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的新发现

汝窑御用瓷自1987年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窑址发现以来,曾引起国内外陶瓷界的关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1987至1998年,先后在第I、II、III、区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每次都有较大收获,但始终未能找到天青釉汝瓷烧造区和完整的地层堆积。1999年根据清凉寺村民提供的线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工作重点上第I、II、III区转入第IV区,在居民住宅外便道上进行试掘。清理出厚达0.1米的天青釉汝瓷堆积层,收获天青釉汝瓷一千余片,同出的还有不同于汝民窑的匣钵、垫饼、试烧插片(火照)等窑具和大型建筑构件,初步叛定这里即是天青釉汝瓷烧造区,并探明烧造区及作坊面积约4800平方米。

  天青釉汝瓷烧造区位于清凉寺窑址的最北端,东、西两河之间半坡台地上。

  2000年6月初,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发掘区域,在平顶山、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各级政府和各级文化、文物部门的精心协调下,对发掘区内第一批四户民宅进行了搬迁工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队6月至12月正式发掘,共布5米×5米探方48个,揭露探方20个,面积500余平方米,清理出窑炉15座,作坊2座,过滤池、澄泥池各1处,排列有序的陶瓮、大口缸20余个,釉料坑4个,灰坑22个和水井1眼,并获得多组重要的地层叠压关系,出土一批形制比较完整且品种丰富的天青釉汝瓷和匣钵、垫饼、垫圈等窑具。对揭示天青釉汝瓷的特征、性质以及烧造工艺等相关问题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取得了汝瓷考古的重大收获。www.findart.com.cn

  一、 主要遗迹的分布及特点

  这次发掘清理出来的主要遗迹布局有序,叠压关系清楚。依据窑炉与其它遗迹的关系,我们将在这些遗迹划分为两组。

  第一组:由随圆形窑炉、F1和一大批陶瓮等遗迹组成。

  1. 窑炉共8座。位于发掘区的西北部,南北向"一"字排列。除Y1、Y6坐北向南外,其余6座都是从西向东。因Y7、Y9北侧破坏严重,根据现存窑炉的形制和布局分析,我们推测Y7、Y9分别也是联体窑。如Y12和Y13位于发掘区的中西部,被T20第③层(金代文化层)所压,两窑分别打破了Y3南烟囱和北烟囱。以Y13保存较好,由窑门、火膛、窑床、隔火墙、烟囱五部分组成,方向100度,窑体东西总长1.95米,南北宽1.4米,火门外口宽0.54米,内口宽0.4米,火膛作半圆形,低于窑床0.22米,宽1.1米,井深0.54米,残高0.2米。底面烧结坚硬,呈灰褐色,较平坦,在火膛内清理出少量天青釉瓷片和较多垫饼。窑床残存耐火砖两层,高0.07米,南北长1.1米,东西宽0.5米,床面外高内低,倾斜3度。窑室内出土瓷片极少,多为红烧土块和少量炭灰。隔火墙位于窑床和烟囱之间,墙体残缺,仅残存4块烟道砖墩和5个排烟孔。中部烟孔和北部烟孔略宽为0.1米,其余3个烟孔皆宽0.08米,烟囱位于窑床后部,与火膛相对应,作半圆形,南北长1.1米,东西宽0.54米。www.findart.com.cn

  2. 作坊 编号F1,位于发掘区的中北部,坐北向南,方向166度,墙体残长5米,最宽处达0.7米,墙体直接建在第⑤层之上,用长方砖、石、匣钵混合垒砌而成。重要的是在墙体的内侧流活动面上堆积一层厚0.02米-0.1米不等较纯净灰、白、黄釉料。釉料层内和地面上出土较多素烧残片。在釉料层下,沿F1北墙体内侧清理出一组釉料坑,编号K1、K2、K3和K4,从F1内堆积情况分析,K3和K4废弃时间略早于K1和K2。依据K1、K2内保留完好的纯净黄、白釉料推测F1的废弃时间与K1、K2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F1釉料堆积的最下层清理出1枚宋哲宗进期"元符通宝"钱币,为F1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www.findart.com.cn

  3. 陶瓮 16个。除W10与F2有关外,其余11个陶瓮都分布在第一组窑炉的正前方,这些陶瓮出现的地层与第一组窑

  炉一致。W4、W5、W6、W11和W12分别打破了Y14和Y5,W13打破T23③层(天青釉瓷片堆积层)。W1、W2、W4和W5作南北向在一条直条上。W1、W2、W4间距正好1米,W4、W5间距2.5米,推测两瓮之间还有一个陶瓮被晚期地层破坏。东西向的W7、W8、W9与南北向W1、W2、W4、W5正好成直角,W6、W9、W13也在南北向一条直线上,虽然部分陶瓮可能被晚期地层破坏已不存在,但还是可以看出这些陶瓮的规律性。出乎意料的是摆放有序的陶瓮竟然与F1北墙体的夹角正好是90度。毫无疑问,这些陶瓮和F1都是第一组窑炉的配套设施。W3、W14、W15和W16虽无规律可寻,除W16以外,都在F1活动面范围之内,它们与F1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www.findart.com.cn

  第二组:由马蹄形窑炉、F2和C1、C2等遗迹组成。

  1. 窑炉 共7座位于发掘区的西北部,呈扇形分布。除Y4、Y10为联体窑外,其余5座窑炉皆为单体,都是采用耐火砖砌成,窑室作半穴式,火膛外围和个别窑室前半部分用不规则卵石和匣钵垒砌作护墙。Y5是第二组窑炉中最小的一座,也是15座窑炉中保存最好的一座。Y5位于Y2和Y14之间,坐北向南,方向190度,火膛、烟囱分别被W6、W11、W12打破,该窑由窑门、火膛、窑床、隔火墙、烟囱、护墙六部分组成。窑门呈扇形,外口宽1.4米,内口宽0.48米,火膛作半圆形,低于窑床0.7米,宽1.8米,井深0.75米,残高0.58米。火膛内出土遗物丰富,天青釉汝瓷占99%以上,釉色纯净,器形有圈足洗、平底深腹洗、碗、盘、盏、盏托、钵、套盒、盆、方壶、椭圆水仙盆、梅瓶、盘口折肩瓶、细颈瓶、鹅颈瓶等。窑床作横长方形,东西长1.8米,南北宽1.5米,窑壁残存最高处尚有砖八层,高度为0.5米。窑室底面外高内底,倾斜9度。窑室与后部两烟囱分别有3道烟道相通,宽0.15米左右。烟道之间用三层长宽均为0.18米的耐火砖垒成高0.2米砖墙,砖墙以上采用耐火砖错缝砌成隔火墙,将窑室与后烟囱隔开。两烟囱近方形,东西长0.75米,南北宽0.7米,两烟囱之间的隔墙宽0.36米。依据火膛、窑室西壁前段用不规则卵石砌成规则护墙分析,窑炉依地形而建,主体部分在台地之上,作半地穴式,火膛和窑室西壁前段建在台地之下,用卵石砌成0.6米-0.8米宽围墙,起到护围和保温的作用。www.findart.com.cn

  续:

  Y3虽然被晚期地层和第一组窑炉严重破坏,火膛和火门前工作面堆积保存尚好,值得一提的是火膛内堆积以烧土、耐火砖、匣钵为主,匣钵外壁涂抹耐火泥占一定数量。出土的1件淡天青釉裹足洗虽然手制,其造型、釉色已完全脱离汝民窑青瓷风格,在窑门前工作面上出土的1枚"元丰通宝"与T36第④层所出者一致。Y14内出土的遗物以豆青釉为主,青绿釉常见,与汝民窑青瓷有显著不同,特别是出土的几件青绿釉鹿纹盆形器与T36第⑤层出的1件满釉五支钉镂盆完全一致,并且有1件同匣钵烧结在一起,说明Y14与T36第⑤层已是天青釉汝瓷的创烧阶段。www.findart.com.cn

  2. 作坊 编号F2 ,位于第二级窑炉中前方,因东面尚未揭露,方向不明。F2被T28第③层(天青釉瓷片堆积层)所压,可以断定F2与第一组椭圆形窑炉没有直接关系。根据F2出现的地层和F2活动面出土的几件三足盘、椭圆形四足水仙盆、圈足盆、细颈瓶等遗物分析,F2废弃时间已是天青釉汝瓷的成熟阶段。

  3. C2 位于发掘区的中南部,东、南部尚未揭露,该池被③层所压,同时被H19打破。C2的结构为先挖一长方坑,然后四壁用废弃匣钵砌成,底面铺一层长方砖。(图四)C2内包含遗物极为丰富,除少量匣钵、模具外,天青釉瓷片占98%以上。器形有裹足洗、平底深腹洗、碗、盘、盏、盏托、套、盆、钵、炉、梅瓶、鹅颈瓶、盘口折肩瓶、樽、方壶、圆壶等。依据C2四壁垒砌的匣钵不见外壁涂抹耐火泥工艺,推测C2初建在天青釉汝瓷初期阶段,从C2内废弃在天青釉汝瓷的鼎盛阶段。C1位于C2西北6.7米,从C1的结构和池内积土分析,C1的性质是制坯原料的第一步过滤设施。因此,我们认为第二组窑炉与F2、C1、C2是同一时期延续时间较长的一组综性设施。


 

二、 遗物的种类与工艺

  这次发掘出土的遗物不仅有丰富的瓷器,也有别具一格的模具和窑具,为天青釉汝瓷工艺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1. 瓷器 绝大多数采用满釉支烧工艺。

  碗形制繁多,常见的有裹足、高直圈足、矮直小圈足和葵式大圈足。凡裹足的皆支烧,高直圈足友烧,也有垫烧,矮直小圈足支烧绝少,只有极个别的三个支钉见于圈足面上,并且这类碗都是采用手拉坯工艺,葵式大圈足也有少数支烧,有纹饰的见于高直圈足碗,以模印为主,如标本Y5:16,刻花的极少。www.findart.com.cn

  盘圈足盘分曲腹和弧腹两种,模制。皆裹足,都是满釉支烧,以五个支钉为主。高足平底盘分大小两种形式,大的盘深,手制,小的盘浅,模制,都是五支钉支烧,平底较少,模制,满釉支烧。

  碟 皆平底。标本T21③:6,满釉支烧,以三个支钉支烧为主,器形略大者为五支钉支烧。

  洗为本次发掘也土数量最多的器类之一。常见的有深腹和浅腹两种,深腹的器形较大,平底,五支钉支烧;标本T65③:27,为浅腹,裹足,支烧,以五支钉支烧为主。www.findart.com.cn

  套盒常见的有六边形和圆形两种,皆模制。六边形腹壁较深,以垫饼支烧为主,个别的满釉,五支钉见于圈足面上;圆形同样有垫饼支烧,圈足面上无釉,也有满釉五支钉在圈足面上,腹壁较浅的五支钉见于盒盘底面上。

  钵 模制。有敛口和敞口两种,形制大小不一,外壁有纹饰的以牡丹和莲花为主,内底常见有模印龙纹图案。

  瓶也是种类较多的器形之一。有梅瓶、盘口折肩瓶、小口细戏瓶、敞口鹅颈瓶等。以手拉坯工艺为主,模制的较少,有圈足、假圈足、平底三种。圈足和假圈足绝大多数底面无釉,垫饼支烧;平底皆满釉,五支钉支烧,器表有纹饰的较少,常见的有缠枝莲花、牡丹、龙纹图案等。有刻花、划花和模印三种装饰手法。www.findart.com.cn

  盆器形较小,与民用青瓷盆有所不同。常见的为板沿假圈足、瓜棱腹平底、唇口直圈足、窄板沿裹足、椭圆形四足和敞口假圈足等。如标本F1K3:2。前四种以模制为主,后两种手制。除唇口直圈足垫饼支烧和椭圆形水仙盆是六支烧外,其余皆五支钉支烧。有纹饰的仅见于敞口假圈足盆,如标本Y14:16,青绿釉刻花鹿纹盆,这类盆出现在早期地层和窑炉内,当是天青釉汝瓷创烧阶段的作品

  盏有手制和模制两种。手制与汝民窑豆青釉盏接近,不同的是制作工艺讲究,有垫烧,也有满釉三支钉在圈足面上。这类盏较少,我们视为天青釉汝瓷的早期作品。另一类盏模制,与碗的形制接近,又分为假圈足、圈足两种,有支钉痕三个,常见于圈足面上,底面上的极少,无支钉者垫烧。www.findart.com.cn

  盏托有三种形式。一种盘心凸起,盘下高圈足,有纹饰的见于器腹四周,以垫饼支烧为主,满釉者五支钉在圈足面上;另一种花式盘,盘心凸起且与圈足相通,有支烧,也有垫烧;第三种制作工艺简单,作平底盘状,盘心凸起一圆环,皆满釉五支钉支烧。

  炉制作工艺复杂,由四部分组成,上承了口镂孔盖,炉身莲花形,高柄,莲叶状底座,由模制、手制结合而成,如标本C2:211。

  器盖形制较多。标本T28③:37覆烧,以素面为主,不见有支烧,大型盒盖顶面常见有龙纹图案。(图三,2)

  2. 模具多为轮制。无纹饰的以内模为主。有纹饰的刻制,对合而成,皆为外模。常见的内模有碗、圈足盘、平底盘、碟、盏、圈足洗、深腹平底洗等。外模有莲花炉(T36③:102)(图五,1)、龙体、鸟体、莲花深腹碗等。

  3. 窑具以漏斗形为主,筒式次之,深筒式常见底心一透孔。就匣钵外形看,似乎与汝民窑匣钵没有明显区别,不同的是:Y14内出土的匣钵表面不涂抹耐火泥的占98%,这类匣钵呈褐红色,个别匣钵上粘结有豆青釉瓷片。另一类匣钵占2%,外壁涂抹一层耐火泥,匣钵整体呈灰色。Y3火膛内出土匣钵较多,灰色匣钵占50%以上。T28第③层出土匣钵最多,不见有褐红色匣钵,并且90%以上匣钵外壁涂抹一层耐火泥。www.findart.com.cn

  垫饼分为两种形式。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种是饼面上有支钉,另一种饼面上无支钉。有支钉为支烧,无支钉为垫烧。在T36第⑤层和Y14等窑炉内发现不少较厚的垫饼,饼面皆有五个支钉痕,这类垫饼烧制的火候都不高。我们将这部分支烧垫饼归天青釉汝瓷的创烧阶段。薄质垫饼工艺精、火候高、质硬、饼面五个或三个支钉一般不会脱落。凡此类垫饼都出现于第④层以后地层或晚期窑炉内。

  垫圈同样也分为带支钉和不带支钉两种。带支钉垫圈工艺讲究,有直接在圈面上手捏间距相等五个或三个支钉,也有支钉是另外加上的,不带支钉者则会用泥条盘成,制作简单粗糙。还有一种椭圆形垫圈,发现极少,圈面上仅残存一个支钉,就形制而言,应是烧制椭圆形水仙盆的专用垫圈。www.findart.com.cn

  试烧插饼耐火泥制成,常见于晚期地层,多见于发掘区西北角H7、H9和H10内。有方形、圆形和椭圆形三种,饼面插槽一般在10个左右。标本T33①:1,为长方形,有11个插槽。(图五,2)

  三、综述

  这次发掘所揭示的窑炉、作坊、澄泥池等遗迹,尽管有的因相互打破关系保存状况较差,平面布局仍然清晰有序,窑炉结构与民间青瓷窑炉有一定区别,出土的大量匣钵、垫饼、垫圈等窑具也都别于民窑。同时,还出土较多用以测试窑炉温度的试烧插片(火照)和试烧插饼,弥补了长期以来研究汝官瓷器不见窑址与窑址相关实物的缺憾。

  大量天青釉汝瓷的出土,丰富了人们对汝窑产品的认识。汝窑由于为宫廷烧制御用瓷的时间较短,工艺要求高,成品率低,故传世汝瓷不多。据统计,全世界目前现存汝窑传世品仅七十余件,主要藏在中国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以及英国、美国、日本等地,其中绝大多数器形与这次发掘所获得器物完全一致。清应清凉寺天青釉汝窑址烧造区、作坊区的发现和发掘,为全面揭示天青釉汝瓷的窑炉结构、烧造工艺、窑址的性质、年代等相关奥秘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同时,也为传世品汝窑瓷器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关于天青釉汝瓷的烧造年代,文献未明确记载。陈万里先生根据南宋人徐兢《奉使高丽图经》中"汝州新窑器"一语和该书成于宣和五年这两个线索,推断汝窑烧制宫廷用瓷的时间在宋哲宗元祜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20年间。这次发掘在T36第④和Y3窑前工作面上分别出土1枚宋神宗时期"元丰通宝"钱币。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第⑤层内出土1件较完整满釉支烧青绿釉镂孔盆,与Y14内出土的几件满釉支烧青绿釉镂孔盆,与Y14内出土的几件满釉盆形器工艺、釉色和纹饰完全一致。其中有1件满釉五支钉盆底同匣钵烧结在一起,证实了T36第⑤层出土的1件满釉支烧镂孔盆底五支钉痕相符的垫饼。因此,我们认为天青釉汝瓷创烧时间当在宋哲宗元祜元年之前。根据Y2和Y5火膛内出土的大量成色非常好的和有别于汝民窑青瓷新器类,结合匣钵、垫饼等窑具在第二组窑炉中发展变化,表明第二组窑炉延续时间较长。第一组窑炉与F1、陶瓮组合布局清晰有序,没有相互打破关系,视为同一时期的综合性配置设施。在F1釉料堆积的最下层清理出1枚宋哲宗时期"元符通宝"钱币,为第一组窑炉时代提供了重要依据。www.findart.com.cn

  总之,我们认为清凉寺窑址天青釉汝瓷烧造区的创烧年代,始于宋神宗后期,盛于宋哲宗时期,大约停烧于宋徽宗初期,其性质是官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汝窑研究】郭木森:御用汝瓷的烧造工艺
区别于故宫馆藏传世汝窑的清凉寺出土汝窑器 2
宋汝窑天青釉圆洗
宋代汝窑天青釉成因浅析
秦大树:汝窑的考古资料释读及生产体制探讨
纵有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五大名窑之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