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梁德新 余焱昌║侨乡学校官坪小学

  千年古镇松口是世界客都梅州市的著名侨乡,华侨足迹遍布东南亚和世界各国。客家人历史上农耕重教、学风兴盛、虽处偏僻山区、经济落后却人才辈出。海外华侨一贯秉承祖上遗风,尤为重视支持乡梓教育,举家中财力捐建学校,聘请优秀师资,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培育乡中子弟。资料显示,建国初,松口地区就有中学两所小学30多所,在校学生数千人。每一所学校无不凝聚着华侨华人的义捐善举和乡土情结。官坪小学便是借助华侨力量和资金兴办起的一所优秀学校标杆。

  官坪小学建在方圆只有3平方公里村庄略呈圆形的官坪村内东北部,背依松源河,防洪堤堰从校舍后蜿蜒北上。学校地势开阔,校大门面朝五指峰,沿河竹林带和龙眼树林柚子树林带婉若青山绿水把整座建筑裹在其中,风景优雅,环境清静,与近在咫尺的宫前小街、石桥、神庙、古榕交织成一幅美丽画图,街内的村委会、老人会、医疗站、小食街与学校相得益彰,成为了村中风水宝地,也成为了远方游子乡愁中抹不去的风景胜地。

  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官坪村地处松口腹地,距离镇街约2公里,据2010年统计,全村430户1728人,居住着余、廖、黄、李、丘、曾、黎、吴、梁、范、蔡、钟12个姓氏。官坪地势低洼,遇洪水必淹,十年九不收,解放前众多乡亲被迫背井离乡,远下南洋外出谋生,事物都具两重性,这也造就了众多海外华侨华人。1958年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建成了一条史无前例的防洪大堤,改革开放30多年洪水没进过村子,依托良田土地和众多鱼塘,官坪成为了梅县的鱼米之乡。官坪小学因其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教育设施而成为松口镇东北面行政村仍在继续举办的完全小学。

  客家人广为人颂的优良传统首推耕读兴教、诗书传家,官坪村也不例外。据《松口镇志》载,明清时期村中先后建有余氏宗祠私塾、梁家祠私塾、廖家祠私塾、曾屋私塾,之后又建起育英书院等。清末新学兴起,1906年在本村乡贤、嘉应州参事余德斋,乡贤余燕南、余荟生(后者为清末秀才,留日学生)发起并共同努力倡导下,将原来的余氏宗祠私塾改办学堂。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村中人口增长学生增加,原上田心侧向的余氏宗祠空间小无法扩容且此处地位低洼常常积水影响教学,经海内外乡贤和全村众姓协商,重新定位,把村东北濒临松源河畔的地块确定为官坪学校新校址。

  二十世纪初年,旅印尼侨贤余载卿、黄孟卿、吴宝能等在海外发起筹集建校资金,联络所有官坪籍华侨捐献,历经数载,筹得巨款,于1906年间建成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的官坪学校。接着往后几年,侨贤余淑伟、余庆昌、廖幼臣等再捐巨资扩建教室,将规模拓展,其时学校建有一座礼堂、6间课室和部分教师宿舍。上世纪三十年代,时任校长的余定生为筹集资金还亲赴印尼各地募捐。筹建中,侨贤余仁渊设计的学校骑楼方案得到海内外各方人士一致赞同。今天我们看到的学校校门和教学布局,是一座极具时代气息的建筑艺术品。学校的布局和建设早已超越乡村学校的规模,体现在主体建筑上,有校门、校道、门楼、礼堂、课室、花园、膳堂、配套教学楼、蓝球场、足球场,还附设一座幼儿园,为松口地区村校之冠。

  新中国成立后,海外华侨仍源源不断捐赠乡中教育:

  1956年,李双曾、李才曾兄弟善举,把为母祝寿的6000元捐赠给官坪学校建设,所建校舍曰“智慧堂”。开解放后松口地区华侨捐教的先河。

  1980年后,余连庆、余国春父子捐赠二万元建设学校外门楼、扩建礼堂、购置200套学生课桌、建成学校图书室和师生电动饮水井;随后几年续捐18万元新建面积200平方米的“裕华教学楼”,以及设立官坪村奖教奖学金6万元。

  同期,余育招、余树根、余春强、余宏均、余双贤、余亚六、余荣珠等40多名侨贤集资捐献18万元,由原侨批员余昌成经手用于扩建学校和巩固村中河堤;余荣烈、余彩松分别捐资5600元和一万元重修校内东西两座花园,建成后分别被命名为“荣园”和“彩园”。

  1989年,香港孤身老人余志杰将四十多年的积蓄3万多元捐赠,兴建面积150平方米的官坪学校附设幼儿园。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台贤余家伟捐资修缮学校,全面改造主教学楼后座。

  此外,台贤黄旭政、余春富、侨贤范燕曾等数十位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无私捐献,进一步改善学校环境和办学条件,充实教学设备。

  改革开放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朝着城镇化道路迈步,奔向小康,农村劳动力和青年男女纷纷转移到珠三角和梅州城镇务工创业,家属及其子女也随之转向新地域居住和就读,现在官坪村村中人口约1200人。松口镇在在校学生日渐减少的形势下,撤校并班,充分用好教学资源,实行教育强镇,大部分村庄小学停办。官坪小学以其地域集中、教学楼完备、设施完善,硬件和软件兼备坚持办了下来,邻近行政村如车田、大涧部分学生来此入读。

  据现任学校校长陈瑞玲(女)介绍,近几年来学校还保持在百名内学生,教师10名,仍然是从幼儿园至六年级七个教学班。

  官坪小学百年历史,道路是光辉的,业积是辉煌的。直至时代变化的今天,在校教师仍然勤勤恳恳、竞竞业业,每年考入梅州市或梅县区重点中学的学生不在少数。据《官坪学校校史》记载,新中国开国元勋叶剑英、原广东省教育厅长梁集祥曾借宿余氏宗祠在此读书。

  今天,官坪小学仍以顶尖完小形象展现在改革开放时代前列,为四邻乡村子弟选读和赢得家长赞誉。2015年,现已90高龄,曾在民国年间任官坪“联立国民学校”校长的余晨光先生从香港发来一副楹联:官民同心共圆中华复兴梦,坪上建设产为人民育英才。

  2017年9月24日

文章配图来源: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李瑜;校对:林诗晴;

策划:周逸帆;责编:李瑜;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延伸阅读

梁德新║自行车

梁德新║一个与中国“大人物”有交往的家庭

梁德新║重庆北碚澄江梁氏考察

梁德新、黄水泉║义盗夏阿陋的故事

梁德新、吴世育║南汉王朝与梅县松口的史迹

梁德新、黄水泉║漫话老梅城

梁德新║“文魁塔”与仙口村的人文

梁德新║松口华侨与海上丝绸之路

梁德新║百年前的侨乡梅县松口镇为何远近闻名?

梁德新║活跃在家乡公益事业的热心人

梁德新、李淼达║石窟河上的潮盐运输

梁德新║梅江的水运业和松口“火船码头”

梁德新、饶凌云║华侨之乡梅县松口镇荔香园的文物价值

梁德新║孙中山与松口华侨的情谊

梁德新║陕西的客家人

作者简介

梁德新,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年幼时因诸多原因而生活艰辛坎坷。老三届的中学生,曾参加学生大串联活动。1968年离开学校后,当过农民、村榨糖厂工人,学修家用电器、学修钟表,在福建等地流浪做工。知识和机遇攺变了命运,参加高考后终于圆了读书梦,读了师范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后在中学任教。对文学情有独钟,喜欢看书写作是业余自由撰稿人,在国内的二十余家刊物发表文章约千篇(含网站);编著有《客家乡情》《客民俗风情》《客家松口民间故事》《闽粤梁氏宗祠通览》等书8本。曾任中学历史教师、学校文学社辅导老师,1998年吸收为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学习文史委员),在职其间兼职及短期借调文化部门。2009年在梅县松南中学退休。受地方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影响,对地方文化和客家文化有兴趣。先后聘为梅州市《客家人》《客都旅游》杂志社编辑、梅州市华侨历史学会顾冋、《梅州侨乡月报》特约撰稿人。2009年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14年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曾邀请参加文化梅州学术研讨会、成都第七届客家学学术研讨会、西安客家学研讨会、赣州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宁化石壁客家论坛等学术研讨会,有学术论文在在华南理工大家客家研究所、嘉应学院、北部湾大学(广西钦州学院)等刊物发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石湖边游子的桑梓情——百年梅峰小学
一座近百年的碉楼,原先竟是小学课室,且只有冯姓子孙才能就读
侨乡台山西村大岭里:名副其实的“博士村”博士村
四社十村联办的华县柳溪小学
开平塘口镇仓东村谢氏祠堂——华侨建筑文化的典型符号
【西散原创:征文展示】范诚作品 | 最好的报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