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玉润墨香说古玉十四

谈谈玉带钩的演变(新石器至春秋)

玉带钩为何物呢?许多文献记载都认为它是腰带的一个组件。笔者认为正确地理解它应该是一根纪系器物的环套连接之构件,它的形式有穿孔和双、单面勾套,起到了连接的作用。带钩的制作材料繁多,这类和形制也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演变,而玉带钩就是这种演变过程中存在时间最长,变化最为富有个性的一种。它的本身说携带的历史遗痕,代表了其丰富的传承与延续的过程信息,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气息的个性。研究和探讨玉带钩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正确地了解的认识其特有的与历史相符的一些内涵,可以使我们在鉴赏中到得无尽的乐趣。

良渚文化玉带钩 浙江余杭区反山遗址M7出土

据《史记·齐大公世家》记载:“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遮兵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即齐恒公也,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明确谈到带钩的叙述。但我想《史记》提到的带钩应该属于金属类的,而从玉文化的角度来看它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根据已知出土文物的证实,良渚文化的瑶山、反山、汇观山、横山,以及江苏的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的福泉山墓葬中都有这类玉质器物发现。所以说玉带钩的演变是一部从史前到明清年间所看得见的实物史书,虽然它在夏商周曾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我们不可否认地在西周以后又见到了它的影踪。这个现象是否存在传承着关联,或者是又一次再造,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我们发现良渚文化遗址的玉带钩出土,原来均搁置于逝者的腰部、腰下或腰侧,一般呈长方形,光素无纹。在一个平面的两端形成一穿,一钩状的形制,而且这个平面应该是反面。杨建芳老师在相关论文中把这种形制称之为“同向带钩”。良渚文化衰亡至西周末期,带钩不知什么原因而再也没有出现,直至春秋中晚期才又悄然现身。春秋时期出现的玉带钩,明显在加工艺上复杂于良渚文化。许多专家认为它是受到金属带钩的启发所形成的。也就是说春秋时期出现的带钩与良渚文化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它才是后世玉带钩的发轫。春秋时期玉带钩为“方向带钩”有无钮带钩、有钮带钩和钩首双向正反这几种形制。我们在秦始皇兵马俑坑口出土的大量陶俑身上可以基本了解它的功能,并清晰地反映了这些带钩的用处。至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在对春秋晚期的遗址发掘中仅发现了七件玉带钩,但是这些玉带钩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不同地域文化所特有的传统。例如;中原地区玉带钩钩首都是龙、兽碾琢与上。钩身均为长条形;而楚式玉带钩往往都是铲形的,钩首碾琢呈鸭首或蛇首形象。这些形制上的差异充分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不同历史渊源,也反映了当时不同民族的社会意识所产生的不同信仰。

春秋中期墓葬中所见的玉带钩已具备了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完整结构,其分布区域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西周时期是否有玉带钩存在,有待于今后出土实物补证。带钩的出现与流行,应与古代衣冠服饰的演变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我国春秋以前的衣着形制,是上体的“衣”与下体的“裳”分开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衣冠服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开始出现上衣、下裳联为一体的“深衣”,这种服饰制度的变革使革质腰带——革的大量使用与流行成为可能,用于扣系带的带钩亦随之大量出现并流行起来,春秋之前的带钩很难发现,这或与当时的衣冠服饰制度有关。

春秋 鸟形首玉带钩 陕西凤翔南指挥村秦公一号大墓出土

春秋 鸭首形玉带钩 陕西宝鸡益门村二号墓出土

春秋 蛇首形玉带钩 陕西宝鸡益门村二号墓出土

春秋秦 云纹玉带钩 陕西凤翔南指挥村秦公一号大墓出土 

    许多学者都认为春秋时期的玉带钩是玉带钩出现的发轫。这种形制器物出现比较集中地反映在楚式玉器的领域之间,说明了楚文化地区对这一器物的钟爱和认可与使用,其造型应该是以后战国楚式玉带钩的雏形,这些复杂的纹饰和造形为以后的发展做了很好地铺垫。换句话说,以玉做带钩很可能首先出现在楚文化地区。根据现有资料来看,我们可以从柱形钮的无帽柱或只将柱形钮作为凹腰状与战国以后玉带钩都带有显著的柱帽的区别要领记住,那也就不失为鉴赏断代的很好参考要点了。

玉润墨香工作室撰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钩玉带入梦来,你了解古代男人的腰间浪漫吗?
盘古玉:汉玉带钩让人爱不释手的贵族玉用品
元朝玉器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玉带具沿革(1)
玉器入门知识大汇总2
良渚文化璀璨的瑰宝——高古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