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叛逆和抑郁——如何理解和应对青春期的成长毒瘤

这是庐山面目的真面目第914篇原创内容,2023年第135

本篇的主题是:叛逆和抑郁——如何应对青春期的成长毒瘤。
本文结合自己在心理学和身心灵成长方面的学习、思考和生活感悟,尝试去分析和探讨如何面对青少年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
总的观点: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教育的问题、社会的问题的集中展现。
作为父母来说,多反思自己,多自我调整和改变,多理解孩子,应该是一个总的方向。这也是解决孩子问题的基础和最重要方面。因为虽然教育和社会都有问题,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严重问题。抛开孩子本身的个体差异,父母和家庭环境是最主要的差异。
教育的问题,需要父母、老师、学校、主管部门共同努力。社会的问题,不是哪一群人、哪一个部门能解决的了。
其实有些时候我会想,作为成年人,当我们做出一些决定、说出一些话、面对一些难题的时候,有没有人会从带给下一代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的角度来考虑?有没有人会因为想要留给下一代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而改变原本的想法?可能都没有吧。
大多数成年人都为了自己的收入、职位、利益而近乎不顾一切去追求的时候,看起来每个个体都有可能获得最大收益,但社会整体却迎来更大的损失。
在工业化、现代化实现之后,人类的内心世界却滑向了永不见底的深渊。究其原因,除了物质的过于丰富会阻碍心灵成长之外,现代科学、科技的二元对立也阻止了人们去追求内在的融合,致一生命变成了无数分裂、破碎的欲望。
在后工业化、后现代化方面,欧美显然走在我们的前面,上世纪的各种文化运动,都是整体思潮的响应。他们早于我们五十年甚至百年,就深受其害;而我们还仍然处在追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途中。好在快速发展阶段已经过去了,整体的醒来和觉悟开始有了更多可能性。
看过的所有关于成长、关于社会最深刻反思的一本书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很难懂,但看懂之后受到的启发和震撼也是在其他地方无法获得的。现代化的基石是二元对立,人类心灵的源泉却是归一,这两者的矛盾已经折磨了工业革命之后的人类几百年。
关于抑郁
抑郁离每个人都不遥远,大多数人都有可能在漫漫人生旅程中的至少某一段,出现过抑郁。只不过,大部分人的抑郁程度并不深,后来也走了出来。
在早些年中国的发达程度远不如现在的时候,是没有抑郁的说法和概念的,会以一些朴素的名词来替代:心情不好、状态不好。
抑郁在心理学上、医学上,有各种各样的定义,相信关心这个问题的朋友,早已查阅过。
我想从另外的角度,谈谈我的浅薄理解:
抑郁是一种生命力匮乏的表现。
生命力的展现形式有很多,我们回想一下,身边总会有一些让人感觉到充满能量、激情澎湃、善于影响和打动别人,这样的人可能就是充满生命力的。
而生命力匮乏,就是充满生命力的反面,缺乏能量、缺乏激情、对周围的人很难形成正面的影响力,萎靡不振也好,郁郁寡欢也罢,总之与其接触后,会让人感觉到自己的能量被消耗了。生命力匮乏是一种能量黑洞。
抑郁又是一种行动力匮乏的表现。
生命力的本质在于热爱生活、敢于创造,所以抑郁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行动力匮乏。
没有动力去做绝大多数的事情,日常生活中各种懒、各种提不起兴趣,还没产生一个想法,立刻自我否定,充满了精神内耗、自我消耗。
所以我们会看到,抑郁的人,会丧失做事的动力,其实走出抑郁本身,也一定是需要动力的。缺乏了这种动力,就进入了可怕的负循环,越来越难以自拔。
而有行动能力的人,或者机缘巧合被外界因素刺激、触发产生行动能力的人,是可以自我调整走出抑郁的。
抑郁还是一种过分自责的表现。
在重度抑郁症患者的心中,世间一切的不好都是自己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重度抑郁自杀率很高的原因。进入这种状态中,唯有死亡才能从过分自责中解脱出来。
这一点印证了现实世界的悖论。其实,一个责任心不强的、缺乏责任感的人,是很难会抑郁的。因为她不太可能把一些事的原因归结于自己,更不可能把所有的事都怪罪在自己身上。非常优秀的人才更有可能抑郁。
抑郁也是一种长期自我欺骗的表现。
所有心理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现实的不愿承认。
因为不愿承认,所以长期欺骗自己、欺骗别人,明明摆在眼前的事实不敢正视、明明非常害怕和渴望的人和事不敢承认,久而久之内心被严重扭曲。
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一样,杂乱无章就是一种熵,整理、归类、分层、有序就是一种幸福感。
无法面对现实,就谈不上有序。
抑郁同样不是青少年独有的,却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更明显。归根结底,抑郁是一种“富贵病”,青少年相对于父母,更少经历过贫穷和匮乏。
很难想象一个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人,会出现抑郁,生存的压力会让人不得不采取行动。
孩子会抑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人到中年的父母,在各方面都会面临最大的压力。事业上、工作上的不顺利,会不会把情绪带回家里,夫妻之间会不会产生严重的矛盾,这些都是孩子的环境。
更有甚者,父母把孩子当成出气筒、垃圾桶,把自己所有不良情绪,都变成了对孩子的各种指责、谩骂。
如果父母有一方产生了抑郁,那么对孩子的影响是致命的。
关于叛逆
叛逆不是青春期的专利,却是从青春期开始。
青春期的孩子慢慢开始有了成年人的意识,渴望长大,渴望被作为独立个体的成年人来对待。不想再被当做父母的附庸,被当做一个不懂事、没有独立思考的幼儿。
这个时期,如果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孩子就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因为父母没有尊重她在青春期最强烈的诉求。
所以青春期叛逆问题的本质,是孩子没有被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青春期的叛逆,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最明显的表现方式就是,父母说什么孩子都不会听,同学说的话比父母说的正确和重要一百倍。
叛逆会影响和左右青春期的一切言行,一旦被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孩子就会和父母建立对抗的习惯。凡是父母说的,都尽可能不去做。进入这种情况下,父母再多苦心,也只能是加剧心理对抗熊熊烈火的干柴。
如果孩子交友不慎,和一些问题同学成了好朋友,那么不管过去有多乖巧多懂事,她都可能也会成为一个问题同学。
顺便说一句,成年人一样会叛逆,可能比青春期有过之而无不及。摇滚乐就是成年人的叛逆。很多了不起的观点理论,都是愤世嫉俗的,这就是一种叛逆。某种程度上说,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也来自于对现实的叛逆。
叛逆和抑郁的区别和联系
叛逆是有生命力、有行动力的,是一种对抗。而抑郁完全不是。
叛逆不一定是负面的和不好的,抑郁却会是。
有些孩子会因为性格的原因,因为社会环境的原因,只能默默反对父母的意见,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这种情况下,叛逆会转变成抑郁,或者加重抑郁。
性格软弱的孩子,本身就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中国社会长期宣传的“孝道”——没有任何否定和反对的意思,而是在这里就事论事——使得孩子有对父母的强烈逆反心理,却不敢表达。
网络案例:
一位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老师,在面对自家孩子闹脾气住校的情况时竟然这样说:“想死早点死,天天写遗书吓唬谁呢?我早看腻了,赶紧去死啊”。
这种极端发泄情绪的表达方式,在妈妈中是有一定代表性的,绝对不是个案。这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是非常有害的。
这位妈妈的女儿在上高二之后,突然出现了厌学情绪,死活不肯住校。妈妈找班主任老师了解之后,得知孩子在学校并没有什么异常情况。
于是性格强势的妈妈就认为,女儿这样做,完全是青春期叛逆情绪作祟。所以并没有在乎孩子的想法,反而逼迫孩子必须住校。
没想到,妈妈的举动却引起了女儿的抗议。从此女儿三番四次的离家出走,还多次留下遗书威胁父母。
最后这位妈妈被折腾累了,就对女儿的行为彻底的产生了不满,多次扬言说:
“别管她,她就是作,真想死,早都死好多次了,每次还不是好好的回来了!”
然而,令妈妈没想到的是,正是她的这种举动,反而加重了孩子的病情,导致孩子在学校的情绪一天比一天差。
最后就连班主任老师都发现了孩子的不对劲,极力劝说妈妈一定要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结果心理医生的诊断却告诉妈妈:“你家孩子抑郁了,真不是叛逆”。
生活中多少父母,总是习惯性的认为,青春期孩子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类为叛逆,然而这种判断却经常出错。
而对于孩子来说,青春期最大的危机,就莫过于家长错把他们的抑郁当成了叛逆,从而漠视他们的病情,忽视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最后使得孩子病情越来越严重,甚至还会走上极端。
家长会上也举了一个类似的例子。
如何应对
首先,学会尊重孩子,不要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属品。
孩子虽然是父母生下来的,但却永远不属于父母,首先属于她自己,属于她的理想,属于她的爱好;其次属于她所在的班级、学校集体;最后属于社会。
把孩子看成自己附属品,是腐朽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现代的社会,但却还在很广大的范围内存在。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有义务跟孩子讲道理,分析利弊,但却不能辱骂孩子,甚至对孩子使用暴力。
其次,建立和孩子平等对话交流的习惯。
很多时候,要鼓励孩子说出她自己的想法,在这个基础上,给出作为父母的建议。
而不是从一开始就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说的都是错的。
每一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在家庭中的孩子也应该有。
只有当父母习惯于和孩子平等对话的情况下,孩子才会敞开心扉,也才有可能可以听进去父母的一些教诲。
再次,父母永远要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表达观点:世界上最难的职业是什么?父母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
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父母,是很难的,需要不断的努力。
因为孩子一直在成长,每一年都会有新的变化,父母要善于观察和适应孩子的变化,而不是始终用一种方式对待孩子。
现在的孩子,因为从小接触的信息渠道远远大于父母小时候,所以成熟度、对事情的判断能力,其实很可能是远远优于父母的。
如果把这个当成前提假设,虽然为人父母,但是人家比你优秀,这本身也是父母最大的愿望,不努力怎么能适应呢?
可以没有很好的发展,但不能放弃努力,不能丧失对生活的热情,这个要求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确实很高。
优秀的父母永远是少数,虽然很多孩子成绩很好。
然后,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父母要建立这样的观点,鼓励孩子表达,而不是抑制孩子的想法。
有的父母不愿听孩子的想法,认为小孩子懂什么。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想法无所谓,自己的想法才重要。
父母永远不可能替代孩子,更不可能替她们去面对漫长人生路的众多十字路口,必须尽早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而没有表达,怎么能体现和验证思考呢。
只有当想法表达出来被鼓励、被支持至少被理解之后,孩子才会形成这样的习惯。
最后,理解是叛逆的反义词。
只要能够充分理解孩子,就能最大限度缓解孩子的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的缓解,只能来自于更多的被理解,而不能来自于压力、压抑、控制。
过去的传统,父母喜欢听话的孩子,也喜欢夸孩子听话。
这样的评价标准,逼迫很多孩子隐藏自己的想法,明明很叛逆,却不敢表现出来。那样的状态是更有害的。
很多悲剧都是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中的爆发。
关于教育,我最认同和愿意听取的人,是查理·芒格。
一方面他是一个当事智者,读过足够多的书,也经历过足够多的人和事。
另一方面是他的孩子足够多,且家庭环境相对复杂。他一共有八个孩子,自己和前妻生育两个,后任妻子和自己的前夫生育两个,他和后任妻子又生育了四个。
第三个方面是他年龄足够大,已经90多岁,孩子们都已经是老年人了,他看遍了每一个孩子的一生。
查理·芒格认为,教育最不能回避的,是孩子是完全不同的。
本文的讨论,更多的从家庭环境、父母想法、心理学的角度,完全回避和抛开了学习成绩这个维度。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人的智力有多方面表现,目前主流教育主要考验的是逻辑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而不擅长这方面的孩子,很难成为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但并不代表她们不优秀。与逻辑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相并列的,是运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情感能力等等。运动能力强的孩子,可能会是一个优秀的运动员。空想想象能力强的孩子,可能会是一个好的画家。情感能力出众的孩子可能会是一个优秀的音乐家、作家。这些都不是传统教育中能取得好成绩的孩子。这也是世界范围内教育的共性问题。
第二,教育的本质是召唤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能量,让每个不同的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事,而不是让每个人都考上不错的大学。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不同的。作为家长,在学习方面,尽力帮助孩子就好。过多的焦虑,过大的压力,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第三,接触过足够多的人,既有985、211毕业的平庸者,也有没能接受高等教育非常优秀的人。学习经历永远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随着中国的发展,上一所好大学也越来越不能改变人的命运了。
第四,相信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每个孩子将来都会拥有更多的选择权,都能过上温饱甚至小康以上的生活。我们不要用现在社会庸俗的价值评判标准,来强加于未来的主人翁。在她们的时代,幸福的衡量标准一定是不同的,这才是进步的重要标志。
祝每一个家长都能给孩子更宽松一些的成长环境,也祝更多的孩子能够相对快乐的健康成长,祝抑郁的人们都能自主走出阴霾。
最后希望本文洋洋洒洒的观点并不都是废话,能够带给读完的朋友一点点启发。
作者简介:原国企员工;现居合肥,独立管理咨询顾问,跨学科终身学习者,公众号作者,原创音乐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叛逆的2岁,父母巧应对!
研究发现:两岁“叛逆”和“乖巧”的孩子,长大后,差距越来越大
2-16岁孩子必经三个叛逆期,如何实现良好的亲子沟通?
宝宝的2岁"叛逆期",也是成长的黄金期,家长合理引导对孩子更好
孩子越大越不听话,怎么办?
青春期叛逆,是父母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