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基每日一更||病机(1)
userphoto

2022.05.29 山东

关注
第八章 病机
1.病机的概念
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2.邪正盛衰病机
(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1.虚实分类(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概念
常见
邪气盛,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正邪斗争剧烈 ,有余)
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虚弱、衰退、不足)
症状
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中期
水湿痰饮、食积、气滞、瘀血引起病证
多见于体质壮实者
素体虚弱,精气不充;外感后期;各种慢性病日久伤津血津液;暴病汗吐下、亡血所致正虚
外感: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
内伤: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气滞血瘀等
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
虚实夹杂: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虚中夹实:是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如临床上的脾虚\湿滞证,由于脾气不足,运化无权,而致湿邪内生,阻滞中焦。
临床上既有属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不实等症状,
又兼见属湿滞病变的口黏、脘痞、舌苔厚腻等表现。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
如在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伤阴,可形成邪热炽盛、阴气受伤的病证。
临床表现既有高热气粗、心烦不安、面红目赤、尿赤便秘、苔黄脉数等实热见症,
又兼见口渴引饮、气短心悸、舌燥少津等阴气不足症。
虚实真假: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见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主要有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两种情况。
真实假虚:是指病机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一般是由于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故真实假虚又称为“大实有赢状”。
①如热结胃肠的里热炽盛证——热厥,一方面有大便秘结、腹痛硬满、谵语等实热症状,同时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布,而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的假象。——(真实假虚、真寒假热)热深厥亦深
再如②小儿食积而出现的腹泻,
妇科③瘀血内阻而出现的崩漏下血等,也属此类。
真虚假实:是指病机的本质为“虚”,但表现出“实”的临床假象。一般是由于脏腑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故真虚假实证又称为“至虚有盛候”。
如①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可见脘腹胀满、疼痛时作时减等假实征象。
再如老年或大病久病,因②气虚推动无力而出现的便秘,③血海空虚而致的闭经,也属此类。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
正盛邪退
正气抗邪,正盛邪退(康复)
邪去正虚
正气抗邪,邪退正虚(恢复)
邪盛正衰
邪盛正虚,病情恶化,甚至死亡(亡阴亡阳)
邪正相持
邪结:邪正双方相持,邪气稽留某部,病邪不散(病势迁延)
正虚邪恋
余邪未尽,邪伏正伤,正虚无力祛邪(缠绵,疾病后期,后遗症)
3.阴阳失调病机
(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①阴阳偏胜
阴阳偏胜,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阳偏盛的原因:
①感受温热阳邪
②感受阴邪,从阳化热
③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④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
阴偏盛的原因:
①感受寒湿阴邪
②过食生冷,寒邪中阻
②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阳虚则寒”(虚寒)、“阴虚则热”(虚热)。
阴偏盛的病机是:
①阴邪偏盛,引发阴盛
②阳不化阴,滋生痰湿
③阳气被遏,阴寒内盛
阴偏衰的病机是:
①精血津液不足
②滋养、宁静功能减退
③阳气相对亢盛
③阴阳互损
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原文:阳气跟于阴,阴气跟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阴损及阳——阴液亏损,累及阳气化生不足
阳损及阴——阳气虚损,阴液化生不足
④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指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的病机变化,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阴阳相互格拒的机理,在于阴阳双方的对立排斥,即阴或阳的一方偏盛或偏衰至极, 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复杂病变。
1.阴盛格阳
阴盛格阳,指阳气极虚,导致阴寒之气偏盛,壅闭于里,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而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病机变化,临床表现为真寒假热证。
阳气极虚,寒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畏寒倦卧,溲清便溏,舌淡苔白,脉微欲绝等症状;逼迫阳气浮越于体表,可在原有寒盛于内表现的基础上,反见身热,烦躁,口渴等假热之象,称为“格阳”;若阴盛于下,虚阳浮越,可见面赤,称为“戴阳”。仔细观察,则身虽热反喜盖衣被;口虽渴而饮水不多,喜热饮,或漱水而不欲饮;手足躁动,但神态清楚;面虽红却浮如妆,游移不定,可作辨别。
2.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指阳气偏盛至极,壅遏于内,排斥阴气于外,而出现内真热外假的病机变化,临床表现为真热假寒证。
热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可见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等症状;排斥阴气于外,可在原有热盛于内的基础上,又出现四肢厥冷等假寒之象。仔细观察,则四肢厥冷,而胸腹灼热,可作辨别。
⑤阴阳亡失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是指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亡阳临床可见:冷汗淋漓,心悸气喘,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畏寒蜷卧,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生命垂危的症状。
亡阳的病因:
①多由于邪气太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脱失;
②或因汗出过多,吐泻无度,津液过耗,气随津液,阳气外脱;
③或由于素体阳虚,劳伤过度,阳气消耗过多;
④亦可因慢性疾病,长期大量耗散阳气,终至阳气亏损殆尽,而出现亡阳。
①过用汗法,汗出过多
②邪盛正衰,正不敌邪
③元气耗散,虚阳外越
④素体阳虚,疲劳过度
亡阴的临床表现:手足虽温,大汗不止,烦躁不安,体倦无力,脉数疾躁等危重征象。
亡阴的病因:
①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大量伤耗阴气,煎灼津液;
②或逼迫津液大量外泄而为汗,以致阴气随之大量消耗而突然脱失;
③也可由于长期大量耗损津液和阴气,日久导致亡阴
亡阴的病机:
①热邪炽盛,迫津外泄
②大吐大下,阴液大伤
③温邪久羁,耗伤阴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基础理论_课程电子讲稿8-1_病机学说
【中基】20考研进行时-第319天
【中药】综合50-100个考点
[转载]精虚、血虚、津液不足气虚、阴虚、阳虚的概念及其相
人到养生时——健康小知识(基本病机-邪正与阴阳)
第八章 病 机(试题与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