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辜鸿铭讲论语 第十章

第十章 1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辜讲

孔子的一生中,在家的时候均显得特谦恭而腼腆,似乎根本不是什么能言善辩之人。然而在社会上,在官场及朝堂上,孔子言谈总是显得从容不迫,且经过深思熟虑。

第十章 2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辜讲

在官场上,孔子同低级官员聊天的时候,显得坦诚直率;而同高级官员谈话的时候,显得胸有成竹;同国君在一起的时候,孔子显得谦恭而敬畏,却沉着镇静。

第十章 3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躞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檐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辜讲

当国君派遣孔子去接待外宾时,孔子会小心翼翼地站起,必敬必恭地接受命令,然后会向左右两侧的官员躬身行礼,并将官服整理平整。他会加快步伐走出却不显得慌慌张张,而是镇定自若,落落大方。当外宾走后,孔子会回到自己的位置,简单地宣布:“客人走了。”

第十章 5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辜讲

当他(孔子)不得不拿着国君的权杖时,他会弯下腰就好像那权杖显得非常沉重。权杖的位置不会高于额头,也不会低于胸部,满脸小心敬畏,步伐缓慢而整齐。

在受到派遣,出使其他国家,在公开的接待场合,他表现得特别高贵典雅。而在这些场合的私下会面中,他显得和蔼可亲而且持之有度。

第十章 6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络,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亵裘长;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辜讲

孔子认为以下细节是作为绅士在穿着上必须注意的地方:

绅士绝对不允许穿着的服装任何部分看到深红色或者猩红色。即使是贴身的内衣,也会避免任何红色或发红的颜色。

夏天如果穿着单薄的纱衣或者粗布衣服,总是下面贴身套件小衣。冬天一袭黑衣配羊羔皮,或浅色衣服配鹿皮,或黄色衣服配狐皮;毛皮内衣一般做的比较长,右边袖子稍稍短点。

一般总是有晚装替换,晚装也应当能遮盖住全身。

冬天在家的时候,一般穿狐皮或者獾皮衣服。如果不是在服丧期间,衣服周围会有一些服饰或配件。

下衫除了有时作为围裙(就像现在的石匠),在正式的场合,应该把多余的地方剪去。在哀悼的场合,不应该穿羊皮衣服和戴深蓝色帽子。在月初去朝堂的时候他应该穿非常正式的服装。下身的衣服,除了在国会穿的围裙(像现在的泥瓦匠那样)外,一般上部会有开口。

在慰问死者家属的时候,绝不穿羊皮衣服或戴深蓝色帽子。在每月的第一天,出席政府会议的时候,总是穿全套的正装。

第十章 7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辜讲

当斋戒的日子里,孔子会全心全意去祈祷,一般穿明亮干净的素色套服。在此期间,装食品的日常用具总是会更换,并且搬出日常居住的寝室。

第十章 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辜讲

以下是孔子在食物及饮食上必须遵守的一些细节:

在食物上,他喜欢吃淘洗得非常干净的大米,炖肉的时候,肉要切得很小。大米如果受潮受热或者发酸,他不会取用,也不吃变馊的鱼或肉。如果食物颜色不正,味道不好,他不会食用,也不吃任何烹煮过度的东西,或者不是适当的季节出产的东西。如果肉切得不好,他也不会食用,没有用正常调料做出的食物,也不会取用。即使桌上满桌的肉品,孔子绝不会吃很多肉,超过所吃米饭的一定比例。只有在饮酒上,孔子一般不限量,但是绝不会喝得酩酊大醉。如果露天销售的酒肉,孔子不会食用。一般桌上必须有姜。他绝不会暴饮暴食。在公共祭祀后,孔子绝不会让分到的肉过夜。在家中祭祀用的肉,绝不会保留超过三天;如果超过三天,他绝不允许再食用。

在桌上吃饭的时候,孔子不会去说话,上床以后,也不会去聊天。

即使桌子上的食物再简单不过,孔子在餐前总是会做感恩祷告

第十章 9

席不正,不坐。

辜讲

日常生活中,如果做垫子的席子没有规规矩矩放好,孔子是不会坐上去的 席子上的。)">。

第十章 10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辜讲

当在家乡公宴的时候,只有年长的人离席,孔子才会离开。在家乡上巳节 的时候,当山民路过孔子的家,孔子总是穿戴整齐,站在家门口的台阶上,而且站在房子的左侧。

(在中国古代及多数亚洲国家,卫生形成宗教的一部分,但非军警监督的强制行为。)

第十章 11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辜讲

当孔子偶然委托别人,捎口信询问身在异国他乡朋友的身体状况,在捎信的人离开的时候,孔子深深鞠两躬,并把他送到门口。

有一次,孔子祖国掌权的贵族部长(季康子,即季孙肥)送给孔子一些药材作为礼品,他很有礼貌地接下来,但是对送药的仆人说:“告诉你的主人,我不懂这些药材的性能,因此我恐怕不会服用。”

第十章 12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辜讲

有一次刚刚当孔子从宫廷应诏回到家,听说国家的马厩着火,他首先问,“是否有人受伤? ”而没有问马的状况。

辜解

今曰地方一有事故,内外衮衮诸公,莫不函电交驰,亟问曰:“伤羊乎? ”不问民。噫!窃谓今日天下之大局,外人之为患不足畏,可畏者内陆思乱之民耳。民之所以思乱者,其故有二,一曰饿,一日怨。欲一时即使民不饿,谈何容易,故人手办法,当先使民不怨。今民之饿者,新政使之也;民之怨者,非新政使之也。民非怨新政,怨办新政之衮衮诸公之将题目认错耳。我朝廷今日亦知新政累民,然有不得不亟亟兴办者,无非为保民而已,非为保外人以保衮衮诸公之禄位也。上下果能认清题目,凡办新政,事事以保民为心,则虽饥饿以死,民又何怨。孟子所谓:“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是也。

编者注

现在某地发生了一件大新闻,国内外的各个头面人物,全部电报往来,着急地问:“羊受伤了吗? ”而不问老百姓(有没有事)。唉!我认为现在中国的局面,外来势力并不可怕,可拍的是内陆想造反的百姓。百姓之所以想造反,原因有两个:一是饥饿,二是怨恨。想要一时之间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谈何容易,所以应该先让百姓不心存怨恨。今天百姓的饥饿,是新政闹得,而百姓心存怨恨,则和新政无关。百姓并不是怨恨新政,而是怨恨施展新政的大人物搞错了方向。我国今天都认识到新政扰民,但是依然施行新政,无非是为了保民,不过这个保民保的是大人物的官位了。假如上下都能认清楚目的,凡是兴办新政,处处以维护百姓利益为本心,即使因此遭饥饿而死去,百姓又怎么会怨恨呢?孟子说:“用溺爱的方式杀死了他,即使死也不会怨恨。”就是这个道理。

第十章 13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辜讲

当国君送给孔子煮熟的食物作为礼品,孔子总是将食物端端正正地放在桌上,首先自己品尝,然后再允许其他人一起品尝。如果国君送给孔子未烹饪的肉类作为礼物,他会吩咐下人烹饪好,然后首先放在祖先牌位前作为供奉。如果国君送他活着的牲口,他会饲养起来。

当有幸和国君同席进餐的时候,在国君祈祷以后,孔子总是先品尝食物。

孔子生病的时候,当国君来看他,他会头向东躺着,并把朝服搭在身上,将朝带绑在朝服上。

当孔子收到国君的传唤,他会马上站起来走,而不会等待车驾。

第十章 14

入太庙,每事问。

辜讲

当孔子在大教堂(统治国君的宗祠)供职的时候,他总是征求在服务的过程中每一步该怎么做。

第十章 15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辜讲

不管哪个朋友过世,如果没有人给办理丧事,孔子总是说:“让我来吧,我来埋葬他。”如果有朋友送给孔子礼物,尽管这些礼物可能是豪车骏马,在收礼的时候,孔子不会鞠躬行礼。但是如果礼品是可以作为贡品的肉,在收礼的时候,这是孔子唯一可以鞠躬行礼的东西。

第十章 16

寝不尸,居不客。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辜讲

绝对看不到孔子直挺挺像僵尸一样躺在床上。日常在家的时候,他绝不使用非常正式的礼仪。

如果遇到穿重孝的人,尽管这个人很熟悉,孔子总会显得庄严而肃穆。如果遇到穿全套正装的官员或者盲人,尽管自己可能身着便装,他总是会恭恭敬敬、一丝不苟。

在驾车行进的时候,如果遇到出殡的队伍,孔子总会从马车伸出头去行礼。如果遇到出殡回来的队伍,他会以同样的方式向大家行礼。

当宴席的时候,如果有隆重推出的菜品送到席上,他会显得很严肃,并且站起来向主人致谢。

如果突然电闪雷鸣或者暴风骤起,他会显得庄严肃穆。

第十章 17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辜讲

当孔子要上马车的时候,他会站在正确的位置,手里握着缰绳。坐上马车后,孔子会正视前方而不会左顾右盼。他不会极言快语或者指手画脚。

第十章 18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辜讲

当大家扭头看它的时候,它立刻飞起,在空中盘旋,然后再落下来。有人赞叹:“啊!它落在山上,太漂亮了!啊!太漂亮了!你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只有你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孔子的学生,勇猛的仲由(子路)反复念叨了三次,然后突然就明白了其中的寓意。大喊一声,站起来离开了。

(中国的评论者对这一段一般不做评论,都认为无法理解这段话的内容。然而阿查立爵士却发现这一段有极好的解释,然而我们却无法准确记住他是如何诠释的。这里只是就我们的记忆对爵士的解释一种猜测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语*乡党第十》原文、翻译与解读
安德义《论语解读·乡党第十·18》
论语乡党篇第十
乡党
论语:疾,君视之(10-19~20)
论语10.1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