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遥远的救世主》读书活动中遇到的“怪怪的”时刻

上周末,朋友组织了一次线下读书活动,以《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为主,几个书友聚在一起就此聊了半个下午。对这部作品的讨论,大家各有各的理解和看法,在此我难以还原讨论过程。只就讨论中遇到的一些感觉“怪怪的”的时刻给记录一下,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怪怪的感觉”?

一般情况下,所有“怪怪的”感觉的产生,基本上离不开观念及思维方式方面与(自己认为的)常规出现了冲突。我们在记录它们的时候,就重点来理理这些冲突。

-01-

厉不厉害vs如何厉害

活动一开始,我们先就这本书中,经常为人所提及的主人公——丁元英,做一些各自的评价。

有书友说:他是一个厉害的人,他能整合王庙村的资源,搞起了一个格律诗公司……;

有书友说:他是个高人,别人都评价他牛,不管是小说中古城的郭世杰、叶晓明、刘冰找他指出路,京城某大集团的老总韩楚风说他是'明白人’……还是书评剧评人的评价……;

有书友说:他是厉害的人,他对事物背后规律的认知很深刻,比如资本运作的规律、音响市场的商业规律、人性的规律……都超越了其他人,并且能利用它们来达成某些目的……

……

如果讨论按着这个方向,大家分享观点时,以“观点+理由”的表述方式,不管是表达的人,还是听的人,都能比较顺畅的进行信息交流。当一轮表达快结束时,有个书友清了清嗓子说到:

我觉得你们都没说到点子上,一个人厉不厉害,主要看的是结果,小说中他做私募基金赚了两倍、用的影响在90年代要40多万、唱片都是原装收藏的、喝的茶是最顶尖最有品的……

一通说辞下来,其他人不知道再说些啥了——赞成的话,感觉这话哪里不对;反对的话,他说得好像也不无道理。总之就是觉得哪怪怪的。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我们来看这个表达模式:先否定+判断标准-例举+结论(或者隐藏)。类似的表达模式我们经常在一些领导口中听到,开口就是否定,不管你们之前说了什么——哪怕既说了“对”也说了“不对”,他一开口就是“都不对”,这是谁听了都会不舒服的——凭什么这么说,我表达观点还要受人指责?接下来的判断标准-例举+结论,倒是没什么问题,符合从理由推导结论的思维过程,所以听起来有道理——是顺的。

这位书友后半部分的表述,与其他书友的表述有什么差异吗?这位书友是用“结果”作为判断标准做观点推导,而其他人有用“结果——格律诗公司”做判断标准的,有用“他人评价”做标准的,有用“对规律的认知程度”做标准的……不同的标准下他们各自有各自的观点推导出来。就观点表述而言,由理由推导出观点的思维逻辑没毛病,大家都一样,所以不接受任何否定。

至于说“说不到点子上”,站在这位书友的角度上应该是“你们没有把'结果’这个点作为评判标准,与'结果’比,其他的标准都不是重点,也就不在所谓的点子上。”这里就涉及到了观念的问题,即一个人认为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有的人侧重的是“结果”、有的人看重的是“过程”,有的人则认为是“他人的评价”……这是观念上的差异,即便根深蒂固,但不存在对错之分。我们在表达观点时,坚持自己固然好,但不要将它强加于别人。

-02-

你不能评价比你厉害的人

接着由主人公厉害不厉害,聊到了这部小说里的人物,大家分别说了说对哪些人物的印象比较深。

有的书友说:除了丁元英,韩楚风是个厉害的人,叱咤商场的大佬,正天集团总裁当得有模有样。

有的书友说:郭世杰是聪明人,他知道一旦搭上一个高人,就意味着能用到这个高人身后的一系列资源。

有的书友说:那个林雨峰去找的黑道大佬是个厉害人,关于'杀人’目的的那段话真是太精辟了。

有点书友说:肖亚文是个聪明人,识人识己,暗戳戳的就给自己埋好了上升的阶梯,刚开始对丁元英的认识,以及后面拉郭世杰做股东的分析都很到位。

……

如果坚持这样表达状态,有观点、也有对应的阐述,大家相互交流着,就可以对小说中的各个人物多些了解。然而,最后有个观点使得讨论有点……被框住了……有位书友说到:

我觉得我们没有资格去评价一个人,除非你在所评价的领域比他/她强,最差也得和对方的专业程度持平……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这位书友举了打羽毛球的例子:

如果你不会打羽毛球,你怎么知道一个人打球的水平怎么样?你怎么知道他的挥拍动作是对还是不对,你一定不知道!即便是你会打羽毛球,但只是业余的,你就无法评价某个专业运动员打的好或者不好。

大伙儿乍一听,好像是这么个道理,你不知道一件事情或者你的水平不够,你就没有评价的资格,看不懂还评什么评呢?

被框住的感觉就是这样,一旦大家认可了这位书友讲的这个观点,就会不自觉地拿着它来看小说中的人物,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专业专长、又有深耕,又处在他们具体的情境中,我们作为一个局外人就不能去评价他们。也因此,前面的种种评价就一道被否定了,只要沿着这个观点的思路,不管怎样延展都是错的,那么还讲什么讲呢,讨论不被卡住才是不正常的。

而要使得大家的讨论分享继续下去,就必须突破这个框框,突破的重点就在于否定这位书友的那个观念——人不能评价比自己厉害的人。否定一个观念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它的反例。其实,只要我们稍加思考就可以看到,这个观念的反例很多,比如一个男生喜欢打篮球,也会打篮球,但是他一定没有达到NBA球员的水平,但是在看NBA时照样“指手画脚”的对球员进行着评价,哪个球员打得精彩,哪个发挥不是很理想。同样的例子如“踢足球”也是,虽然自己踢的就是那么回事,但看球时的要喝与愤慨一定不会少。所以,即便我不是特别牛逼的人,我仍然有我自己的评价。如果是专业知识不足的,可能评价得不那么客观;如果是专业知识积累充分的,评价可能更符合他们的客观实际。

回到读书分享活动,我们看着小说来评价其中的人物,就是可行的。不管评价客观与否,都代表着一个人对这部作品当下的思考,而分享思考就是读书交流活动的本质。

-03-

我的观点是vs我的揣测是

活动中聊到了作者创造这本小说的目的,先扯了作者“豆豆”神秘的存在 ,没人知道他/她的性别、年龄、背景(后来去查了查,网上有些零散的信息,但'官方’的正式介绍没有),之后大家回到问题各抒己见。

有书友讲:我认为作者要抛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让读者、让社会来思考。

有书友说:我觉得作者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向读者、社会展示一种理性的、洞察事物本质规律的思维方式。

有书友说:我偏向于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展示给我们不同的生活经历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习惯,也因为这些思考习惯而影响着一个人的选择及命运……

……

如果顺着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还会进入故事情节中,对一些主人公的行为选择的目的进行探索,比如“丁元英为什么在私募集基金如日中天的时候,选择了退出?”

有书友讲:他赚够了钱,就选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有书友说:国内资本市场在逐步规范,这样赚钱的机会少了,钱难赚了,所以要退出。

有的书友说:他是良心上过意不去了,不想用这种方式再收割自己的国内同胞了。”

……

如果讨论继续这样下去,还可以以更多视角来思考这些问题,大家也能多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只是有位书友压轴分享观点时,说道:

我觉得我们讨论'目的’没有意义,如果真要知道答案,得去问问作者本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呃~呃~这个说法有点噎人,交流一时陷入了卡顿状态。你说他说的不对吧,好像也只有作者自己知道自己的意图;你说他说的对吧,敢情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拿来讨论的了,毕竟只有作者自己知道。

再看这个回复造成的卡顿,问题其实仅仅是共同默认的前提条件没有同步导致的。究其原因,要么是其他人同步了但这位回复的书友没同步,要么是这位书友默认的某些前提与其他人不同步。什么默认前提呢?我们默认了:讨论指的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意见即观点、看法,这些往往是主观性的,主观性的东西没有对错之分。我们此次活动的性质就是读书讨论分享,那么在常规的认知范畴里,关于“讨论”的理解本就如此,参与读书讨论的书友就会默认此观念做前提而存在。之后的表达分享就是个人意见、观点的表达。否则,事事去问作者,问不到还不讨论了?唐诗宋词的作者早就over了,问是问不到了,那还赏赏析不?

站在这位书友的位置上思考,讨论就是对可以被结果验证的事物表达观点,这些作者目的性的东西无法被验证,则讨论它们就没有意义,甚至无法进行讨论。即便“讨论”也要标识清楚“这是我个人的主观揣测……”设想一下,如果此观念作了大家共同默认的前提,会出现怎样的情景?书友讨论的表达时就成了“根据我个人的主管揣测,我认为作者的目的是……”每人开口第一句就得这样,畅想一下会是怎样一种情景。

再看这里的关键问题,其实就是默认前提——做前提的观念是否彼此一致——的问题。一致了,交流会容易很多;不一致了,很多时候会噎死人,解释太多的交流会累死。而这些默认的前提(或观念),表现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就是所谓的“三观”,趋同,甚至一致,彼此都舒服;差异大了,解释得累,不舒服也就难免。

-04-

鼓励分享,只要对方愿意

关于读书分享活动,大概进行了3个小时左右。最后大家各自总结了一下,准备结束,各回各家。

有书友说:今天是一次尝试,过程中一定有很多问题,不过没关系,我们会逐步完善起来的。

有书友讲:以前没怎么好好看——不管是书、还是电视剧,今天聊了之后决定回去要好好读读。

有书友说到:没有看小说,只看了电视剧,具体情节记不住了,听听大家的分享也是一种学习了。

也有书友说:今天听大家分享,感觉挺好玩,也发现了一些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表述用词的准确与否……

……

这样,读书活动也能算顺畅的结束。不过,又出了一句总结:

一些东西你们理解不了,没到那个层次,怎么说你们都不会明白……以后活动得找些年纪大的、有阅历的人来。

不知道别的书友听到这话是什么感受,就我来说听得有点怪怪的,回去时琢磨了一路。申明不是抬杠,只是对一些观点有不同的认识而已。先看后半部分“以后活动得找些年纪大的、有阅历的人来”,多找一些不同背景的书友一起参与讨论,会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一件事情,这固然是好事,年纪大的、有阅历的书友要请,年纪小的、有兴趣的书友也是欢迎的。

再看前半句“一些东西你们理解不了,没到那个层次,怎么说你们都不会明白……”可是…读书活动的目的就是分享交流呀,交流的目的就是让不同视角的人多一些思考的维度。至于能不能理解,一方面决定于听的人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讲的人的表达能力。如果一个人有意愿分享,那就尽可能的讲清楚,至于理不理解得根据听的人自己的能力决定。讲和理解是两码事,况且人和人的差异本身就大过人与狗的差异,哪有那么容易理解呢。再者,如果是同一层次(先理解成同一视角吧),也不用你说啥了,毕竟你说的大家也知道,也就无所谓沟通不沟通了。

读书活动,之所以与一个人闷头读书不同,就在于看不同人对同一事物(这本书的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差异的相互交流。人与人的不同成长经历等,造就了我们各自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对价值的评判标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的不同——所谓的“三观”,我们以此为基础来看待这个世界,准确的说是解释当前所处环境中遇到的看到的听到的人、事、物。因此,相同的一本书,不同的人读它就会形成不同的理解,读书交流的目的就是将这些不同的理解表达出来与其他人分享讨论。通过这样相互表达、讨论,每个人就可以尝试着扩展视角,更全面、更深刻的来认识一些事物。

另外,既然大家参与了读书活动,那么只要你有分享的意愿,有分享的内容,也能遵守分享的规则,那么我们相互间就应该鼓励分享,尽可能的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与自己冲突的观点。当然,我们可以不理解别人的观点、也可以不赞成,但得尊重参与者表达的权利。至于表达之后,你对某些观点的态度,可以在活动中适当的环节有理有据的表达出来;也可以像我此时一样,活动结束之后,把它们写出来,即便是反对的,也是一种表达自己态度和想法的方式。

以上,就是对以《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为对象的读书会活动中,遇到的觉得“怪怪的”的卡顿点的梳理,其本质是与表达者背后的观点差异造成冲突的梳理。当梳理清楚之后,知道了观念的差异,之后再面对类似的沟通也就不至于单纯的“与我不同就是怪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遥远的救世主》:道
一张怪怪的人像
如何评价《遥远的救世主》这本小说?
《遥远的救世主》与《天幕红尘》见路不走与实事求是
【阅读】关于《遥远的救世主》的一篇心到手没到的分享
这些浪费时间的事,千万别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