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辜鸿铭讲论语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辜讲

孔子说:“有人认为,上一代的人在艺术造诣和精修方面显得比较粗糙;而当代的人在这些事情上显得比较优雅。但是以我的经验看,我比较偏向于上一代人的风格。”

第十一章 2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辜讲

孔子在年老的时候说:“在前几年,在我周游列国的时候跟着我共患难的那些人中,现在却没有一个人留在我身边。”

“以其信仰和行为著称的有颜渊(颜回)、闵子骞(悯损)、冉伯牛(冉耕)、仲弓(冉雍);以口齿伶俐而有名的有宰我、子贡;以管理才能而著称的有冉有、季路(子路);以文学追求而知名的有子游、子夏。”

第十一章 3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辜讲

孔子评价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说:“就是这个回(对这位学生大家都熟知的称呼),他根本就没帮过我什么。不管我怎么评价他,他都不会不满意。”

第十一章 4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辜讲

孔子评价另一位学生(闵子骞,即闵损)说:“他确实是个孝子。不管父母说什么,他绝无二话,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

第十一章 5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辜讲

孔子的一位学生(南容,即南宫适)喜欢反复吟诵以下诗句:“石头上的污点可以被磨掉,而讲错了的话却永远不能收回。”

孔子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第十一章 6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辜讲

孔子祖国一位掌权的贵族部长(季康子)问孔子,他的学生中哪位真正学识渊博。

孔子回答:“原来有颜回;他是个真正学识渊博的人。但是他风华正茂的时候就过世了。现在还没有一个像他那样的人呀!”

第十一章 7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辜讲

当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死后,颜回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马车,再给颜回买外棺。

孔子回答:“不管儿子是才华横溢还是毫无天赋,儿子总是自己的儿子,而不是别人的儿子。我自己的儿子死的时候,也只是用简单的棺材埋葬,而没有什么外棺。因此我不能为给你的儿子买外棺而步行出门。因为我还有幸在国家议会中任职,在出门的时候也不允许我步行呀。”

第十一章 8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

辜讲

当孔子第一次听到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的死讯时,孔子放声恸哭:“噢!老天哪,就这么对我么!就这么对我么!”

第十一章 9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辜讲

当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死的时候,孔子突然放声大哭,旁边的人都劝他:“先生,不要悲伤过度啊!”

“过度吗?”孔子回答,“但是如果对他我不那么悲伤,还有谁能让我这么悲伤呢?”

第十一章 10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辜讲

当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死后,孔子的其他学生建议孔子给予厚葬。但是孔子说:“不要看我的面子而这么做。”

尽管如此,学生们还是厚葬了颜回。后来孔子对学生说:“回(这位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大家所熟知的称呼)对待我就像对待父亲一样,但是我却不能像对待儿子一样对待他。这不是我的错。哎!朋友们,这是你们的错呀!”

第十一章 11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辜讲

一位学生(子路)问孔子应该如何对待死者的魂魄。孔子回答:

“我们对活着的人还没有尽到义务,为什么要去问对死人的义务呢?”这位学生(子路)继续询问死亡的事情。孔子回答:“我们还不明白如何生活,为什么要问死的事情?”

第十一章 12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辜讲

有一次几个学生站在孔子旁边伺候孔子,一位学生(闵子骞)显得镇静自若而胸有成竹。勇猛的仲由站得笔直,像一位士兵。另外两个学生(冉有、子贡)显得坦率而诚笃。孔子看着他们,非常高兴。然而他说:“由(子路)站在那个位置上,恐怕不会寿终正寝呀。”

第十一章 13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辜讲

孔子祖国(鲁国)有一派人提议修建一座新政府楼。孔子的一位学生(闵子骞)说,“为什么不保留旧楼,改造一下来适应当前的情况呢?为什么要修建一座新楼呢?”

“那个人,”孔子说(指的是那位学生), “很少说话;但是只要他一张口,他总能击中要害。”

第十一章 14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辜讲

有一次,孔子斥责他的学生——勇猛的仲由(子路),说,“以后不许那个吹喇叭的人踏入我的家门。”之后其他同学开始看不起仲由(子路)。于是孔子又说:“那个人(子路)在学习的时候,已经有迹可循、找到了门路,只是还没有完全进入其中罢了!”

第十一章 15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辜讲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问孔子其他两位学生(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哪一位更优秀。孔子回答:“一个已经超过了标准,另一个还未达标。” “那么,”学生回答,“第一位比后一位优秀了。” “不,”孔子回答,“超过了标准恰恰和没有达到标准一样糟糕。”

辜解

我认为,德国人信任和崇拜强权,源于他们天性中充满着对正义的热爱,对非正义,对混乱和无序的憎恨。但某种憎恨超过一定限度后,就会变成一种非正义,就会犯错,就会造成混乱和无序。这样的话就比非正义还要可恶。

如果说是这种对正义的热爱才导致对非正义的憎恨,那么过分的爱就会导致过分的憎恨。比如,古希伯来人热爱正义的,正是这种热爱导致对非正义的过分憎恨毁灭了以色列国。基督想把他的人民从这种过于强烈的、狭隘的、固执的、刻板的、对非正义的憎恨中拯救出来,对他的人民说:“记住,我是温和谦卑的,要给你们心灵的和平”。但是犹太人不听他的话,结果——犹太国毁灭了。

基督说:“拿剑的人会和剑一起毁灭!”等罗马人成了欧洲文明的主宰时,同样不听他的,还赞同犹太人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做法。结果——罗马帝国灭亡了,和欧洲古文明一起。歌德说:“人类在很长时间内才学会温和的对待罪人,仁慈的对待犯人,有人性的对待野蛮人,而且最先教导人们这种理念,而且为了理念实现的可能而奋不顾身的人,一定生来具有神性。”

第十一章 16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辜讲

孔子祖国(鲁国)贵族中最有权势的家族头目(季孙氏)积累了巨大财富。孔子的一位学生(冉有)为这位贵族当差,对居住在贵族土地上的人民苛刻地征税,使得这位主人原本就富可敌国的财富大幅增加。“他不再是我的学生,”提到上面所提到的学生(冉有),孔子大声向其他学生宣布,“大声喊出来吧!孩子们,一起去打击他!”

第十一章 17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辜讲

提到自己的四位学生,孔子说:“一个(柴,姓高,名柴,字子羔。以尊老孝亲著称)简单明了,一个(曾参)反应迟钝,一个(子张)华而不实,一个(子路)大大咧咧。”

第十一章 18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辜讲

提到最喜欢的学生颜回,以及另一位学生(子贡),孔子说:“这就是回(颜回),他几乎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虽然他的生活总是捉襟见肘。而另一位(端木赐)甚至不相信鬼神,但是他的财富却不断增长。尽管如此,后者在对事情的判断上却总是很明智。”

第十一章 19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辜讲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算是诚实的人。“诚实的人,”孔子回答,“不偏离常规,也不会伪称信奉什么教义秘密。”即,任何性质主义的秘密。

(文学修辞上“不按照常规惯例办事”或者卡莱尔所称为的公式化。)

辜解

朱子解曰:“善人质美而未学。”又引程子言曰:“践迹如言遁途守辙,善人虽不必践旧迹,而自不为恶。”余窃以为,“践迹”一解,盖谓行善事不出诸心,而徒行其外面之行迹,即宋儒所谓客气。如“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此皆自以为践迹之孝也。故孔子不谓之孝。曾子论子张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朱子谓堂堂容貌之盛,言其务外自高。务外自高,而欲学为圣人之道,其学必不能化,其弊必至于践迹。故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此孔子对症下药也。盖欲学为圣人之道而践迹,即欲求为善人而不可得,况圣人乎?

后有荀卿亦学为圣人之道者,其学终至于大醇而小疵,盖亦因务外自高所致。后东坡论荀卿曰:“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自许太过,是亦自高之一证也。今日张文襄亦出自清流党,夙以维持圣人之道自任,而其门下康梁一出,几欲使我中国数千年来声名文物,一旦扫地净尽。东坡论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噫!学为圣人之道不化而至践迹,其祸之烈一至于斯。然其致病之原,乃由务外自高所致。禹对舜之言曰:“无苦丹朱傲。”傅说之对高宗曰:“唯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傲与逊之间,此圣学纯粹与不纯粹之所由判也。

编者注

朱熹解释说:“好的人本质就美好,不需要学习。”引用程颐的话说:“践迹就是言语行为因循守旧,好人虽然不一定守旧,但是也不会去作恶。”我认为,“践迹”一词的解释,应该是做善事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只学着外部的表现。也就是宋代文人经常说的“客气”。比如“有工作,弟子来承担;有饭菜,先生先吃”,这就是“践迹”的孝,所以孔子认为这不是真正的孝顺。曾参评论子张说:“子张形式看起来堂堂正正,但是实际上很难和仁相并列。”朱熹认为“堂堂”意思是外貌帅气,说他一心追求好的外表。追求好的外部表现,反而想学圣人的道义,他的学习必然不能深入骨髓,毛病就是流于“践迹”,也就是想要做一个好人都不可能,何况是圣人呢?

后来荀子也学习圣人的道义,他的学问最终大体没错但是有小瑕疵,原因就是他追求外部的表现啊。宋代苏轼评论荀子说:“这个人为人刚愎自用,不谦虚。”自诩太过分了,就是自高自大的一个方面啊。现在张之洞也出身于清流一党,每天把维护圣人的道义作为自己的职责,可是他的学生康有为、梁启超一出现,差不多让我国几千年来声名、文明,一朝丧尽。苏东坡评论荀子“明王道、述礼乐”,但是李斯(荀子的学生、秦始皇的丞相)用这门学问乱了天下。唉!学习圣人的道义不彻底而流于表面,造成的祸害竟然如此之大。而这个造成灾祸的源头,就是追求外部表现。虞舜对大禹说:“无苦丹朱傲。”傅说回答乾隆皇帝说:“唯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自满和谦逊的分别,就是学习圣人学问纯粹不纯粹的区别啊。

第十一章 20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

辜讲

孔子然后继续说:“现在的人对所信奉的东西极为诚笃。他们真是聪明而高尚的人么?或许他们只是表面显得严肃而已?这正是我想了解的。”

第十一章 21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辜讲

孔子的学生勇猛的仲由(字子路)问孔子,他能否立即将所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不行,”孔子回答,“应当先问一下父母和家中老人的意见。怎么能自己决定对于所学的知识立即展开实践呢!”

另一位学生(冉有)在其他场合问孔子同样的问题。

“可以,”孔子回答,“马上开始实践吧。”

之后另一位学生(公西华)大着胆子问孔子,对于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他给出完全不同两个答案。

“这是因为,”孔子回答,“一个人(冉有)太懦弱,因此我说让他去做,是为了鼓励他。而另一位(子路)太莽撞,因此我说不让他做,是为了缓和他的性格。”

第十一章 22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辜讲

有一次,孔子在同学生周游列国的时候,在某个地方遭到暴民的袭击而受到威胁。其中一个学生——孔子最喜欢的颜回被冲散了。之后当这个学生(颜回)回来后,孔子说:“我担心你被杀了,然而你还活着。”学生(颜回)回答:“我怎么敢让自己去死呢?”

第十一章 23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辜讲

孔子祖国(鲁国)大权在握的贵族,也就是指孔子的两位学生(子路,冉有)所服务的那个有权势家族的一位成员(季子然,鲁国季氏家族的子弟)问孔子,这两位学生是否可以称得上政治家?“哦!”孔子回答,“我想你多余问我。你想问我怎么看他们,这是不是你所仅仅想知道的?我所认为的政治家是那些根据自身的职业操守服务其主人,然而一旦发现自己不能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便会辞职不干的人。至于你所提到的这两位——他们可以称为政客而不是政治家。”

“但是,”这位贵族继续问,“这两个人会不会让他们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呢?” “杀父弑君的事情他们不会去做。”孔子回答说。

第十一章 24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辜讲

孔子的学生勇猛的仲由(子路),有一次指派一位非常年轻的人(子羔)做一个重镇(费城)的最高行政官。“你在毁掉一个好人家的子弟呀!”孔子对他说。

“为什么?”学生(子路)回答,“他有那么多的人口需要去对付,他有民众的各种利益问题需要去决策。为什么为了教育而必须去读书呢?”

孔子回答:“这正是我不喜欢总是随时准备为自己辩驳的人的原因。”

第十一章 2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辜讲

有一次孔子的四位学生坐在一起伺候孔子。

孔子然后对他们说:“同学们,我只是比你们大一点点而已,别在意这个。现在各自的生活中,每个人都说自己不为权贵所知,没有受到赏识,但是假如他们被权贵所知,那么你们一个个告诉我,你们能做什么呢?”

勇猛的仲由(子路)毫不犹豫地立即回答:“如果我能处理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的事务,而且这个国家正遭受战乱,因而备受饥荒贫困折磨——如果我管理这样的国家三年,我可以让人民变得勇猛而且知道各司其职。”

孔子听到后,只是微微一笑;然后扭头问另一位学生(冉有):“你呢?你怎么说?”

“我可以,”这位被问到的学生(冉有)说,“如果我可以管理一个国家,也就是说三四等的国力的那种国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三年努力,我可以使得国家的人民生活富足。至于教育这类比较高级的事情,我会让跟随我的聪明而高尚的人去管理。”

然后孔子扭头问另一位学生(公西华),说:“那么,你怎么说呢?”

这位学生(公西华)回答:“我不认为我说自己能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只是我会尽力去做。那么假如在国家需要我履行一些职能,例如接待外宾及地方议会等,需要穿着得体的服装去做,我想我可以作为一个副手。”

“那么你呢?”孔子问四个学生中最后一个学生(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你怎么说?”

被这么问到的最后一位学生(曾皙),然后放下正在击打的瑟(一种管弦乐器),站起来回答道:“我所想的事情和这几位朋友所提到的完全不同。”

“那有什么危害呢?”孔子回答:“我们只是说说每个人自己的想法而已。”“那么,”这位学生回答:“假如现在我们处在春末,因为天气热,当我们换掉所有冬天的衣服,换上光鲜而轻松的春装。那么我会提议带上五六个已经成年的朋友,再带上六七个未成年的小朋友。然后我们一起到那条非常浪漫的河流去洗浴;之后我们一起到古老的露台上去吹风乘凉;最后我们当我们悠悠闲闲地回家的时候,一路唱着歌回到家。”

“哎!”孔子随后叹息一声说,“我同意他的说法。”随后当其中的三个学生离开后,最后一个说话的学生(曾皙)留下来,问孔子:“对于其他三个人所说的,您是怎么想的呢?”

“他们,当然,”孔子回答“只是说出各自的想法而已。”

“但是,”这位学生问,“您为什么要笑第一个学生(子路)呢?”

“哦,”孔子回答,“管理一个国家需要准确判断、谦虚稳重。但是第一个发言的说的却并不谦虚,因此我笑他。”

“但是第二个学生(冉有)呢?”学生继续问,“他难倒不是谈论国家事务么?”孔子回答:“你听说一个国家就是三等四等的国力,难倒就不是一个国家么?” “那么,”这个学生继续追问,“第三个(冉有)发言的——难倒他话里提到的不是说一个大国的事务么?”

“有朝廷、外宾接待、地方议会,”孔子回答,“这些除在帝国下的侯国朝廷可以看到的东西,哪儿还有呢?第三个(冉有)发言的谦虚地说,在这些职能上可以作为副职。如果这样的人只适合作副职的话,那谁适合做正职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25周)
那些被遗忘的圣人们(三)——孔门十哲
《拼图解论语》顺时施宜04破解“不得其死然”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孔子的学生汇总
孔子十大优秀学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