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伤心绝望也没用:你的孩子,大概率不如你!

昨天看完了电视剧《小舍得》。看完后最大的感受有三点:

第一:这部电视剧,其实是软广告:舍得酒是最大的赢家。

因为到处都是舍得酒的植入,我甚至怀疑一开始剧本就是定向订制的。

第二:这部电视剧,应该改名叫《赢在子宫》或者《决胜在子宫》。

因为不管是南俪、田雨岚、夏君山、颜鹏这一代,还是欢欢、超超、颜子悠、米桃这一代,都是出生就决定了未来的。

换句话说,一生下来,其实就是在拼爹拼妈。

第三,到底是什么闹的,老的少的都不得安生,水深火热,苦不堪言?如果整个群体都这样遭罪,那肯定是底层逻辑出问题了。

01

有个说法,说人一生要经历三次大的绝望。

第一次,是发现自己小时候特别崇拜的爸爸妈妈,在自己长大后,发现原来也是个平常人。不像别人的爸爸妈妈那么牛逼。

比如八戒的儿子马蛋蛋,小时候在幼儿园里上厕所,喜欢向别的小朋友表扬他爸爸:我爸爸的小弟弟可大了。

现在,孩子上了五年级,八戒辅导作业,起得跳脚,因为他也不会。马蛋蛋就生气了,说你真笨,算了,我不问你了。我去问隔壁王伯伯去!

第二次,是发现自己也不过是平庸的普通人。小时候自己的理想是当科学家,考清华北大麻省理工,后来好不容易考到了兽医学院畜牧专业,差点去肉联厂灌火腿肠。最后混来混去,还不如自己的爹妈。

第三次,是最大一次绝望,是发现自己的孩子居然还不如自己。你以为你种下的是龙种,小时候他调皮撒尿撒到你嘴里,你都觉得比可乐好喝。你各种鸡娃,各种营养品,各种补习班........到最后,他好不容易考了一个三本,弄了个工作,最后不去上班了,宅在家里啃老。

你伤心透顶,却也无可奈何。

三次绝望,虽然有点绝对,其实这个说法,一点也不过分,中国最焦虑的人群是中产阶层。这个阶层,大多是靠小镇做题家、靠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红利,靠机遇努力有了现在的社会地位,他们最希望的,是打破天花板,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强,最起码不要不如自己。最上进的是这个群体,最矫情的也是这个群体。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大的波折。

但现实不是这样。

有人说,中国的'中产’只是个经济概念,不具文化和政治内涵。这个本应推动社会变革的中坚群体,把原本应该在其他领域释放的能量,全都转向了消费领域。消费成了当下中国中产阶级寻求和获取力量感的重要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中产可能是最脆弱最虚弱的一个阶层。因为虚弱,所以矫情。

其实,你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是:

无论你怎么焦虑鸡娃,你的孩子不如你,都是大概率。

且不说上帝的手的调控,上帝不是纳粹法西斯,不可能让你的孩子一代代都是天之骄子。单是一个最简单的逻辑就是:

智商或许可以遗传,但知识是不能遗传的。即便是后天教育,也不能保证你的孩子比你强。

再说社会的原因,如果按照有的人的逻辑,只要鸡娃,就能超过别人,超过自己,那每年清复北交的学生的后代,光是集中在海淀那一片的,就会把当地的名校名额都占据满了。

可能吗?

那你让无数的米桃们怎么活?天润万物,你总得让别的庄稼苗子也出头吧?

02

知乎上,有个类似的话题,就叫“你能接受孩子大学不如你吗?”:

看看下面这几篇回答:

这个问题我还挺有资格的。爷爷奶奶清华毕业,是同班同学,奶奶去了部委,爷爷留校任教以教授职位退休 ;父亲北航毕业,高级工程师;最后到我本科就是个普通二本,标准的一代不如一代。

至于怎么看吗,首先,回归效应,长辈毕业于顶尖高校,从概率来说晚辈不如长辈是正常的;其次,时代不同,五十年代读书人少、学校也少,上清华相对比我父亲所处的八十年代容易。

再说到我,高中时期不好好学习,所以长辈对我的期待非常的低,以至于最后哪怕是勉强上二本也能让长辈们松了口气。再到后来,工作一段时期回学校读到博士,长辈甚至还挺为我骄傲的。


再看这一篇:

我研究生老师和她先生都是一路名校读到博士。用我老师的话说,什么头悬梁锥刺股,什么挑灯夜读,她从来没有经历过。从小上学就很轻松,家里的奖状是贴满一层又盖一层。她先生更是学神一样的存在,从小就跳级念书。就是这样一对智商碾压常人的组合,生的儿子差点连本科都考不上。

我老师说,从她儿子上幼儿园就隐隐显现了学渣的气质,上小学就直接吊车尾。为此他们夫妇大为光火,毕竟都住在教师家属楼,楼上楼下住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各种学霸集中地。老师想尽了一切办法,报补习班,自己亲自辅导,威逼利诱,都收效甚微。她那个时候甚至怀疑孩子是在医院抱错了,还想着要带她儿子去做智商测试。她很痛苦,觉得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能做到优秀,为什么偏偏生了一个资质如此差的孩子?这简直就是她人生的败笔。

当她们院里其他孩子都去了国外名校深造,或者去了国内TOP高校,她的孩子在上海读了一个极为普通的大学。她到那个时候都还是非常遗憾的。后来,她有一次生病住院,她先生在国外,是她还在上大学的儿子没日没夜地照顾她。反观她的同事们,生病了只能请护工,子女在国外几年才团聚一次,更有甚者,子女在国外定居,连最后一面都见不上。

我老师经常拿她的儿子跟我们开涮。在她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节课上,她动情地说,我一直觉得我读了那么多书,应该比常人更通透,其实不是的,我们追求的那些声名、成功,最终目的是让自己快乐,满足。如果求不得,就会产生痛苦。可是快乐和满足的必要条件不是成功。就像我儿子,他现在就是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工资不高,还很辛苦,但是他很喜欢自己的工作。我能每天看见他,他能每天跟我们说说话,我就觉得很满足,比我在工作上取得的任何成绩都叫我由衷地快乐。希望你们以后也不要有执念,万事尽力就好。

再看这一篇:

为什么不能呢?

你不平庸吗?你自己就是个平庸的人,凭什么要求孩子成为精英呢?

我就是个平庸的人,我父母也是平庸的人,我身边全是平庸的人,地球上99%的人都是平庸的普通人,凭什么我就要例外?凭什么我的孩子就要例外!

我已经是农村出身穷学生中改变命运的异类了,但也卡在了城市底层平民中,再折腾也就这样了,我孩子智力、天赋、际遇、意志力大概率不如我,所以他很有可能读不好书,上不了好大学,遇到挫折也不可能像我这么硬……但那有什么关系?上个职高,学个兽医、护理、电焊什么的也不错,实在不行,卖奶茶送外卖也行啊,都是赚钱吃饭,都是为人民服务。只要他\她是个正直、善良的好人就够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不会饿死一个四肢健全心智正常的普通人。

平庸又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长得不好看,智力不出众,学历一般般,收入一般般,没有什么名气,没什么成就,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一笔……柴米油盐酱醋茶,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普通人民群众的一生啊。这又有什么错了?非要做什么“人上人”吗?

如今互联网上99%的焦虑,都是求做人上人而不得的焦虑,都是希望孩子超越阶层而不得的焦虑,所以一个个逼疯了自己,也逼疯了孩子。这才是三千年的封建余毒和资本主义劣习的结合,一个个挤破了脑袋,拼命往上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谁都知道读书重要,但新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已经不错啦,有的孩子天生笨,有的孩子性格顽劣,不适合读书,学到初三就够啦,上个职高学门技术就够啦,他不想学,你逼得他跳楼、杀父杀母杀师自杀又有什么好处?

不要总觉得孩子不听话、不成器、瞎胡闹,其实只是他们青春期激素有问题,再坏的小孩子,成年之后大概率都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一个纯朴善良的正常人普通人。

他们往往比所谓的“读书人”更乐观、豁达、坚韧,过得也不比“读书人”差,而且没有那么多的虚伪、矫情、抱怨和阴阳怪气。

我小时候的发小,不读书的多,很多人做木匠做电工卖水果,一个个也在村里娶妻生子盖大house开小车过得很幸福,我个读书的,娶妻生子买房都比他们慢,前半生过得也未必比他们快乐,真的不是每个人都非要逼着他们上清华上北大出国读常青藤的。

不要总跟“别人家的孩子”比,人家有人家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前几天有个读书人朋友抱怨,说他家孩子反应迟钝、性格木讷,还不如楼底下小吃店老板家的孩子言语利落,活泼聪明……我说必然的呀,你家孩子天天关在家里学习,六个人盯着,人家小吃店老板的孩子从小在马路上飞奔,和无产阶级小伙伴一起打闹,帮父亲洗锅刷碗扫地收钱算账招呼客人,当然活泼机灵少年老成言语利落性格坦荡了……这不是说他家孩子一定比你家孩子强,而是说他家孩子大概率比他强,而你家孩子大概率不如你。

社会不能只是阶层跃升,不能阶层跌落,有人下一代往上走,就有人下一代往下走,有升有落,这才公平。

再看这一篇:

我妈妈接受了。

她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也就是现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和张文宏是同级的隔壁班同学,六年大学拿了四年的班级第一和奖学金,毕业后她放弃了华山医院的工作机会,回到了家乡并继续选择做一名医生,到今天已经快工作三十年了,每次说起妈妈我都一脸自豪。

但我从来就没能成为我妈妈的骄傲,虽然她视我为自己的骄傲。从小学开始我的成绩就处于中下水平,初中高中成绩都极不稳定,时而好,时而坏,甚至考过班里的倒数,高考那年连一本线都没到。我妈妈会批评我,她会批评我不够努力不够仔细不够认真,但她从来不会因为我的成绩不如她而批评我。在每次取得进步时,她都会由衷地表扬我,哪怕我取得进步后成绩依旧很一般。我妈也会常常和朋友同事夸我,类似于雅思7分,班里跑步跑了第一,又或者是自己做攻略和朋友去国外旅游,这些根本算不上优秀的小事,但她却那么开心那么自豪。哦对,她朋友同事的孩子都非常优秀,人均985,除了我。

之前去看李焕英的时候,我在电影开始前十分钟,也就是贾晓玲还没有穿越回去的那会儿就开始爆哭,因为看着李焕英和贾晓玲,就想起了妈妈和不争气的自己,我妈妈虽然盼望着我能变得优秀,但更希望我能快乐。

还有这个:

我们夫妻俩都是中科大本硕博,觉得孩子能考上清北的概率不大,我们和评论里第一的校友家一样,也把孩子专科的专业选好了。

我怀孕中,已经认真告诉我老公和我妈,不允许对别人家孩子的学习成绩等评头论足,小心扑街,如果我家孩子学习差我们更丢人,别人笑得更大声。

避免如此,现在就对别人家善良、对自家平常心。

我已经YY了四十岁的我们(我们生孩子晚)被二十几岁的班主任骂到抬不起头的场景,也考虑了要不要填写家长信息的时候稍微写低一些。

我想说,无论我孩子怎么样(坚定只生一胎),我家至少2/3人是985,我家至少2/3的人是博士研究生。

给点面子,这是我唯一能自我欺骗的话了,毕竟,我们觉得孩子还是能上个大学的,万一高中考不上咋整……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

我记得有一天,部门同事们聊天。

他们好多已婚人士,探讨话题都是学区房。那会杭州学区房均价7万的样子,给小孩搞一套学区房最少也500万了(老破小)。

同事A花600万买了一套学区房,这是背景。

有一天,我们部门出去聚餐,他开车载我们,讲起他刚买了套学区。

等红灯时,他沉默了一会,突然声音有些哽咽

“我希望我女儿能好好读书!”

我以为他下一句就要开始煽情了,结果:

“不然,白买了!”

全车大笑...

聚餐回来,还是这群人。

然后我突然就感慨:杭州的学区房很神奇!

你们看,假如我以后有个小孩。

假如到那会花700万给他买个老破小学区房。

比较好的结果,他能考上浙大。(此时有人补充:更大概率还考不上!你以为杭州考浙大那么简单的吗?)

好,就算他考上浙大了,他也不一定能选到理想的专业。

不管了,再理想一点。我小孩又考上了浙大,又选到了理想的专业。

毕业了,他要找工作了。他比较理想的也可能就是来我们厂。

(此时有人补充:更大概率进不来!假如那会阿里还是这个江湖地位的话。)

我能说啥呢?

我花700万买个学区房,最后比较理想的情况,是我的小孩跟我在同一个厂。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生小孩呢?

我对此进行了深度思考,结论如下:

在历史的车轮碾过的时候,为这个时代贡献一滴油。如果都不生,这车轮还怎么往前滚?


好了,不再当文抄公了。

你看前面的回答,很多人最后无奈的结论是:

接受现实吧。

其实,李白的孩子不如李白,苏轼的孩子不如苏轼,这是大概率,但很多人就是不接受。

有人说,还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不合理,等中产阶层再壮大一些,共和国的历史再老一些,大家就能接受了。

因为很多人不信命。命是什么,命是一代人一代人熬过来的。社会结构比较合理的社会,很多人信命。但社会又有了合理的调节机制,让每一个人都能活着,有上升和下降的合理机制,让每一个人都能各安天命。

03

微博上,有人贴了这样一个投稿,问一个叫斌叔的人:

问:

如何培养小孩,有能力考上清北?

小孩分别是0和3岁,我们俩是07年高重点线60分,差浙大40分的学渣。现在回想,我当面是高考备战失败,押宝语文没刷题理综,我英语和数学

稳如狗。

如果当时有一些战略层面上的指导,死命刷理综提高个50分,完全没有难度。(浙江4线城市二流学校)

我对培养考上浙大有信心。但是如何考上清北,则是完全没有接触,没有概念。所以想请问真学霸的斌叔,可否指导一二,我应该做什么?

答:

目前流行的一个词,叫做“均值回归”。

意思是,智商无法遗传。

学霸的子女,多半不是天才,无法复制学霸的经历。清北夫妇生下的子女,多半让他们失望。

因此,并不存在“稳上清华”的方法。唯一比较有90%把握的算法是:

1)哈佛目前捐款,大约是500w美元。清华也近似数量级。如果你能赚很多钱,你可以捐钱。

2)如果你能做到全国知名级的大学者,一代泰斗,杨振宁的儿子,或者宦海顶级干部,你的子女容易进清华。

3)欲望是一切的基础,小孩子九死一生,再加上名师点播,容易进清华。

除此之外,您就慢慢虎妈鸡娃,慢慢刺激,慢慢培养吧。学前班,培训班,一步步练级上去。

我这位答主斌叔,有点像蒙古大夫,用的是虎狼药,不像瞎爷我这么善良温暖循循善诱。长胳膊拉不住短命鬼,估计斌叔见的病人多了,早就没有耐心了。

有点忒狠了。

不过,从这个答主这里,我倒是学了一个新词:均值回归

我网上搜索了一下什么叫均值回归:

均值回归,起初是金融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均值回归是指股票价格、房产价格等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气温、降水),无论高于或低于价值中枢(或均值)都会以很高的概率向价值中枢回归的趋势。根据这个理论,一种上涨或者下跌的趋势不管其延续的时间多长都不能永远持续下去,最终均值回归的规律一定会出现:涨得太多了,就会向平均值移动下跌;跌得太多了,就会向平均值移动上升;自然界由于有惯性的作用,社会现象中,比如股价房价领域,由于心理作用、投机作用等,有时甚至有矫枉过正的令人措手不及的惊人现象。

我的理解:均值回归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稳定,任何事物包括人,都在围绕一个均值波动,因此,我们不会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偏离正常值的状态, 不会永远倒霉,也不能永远走运。

虎父可能也会有犬子,强将手下也会有弱兵 ,这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均值回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别被一时的状态所迷惑,而要保持理性,保持平常心,相信事物的发展终究会回归它的正常趋势。

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很多人不明白或者不愿意明白这个道理的原因是,我们活得时间不够长。等你见识多了,获得足够长了,你就不得不接受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大教授吐槽学渣女儿刷屏:不管你多优秀,也要接受孩子会成为普通人
“让孩子做个普通人吧” “请问是考不上高中的那种,还是上不了清北的?”
北大教授吐槽“学渣”女儿火了:“我教孩子逆天改命,他却教我学会认命”……
买不起学区房,孩子这辈子就完了么?
聪明人的孩子会更聪明吗
2022/06/27 习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