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家》首届天汉杯文学大奖赛 |后世心中有卧龙 周铁株
后世心中有卧龙
周铁株

有时,“不可为”的事也是值得追慕的。譬喻与诸葛亮为比附,能像他那样有超世绝群的智慧,有治世之方丰碑高矗,有鲲鹏之志成人中龙凤。这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传承,或是一种人文定位。
我深敬其贤,跟踪着诸葛亮远去的背影,到过他的故里山东省沂南县砖阜镇,拜访过他出山前的湖北省襄樊市古隆中,以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坡,到他就任蜀汉丞相的四川省成都市,在武侯祠盘桓,到过湖北省赤壁市大败曹军的长江边,也曾考察过他的脉裔最大的聚居地浙江省兰溪县诸葛八卦村。此次陕西之旅,又专程探访他长星陨落的五丈原,勉县定军山、武侯墓、武侯祠,汉中市古栈道南谷口,作了一次系统的访寻。

叩首五丈原

从河南进入陕西逶迤西行,在歧山县停驻期间,作为后裔,我首先就近拜谒了周公庙。
据传,周氏先祖发祥于岐山,周文王在殷商时居于歧山下,为西方诸侯之长,称西伯,后其子武王灭殷建立周王朝。笔者先伯父周益伯曾在祭祖祝文中有云:“懿欤周氏,肇始文王,生有圣德,名并禹汤。”始建于唐初的周公庙为纪念周公而建。周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儒家学派始祖,历代儒家尊称“元圣”。周公庙是一组雄阔的园林式建筑群,三山环抱,背靠凤凰山,两侧山势渐次低矮宛若凤凰展翅。
周公庙与本文题旨无关,故不作详述。
距县城20公里的五丈原,是一块狭长的黄土原,原高40多丈,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是古代关中连接巴蜀的重要通道,地势十分险要,为兵家驻军布阵之重地,《地理通释》有述:“五丈原高平旷远,乃行军者必争之地。”当地人称高出地面的平台为原,或塬,此原最窄处仅五丈,故称五丈原。五丈原是魏蜀交兵的古战场之一,因诸葛亮病殁于此而昭世闻名。
从集镇下车步行到五星村,沿盘山公路上行,武侯祠就建在五丈原北端一个山头上。当日天光霁晴,放眼五丈原云树渺渺,原体盘屈如长蛇沉卧于渭水之滨,那片土原高台,寂寞地、静悄悄地铭记着一个壮志未酬的千古英名。
武侯祠或称诸葛庙,山门前广场清风绕身,气爽怡神,东侧一座由6块青石组合而成的碑体,称显颂碑亦即功德碑,喻诸葛亮六出祁山,再由54块红花岗岩石围砌,喻诸葛亮在世54岁,红色象征他对蜀汉一片赤胆忠心。底座28块青石则喻诸葛亮辅助刘备父子28载。整碑形似祁山,雄浑壮观,上刻“心外无刀”,此乃禅语,指诸葛亮胸中装有百万雄师,是位智足多谋的谋略家、军事家。
五丈原武侯祠始建于元代,历经修葺,现存祠庙大体保持了清末的规模。现武侯祠由内外两院组成,方正格局,外院环抱内院,体现了中国祠庙的基本格局。内院以两进式排列,山门、献殿、正殿压轴,前院左配钟楼,右配鼓楼,后院正殿配东西厢房,庭中建八卦亭,落星亭耸立后院中央,诸葛亮衣冠冢幽居大殿后面柏林中,充满了凝重的历史氛围。武侯祠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吸引着游客,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官宦、戍旅将士、商贾黎庶来此凭吊怀念先贤。
诸葛庙山门面阔三间,门额上大书“汉室孤忠”,前柱挂“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板对,门两侧墙壁分别绘画老将颜严、黄忠画像,如镇守山门。我着重观看了几处奇特景观,一是龙凤柱,即正殿前檐下的两根中柱,一曰龙柱,柱身纹理若游龙戏水,似长龙依柱盘绕;一曰凤柱,似金凤开屏欲飞。神形兼备的龙凤抱柱,木纹均天工自成,纹理奇特,绝世无二,为珍贵树木楸木所造。二是五丈通檀,此木通直无曲粗细均匀,无补贴无接头,以“长、粗、直、大”称奇,此地因此传唱着一曲民谣:“一木粗又长,直直躺地上。欲架柱顶去,工匠无法想。忽有仙翁至,巧指奇妙方。依计堆黄土,大檩跃上房。”三是落星亭,落星亭位于庙内碑廊前庭中央,清式建筑,六角攒尖顶,小巧玲珑,亭内置放“落星石”,落星石表面突兀不平上小下大,中间窄,其貌如五丈原地形。五丈原东侧有落星坡、落星湾,今之落星村亦因此得名。据传此石为诸葛亮弥留之际从天上陨落的将星,东晋《晋阳秋》记:“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据有关专家研究此石非地球所有,恐天外来客,为诸葛亮的逝世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五丈原还有魏延城、葫芦峪、豁落城、棋盘山、三刀岭、诸葛田等与蜀军有关的古迹,我意欲凭吊斜峪关,就是斜谷的北口,当年蜀汉大军取道斜谷,穿越秦岭进驻五丈原的出口,不过当地人告知,斜峪关石头河(古称斜水)水库,因是食用水源已禁止游人进入,我只好作罢。
我向来不拈香礼佛,此刻,面对武侯羽扇纶巾的涂金塑像,我深深地,叩首揖拜。

死犹护蜀葬军山

取道凤翔继续西行,我在宝鸡乘火车南下略阳转到勉县,定军山下才是诸葛亮的安息之地。
勉县原名沔县,位处陕西的西南部,汉中盆地西端,邻近四川、甘肃,汉江上游沔水穿流而过,故名。因沔字生僻难认,上世纪60年代改称勉县。勉县故城为汉代萧何所筑,在今汉中地区遗存大量的三国遗址遗迹,武侯墓最著名。
武侯墓位于勉县南郊定军山下,那里冈峦起伏水绕山抱,九条山岗犹如翻滚的巨龙从八方四面聚于墓地,故有“九龙捧圣”之谓。武侯墓由庙宇环绕,掩蔽在古树冈峦之中。诸葛亮一生为蜀国开创基业立下丰功伟绩,官至丞相高位,敕封武乡侯。公元234年,诸葛亮因操劳过度病逝五丈原,刘禅又追谥为忠武侯,后人尊称武侯,墓冢被称作武侯墓。
武侯墓由墓庙区和园林风景区组成。墓区建筑物始于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今庙系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建筑规模。墓庙三院并连,有殿宇五十余间,依次为山门、南北厢房、献殿、正殿、坟亭、墓冢、崇正祠等,呈中轴线排列,宏伟壮观。大殿正中神龛上端坐诸葛亮塑像,宝像庄严,印、剑二僮侍立两旁,龛下关兴、张苞护持左右,无不使人肃然起敬。
殿后大冢巍然,壮若覆斗,四周以汉白玉石栏围护,石栏上浮雕数十幅“诸葛亮生平”故事画图。冢前四角攒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坟亭,亭中立墓碑两通,均为明清时期所竖,而西南侧约60米开外半山坡上有后坟亭,为武侯墓假墓碑亭。为何有两墓并存且分真假?我走近细看,原来,清嘉庆四年陕甘总督松筠到此凭吊,其随行幕僚谭南宫自称“精于堪舆之学”,指原来的大冢是假的,原冢西南处山坡才是真墓所在,松筠信以为真,即命人竖一石碑,刻“汉丞相诸葛亮忠武侯之真墓”。民国五年,沔县知事余经权重又竖一石碑,另盖坟亭。所谓“真墓”之说,实为松筠一伙妄言杜撰,但既成事实,便让其共存留待后人评说了。
武侯墓园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千年古柏。柏树是我国长青树种之一,木质坚实,高大长寿,有“寿与天齐”之佳誉,植于陵园、寺庙之内,既可点缀景色,又可增添古朴幽静的气氛,据说还是固化土地涵养水分最好的树种。围绕武侯墓冢,呈八卦形排列着现存的22株古柏,据《忠武侯祠· 墓志》载:“武侯祠、墓多古柏,祠凡六十四,墓凡五十四……传为蜀汉景耀六年(263年)所植。”又称“居民不敢樵采,兵寇不敢剪伤”。后经专家测定,其树龄均在1700年以上,与记载相符。那些古柏直径在一米左右,枝叶繁茂,虽经千载而不衰,屡经干早而不枯,以凌霄傲雪之姿为忠魂千古之喻。拜殿檐前的凌霄花又自成一景,那种藤科蔓生植物缠绕着柏树生长,俗名“爬柏凌霄树”,花期长达百日,每当繁花季节,远望柏树之中点缀朵朵红花,给人的感觉活像古柏开花,古代诗人曾有“千年柏树开红花”的佳话。武侯墓坟冢后面两株古老的丹桂更令我流连,那两株“护墓双桂”植于三国时期,高约20米,主干直径约1米,枝叶森森,浓阴蔽墓,花开时闻者“天香入骨沁心肺”,喻诸葛亮“高风亮节与天齐,蜀相遗骨万年香”,而且花落结籽,善男信女叩拜过诸葛亮神像后便到处搜寻落地桂籽,传说凡吃过桂籽者来年必生贵子,历代相沿至今。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结束了一代忠臣良相威武壮烈的一生。他临终遗言归葬汉中定军山,“因山而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葬礼如此简朴,实为后人之楷模。作为蜀汉丞相不葬都城却葬于偏远之地汉中,据分析其故有三:一是汉中乃蜀汉屏障,一直为蜀汉北部政治、军事重镇,“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因而“死犹护蜀葬军山”。二是刘备曾在沔阳(今勉县境)设坛称汉中王,而且诸葛亮六次北伐均以汉中为大本营,最终虽出师未捷,但具有纪念意义。三是生前大业未竟,忠魂难安,还葬定军山下以激厉将士“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游罢武侯墓园,步行三公里到定军山旅游区。
诸葛亮一生的政治生涯共分三个阶段,即“崛起荆州”、“治理西蜀”和“北伐曹魏”。其中“北伐曹魏”的八年活动均在汉中度过,确切地说主要活动于勉县(时称沔阳,汉中郡管治),在定军山下教兵讲武、推演八卦阵,在黄沙开展屯田、制木牛流马、奖励农桑,以此为根据地对曹魏发动六次大规模进攻,为汉中留下了众多胜迹。
定军山属巴山支脉,山不高且类似丘陵,但平地起峰山势绵亘,历代在此有过重大军事行动。三国时,刘备夺取汉中的过程中,老将黄忠曾力斩曹操手下悍将夏侯渊于此,至今的“斩将桥”刀痕宛在,其后诸葛亮更把定军山作为教武伐魏的大本营,山上发现和出土过许多铜铁蒺簇等古代军事用器。
定军山旅游区才刚刚开发,沿途已铺好硬底路,路旁广栽红叶李、紫薇和绿竹,树头环种凤仙花,嫣红的紫薇花吐出淡淡的清香。山门正在修建,民工们热心地给我指点上下山的路线。
进入山门路旁有一座“天降神兵”大型石雕,此后实为荒山野岭阒无人迹。接近山顶新建一座栈道式廊桥,在廊桥上眺望,只见三个山头夹成交椅状,围出锅底形的洼坑,想必是三国时屯万兵的“仰天洼”了。我翻山越岭在灌木杂草中穿行,就像迷途羔羊胡乱闯荡,可谓三步一惊,才找到据说是诸葛亮的挡箭牌,那是一堵形似墙壁的巨石,高约丈余,宽有五尺,中开一缝,相传是当年诸葛亮躲在此石后面指挥抵御魏兵攻击,司马懿向他射来一箭扎在石上,故名“诸葛亮挡箭牌”。由于景区尚未完善,我找不到更多的遗迹,瞎转了两个多小时才从另一处怏怏下山。
次日上午,我出了勉县城区西行路过马超墓,川陕公路旁是武侯祠。勉县武侯祠是全国武侯祠修建最早的,原建于川陕古道旁,目的让来往行人在此下轿下马,以示对武侯的尊崇,明代迁建于现址,方便官方祭祀。这座武侯祠规模更宏大,有乐楼、轩门、琴楼、戟门、拜殿、大殿、崇正祠、琴台、读书楼等,到处氤氲着宗教气息。我与一位道士攀谈时得知,全国共有武侯祠103座,规模较大10座,陕西占3座,其中包括勉县的武侯祠墓和武侯祠,可见诸葛亮在国人心目中地位的崇高。
出了武侯祠继续西行数里便是沔阳老城,自三国、南北朝皆为重镇。公路右侧矗立着马超横刀立马的铜像,公路左侧一道铁索桥横跨小河之上,过了桥走进农田就望到史称阳平关的城墙。城墙以青砖修筑,关楼高耸,进入城门登上城墙头,放眼望去,发觉阳平关乃两山(秦岭、巴山)对峙,二水(汉江、咸河)夹流,是汉中盆地西部门户、金牛道入川要冲,攻守咸宜,战争的大幕曾一次次在这里起落,至今仍是川陕要塞。咸河已基本断流,古城也败落成小村庄,被一片片麦田和玉米地围护。据当地人介绍,古城墙原为土墙且多有坍塌,原关楼上悬隶书石刻“古平阳关”四个大字,惜连楼带匾毁于“文革”,现今的关楼城墙为1992年重建,为过往行人带来无限遐想,追忆那金戈铁马的战争年代。

褒斜衮雪

从勉县东行40公里到达汉中市区。
汉中原名南郑,城中的拜将台是汉高祖任汉王时,拜韩信为大将举行仪式所筑的坛,是古代荐才招贤的一处历史遗迹,不巧适逢维修进不去,即转向不远处的汉台。
汉台又名七星台,相传为刘邦驻汉中时的王府遗址。汉台之得名,当视此台为汉室帝业之基,“留此一抔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这“一抔土”者,即指此台。其后,从宋代至民国,汉台均作汉中署府衙,现为博物馆。
汉台高出马路数米,四周台垣高耸,砌以砖台,上有女墙,气势恢宏。汉台北缘最高处建一座望江楼,三层,登楼原可远眺江河山岳,但早被市区高楼遮挡。景区内值得一睹的有亭台下一块璞石,相传为汉时官廷陈设的石鼓,故名“站台苍玉”,还有唐代遗物铜钟、镜吾池上精巧的石拱桥,以及汉中革命史迹陈列馆,我重点参观了“石门十三品陈列馆”,研读记述栈道历史、描绘褒谷风景等名人题记的石刻、拓片。
汉中城北25公里的褒斜道,是一条南起汉中褒谷口、北抵眉县斜谷口的河谷通道,全长250多公里,古人凿石架木,顺着褒、斜二水夹山向北,《读史方舆纪要》记叙:“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可见此道之久远。褒斜道沿途地势险峻,布满深沟崖壁,工匠利用河水冲激而成的天然地形开凿岩榫,内穿木柱用板料架铺,如桥横空,用以行走,亦即《史记》所述的“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为南北往来的主要通道,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事中的栈道即此道。诸葛亮第六次挥师伐魏也是从褒斜道北出斜关,可见行经此道之艰辛,诸葛亮为此研制出“木牛”、“流马”搬运粮草,顺利攻占五丈原与魏军对垒。褒斜栈道盛于隋唐,至南宋渐毁遂废,于今为铁路和川陕公路所替代。
褒斜道的南口又称南谷口,在褒河东岸,相传周代褒姒“一笑失天下”之后,褒姒曾在此开店,故名褒城,河名褒河,旧有城垣,现为集镇。南谷口北有石门洞,是世界交通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隧道,史称石门,自战国时期起开凿、后经历代修凿方告开通。石门洞虽然不长,仅16.3米,通宽4.2米,高3.75米,但不是采用火药或铁工具凿成,而是用我国古代原始开凿山石的“火焚水激”方法,整条隧道的两壁和南褒河两岸壁上,遍布汉魏以来累代仕宦的留诗题名,所谓的“汉魏十三品”就是这些摩崖石刻中久为书法家赏识的珍品,通称“石门石刻”。其中《石门颂》隶书为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刻,摩崖高3.3米,用笔纵放,洒脱劲挺,是汉隶杰作。《衮雪》原刻在石门南约半里褒河中的一块巨石,曹操过褒谷口时见幽谷中石多浪激,滔滔翻滚的浪花如雪花四溅,触景生情在石壁上挥毫写下“衮雪”二字以壮怀。此外,还有《玉盆》、《石门铭》等摩崖石刻,因修建石门水库于1971年凿迁移至古汉台博物馆内,专辟一室粘接复原,成为我国最古的栈道——褒斜道,以及西汉水利设施——山河堰的珍贵史料,同时,那些汉魏到唐宋的书法真迹,是研究我国文字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珍品。
不过褒河水库西岸栈道的临崖石壁上,仍有不少题刻。
如今,石门水库已开辟成旅游区,修建仿栈桥长约数里。进入东岸景区是二号、一号隧道,据说1969年凿通,二号洞门左侧有“石虎”两个大字,并刻上汉中名谚:“石门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能打得开,买到汉中虎。”步上大坝折向西岸主景区,“石门”洞口上刻“天下第一”大字,洞内题刻已被凿迁,既然水淹不到,留在原位岂不更好!进入“蜀道秦关”仿栈桥,桥面宽约两米,沿途有石门驿栈、望亭、天心桥、邮亭等亭阁,还时有飞瀑垂挂,其中邮亭匾额大书“七盘古道”,原来此处是三条古道交汇处的遗址。因石门地势险峻,北魏、隋唐时从谷底盘七回绕石门险段通行,古称隋唐七盘古道,后改道经鸡头关到褒城,因碥道高悬云端,又称其明清连云栈道,川陕公路建成后才废止,因此清代王晚香有诗云:“褒斜栈道辟奇观,曲曲蛇行蹬七盘。客到鸡冠石上望,恍如身在翠云端。”
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均未经栈道而是取道陈仓(今宝鸡市),后来研制出“木牛”、“流马”运载粮草,第六次才亲率大军经褒斜栈道铁血征战。我沿着栈桥曲折北行,体味着崖壁上唐代刘禹锡的题刻:“云树褒中路,风烟汉上城。前旌转谷去,后骑踏桥声。”一堵高约数十米犹如影壁屏风光滑的石壁上,是李白游石门的诗篇:“鸡头山下石门游,游到石门看龙湫。龙湫自古龙潭下,潭下弯曲一点油。一点油石高万仞,万仞绝壁对江流。江流有声出谷口,谷口春残翠屏收。翠屏崖上仙为石,不为舞裳几度秋。秋水为神玉为骨,玉骨龙肌跨龙虬。龙虬虎豹连狮象,狮象重重千古留。千古石门对石虎,石虎断崖客人愁。愁人断崖留诗句,诗句悬处高云楼。云楼顶上行人过,行人过往永无休。永无休时游石门,石门天样上鸡头。”诗仙李白把石门一带的山容水貌及羁旅的愁苦作了高度概括,也反衬出诸葛亮为兴复汉室不屈不挠的精神。
风云荏苒,东方式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年年岁岁,代代不已。
周铁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文艺学会文学顾问兼专家指导团成员、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佛山市作家协会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在二十多个省(区)近百种报刊发表作品逾百万字,出版多部,作品入选多种权威选本。在各种文学评奖活动中获奖数十项。  
 

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中导游词
扬州大哥走陕西之一:汉中石门栈道,古代千里路途通蜀汉的险径
【引用】汉 中志
汉中景区简介
没有它,中国就丢了四川
「汉中5大主题攻略」这个夏季,一定要去一次汉中回下老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