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不能这样也对那样也对,这就不对了

本篇文字是《最最最~最简逻辑知识》系列的第007篇内容。上一篇讲了同一律,接下来我们就挨着说说矛盾律,也就是思维过程中我们不容许有任何思维矛盾的出现,掌握和坚持(不)矛盾律便能够尽可能的做到这一点,并且对已产生的思维矛盾进行觉察与更正。光这样提未免空泛,我们还是通过文字具体说说吧。

-01-

矛盾律是什么?

矛盾律是不矛盾律——你看这句话矛盾不矛盾。说思维规则的(不)矛盾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老寓言故事,感受一下什么是“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啥意思呢?其实这是我们小学学过的故事,那时是白话文,我们看得懂,上面是引用了原文,就先翻译一下:

话说,楚国有个卖长矛和盾牌的人,拿起盾牌吆喝夸赞:“我这盾牌可了不得,坚硬到这世上没有啥东西可以刺破它。”接着他放下盾牌再拿起长矛,继续吆喝称赞:“我这长毛锋利了去了,这世上没有啥东西是它不能刺破的。”

这时,有个吃瓜群众贱兮兮地问了句:“拿你这把长毛刺你这块盾牌会怎样???”

尴尬,这问得这个楚国人一脸懵:“……”,哑口无言。

这就是矛盾的故事,如果让“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同时存在,说的人自己解释不通,更别提让人信服了;听的人一听便知道这个买卖人不厚道,吹牛、说大话,赶紧避而远,免得教智商税。反之,沟通、交流的可信度、效率都会有所提升。

而逻辑中需要遵从的(不)矛盾律,就指的是我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比如,“这台电脑坏了”和“这台电脑好着”,好或者坏,只能有一种判断,如果同时出现了,就是思维矛盾,违反了(不)矛盾律。也不能对同一对象做出两个或多个肯定判断,比如,“这是张红纸”和“这是张黄纸”,这两者之中必定有一个是假的(常规情况下两种颜色的纸很少用),至于另一个……它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如果在思维过程中违反了(不)矛盾律,势必造成思维上的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情况。

-02-

思维矛盾 [违反(不)矛盾律] 的两种形式

第一种,A不能既是B又不是B。

简单的解释为:对于同一个对象A不能既肯定它在某个范围B内,同时又否定它在这个范围B内

比如,不能既说“我真心爱你”,同时又说“我不是真心爱你”;再如,不能既说“我已经18岁了”,同时又说“我还未成年”。这里的“是”和“不是”、“≥18岁成年”和“<18岁未成年”两两相互矛盾,对于所讨论的对象来说,其中必然有一个是假的。

再请出楚国商人,他先拿“盾牌”夸赞:a.这盾牌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而他后来夸赞“长矛”无坚不摧,包括刺破这个盾牌,主谓翻转一下得:b.这盾牌是可以被该长矛刺破的。

再从“长矛”的角度来看,他对该长矛夸赞道:c.这长矛是可以刺破任何东西的。而根据他先前夸赞“盾牌”的话,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破,包括该长矛,主谓调换一下得:d.这长矛不是可以刺破任何东西的(比如该盾牌就不行)

这个故事里a与b,c与d的意思各自发生了直接抵触,都是自相矛盾的表现。这些矛盾表明了这个人是在说大话,吹牛。

第二种,A不能既是B又是C…

简单的解释为:把两个不同的思想范围(B、C)归到同一对象A上去,而那两个思想范围却是相互排斥的(是B就不能同时是C,是C就不能同时是B)

比如,不能既说“这部手机花了我3000元”,又说“这部手机我1000元拿到手了”;再如,不能既说“我下午5点爬山去了”,又说“我下午5点在游泳”。这里到底是“3000元”还是“1000元”、是“爬山了”还是“游泳了”?只能存在一种解释,要么B要么C,要么是没有提到的其他可能,但绝不会同时存在。

再举个请假的例子——

主管:你不是今天加班,顶小张做设计吗?

小王:不,我今天得请假。

主管:请假?为什么?是为了昨天意见不合闹情绪吗?

小王:不,我不是为了那个请的假。

主管:?怎么!……那为什么?

小王脱口:我有事,…哦~不,不,有点病。

主管带着怀疑:到底有事,还是有病?

有点紧张的小王:又有事,又有病。

主管:哪病了?

小王指着心脏的位置:这里……头里也有点胀。

看出破绽的主管:小王!你给我好好上班去!

“又有事,又有病”作为请假理由不能说没有,但比较少见。主管就是从小王回复中表达的矛盾处看出了小王是捏造请假事由,断定他扯谎。

-03-

遵守思维(不)矛盾律的两点建议

所有的建议都来源于对问题的分析,及对应的提出的解决对策,即此处的两点建议与上节说的思维矛盾的两种形式呈一一对应关系。

第一,把对象看作是某一东西,不可同时又把对象看作不是某一个东西。

上面提到过的关于矛盾的典故,其中楚国卖兵器的人显然违反了这一点——对于同一个长矛,他既把它看作“可以刺破任何东西”的,又把它看作“不是可以刺破任何东西”的;对于同一块盾牌, 他既把它看作“不可能被刺破”的,又把它看作“不是不可能被刺破”的,于是自相矛盾就不可避免。

第二,避免把相互排斥的思想范围归到同一对象上去。

比如,我们对同一个人的同一行为,既认为“值得表扬”,又认为“不道德”,这就是把相互排斥的思想范围归到了同一对象上。这里,要使得两种评价都有意义,需要进一步分析:“值得表扬的行为”表示一个思想范围,“不道德的行为”表示另一个思想范围,这两个范围既不包含、又不交叉,而是相互排斥的。如果把它俩单独拎出来说,没有问题。但是,现在却把这两个范围归到了同一对象(某一行为)上,结果使对象本身丧失了确定的思维范围——违反了同一律——于是出现了思维矛盾。

以上两个建议,都是在思维过程中值得注意的。类似案例里出现的思维矛盾,在正确的思维过程中是不被容许的,(不)矛盾律告诉我们必须预防和排除这些思维矛盾。

-04-

(不)矛盾律容易引起误解两种情况

上面说了(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最后顺便得把容易对这个规则引起误解的地方点明一下。主要有两点:

其一,时间维度的误解。

即我们在使用(不)矛盾律时容易把在不同时间内对同一对象的两个不同思想看作是矛盾的。而实际上,(不)矛盾律是严格受时间限制的,它只对同一时间内的矛盾思想起作用。

比如“我喜欢你,我们在一起吧!”、“我讨厌你,我们绝交吧!”这两个说法,如果在同一时期内,其中一定有一个是假的,对一个具体的明确了范围的对象不可能“又喜欢,又讨厌”,这里(不)矛盾律起作用。但如果前一种说法是一年前两人两情相悦时说的,后一种说法是现在说的,那么,这个说法不能算是矛盾的,这里(不)矛盾律就不起作用。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我们要时刻谨记不能误用不矛盾律。

其二,对象不同方面的误解。

即我们在使用(不)矛盾律时容易把关于同一对象不同方面的两个不同思想看作是矛盾的。而实际上,(不)矛盾律只对对象同一方面的矛盾思想起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理由律
软文写作技能推荐——写文章要遵守四个逻辑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逻辑学三大定律
学习逻辑第108天: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逻辑基本知识(八):逻辑基本规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