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交谊典 第一百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交谊典

 第一百十六卷目录

 恩雠部汇考
  周礼〈地官调人 秋官朝士〉
 恩雠部总论
  春秋四传〈桓公十八年 庄公四年 九年 十二年 定公四年〉
  礼记〈曲礼 檀弓 表记〉
  大戴礼〈曾子制言〉
  刘向说苑〈复恩〉
  荀悦申鉴〈时事〉
  册府元龟〈报恩〉
  司马光迂书〈论负恩 和难〉
  大学衍义补〈明复雠之义〉

交谊典第一百十六卷

恩雠部汇考

《周礼》《地官》
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
〈注〉难相与为仇雠谐犹,调也〈订义〉项氏曰,凡民之难常起于有己有物己,与物偶不能无爱恶爱,恶相攻则忮心生故有,以一日之忿而为终身,之仇雠眦睚必报虽死无,恨此其为难岂胜言,哉先王于是命,调人谐和之,

凡过而杀伤人者,以民成之。
〈订义〉郑锷曰过误,杀伤在此无可雠,之理在彼有必雠之义,调人合乡里之民立为證,佐共明其非本意以,平其怨怒之心亦省刑,罚之一端 郑景望

曰故杀故伤断以正刑无,所复议过非本意,而报
以正刑圣人所,不忍周家之法五刑,之疑虽大辟皆有赦,有罚司刑者原刑定法,则如此

鸟兽亦如之。
〈注〉过失杀伤人之畜产者

凡和难,父之雠,辟诸海外,兄弟之雠,辟诸千里之外,从父兄弟之雠,不同国,君之雠视父,师长之雠视兄弟,主友之雠视从父兄弟,弗辟,则与之瑞节而以执之。
〈注〉主大夫君也〈订义〉史氏曰,凡怨雠蓄积于心,不见则已见则不可已,故和之之法亦,在于弗使之见此谓之辟。

凡杀人有反杀者,使邦国交雠之。
〈疏〉既杀一人其有子弟复,杀之恐后与,己为敌而害己故郑云欲除害弱敌,其杀人者或,逃向邻国所之之国得则,雠之故曰邦国交雠之也。

凡杀人而义者,不同国,令勿雠,雠之则死。
〈订义〉刘氏曰杀人而合于义为隐谋祸,恶之未发而能先事杀之朝,士曰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是,也迁其子孙使居异,国 项氏曰杀人而,义则彼必不义也然犹使,之不同国先王不忍使,人臣子与杀其君父者同,处然既义而不同,国则不可雠矣雠之,必死以伸义也。

凡有斗怒者成之,不可成者则书之,先动者诛之。
〈订义〉史氏曰斗,怒平之则不至于,争不受平者为籍以纪使其不可,以再犯先动者诛则虽,有怒者不敢先发以丽,于罪此皆息怨息讼之要术也。

《秋官》朝士

凡报仇雠者,书于士,杀之无罪。〈注〉谓同国不相辟者将报之,必先言于士〈疏〉,士即朝士也〈订义〉郑锷曰,报雠者必告,于士已书于士而士得之则,以刑而论其罪已书于,士而士不得其人苟,是人后自得而杀,之则无罪谓已,告于公故也许之以,报仇雠所以伸人之,私恩必使先告于公,然后得以行其事所以,杜人之专杀也既,书于士矣及其既,报则不论以罪盖非,私杀也。

恩雠部总论

《春秋四传》

《桓公十八年》

《春秋》: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
《公羊传》:贼未讨,何以书葬,雠在外也。雠在外,则何以书葬,君子辞也。
〈注〉时齐强鲁弱不可立得报,故君子量力且假使书葬于可复雠而不复乃责之讳与齐狩是也。

《谷梁传》:葬我君,接上下也。君弑,贼不讨不书葬,此其言葬,何也。不责踰国而讨于是也。
《胡传》:桓公之雠在齐则外也隐,公之雠在鲁则内也在外者不责其踰国固有任之者矣在内者,讨于是此春秋之法也故十八年书王而,桓公书葬惟可与权者其知之

《庄公四年》

《春秋》:纪侯大去其国。
《公羊传》:大去者何,灭也。孰灭之,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为襄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襄公,复仇也。何仇尔,远祖也。哀公亨乎周。
〈注〉亨煮而杀之

纪侯谮之,以襄公之为于此焉者,事祖祢之心尽矣。尽者何襄公将复雠乎纪,卜之,曰:师丧分焉。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犹可以复雠乎,虽百世可也。家亦可乎,曰:不可,国何以可,国君一体也。先君之耻,犹今君之耻也。今君之耻,犹先君之耻也。国君何以为一体,国君以国为体,诸侯世,故国君为一体也。今纪无罪,此非怒与,曰:非也。古者有明天子,则纪侯必诛,必无纪者,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无明天子也。古者诸侯必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然则齐纪无说焉。不可以并立乎天下。
〈注〉无悦无悦怿也

故将去纪侯者,不得不去纪也。有明天子,则襄公得为若行乎,曰:不得也。不得,则襄公曷为为之,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缘恩心者可也。
〈注〉疾痛也

《春秋》:冬,公及齐人狩于禚。〈公谷作郜〉
《公羊传》:公曷为与微者狩,齐侯也。齐侯则其称人何,讳与雠者之狩也。前此者有事矣。后此者有事矣。则曷为独于此焉讥,于雠者,将壹讥而已,故择其重者而讥焉。莫重乎其与雠狩也。于雠者则曷为将壹讥而已,雠者无时,焉可与通,通则为大讥,不可胜讥,故将壹讥而已,其馀从同同。
《谷梁传》:齐人者,齐侯也。其曰人,何也。卑公之敌,所以卑公也。何为卑公也。不复雠,而怨不释,刺释怨也。《胡传》:父母之雠不共戴天今庄公与,齐侯不与共戴天则无时焉可通也而,与之狩是忘亲释怨非,人子矣夫狩一为乾豆其事上,主乎宗庙以为有人,心者宜于此焉变矣故齐侯称,人而鲁公书及以著其罪。

《九年》

《春秋》: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
《公羊传》:内不言败,此其言败何,伐败也。曷为伐败,复雠也。
〈注〉复雠以死败为荣故录之高齐襄贤仇牧是也

此复雠乎大国,曷为使微者,公也。公则曷为不言公,不与公复雠也。曷为不与公复雠,复雠者在下也。
〈注〉时实不能为纳子纠伐,齐诸大夫以为不如以复雠伐之于,是以复雠伐之非诚,心至意故不与也。
《十三年》
《春秋》:冬,公会齐侯盟于柯。
《胡传》:始及齐平也世雠而,平可乎于传有之敌,惠敌怨不在后嗣鲁于襄公,有不共戴天之雠,当其身则释怨不复而主王姬狩,于禚会伐卫同围郕,纳子纠故圣人详加讥贬以著,其忘亲之罪今易世矣而桓,公始合诸侯安中国尊,天王乃欲修怨怒邻,而危其宗社可谓孝乎故长,勺之役专以责鲁而柯,之盟公与齐侯皆书其爵则以释,怨而平可也或称齐襄,公复九世之雠而春秋贤,之信乎以仲尼所书柯之,盟其辞无贬则复九世之,雠而春秋贤之者妄,矣其诸传者借襄公事以深,罪鲁庄当其身而释怨耶。
〈大全〉朱子曰凡事贵谋,始庄公亲见襄公杀其父既,不能复雠反与之燕,会又为之主婚岂特不能复。而已既亲见雠人,如此到桓公时又是隔,一重了如何更责他,不报 汪氏曰公羊称,齐襄复九世雠则失,之过庄公当其身释怨,不反则失之不及。

《定公四年》

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楚师败绩。
《公羊传》:吴何以称子,夷狄也而忧中国,其忧中国奈何,伍子胥父诛乎楚,挟弓而去楚,以干阖庐,阖庐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兴师而复雠于楚,伍子胥复曰:诸侯不为匹夫兴师,且臣闻之,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雠,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乎楚,有美裘焉。囊瓦求之,昭公不与,为是拘昭公于南郢,数年,然后归之,于其归焉。用事乎河。曰:天下诸侯苟有能伐楚者,寡人请为之前列,楚人闻之,怒,为是兴师,使囊瓦将而伐蔡,蔡请救于吴,伍子胥复曰:蔡非有罪也。楚人为无道,君如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时可矣,于是兴师而救蔡。曰:事君犹事父也。此其为可以复雠奈何。曰:父不受诛,子复雠可也。父受诛,子复雠,推刃之道也。复雠不除害,朋友相卫,而不相迿,古之道也。

《礼记》《曲礼》

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
〈陈注〉不反兵谓常以杀之之兵,器自随也吕氏,曰杀人者死古今之达刑也,杀之而义则无,罪故令勿雠调人之职,是也杀而不义则杀者当,死宜告于有司而杀之士,师之职是也二者皆,无事乎复雠也然复,雠之文杂见于经传考其,所以必其,人势盛缓则不能执故遇,则杀之不暇,告有司,也父者子之天不能复父,雠仰无以视乎皇天矣,报之之意誓不与雠俱,生此所以弗共戴天,也〈大全〉马氏曰,先王以恩论情以情,合义其恩大者其情,厚其情厚者其义隆是,故父也兄弟也交游也,其为雠则一而所以报之者,不同或弗共戴天将死,之而耻与之俱生也或不反,兵将执杀之而为之,从也或不同国将远之而,恶其比也呜呼圣人不,能使之世无雠亦不能使,之释雠而不报惟称,其情义而已若夫公羊论,九世之雠则礼失,于太过而所报非所敌矣汉之时孝子见雠,而不敢复则,法失于太严而孝悌之情无所伸非,曲礼之道也顾氏曰二礼载复雠事向,颇疑之治平盛世井井有纲纪安有私,相报雠之事然天下事亦不可知四海至,广事变万端岂可以一律论成,周所以存此一条亦是沿人之情如父,母出于道而忽被强寇劫盗杀害其子岂容但己在旁,必力斗与之俱死不在旁必寻探,杀之而后已此乃人子之,至痛追思殆不欲生纵彼在穷荒,绝域亦必欲寻杀,之以雪父母之冤故不与共戴,天也不共戴天者不使,之偷生俾与我共戴天也然又看轻重,如何雠亦非一端如父母因事被,人挤陷为人子者亦当平,心自反不可专以报复为事,或被人挟王命以,矫杀虽人子之至恨然城狐社,鼠不可动摇又当为之,饮恨而不容以必报为,心也凡此之类皆宜,随事斟酌傥不顾事之曲直势之可,否各挟复雠之议以相搆害则是刑戮之民大乱之道也。

《檀弓》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曰: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仕弗与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曰:请问居从父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为魁,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

《表记》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太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大戴礼》《曾子制言》

父母之雠,不与同生;兄弟之雠,不与聚国,朋友之雠,不与聚乡,族人之雠,不与聚邻。

《刘向·说苑》《复恩》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故易曰: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君臣相与以市道接,君悬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逮臣有不测之功,则主加之以重赏,如主有超异之恩,则臣必死以复之。孔子曰:北方有兽,其名曰蟨,前足鼠,后足兔,是兽也,甚矣其爱蛩蛩巨虚也,食得甘草,必齧以遗蛩蛩巨虚,蛩蛩巨虚见人将来,必负蟨以走,蟨非性之爱蛩蛩巨虚也,为其假足之故也,二兽者亦非性之爱蟨也,为其得甘草而遗之故也。夫禽兽昆虫犹知比假而相有报也,况于士君子之欲兴名利于天下者乎。夫臣不复君之恩而苟营其私门,祸之原也;君不能报臣之功而惮刑赏者,亦乱之基也。夫祸乱之原基,由不报恩生矣。

《荀悦·申鉴》《时事》

或问复雠古义也。曰:纵复雠可乎。曰:不可。曰:然则如之何。曰:有纵有禁,有生有杀,制之以义,断之以法,是谓义法并立。曰:何谓也。曰:依古复雠之科,使父雠避诸异州千里。兄弟之雠,避诸异郡五百里。从父从兄弟之雠,避诸异县百里。弗避而报者无罪,避而报之杀,犯王禁者罪也。复雠者义也,以义报罪,从王制,顺也。犯制,逆也。以逆顺生杀之,凡以公命行止者,不为弗避。

《册府元龟》《报恩》

仲尼有言曰,以德报德盖人之生也禀五,行之秀首万物之灵居不违仁动,必率道至若受施,而不背求旧而不遗金石其心,风雨无变乃行之常,也安可造次而忘之哉乃,有感宽宥之惠则,争其死所蒙推荐之私则让,彼封爵或施之甚薄而报之,甚厚或拔于困辱而事于荣达以至,尊其亲恤其子,制之服纪营乎坟墓以答平生,之遇以伸慷慨之,节诗不云乎无德不报其斯之谓欤。

《司马光·迂书》《论负恩》


迂叟曰受人恩而不忍负者其为子必孝为臣必忠叶时礼经会元

《和难》

复雠之说汉唐儒者多驳之至伊,洛门人亦惑之五峰胡氏,三山林氏则疑之尤甚然,皆以复雠为言不知周人设,官谓之和难难者犹灾,眚之谓也民有眚灾过尔,故从而谐和之以调人,一职而继于司,谏司牧之后正以消,弭其雠忿之风而养成,其浑厚之俗也今以其,职考之曰凡过而杀伤,人者以民成之鸟兽亦如,之谓之过者是以过误,杀伤此在秋官司刺有,过失之人皆在所宥也先,王重民物之命固不忍见其杀伤然亦悯其过,误之至此故有调人以,百姓成之平亭其怨而,和解之成以百姓众劝,之而可已也不然则听民之相,杀相复岂先王之所乐,闻欤又曰凡有斗怒者成之,不可成者则书之先,动者诛之曰怒者是其忿怒,相斗此在地官司暴,有斗嚣之人皆在所禁也先王,劝乡闾之义必使之相,亲相爱岂能容其忿斗之至此,故有调人为两成之不从,者书之先动者诛之先动,而诛则民畏之而不,敢争也不然则听民之相忿,相斗岂先王之所能容忍,欤然斗忿者难之细也成之,可也君父兄弟师长主,友被人误杀伤者成之而使,勿复得无伤臣子僚友,之义乎是故调人又有和难,之说而使之相辟君,父之雠则辟于海外以其有,不共戴天之怨也兄,弟师友之雠则辟之千里之外以其有不,反兵之怨也从父,兄弟主友之雠则辟之不,同国以其有不可,同国之嫌也或曰亲之雠辟海外,则可也君友被,杀亦可辟乎君盖谓凡为君长者,如春秋之出奔可也若天,王之雠则乱臣贼子无可辟之,地矣或又曰君父,兄弟有雠可也师长主友亦有,雠乎盖师以贤得民长以,贵得民主以利得民友以任得民此,九两之所联缀,者为僚友者岂可忘报乎凡此皆因,过误而致杀伤,者在唐虞则有宥过无大眚,灾肆赦之例在成周,则有眚灾极辜时不可杀之例虽,曰赦之圣人恐,伤其臣子僚友之义必使之辟而后,可以无雠辟诸海,外犹迸诸四裔也辟之千里与,不同国犹迸诸远方,也赵商问郑康成曰春秋之义,子不复雠非子臣不,复雠非臣此何为而然郑氏曰,雠在九裔之东八蛮,之南六戎之西五狄之北虽有,至孝之心能往讨,否乎此说是也如何而不肯辟,则是不从王命也故与,之以典瑞谷圭和难之瑞节,而使得以自执之故,朝士曰凡报
雠,者书于士杀之无罪是也,若夫凡杀人者不书,于士而自反杀之彼固有,杀人之罪此亦有专杀之非故,又使邦国交雠之是皆,不容于其国而使之交相辟也然或者有,非过误杀人以其人之,有罪恶而杀之合义者如朝士所,谓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之类是也,彼被杀者岂无子孙有,报复之心然其罪在可杀虽不,告官而杀之而其义则,非可雠也故惟辟之不同,国尔使之不得以为,雠雠之则死是不容,其子孙之得相复也群考,其官无非讲解其难而开道,其和使之不得胥戕胥,虐其调服人心涵养风俗亦厚矣,故调人曰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官名曰调民难曰,谐其意明甚儒者尚何疑,乎或者则曰如周礼之说此皆,无雠可复矣而记,礼者胡为而有居父母之雠,弗与共天下居昆弟,之雠弗与同国居从父母兄弟,之雠主人,,能则执兵以陪其后又胡为,而,有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弗反兵交友之雠不,同国曰记礼之,言,子孙复雠之心也周礼之言国家和难,之法也为人,子孙诚不可忘复雠,之义而先王立,法终,不忍开怨斗,之门和而辟之则复雠之怨可以释,不辟而执之则复雠,之义可以伸先王亦何尝尽禁孝子顺孙之复雠哉不,然鲁庄不能报齐之雠春秋何以深咎之也。

《大学衍义补》《明复雠之义》

《周礼》: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凡过而杀伤人者,以民成之,鸟兽亦如之。凡和难,父之雠,辟诸海外,兄弟之雠,辟诸千里之外,从父兄弟之雠,不同国,君之雠视父,师长之雠视兄弟,主友之雠视从父兄弟,弗辟,则与之瑞节而以执之。凡杀人有反杀者,使邦国交雠之。凡杀人而义者,不同国,令勿雠,雠之则死。凡有斗怒者成之,不可成者则书之,先动者诛之,
吴澄曰为,亲复雠者人之私情蔽囚,致刑者,君之公法使天下无公法则已如,有公法则私,情不可得而行矣夫司徒掌,教教民以六德之和,又教之以六行之睦唯欲,斯民之和协也如其不,从教则不睦之,刑从而加焉在所不赦也而其官属,乃掌万民之难使之相,避是使天下之人得以肆其私,情而人君之公法不复,可行于世与大司徒之教相反如必曰从人之私情则,父之雠不与共戴天辟诸海外亦未为得盍,亦使之弗共戴,天而后可也又曰凡杀人有反,杀者使邦国交雠,之凡杀人而义者不同国勿令雠雠,之则死果如是殆,将使天下以力相陵交相屠戮往来报复,无有已时圣王令典决不若此之缪。
臣按调人之和难盖谓过,而杀伤人者也如,律文所谓误杀戏杀过失杀之,类以其本无意而杀,人而或致其人于死事虽可,恶而情则可矜然,死者不可复生孝子弟弟忠臣,义士其于父兄师主之死不以其天年彼虽无故,杀之心而其父兄,师主实因之而死其心有不能忘者,然其人或在十议之辟及有益于斯世原其所犯罪不,至死是以先王立调人之官以和其难凡过,而杀伤人者以民成之郑氏谓过无本意也成平也,以乡里之民共和之盖以谓报雠天下之公义宥过圣,人之微权若施之以法则伤孝子之心姑,避之于他少舒报者之愤先王,治世不专以法法之中有,情不专以仁仁之中有义如此夫我圣祖作,为教民榜文颁示闾里,有曰民间除犯十恶及强盗杀人,外其有犯奸盗诈伪人命本乡本里,内自能含忍省事不愿告官系累受苦被,告伏罪亦免致身遭刑祸,止于老人处决断者听呜呼圣祖之,意其与周礼调人凡过而杀伤人,者以民成之者,不约而同也

朝士,凡报仇雠者,书于士,杀之无罪。
臣按所谓士者非,谓朝士也凡书于乡士县士方士皆是也既书于士而上于朝,士而掌之

《曲礼》曰: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
吕大钧曰杀人,者死古今之达刑也,杀之而义则无罪故令勿雠调人之职是也杀而不,义则杀者当死宜告于有司杀,之士师之职是,也二者皆无事乎复雠也然复雠之文,杂见于经传考其所以必其人势盛缓则不,能执故遇则杀之,不暇告有司也父者子之天不能复,父雠仰无以视乎皇天矣报之之意誓不,与雠俱生此所以弗共戴天,也马晞孟曰先王以恩论,情以情合义其恩,大者其情厚其情厚者其义隆,是故父也兄弟也交游也其为雠则一而所以报之者不同或弗共戴天将死之而耻与之俱生也或不反,兵将执杀之而为之备也或不同国将远,之而恶其比也,呜呼圣人不能使世之无雠,亦不能使之释雠而不,报唯称其情义而已矣若夫公羊,论九世之雠则失,于太过而所报非所敌矣汉之时,孝子见雠而不敢复,则失于太严而孝弟之情无所伸矣。
游桂曰圣人之治天下于暴乱之人以公,法治之苟制之于公法而不足则由于私,义而,制之是以暴乱者无所逃,罪而人安其生夫所,谓雠皆王诛所不及公法有时而失之者圣,人因礼而为之法曰某雠也是其子与弗共戴天,者也某雠也是其兄弟所必报而不反,兵者也某雠也是其,交游之所不同国者也三雠皆以杀人而言,人之子弟交游皆得报而杀之弗共戴天,则世之暴者不敢害人之父母矣不反兵则,世之暴者不敢害人之兄弟矣不同国则世,之暴者不敢害人之,交游矣自秦以来私雠皆不许报复,下之私相残死而无告者不知其几何子,报雠而以其狱上,者有司常不知所以处之至唐而陈子,昂韩愈柳宗元之议起陈,之议报父雠者诛之,而旌其闾柳固已辟之虽辟之,而初无一定之论韩,之言曰子报父母雠以其狱上尚书省使百官集议闻奏此,说粗为得之然亦不能明先王之,故复雠之事苟欲从,古则其所以为天下之道举,必如三代而后可三,代之时皇极立而公法行治不,一出于法而私义得,以参乎其间今欲依古,许人复雠则为有司,者道法交有所不备不许,复雠则伤孝子顺弟贤人义,士之心顾元常曰治平盛,世井井有纲纪安,有私相报雠之事然事变万,端岂可以一律论如父,母出于道忽被彊寇劫盗,杀害其子岂容但已,在旁必力斗与之俱死不在旁必寻,探杀之而后已,此乃人子之至痛追思殆不欲,生纵彼在穷荒绝,域亦必
欲寻杀之以雪父,母之冤故不与共戴,天也然雠亦非一端又看轻重,如何如父母因事被,人挤陷为人子者亦当平,心自反不可专以报,复为心或被人挟王命以矫,杀虽人子之,至恨然城狐社鼠不可摇动又当,为之饮恨而不容以,必报为心也凡此之类皆宜随时斟,酌傥不顾事之,曲直势之可否各挟复雠,之义以相搆害则是,刑戮之民大乱之道也。

《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雠可也。父受诛,子复雠,推刃之道也。复雠不除害。
何休曰不受诛罪不当诛也若父,受诛子复雠则复讨其子一往一来,曰推刃取仇身而已不,得兼雠其子复,将恐害己而杀之。
臣按公羊因论伍子,胥报雠而言此,盖谓列国争杀报复之事非王,法也人君诛其臣民无,报复之理若有司服法以致人,于死则当赴愬于君以正其罪亦不当私自报之。

元宗开元二十九年巂州,都督张审素人有,告其罪者诏监察御史杨汪按之,告者复告审素与,总管董元礼谋反元礼以兵围汪胁,使雪审素罪既而吏,共斩元礼汪得出遂当审素实,反斩之没其家,时审素子瑝琇俱幼坐流岭,表寻逃归手杀汪于都城,系表于斧言父冤状为有司所得中书令张,九龄等皆称其孝烈宜贷死裴耀卿,李林甫等陈不可,帝亦谓九龄曰孝子之情义不,顾死然杀人而赦之,此涂不可启也乃下敕曰国家设法期于止杀,各伸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人展转相雠何有限,极咎由作士法在必行曾参杀人,亦不可恕宜付河南,府杖杀士民皆怜之。
胡寅曰复雠因人之至情,以立臣子之大义,也雠而不复则人道灭,绝天理沦亡故曰父,之雠不与共戴天君之雠视父张审,素未尝反为人妄,告杨汪受命往按遂以,反闻审素坐斩此汪之罪也瑝。与琇忿其父死之冤亡命,报之其失在不讼于司寇其志亦可矜矣张九,龄欲宥之岂非为,此乎而裴李降敕之言何其戾哉设法之,意固欲止杀然子志不伸岂所以,为教且曰曾参杀人亦不,可恕是有见于杀人者死而无,见于复雠之义也,杨汪非理杀张审素而瑝琇,杀汪事适,均,等但以非司寇而擅杀当之仍矜其志则免,死而流放之可耳若直杀之是杨氏以一人而当张氏,三人之命不亦颇乎。
臣按复雠之义乃生民秉,彝之道天地自,然之理事虽若变然变而不失正斯为,常矣以五行之理论之如金生水金为火所剋,水必报之,水生木水为土所剋木必报之木火土三,行皆然人禀五,行以有生有以生之必有以报之人知,所生者必报其所由生是以相保爱相护卫不敢,相戕杀非但畏公法亦畏私义非但,念天理亦念人情此人,所以与人相安相忘而得以,遂其有生之乐,也然人世有无穷之变王法有不到,之处天理有未定,之时或相杀焉杀之不以,其罪泯之不存其迹,急之不容其缓是故所杀之人,其父也其子曰父生我者也而人,杀之是无我也,我何以生为必,杀之以报我所生所杀之人,其兄若弟也其,兄若弟曰兄若弟我同生者,也而人杀之是蔑,我也必,杀之以报我同生我不,报之人设杀,我而我兄若弟不,为报吾谓之何所杀,之人其交好游从,也其交好游从者曰若与我,交好游从彼非,不知也而杀之是,藐我也必杀之以报,我所知我不报,之人设杀我而我交好游从,不为报吾谓之何天下,之人凡有生者皆相为,死则彼不逞之徒不仁,之辈不敢起杀人,之念盖虑其人之有子,若孙有,兄若弟若交好若游从将,必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赴愬于有司声冤于,鼓石也然而王法虽公刑官,虽明苟无愬告者则其冤,又不能以上达此圣人,制其法于礼使凡为人,子为人兄若弟有父母兄弟之,雠则必赴愬于官不幸而无子孙兄,弟则其所交,游者虽非血属亦得以为之伸理,焉苟愬于公而公,不为之报或其势远而力弱,事急而情切一,时不能达诸公奋其义而报之则,亦公义之所许也,礼所谓不共戴天不反兵不,同国盖谓为人子为,人兄若弟为人交游恒各以是,存诸心必报吾父,必报吾兄若弟必报吾交游不,然吾不与杀吾父,者同戴此天杀吾兄弟者吾,遇之必不反兵杀吾,交游者吾与之必不同居,此国甚言必杀之以,报所雠不但已也解礼者乃专,以为私报所雠狭,矣盖礼,兼公私言也不能报以公必报以,私断断乎其必然此先王立礼之,意也三代之时皇极,建而公道明非士师无,擅杀之吏非天命,无枉死之人非独,无不报之雠而亦无雠可报也,然先王以好生为德
恒恐一人之不得其生,而或有以戕其,生者故既本天地相,生之理制刑罚之常,以弼教又因五行,相克之理明报复,之理以垂训使,人人知杀人之亲交,者必死杀己之亲交者,必报而皆不,敢相戕害以丧其生相容,忍以忘其死此,古昔盛时所以人无冤声,天无盩气而世无祸乱,之作也自秦汉以来此义,不明一切以法律持世,唯知上之有法而不知,下之有义所谓复雠,之义世不复讲至于,有唐陈子昂韩愈,柳宗元始,因适有报复父雠者而各有所见,要之皆是也而未尽焉谨,按周官朝士凡报,仇雠者书于士杀之无罪,所谓报仇雠者非谓为人,子若弟者亲手剚刃于,所雠之人凡具其不当死,之故与所杀之由,达于官者皆是欲报其仇雠也既书,其情犯而告于官而,其所仇者或隐蔽或逋逃,或负固而报雠之人,能肆杀之以报其所亲之雠则,无罪焉盖人君立法,将以生人无罪者固不许人,之枉杀有罪者亦,不容人之擅杀所以明天讨而安人,生也苟杀人者人,亦杀以报之曰吾报吾所亲,交之雠也不分其理之,可否事之故误互相报复无,有已时又乌用国法为哉,孟子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人明不为士,师则不可以杀,人也朝廷,当明为之法曰凡,有父兄亲属为人所杀者除误,杀戏杀过失杀,外若以故及非,理致死者亲属邻,保即为之护,持其子若孙及凡应报复之人赴官告愬如,无亲属其邻里交游皆许之府县有碍赴藩臬藩臬有碍赴,阙庭径赴者不在越诉之限若官司徇私畏势迁,延岁月不拘系其,人而为之伸理,其报复之人奋气,报杀所雠者,所在即以上闻持敕理官鞫审若,其被杀者委有冤。状而所司不拘其,人不具其狱,即根究经由,官司坐以赃罪除名而报雠者,不与焉若所司方,行拘逮而或有他故以致迁延即坐杀者,以擅杀,有罪者之罪而不致死焉若不,告官不出是日,而报杀者官司鞫审杀当其罪者,不坐若出,是日之外,不告官而擅杀者即,坐其亲属邻保以,知情故纵之罪而其报复之人,所杀之雠果系可,杀则谳以,情有可矜坐其,罪而免其死若官吏假王,法以制人于死律有常条不许私,自报雠必须明白,赴愬若屡愬不伸而,杀之者则以上闻委,任大臣鞫审如果被杀者有冤而所司,不为伸理则免报雠,者死而流放之如胡氏之,所以处张瑝者而重坐,经由官司之罪若被杀之人,不能无罪但不至于,死则又在随事情而权其,轻重焉如此则于,经于律两无违悖人知雠之,必报而不敢相杀害,以全其生知法之有禁而不敢,辄专杀以犯于法则,天下无难处之事国家无,难断之狱人世无不报,之雠地下无枉死之鬼矣。

宋高宗绍兴末盗发,王公衮母冢有司释,之公衮手杀盗事闻兄佐为吏部员外郎乞,纳官以赎公衮之罪诏令给舍议杨桩等谓发冢,开棺者事当缓公衮始获盗不敢杀而,归之官狱成而吏,出之使扬,扬出入闾巷与齐民齿则地,下之辱沈痛,郁结终莫之伸为人子者尚当自比于,人公衮杀掘冢法应,死之人为无罪纳官赎罪之,请当不许故,纵失刑有司之罪宜,如律上是之诏公,衮降一官依旧,供职绍兴,府当职官皆抵罪。
臣按戕,人之尸,与其身虽有死,生之异孝子爱,亲之心则不以死生而,异也王公衮诉,发冢之盗于官官不为之理而,杀之盖所杀者发,冢应死之盗所,报者不共戴天,之雠朝廷坐有司之罪是,也而降公衮一官岂所以为训乎夫公,衮不闻之官而擅杀之罪之可也今既闻之官而,官出之则故纵,失刑罪有所归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明集禮》卷二十九之鄉飲酒禮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十六)(政论)(韩愈、柳宗元)
《国语》卷四·鲁语上
管子(繁)君臣上第三十
《读通鉴论》 卷四 宣帝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卷二百四十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