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基中诊测试题答案解析
userphoto

2022.05.08 山东省

关注
1.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的过程,其过程分为“化”和“变”两种类型。
其中,气的缓和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称为“化”,类似于“量变”。“变”是指气的剧烈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类似于“质变”。升、降、聚、散为自然界气的运动形式。
①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形式~升、降、聚、散
②气化
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生命物质的新陈代谢
(1)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2)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3)气与气之间的转化~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4)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
外感病“六气皆从火化”;
内伤病“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寒凉派”——代表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李杲(李东垣)
——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代表作为《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
——“邪去正自安”——“攻邪派”——汗吐下三法——代表作《儒门事亲》。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朱丹溪)
——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倡导“滋阴降火”——“滋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3.略
4.
肺主气包括①主呼吸之气和②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两者都基于肺的呼吸功能
5.
(2)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肘肿。肘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肾的蒸腾气化主司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6.
(一)推动、调控作用:
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
①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及生殖机能;
②激发和促进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
③激发和促进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
④激发和兴奋精神活动。
气的推动作用减弱,可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
亦可使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减退,出现精血、津液生成不足,或运行迟缓,输布、排泄障碍等病机变化;
亦可见精神委顿等症状。”
7.
②津血同源
依据:
A.津可以化血,血可以化津
B.津血同源于水谷精气
C.津亏血燥,血燥则津枯
1.血可化津
“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
“衄家不可发汗”和“亡血家不可发汗”。
2.津能生血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8.略
9.
寒邪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伤人,可见全身性或局部的寒象
“如寒邪束表, 卫阳郁遏,则见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紧等症;
寒邪直中脾胃,伤及脾阳,受纳运化及升降失常,出现脫腹冷痛、吐泻清稀等;
若心肾阳虚,寒邪直接中伤少 阴,则见精神萎靡、恶寒蜷卧、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微细等症。
②寒性凝滞主痛:
即凝结阻滞,指寒邪侵入,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
“寒性凝滞而主痛”。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③寒性收引:
“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
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寒客经络关节,则挛急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拘急——外感实寒;气血不足——题眼。
湿邪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①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
“湿胜则阳微。”
“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附肿。”
②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附着。湿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及附着难移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并且附着难移等。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沉重或屈伸不利等,病位多固定且附着难移,称之为“湿痹”或“着痹”。
“浊”,即秽浊。湿邪为患,易出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特征。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或滞涩不利、妇女白带过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浸淫流水等。
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
“因于湿,首如裹。” —湿性重浊,困遏清阳
③湿性黏滞,阻遏气机:
一是症状的黏滞性:
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黏滞不爽的特征,如湿热痢疾大便排泄不爽,淋证的小便滞涩不畅,以及汗出而黏、口黏和舌苔厚滑黏腻等。
二是病程的缠绵性:
因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气不行则湿不化, 胶着难解、故湿邪为病,起病隐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
三是易阻气机:
因湿为重浊之邪,故伤人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湿阻中焦, 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停下焦,肾与膀胱气机不利,则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等。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类水属阴而有趋下之势,故湿邪为病,多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湿疹、脚气等病以下肢较为多见,
如下肢水肿、大便泄泻、小便淋浊、带下量多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清(寒) 湿袭虚,病起于下。”
10.阴盛格阳——虚阳外越,真寒假热——以热治热
11.
⑨肝与肾
①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乙癸同源)
②藏泄互用
③阴阳互滋互制
12.
(二)温煦、凉润作用:
①温煦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②温煦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③温煦精、血、津液,维持其正常运行、输布与排泄、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13.
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三焦经,胆经
14.
痰饮的致病特点:
①阻滞气机,阻滞气血运行。
②影响水液代谢。
③易于蒙蔽心神。
④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
15.
④津伤化燥
指机体津液不足,导致全身脏腑组织失其濡润,而出现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机变化。
“燥胜则干。”“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形成原因:多由于久病耗伤阴津,或汗、吐、下太过,或亡血失津,导致阴亏液少,或某些热性病过程中热盛伤津所致。
病变脏腑:肺、胃、大肠
①肺阴不足,干咳无痰
②胃阴不足,舌红少津
③大肠津亏,大便干结
病理表现: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落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鼻干目涩、大便燥结不通、小便短赤不利、消瘦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等症。
1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17.略——详见舌诊部分
18.略
19.
溏结不调—时干时稀(肝脾不调\肝郁脾虚);
先干后溏—脾虚
20.
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迟而中止,止有定数。
21.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表实寒
咳嗽痰黄、大便秘结、舌黄苔黄、脉数——里实热
22.
一、风淫证
风淫证-指风邪侵袭人体肤表、经络。 卫外机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候。
临床表现:
恶风,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 ——风邪袭肺
或突起风团、皮肤瘙痒、瘾疹;——风袭肌表
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喎斜,或肌肉僵直、痉挛、四肢抽搐;——风袭经络
或肢体关节疼痛,部位游走不定;——关节
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风水相搏
风邪袭表,伤人卫气,卫气不固,腠理疏松,则见恶风发热,汗出,脉浮;
风邪袭肺,肺气失宣,鼻窍不利,则见咳嗽,咽喉痒痛,鼻塞,流清涕或喷嚏;风邪侵袭肤表、肌腠,营卫不和,则见突起风团,皮肤瘙痒,瘾疹;
风邪或风毒侵袭经络,经气阻滞不通,轻则可出现肌肤麻木,口眼斜,重则肌肉僵直、痉挛、抽搐;
风与寒湿相兼,侵袭筋骨关节,阻痹经络,则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
风邪侵犯肺卫,宣降失常,通调水道失职,则见面睑、肢体浮肿。
23.
痰、饮都有——①咳嗽痰多、②头晕目眩、③胸脘痞闷
24.
(二)阳明病证
①阳明经证-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尚无燥屎内结,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等为主要表现。
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②阳明腑证-邪热内盛,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为主要表现。
临床表现:
①日哺潮热,手足溉然汗出,
②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不通,
③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得眠,
④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25.气分、营分、血分都可见到神志异常,都有谵语
26.
(二)水疱:—白㾦;水痘;缠腰火丹;湿疹;热气疮
27.略
28.
虚证;湿证—濡脉、缓脉、细脉
29.
二、寒淫证
寒淫证-指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以恶寒、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等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面色苍白,舌苔白,脉弦紧或沉迟有力。
或见咳嗽,哮喘,咳稀白痰(咳喘痰白);— 寒邪客肺
或脘腹冷痛、肠鸣腹泻、呕吐; —寒滞胃肠
或四肢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 —寒凝经脉
心胸憋闷疼痛,遇寒加剧,得温痛减,面唇青白等症—寒凝心脉
巅顶、少腹冷痛,阴囊收缩,睾丸抽痛等症—寒凝肝脉
痛经,或月经愆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不孕等症—寒凝胞宫
关节冷痛拘急—寒胜痛痹症
寒淫证
“伤寒证”是指寒邪外袭于肤表,阻遏卫阳,阳气抗邪于外所表现的表实寒证,又称外寒证、表寒证、寒邪束表证、太阳表实证、太阳伤寒证等。
寒为阴邪,其性清冷,遏制并损伤阳气,寒性凝滞、收引,阻碍气血运行,郁闭肌肤,阳气失却温煦,故见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苔白、脉浮紧等症。
“中寒证”是指寒邪直接内侵脏腑、气血,遏制及损伤阳气,阻滞脏腑气机和血液运行所表现的里实寒证,又称内寒证、里寒证等。
寒邪客于不同脏腑,可有不同的证候特点,
寒邪客肺,肺失宣降,故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等症;
寒滞胃肠,使胃肠气机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等症。
此外,临床上寒淫证还有多种类型,如寒滞肝脉证、寒滞心脉证、寒凝胞宫证、寒痹证(痛痹证)等,均可见肢冷、局部拘急冷痛、无汗、面色苍白、舌苔白,脉弦或沉迟有力。
30.
7.肺肾气虚证—指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与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肾不纳气证。
临床表现:喘咳日久,呼多吸少,气不接续,动则尤甚,腰膝酸软,吐痰清晰,或自汗,神疲乏力,语声低怯,舌淡苔白,脉沉弱;或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大无根;或气短息粗,颧红心烦,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老中医经验集
总论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6
中医问答60题
中药综合【知识干货】2017执业中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中风病发病急危险高,中医治疗化痰通络是关键!
治痰十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