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永山伤寒讲义·三阳合病与二阳合病的辨证论治

让中医思想因为你的关注而变得更有价值

摘要:这一节主要主要讲述伤寒表虚里实的辨证分析、三阳合病的辨证论治及白虎汤的配伍分析和二阳并病的辨证分析。

二一八、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本条在康平本中与上一条同为一段,是补充说明了一种“表虚里实”的病情:

伤寒四五日脉沉,说明气未能达表,机体自身没有形成从表而解的自愈态势。喘满是肺气不降的表现,喘满而不咳,也提示机体没有发动向外宣发的气机状态。中医的治疗在于因势利导,随顺身体自发的气机态势助其通畅。此时病人气机全无外宣之势而发其汗,故谓之“”,即治疗失误。

汗出伤津,“脉沉而喘满”提示病人体内本有阻滞而使气机不降的因素,再加以伤津,则内在之阻滞必有化燥之势。气不降且内化燥,则“大便为难”,是为“里实”。汗出伤津的同时也更伤本来相对不足的肌表之气,外层的气津皆损,故曰“表虚”。

这种表虚里实的状态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缓解,一身的气机必然会更加不通畅,营卫滞涩,气津难复,久则郁热内生更加化燥,就会出现谵语

二一九、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即太阳、少阳、阳明这三个层面的气化功能同时失常,患者由内到外的阳气都处于相对有余的紊乱状态

“腹满,身重,难于转侧”是一身气机极度壅滞的整体表现。腹满,主要是阳明病气机不降的表现;身重,主要是太阳病气机壅滞的表现,如大青龙汤证的“身不疼但重”;难以转侧,主要是少阳气机不利的表现,如《灵枢·经脉》所说“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口不仁”,即口舌感觉异常,味觉减弱,食不知味。《灵枢·脉度》谓“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由此可知口不仁是胃气不降,脾胃不和,邪热上扰心神的表现。

“面垢”即病人的面部看起来像有污浊油垢一样,这是胃家邪热薰蒸,体内的湿浊随经上泛于面部的表现。“谵语”是热扰神昏的表现。“遗尿”就是尿失禁,病人不能自主控制排尿。遗尿可以发生在很多性质不同的病情中,本条中的遗尿和谵语一样,也是高热神昏的表现。

“发汗则谵语”是突出强调这种高热亢盛的状态不能用发汗法,因为高热伤津,且“壮热食气”,三阳壅滞而至大热的情况下如果发汗更伤津液,且使阳气更加浮散,病人就会迅速转入更加严重的高热神昏状态,而表现出更加明显的谵语。

原本病证中就有谵语的表现,但谵语不是明显的主证时,只是高热有谵妄的趋势。发汗后表现以谵语为突出的主证时,就进入了明显的谵妄状态了。这种高热谵妄的状态不能及时解除会危及生命,所以行文至此马上先强调虽有太阳气机壅滞,但绝不可以用大青龙汤之类的发汗之法治疗。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是特别强调这种三阳合病而阳热亢盛浮张的气分大热证也不可以用下法。因为阳气亢于外则内在相对不足,如果误用下法,里气更虚,内外之气不相顺接,浮张外出的阳气就会变成有出无入的亡失状态,病人就会出现额头上汗出如豆,随擦随出,这是阳气脱散的危重表现,同时手足逆冷,就是手脚都极凉,凉过腕踝关节,这也是阳气亡失,气血无力达于四末,全身的气血循环趋于中断而欲阴阳离绝的危证。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是接着前面的整体症状继续讲述辨治要点。如果在三阳合病,阳气壅盛的状态病,病人有自发的汗出,说明整体上阳气已处于蒸腾外散的状态,体内已没有明显的壅滞。这时就是用白虎汤来主治。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经》谓:“知母,味苦,寒。主消渴,热中……补不足,益气。”《别录》谓其能“疗伤寒久疟烦热”。此药养阴清热力强,擅治大热伤阴之烦热、口渴等证。本证邪热亢盛必伤阴津,故用知母清热的同时养阴生津,寓预防于治疗之中。

石膏在本方中为生石膏。《本经》谓其“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名医别录》谓其能“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此药最擅解除阳气亢盛导致的高热伤津、口中焦干。与知母同用,为清解气分大热之经典配伍。

知母六两,生石膏一斤,用量甚大,因为此证为一过性的纯实热证,非重用不足以清制大热,生石膏性寒而味辛,使二药重用于亢盛之热而无凝滞之弊。粳米、甘草,顾护胃气,安中补津,配合知膏清降三焦大热。经方中使用矿石类的药物时,经常会谷类同用,这是因为谷类养胃,可缓金石类药的重坠难化之性;同时,谷类食材与矿石同煎,会更好地提取出矿石中的药效。

本病为气分大热亢盛,一派火热宣散之象。治疗时不可对攻其旺气,只宜引导转化,使其热势转衰。故用性寒而味辛的石膏,引热势从外层清解,而不用苦寒之药直折其热。譬如盛夏之气只能通过秋气之敛降才能归于平复,而不可直接进入冬气的寒凝状态。如果自然天气从大热骤然降温到极寒,则地表的生物必然难以适应。同理,人体在阳热浮张时如给予直接的压制,会导致体内不同层面的人体气机发生强烈的冲击、对抗,相应的脏腑也会遭受冲击而难以适应。

五谷有五行属性,用药时亦需取其与病机相合之性。石膏辛寒,清中有透;知母苦寒,而其体多毛,也有透散之象。二药相伍,能清气分大热使肺气得以凉润肃降,使整体气机从炎上属火之势转入凉降属金之势,故选用五行属金的粳米使全方药势一致。而《金匮要略》中的厚朴麻黄汤,因其方以取宣散之势为主,故在用石膏的同时,选用属木的小麦组方,而不用粳米。

粳米为禾本科草本植物粳稻的种子,又称大米,主要产于中国东北,谷粒较短圆、粘性较强。现在全国都可以种植粳米,但临床中需用粳米时,宜选用北方产品,以北方得天地收藏之气,所产的粳米收敛之性更足。

二二零、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伤寒后初为太阳病,在病情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整体上气机不降的态势,并发了阳明病。在继续发展中,太阳证罢,就是外在的气机被收引、约束的状态已经消失,只表现为热势如潮,手足不断地出汗,大便难,“而谵语”是强调谵语这个症状,说明谵语已经成为病人当下很明显的一个表现。这就可以判断病人内在的浊热上冲之势已甚,当用攻下法,攻除大便,通降浊热。宜大承气汤。

上条自汗出,是周身汗出,为热越于外。本条只是手足不断地出汗,周身无汗,是热聚于内,蒸迫胃家之象。因为脾主四肢,脾胃同处中焦,中焦虚而阳明中寒时,手足汗出为四末阳气不足以固摄,故冷汗出。中焦实热内阻时,胃家实热内蒸,热不得越,蒸迫于脾的内热只能在卫气最旺的四末得以透出。

这与小儿食积时手心热是机理相同的。因为小儿经脉通畅,内有积热则可透达于外。成人相对腠理滞涩,不如小儿经脉通畅,只有很强的内热才足以蒸迫津液从手足外出。所以“手足漐漐汗出”也是阳明篇判断实热内结的一个典型症状。

1

END

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阳明经热盛证
浅谈《伤寒杂病论》中谵语的证治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
阳明病喘满必须区分胸满与腹满
《伤寒论》学习笔记115
二、阳明病本证、里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