相应北方货物南下也会通过这条路。故而,这个北津渡,成了川东北最大的集散之地,渡口繁忙兴盛。

中渡口,即如今的白塔山下与对岸的模范街口,主要负责人员过往。这个渡口是最热闹的渡口,因它是江上唯一的人员渡口,因而来往过江的人流终须经此而过。但因为这儿江深而窄,水流湍急,小舟难通。故而,成了历代官府为民办事的难题,最为盛名的是明朝沈良佐所建的贯通嘉陵江的浮桥。明任瀚《浮桥记》记曰:“嘉靖癸丑(1553)春,郡太守南山沈(良佐)侯,谋诸参佐,东即鹤鸣山下,西距长堤甃石水步外,各植华表相对峙,贯以綷綯,系横江舫百数十艘,版其上,施籧篨为阁道,以通與马往来,无复纶滞。”(见附2)任老记后意犹未尽,并在两端写有对联云:

江关雄栈,联屯画舫千寻,直穿云雾通三峡

天堑长虹,锁断江波万顷,不放春光下五湖

阆苑南来第一桥,看乌鹊横江,夹岸烟花迎使节

神京西下八千里,像螭龙饮渭,中天云雾拥仙槎

一方面足见当时白塔山下嘉陵江的波浪之凶险与浮桥建设的艰难;另一方面,再现了当时浮桥建设意义之深远。

下渡口,即如今的南门坝生态公园,如今还建起了南充港、南充旅游码头。清末民初,主要负责近郊乡镇的米粮船、蔬菜商贩入市交易,以及运肥的专用码头,还是空船停泊区,也是短途客货运输装卸之地,十分繁忙,特别是逢农历二、五、八日的集市,更是忙上加忙。由于泊船,这里还先后建起了造船厂,不但修整船只,还制造木船和半机动船,生意兴隆,产业繁荣。

然而,时代的变迁,技术的革新,陆路交通的兴起,水路运输日渐萎缩,这些兴旺繁荣的渡口码头,已经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我们只能从古人的诗词中领略古嘉陵江上的风情了。

嘉陵渡口蓼花红,小艇横江破晓风。

两岸平沙秋水阔,数声柔橹白云中。

——《渡嘉陵江》(清 别驾 张怿)

为憾东流水,滔滔未有涯。

不辞来万里,一夜到三巴。

云树牵樯影,秋风触岸沙。

如何持汉节,八月泛轻槎。

——《江水》(清  邑令 王鹤)

烟舫中流急,嘉陵两岸开。

夕风随处到,好月忽飞来。

沙静明如雪,湍奔响若雷。

传签相对笑,欸乃棹歌迥。

——《江舟暮返》(清  邑令 王鹤)


附1:古充国历代君王公(六代前称公,后追封为王)

君         主         在位时间

1、太公(千秋王)     公元前588——公元前563年

2、卫公(义丰王)     公元前562——公元前534年

3、恒公(太华王)     公元前534——公元前521年

4、庄公(太庆王)     公元前520——公元前498年

5、纠公(永梁王)     公元前498——公元前477年

6、惠公(江陵王)     公元前477——公元前474年

(后期起历代君主自称王,末代合定王被灭国后秦国降其王爵,改称公)

君  主                 在位时间

7、万安王              公元前473——公元前456年

8、群德王              公元前456——公元前445年

9、平裕王              公元前444——公元前422年

10、天宝王             公元前422——公元前420年

11、文兴王             公元前419——公元前401年

12、保宁王             公元前401——公元前365年

13、武镇王             公元前364——公元前334年

14、合定王(愦公)     公元前334——公元前318年

注:历史之谜充国在正史中的记载几乎罕见,却不断被流传下来,而充国为何神秘“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至今仍是一个谜。


附2:浮梁记(明 任瀚)

越巉岩(chán yán 陡而隆起的岩石,如悬崖或崖、孤立突出的岩石),蓦(mò超越)幽壑(深谷;深渊),出虎豹猿狖(yuán yòu 泛指猿猴)窟穴,刳剡(kū yǎn 营造舟楫)离奇轮囷(盘曲硕大貌),以航清泠(清澈凉爽貌)不测之渊,使人绝长江如道堂除。历都市,不知汪洋出风涛上,此非有雄才峻略,疆仁义,垂功劳永世,如孙叔敖、杜元凯诸人,其谁为此者。长江在天地,为物最险,嘉陵江出剑南军,负果州东郭而下,望之涛瀵(fèn 地面下喷出漫溢)张天,名漱玉滩者,又荆吴梁益通津,中流齿齿多怪石,夏秋水盛时,石隐不见,浸然且成安流,至霜降水落,则冲薄(年幼德薄)震荡,槎牙怒号,过人瞬息失便,即舟败覆没不救,下为鱼龙饵食,莫有出者。故篙师(撑船的熟手)往往据舟楫抗臂指颐,邀取长物,以困行路。乃嘉靖癸丑(1553)春,郡太守南山沈(良佐)侯,谋诸参佐,东即鹤鸣山下,西距长堤甃石(zhòu 垒石为壁)水步外,各植华表相对峙,贯以綷綯(cuì táo五色相杂的绳索),系横江舫百数十艘,版其上,施籧篨(qú chú粗竹席,亦作“籧蒢”,有丑疾不能俯身的人)为阁道,以通與马往来,无复纶滞(像钓鱼的丝纶一样滞留)。其傍则为飞槛(门下的横木,亦作门坎、门限)栏瞂(fá 盾牌,即挡板),错以朱黫(yān 黑;黑色),望之若井干银林,鳞差(犹鳞次)陆历(即陆离,开卷参差),过客凭倚廷伫,则水烟漠漠,鹤鹄鹙鸧(qiū cāng 秃鹙),交戛上上,皋树(岸树)传阴,江花乱发,月在菰蒲(菰和蒲,借指湖泽),鸣榔(敲击船舷使作声;用以惊鱼,使入网中,或为歌声之节)款乃(船桨入水的声音),横渡琳宫,梵塔倒影,中流剨然(象声词,常用以形容破裂声、折断声、开启声、高呼声等),如梦如画。天倪(自然的分际,犹天边)道机,皆自浮梁焉发之,乃知伟人奇作,与造化争雄。自蚕丛开国以来,实所未见。江山有待,将非其时乎?昔秦昭王使其大夫李冰为蜀守,凿离堆辟沫水之害,蜀人世世祀之。今永康军,有神露冕而黄其袍如王者,前有穹碑(圆顶高大的石碑),书秦太守冰,以水事奉皇帝祀。即如沈侯嘉陵江浮梁功,不知百世后,宜何所食报也。沈侯贞白,循良,多惠政,可铭金石,诸无关水事者,法不得书。


国画:凌云山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抗蒙”八柱
聊聊陕州(二)
洛阳九县地名由来
五千年文明看运城(二)从春秋到隋唐
【第283期:情感散文《嘉陵秋月》作者:王昌杰/苍狼】
远观近鉴宋朝人•82•智勇双全的战将:康延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