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的镜子 第四辑

论晚明“流寇”

明末“流寇”的兴起,是一个社会组织崩溃时必有的现象,像瓜熟蒂落一样,即使李自成、张献忠这一班暴民领袖不出来,那由贵族太监官吏和地主绅士所组成的统治集团,已经腐烂了,僵化了,肚子吃得太饱了,搜括到的财富已经堆积得使他们窒息了,只要人民能够自觉,团结成为伟大的力量,要求生存的权利,这一个高高的挂在半空中的恶化的无能的机构,是可以一蹴即倒的。

朱明政权的被消灭,被消灭于这政权和人民的对立,杀鸡求卵。被消灭于财富分配的不均,穷人和地主的对立。在三百年前,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正月兵科都给事中曾应遴明白地指出这现象,用书面警告政府当局,他说:“臣闻有国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今天下不安甚矣,察其故原于不均耳。何以言之?今之绅富率皆衣租食税,安坐而吸百姓之髓,平日操奇赢以役愚民而独拥其利,有事欲其与绅富出气力,同休戚,得乎?故富者极其富而至于剥民,贫者极其贫而甚至于不能聊生,以相极之数,成相恶之刑,不均之甚也。”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绅富阶级利用他们所有的富力,和因此而得到的特殊政治势力,加速地加重地剥削和压迫农民,吸取最后的一滴血液,农民穷极无路,除自杀,除逃亡以外,唯一的活路是起来反抗,团结起来,用暴力推翻这一集团的吸血鬼,以争得生存的权利。

17世纪初年的农民反抗运动,日渐开展,得到一切被压迫人民的支持、参加,终于广泛地组织起来,用生命去搏斗,无情地对统治集团进攻,加以打击、消灭。这运动,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后来的正统派史家称之为“流寇”。

“流寇”的发动、成长,和实力的扩充,自然是当时统治集团所最痛心疾首的。他们有的是过分的充足的财富,过着舒服、纵佚、淫荡、美满而无耻的生活。他们要维持现状,要照旧加重剥削来维持欲望上更自由的需要,纵然已有的产业足够子子孙孙的社会地位的保证,仍然像饥饿的狼,又馋又贪,永远无法满足。然而,当前的变化明朗化了,眼见得被消灭,被屠杀了,他们不能不联合起来,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加强统制,加强武力,侮蔑、中伤对方,作最后的挣扎。同时,集团的利益还是不能消除个人利害的冲突,这一集团的中坚分子,即使在火烧眉睫的时候,彼此间还是充满了嫉妒、猜疑、钩心斗角、互相计算。在整三百年前,北平的形势最紧张的时候,政府请勋贵大臣富贾巨商献金救国,话说得极恳切,希望自己人能自己想办法,可是,结果,最著名的一个富豪出得最少,他是皇帝的亲戚,皇帝皇后都动了气,才添了一点点,其他的人自然不会例外,人民虽然肯尽其所有报效国家,可惜的是他们早已被榨干了。三月十九日北平陷落后,这些悭吝的高贵的人们,被毫无怜悯的几夹棍几十板子,大量的金子银子珠宝被搜出以后,一批一批地被斩决,清算了他们对人民所造的孽债。皇宫被占领以后,几十间尘封灰积的库房也打开了,里面堆满了黄的金子,白的银子!皇宫北面的景山,一棵枯树下,一条破席子,躺着崇祯皇帝和他的忠心的仆人的尸身!

站在相反的场合,广大的农民群众,他们是欢迎“流寇”的,因为同样是在饥饿线上挣扎的人们。举几个例子,山西的许多城市,没有经过什么战斗便被占领了,因为饿着肚子的人们到处都是,他们作内应,作先遣部队,打开城门,请敌人进来。山东河南的城市,得到“流寇”的安民牌以后,人民恨透了苛捐,恨透了种种名目的征输,更恨的是在位的地方官吏,他们不约而同,一窝蜂起来赶走了地方官,持香设酒,欢迎占领军的光临,有的地方甚至悬灯结彩,远近若狂。又如宣府是京师门户,北方重镇,被围以后,巡抚朱之冯悬重赏募人守城,没人理会。再三申说,城中的军民反而要求准许开城纳款,朱之冯急了,自己单独上城,指挥炮手发炮,炮手又不理会,毫无办法,急得自己点着火线,要发炮,又被军民抢着拉住手,不许放,他只好叹一口气说:“人心离叛,一至如此!”

由于政治的腐败,政府军队大部分是勇于抢劫,怯于作战的,他们不敢和“流寇”正面相见,却会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报功,“将无纪律,兵无行伍,淫污杀劫,惨不可言,尾贼而往,莫敢奋臂,所报之级,半是良民”。民间有一个譬喻,譬“流寇军”如梳,政府军如栉,到这田地,连剩下些过于老实的良民也不得不加入“流寇军”的集团去了。名将左良玉驻兵襄樊,奸淫掳掠,无所不为,老百姓气苦,半夜里放火烧营房,左良玉站不住脚,劫了一些商船逃避下流,左兵未发,老百姓已在椎牛设酒欢迎“流寇”了。其他一些将领,更是尴尬,马扩奉命援凤阳,凤阳被焚劫了四天以后,敌人走了,他才慢慢赶到。归德已经解围,尤玘才敢带兵到城下,颍、亳、安、庐一带的敌人已经唱得胜歌凯旋了,飞檄赴援的部队,连影子也看不见。将军们一个个脑满肠肥,要留着性命享受用人格换来的财富,士兵都是出身于贫困阶层的农民,穿不暖,吃不饱,脸黄肌瘦,走路尚且艰难,更犯不着替剥削他们的政权卖命,整个军队的纪律破坏了,士气消沉,军心涣散,社会秩序,地方安宁都无法维持,朱明政权也不能不随之解体了。

“流寇”的初起,是各地方陆续发动的,人自为战,目的只在不被饥饿所困死。后来势力渐大,兵力渐强,政府军每战必败,才有推翻统治集团的企图。最后到了李自成在1643年渡汉江陷荆襄后,恍然于统治集团的庸劣无能,才决定建立一新政权,从此便攻城守地,分置官守,作争夺政权的步骤,一反过去流窜的作风,果然不到两年,北京政府便被消灭,长江以北大部分被放在新政权之下。这是在李自成初起时所意料不及的。其实与其说这是李自成的成功,还不如说是社会经济的自然崩溃比较妥当。

分析朱明政权的倾覆,就政府当局说,最好的评论是戴笠的《流寇长篇序》,他说:“主上则好察而不明,好佞而恶直,好小人而疑君子,速效而无远计,好自大而耻下人,好自用而不能用人。廷臣则善私而不善公,善结党而不善自立,善逢迎而不善执守,善蒙蔽而不善任事,善守资格而不善求才能,善大言虚气而不善小心实事。百年以来,习以为然。有忧念国事者则共诧之如怪物。”君臣都是亡国的负责人,独裁、专制,加上无能的结果是自掘坟墓。

就整个社会组织的解体说,文震孟在1635年上疏《论致乱之源》说:“堂陛之地,猜欺愈深,朝野之间,刻削日甚。缙绅蹙靡骋之怀,士子嗟束湿之困。商旅咨叹,百工失业,本犹全盛之海宇,忽见无聊之景色,此致乱之源也。”他又指出政府和人民的对立:“边事既坏,修举无谋,兵不精而日增,饷随兵而日益,饷重则税重,税重则刑繁,复乘之以天灾,加之以饥馑,而守牧惕功令之严,畏参罚之峻,不得不举鸠形鹄面无食无衣之赤子而笞之禁之,下民无知,直谓有司仇我虐我,今而后得反之也,此又致乱之源也。”驱民死地,为丛殴雀,文震孟是政府的一员大官,统治集团的一个清流领袖,委婉地说出致乱之源是由于政府的上下当局所造成,官逼民反。

正面的指斥是李自成的檄文,他指斥统治集团的罪状说:“明朝昏主不仁,宠宦官,重科第,贪税敛,重刑罚,不能救民水火,日罄师旅,掳掠民财,奸人妻女,吸髓剥肤。”完全违反农民的利益,剥夺人民的生存权利,接着他特别提出他是代表农民利益,而且他本身是出身农民阶层的,他说:“本营十世务农良善,急兴仁义之师,拯民涂炭,士民勿得惊惶,各安生理。各营有擅杀良民者,全队皆斩。”他提出鲜明的口号:“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以除力役、废赋税、保障生活为号召,以所掠得统治集团的财富散给饥民,百姓喜欢极了,叫这政府所痛恨的军队为“李公子仁义兵”。他标着鲜明的农民革命的旗帜,向统治集团作致命的打击。在这情势下,对方还是执迷不悟,茫然于当前的危机,抱定对外和平、对内高压的政策,几次企图和关外对峙的建州部族,讲求以不失面子为光荣的和平,只用一小部分军力在山海关内外,堵住建州入侵的门户,作消极的防卫,对内却用全力来消灭“流寇”。同时,内部又互相猜嫌排斥,“有忧念国事者则共诧之如怪物”,继续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对人民则更加强压迫,搜括出最后的血液,驱其反抗。政府和人民的对立情势达于尖锐化,以一小数的腐烂的统治集团来抵抗全体农民的袭击,自然一触即摧,朱明的政权于此告了终结。

17世纪前期的政府和人民的对立,政府军包围,追逐“流寇”,两个力量互相抵消,给关外的新兴的建州部族以可乘之机,乘虚窜入,建立了大清帝国。这新政权的本质是继承旧传统的,又给铲除未尽的地主绅富以更苏的机会,民族的进展活力又被窒息了三百年!

附带地提出两件事实:

其一是距今三百零一年前的七月二十五日,当外寇内乱最严重的时候,江苏枫桥,举行空前的赛会,绅衿士庶男女老幼,倾城罢市,通国若狂。

其二是距今三百年前的四月初二,江苏吴江在得到北都倾覆的消息以后,举行郡中从来未有的富丽异常的赛会。

这两次亡国的狂欢之后,接着就是嘉定三屠、扬州十日!

(此文原名“晚明流寇之社会背景”,1934年10月发表于天津《大公报》史地周刊第56期。1944年3月重写于昆明。)

谈甲午海战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对外战争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这一仗日本打败了清朝,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朝政府委曲求和,忍辱割地赔款,订立不平等条约,使已经走向没落的腐朽的清朝统治,推向悬崖的边沿。同时,也因为这一不光彩的败仗,一连串的屈辱,激发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同仇敌忾,看清楚了清朝统治者的真实面貌,知道非用自己的力量来保家卫国不可,非用自己的力量来反抗侵略不可,高举反对帝国主义的大旗,敢于斗争,进一步敢于革命,从而改变了中国历史的面貌。

这一仗是腐朽的垂死的封建主义和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战争,清朝政府的失败是必然的。但是,应该着重指出,军事上的失败是次要的,主要的是政治。

首先是清朝政府的失败主义,注定了战争的结局。清军统帅李鸿章从一开头便不敢抗争,不惜牺牲一切来换取和平。当敌人着着备战,引起战火,甚至在击沉清政府的运兵船“高升”号以后,李鸿章始终采取避战方针,幻想通过俄、英、法、美等国的斡旋,出卖中国人民利益,求得暂时的妥协。事实是你愈退让,敌人便愈疯狂,你越不敢打,敌人便越要打,以退让、出卖国家主权来换取屈辱的妥协,结果是导致甲午战争的完全失败。

更有讽刺意义的是海陆军统帅主和,手无寸铁的文人却坚决主战,以翁同龢为首的一批清谈家和傀儡皇帝却极力主战。他们没有实权,不懂军事,却大嚷大叫,制造了强烈的舆论,可是在实际行动上却拿不出一点办法来,更谈不到和人民联结在一起了。这样,统治集团内部就形成两派,翁同龢和皇帝这派主战,李鸿章和西太后这派主和,吵个不休。在两派的混吵中,敌人却全国一致,全力进攻。清朝政府呢?一面向各国哀求斡旋,一面被动挨打,因为正在不惜牺牲一切祈求和平,也就没有认真备战,也正因为没有认真备战,就不能不接连打败仗,这样,连屈辱的妥协也哀求不到了。政治的腐烂,决定了战争是非失败不可的。

以这次著名的海战为例,事实也正是这样。

中日两国海军的实力,李鸿章是清楚知道的,他在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七月二十(阴历)报告清朝政府:

查北洋海军可用者只镇远、定远铁甲船二艘,为倭船所不及。然船重行缓。吃水过深,不能入海汉内港,次则济远、经远、来远三船,有水线甲、穹甲而行驶不速。致远、靖远二船,前定造时号称一点钟十八海里,近因行用日久,仅十五六海里,此外各船逾旧逾缓。海上交战,能否趋避,应以船行之速迟为准,速率快者,胜则易于追逐,败亦便于引避。若迟速悬殊,则利钝立判,西洋各大国讲求船政,以铁甲为主,必以极快船只为辅,胥是道也。

详考各国判行海军册籍,内载日本新旧快船推为可用者共二十一艘,中有九艘自光绪九年后分年购造,最快者每点钟行二十三海里,次亦二十海里上下。我船订购在先,当时西人船机之学尚未精造至此,仅每点钟行十五至十八海里,已为极速,今则二十余海里矣。

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增一船……倭人心计谲深,乘我力难添购之际,逐年增益。

战舰的吨位和航行速度,决定海军的作战力量。北洋海军只有两条大铁甲舰,却船老行迟,日本呢,主力舰吨位虽小,却船新行速。更重要的是清朝从光绪十四年以后未添一船,日本却从光绪九年以后逐年添造,白白给日本以六年时间,走到前面,这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

其次是速射炮的出现。《晨园漫录》指出:

我各军舰之购置,其最新者亦距开战十二三年。其时军舰之牺装大抵专注重舰首之重炮,而于两舷侧之速射炮,则不甚加意。试一检查各舰之炮位表可以知之矣。其后速射炮日益发达,我各舰依然仍旧,未曾加以改造。

李鸿章知道不知道这情况呢?他是知道的,并且专写报告要求添装,但是政府决策是“停购船械”,实现不了。可见这也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

主力舰舰首的重炮比敌人的威力大,在战时是可以发生作用的。但是到临战时重炮的炮弹一共只有三枚,英人泰莱亲身参加了这次海战,他在《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中说:

在旅顺查看军械清单,得知一可悲之事实,战舰中十吋口径之大弹,只有三枚。其练习用之小弹亦奇绌。惟其他诸舰,弹储尚足。

他立刻向李鸿章提意见,要求补充。结果负责后勤的官员答复,此种炮弹不能制造。这个官员是谁呢?李鸿章的亲戚张士珩。这难道不是政治而是军事问题?泰莱明确地指出:“盖腐败,中饱,及援结私亲诸症,使其手下各组织无复完肤者,其病源皆在鸿章自身,而彼之染此诸症,且视寻常中国官吏为甚。”事后,他总结说:“是故中国舰队,就重炮及铁甲而论,至少与日本相埒,炮术甚精。训练虽稍有遗憾,惟水兵可称善战。极严重之事因厥为子弹之缺乏。此缺乏也,吾人有理由可信其咎非仅在疏忽,而在其工厂总办之通敌卖国。”其实,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其病源皆在清朝政府自身”,李鸿章不过是代表人物之一而已。

海战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

据泰莱的观察,海军战士的士气很高:“呈欣欣之色者,大率为水手。彼等举动活泼机敏,以种种方式装饰其炮座,若不胜其爱护者,其响望之情盎然可觉。”又说:“惟水兵可称善战。”

提督丁汝昌是陆军出身的,战事由海军总兵刘步蟾指挥。刘步蟾是海军中公认“怯懦已素著”的胆小鬼。

发现日舰后,刘步蟾发出信号,改变丁汝昌和将领们一致决定的分段纵列式,两主力舰居前的战斗序列,改为诸舰相并横列,以主力舰居中的横阵。这样,敌舰炮火就会集中两翼的弱舰,不致集中到刘步蟾指挥的旗舰了。他本人比较安全了,可是北洋海军的命运也就由这一个怕死的指挥官改变阵势而决定了。他是知道这两种不同战斗序列的意义的,为了个人的安全而牺牲全军,这不只是军事上的严重错误,而且是政治上的严重错误。

交战后,北洋舰队凌乱成半月形,仅有的三个重炮弹,有一弹射入日舰“松岛”之腹内。“北洋士兵均狞厉振奋,毫无恐惧之态。”“致远”舰经过激战,炮弹打完了,管带邓世昌开足马力去撞日舰“吉野”,和敌人同归于尽,被日舰鱼雷击中牺牲。超勇等四舰亦被击沉,“济远”船见“致远”沉没,管带方伯谦先逃,撞沉另一战舰,剩下的残舰也先后驶出阵地逃避,这场不光彩的海战就此结束了。

电影《甲午风云》中的正面人物是邓世昌和李士茂、王国成,反面人物是方伯谦和李鸿章,都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当时虽然有人为方伯谦被军法处死而鸣不平,写了一本《冤海述闻》的书,是不可信的,没有根据的。书中说日海军击沉“高升”号时,“济远”发炮打伤日船有功,其实,方伯谦一见日船就害怕,赶忙挂白旗,日舰不理,他又挂日本旗,又不理,就赶忙逃走,只是由于士兵英勇,李士茂、王国成等违令发炮,才能打伤日舰。就方伯谦两次临阵脱逃而论,他的死是千该万该的。

这次海战失败的教训是:第一,和平不可能是祈求得来的,也不可能是从任何国际活动或会议得来的,祈求和妥协只能招致屈辱和失败。第二,侵略战争既然强加于人,那么反侵略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当敌人着着进攻,战争怎么有可能单方面避免呢?相反,只有团结一致,被侵略者奋起抗战,沉重打击侵略者才能保国卫民,取得胜利。第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也是政治表现的形式,甲午战争的失败,主要不是军事上的,而是政治的腐烂和内部的不团结。第四,只有敢于斗争,敢于革命,敢于胜利的人民,才有可能阻止战争的爆发,也才有可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保障和平的事业。

最后,还要插一句话,清朝政府从光绪十四年起就决定不再添买军舰和武器了,那么,海军经费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晨园漫录》指出了这笔钱的去路:“拨其经费,作为建造颐和园之用!”

古代的战争

在远距离的杀伤武器发明以前,战争是人与人的搏斗,枪、刀、箭、槊等都是手的延长。战将和士兵的体力,运用武器的熟练程度,武器的重量,和勇敢、机智的结合,在战争中发生作用。

在战争进行中,士兵和士兵、战将和战将搏斗,面对面地厮杀,往往以伤亡较多的一方无力继续进行战斗而结束战局。

将军和将军的厮杀,大战几百个回合。甲杀了乙或乙杀了丙,虽然不一定决定战争的胜负,但是,在有些场合,却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敌方的主将或骁将阵亡,失去指挥,影响士气,就非打败仗不可了。

小说和戏文上常常描写、演出战争,戏台上除了战争双方的队伍用几个战士作为大军的象征以外,战争展开的重点通常放在两方主将的搏斗上面,这种表现手法是有历史事实根据的。

在斗将的场合,有大战几百个回合之说,一个回合的意思是交手一次。战将无论骑将或步将,都得手执武器。两军相对,中间有一段距离,双方同时前进,到了面对面接触的程度,互用武器杀伤对方,一击不中,就得退回来,准备第二次的接触,这样一进一退,就叫一个回合。在生和死的搏斗中,手的长短也就是武器的长短、重量,是有极重要意义的。长枪、大刀、马槊等长武器要比用剑、短刀这类短武器更为优越。而更重要的则是使用武器的熟练程度、人的机智,这就要讲武艺了。同样的体力和武器,决定胜负的是武艺。战将为了保护自己,就得戴盔披甲,一副盔甲分量是很重的,骑将的马也得披甲,再加上武器本身的重量,没有极健壮的体力是支持不了的。在有些场合,斗到相持不下的时候,还得换马。也有这样一种情况,战将本人并未打败,只因马力乏了,或者马受伤了,进退不得,被敌方杀伤,吃了败仗。“射人先射马”,就是这个道理。

战争时用旗、金、鼓指挥,叫作“三官”。

旗是管节度的,大将有大纛,指挥全军;有方面旗,东方碧,南方赤,西白,北黑,中央黄,指挥各方。因为人多距离远,讲话听不见,走马传令费时间,就用旗来指挥:中央旗挥动,全军集合,旗俯即跪,旗举即起,卷旗衔枚,卧旗俯伏,见敌旗三挥,布阵旗左右挥。方面旗举,方面兵急须装束,旗俯即进,旗竖即住,旗卧即回。召将用皂旗,一点皂旗队头集,二点皂旗百人将集,三点皂旗五百人将集,一点一招千人将集。

金、鼓管进退,击鼓进军,鸣金退军。

击鼓三通共千槌,一通三百三十三槌(一说是三百六十五槌)。行军平时挝鼓吹角戒严,吹角一十二变为一叠,鼓音止,角音动,一昼夜三角三鼓。大将以下都按级别备金鼓,遇有紧急事故,先头部队击鼓报警,全军就进入战争准备状态了。(1)

杀败敌人以首级论功,是沿袭秦的制度,杀一个敌人赐爵一级来的。

报功和发表战绩时也照例要夸大一番,以一为十,例如杀敌百人,露布上必定要写千人之类。(2)

帅旗是中军所在的标识,也是全军指挥的中心,帅旗一倒,全军就失去指挥,陷于混乱。以此,夺取敌方的帅旗也就成为古代战将的主要目标了。

————————————————————

(1) 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卷二》;《通典·卷一五七》。

(2) 《资治通鉴·卷六六》。

阵图和宋辽战争

在古代,打仗要排阵,要讲究、演习阵法。所谓阵法就是野战的战斗队形和宿营的防御部署;把队形、部署用符号标识,制成作战方案,叫作阵图。

根据阵图在前线指挥作战或防御的带兵官,叫作排阵使。

从历史文献看,如郑庄公用鱼丽阵和周王作战,到清代的太平军的百鸟阵,无论对外对内,无论是野战,或防御,都要有阵法。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几千人几万人一哄而上,是打不了仗的,要打也非败不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诸葛亮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诗句,一直为后人所传诵。正因为如此,小说戏剧把阵图神秘化了,如宋辽战争中辽方的天门阵,杨六郎父子虽然勇敢,但还得穆柯寨的降龙木才能破得了。

穆柯寨这出戏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就打仗要排阵说,也反映了一点历史的真实性。从公元976年到1085年左右,这一百一十年中,北宋历朝的统治者特别重视阵图(无论是在这时期以前或以后,关于阵图的讨论、研究、演习、运用,对前线指挥官的控制,和阵图在战争中的作用,都比不上这个时期)。从这一时期的史料分析,北宋的统治者是用阵图直接指挥前线部队作战的,用主观决定的战斗队形和防御部署,指挥远在几百里以至千里外的前线部队。敌人的兵力部署、遭遇的地点、战场的地形、气候等,都凭主观的假设决定作战方案,即使作战方案不符合实际情况,前线指挥官也无权改变。照阵图排阵打了败仗,主帅责任不大;反之,不按阵图排阵而打了败仗,那责任就完全在主帅了;败军辱国,罪名极大。甚至在个别场合,机智一点而又有担当的将领,看出客观情况不利,不按阵图排阵,临机改变队形,打了胜仗,还得向皇帝请罪。

宋辽战争的形势,两方的优势和劣势,989年熟悉北方情况的宋琪曾作具体分析,并提出建议。他说:“每蕃部南侵,其众不啻十万。契丹入界之时,步骑车帐,不从阡陌,东西一概而行。大帐前及东西面差大首领三人各率万骑,支散游奕,百十里外,亦交相侦逻,谓之栏子马……未逢大敌,不乘战马,俟近我师,即竞乘之,所以新羁战蹄,有余力也。且用军之术,成列而不战,俟退而乘之。多伏兵断粮道,冒夜举火,土风曳柴,馈饷自资。退败无耻,散而复聚,寒而益坚,此其所长也。中原所长,秋夏霖霪,天时也。山林河津,地利也。枪突剑弩,兵胜也。败丰士众,力张也。”契丹以骑兵冲锋为主,宋方则只能凭气候地利取守势。以此,他建议“秋冬时河朔州军,缘边砦栅,但专守境。”到戎马肥时,也“守陴坐甲,以逸待劳……坚壁固守,勿令出战”。到春天新草未生,陈草已朽时,“蕃马无力,疲寇思归,逼而逐之,必自奔北”。最后,还提出前军行阵之法,特别指出,要“临事分布,所贵有权”(1)。宋太宗采纳了他一部分意见,沿边取守势,作好防御守备,但要集中优势兵力,大举进攻。至于授权诸将,监事分布,则坚决拒绝了。

由于宋辽的军事形势不同,采取防御战术,阻遏骑兵冲击的阵法便成为宋代统治者所特别关心的问题了。在平时,和大臣研究、讨论阵图,如987年并州都部署潘美、定州都部署田重进入朝,宋太宗出御制平戎万全阵图,召美、重进及崔翰等,亲授以进退攻击之略。(2)997年又告诉马步军都虞侯传潜说:“布阵乃兵家大法,小人有轻议者,甚非所宜。我自作阵图给王超,叫他不要给别人看。王超回来时,你可以看看。”(3)1000年,宋真宗拿出阵图三十二部给宰相研究,第二年又和宰相讨论,并说:“北戎寇边,常遣精悍为前锋,若捍御不及,即有侵轶之患。今盛选骁将,别为一队,遏其奔冲。又好遣骑兵出阵后断粮道,可别选将领数万骑殿后以备之。”(4)由此可见这些阵图也是以防御敌骑奔冲和保卫后方给养线为中心思想的。1003年契丹入侵,又和宰相研究阵图,指出:“今敌势未辑,尤须阻遏,屯兵虽多,必择精锐,先据要害以制之。凡镇、定、高阳三路兵,悉会定州,夹唐河为大阵。量寇远近,出军树栅,寇来坚守勿逐,俟信宿寇疲,则鸣鼓挑战,勿离队伍,令先锋、策先锋诱逼大阵,则以骑卒居中,步卒环之,短兵接战,亦勿令离队伍,贵持重而敌骑无以驰突也。”(5)连远在河北前线部队和敌人会战的地点以及步外骑内的战斗部署都给早日规定了。景德元年(公元1004)八月出阵图示辅臣,十一月又出阵图,一行一止,付殿前都指挥使高琼等。(6)1045年宋仁宗读《三朝经武圣路》,出阵图数本以示讲读官。(7)又赐辅臣及管军臣僚临机抵胜图。(8)1054年赐近臣御制攻守图。(9)1072年宋神宗赐王韶御制攻守图、行军环株、战守约束各一部,仍令秦凤路经略司钞录。(10)1074年又和大臣讨论结队法,并令五路安抚使各具可用阵队法,及访求知阵队法者,陈所见以闻(11),出攻守图二十五部赐河北。(12)1075年讨论营阵法,郭固、沈括都提出意见,宋神宗批评当时臣僚所献阵图,以为皆妄相惑,无一可取,并说:“果如此辈之说,则两敌相遇,须遣使预约战日,择一宽平之地,仍夷阜塞壑,诛草伐木,如射圃教场,方可尽其法耳。以理推之,知其不可用也决矣。”否定当时人所信从的唐李筌《太白阴经》中所载阵图,以为李筌的阵图止是营法,是防御部署,不是阵法。而采用唐李靖的六花阵法,营阵结合,止则为营,行则为阵,以奇正言之,则营为正,阵为奇,定下新的营阵法。沈括以为“若依古法,人占地二步,马四步,军中容军,队中容队,则十万人之队,占地方十余里,天下岂有方十里之地,无丘阜沟涧林木之碍者!兼九军共以一驻队为篱落,则兵不可复分,如九人共一皮,分之则死,此正孙武所谓靡军也”(13)。可见宋神宗的论断,是采取了沈括的意见的。宋代统治者并以阵法令诸军演习,如宋仁宗即位后,便留心武备,令捧日、天武、神卫、虎翼四军肄习战阵法。(14)1044年韩琦、范仲淹请于鄜延、环庆、泾原路各选三军,训以新定阵法;于陕西四路抽取曾押战队使臣十数人,更授以新议八阵之法,遣往河北阅习诸军。这个建议被采纳了,1045年遣内侍押班任守信往河北路教习阵法。(15)到命将出征,就以阵图约束诸将,如979年契丹入侵,命李继隆、崔翰、赵延进等将兵八万防御,宋太宗亲授阵图,分为八阵,要不是诸将临时改变阵法,几乎打大败仗。(16)1070年李复圭守庆州,以阵图授诸将,遇敌战败,复圭急收回阵图,推卸责任,诸将以战败被诛。(17)

在宋代统治者讲求阵法的鼓励下,诸将纷纷创制阵图,如1001年王超援灵州,上二图,其一遇敌即变而为防阵,其一置资粮在军营之外,分列游兵持劲弩,敌至则易聚而并力。(18)1036年洛苑使赵振献阵图。1041年知并州杨偕献龙虎八阵图。青州人赵宇献大衍阵图。1045年右领军卫大将军高志宁上阵图。1051年泾原经略使夏安期上弓箭手阵图,1055年并代钤辖苏安静上八阵图,1074年定州路副都总管、马步军都虞侯杨文广献阵图及取幽燕之策。这个杨文广就是宋代名将杨六郎的儿子,也就是为人所熟知的穆柯寨里被俘的青年将领杨宗保。(19)

在作战时,选拔骁将作排阵使。如976年攻幽州,命田钦祚与郭守文为排阵使,钦祚正生病,得到命令,喜极而死。1002年周莹领高阳关都部署,为三路排阵使。1004年澶渊之役,石保吉、李继隆分为驾前东西都排阵使等。(20)

由于皇帝事先所制阵图不可能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统军将帅又不敢违背节制,只好机械执行,结果是非打败仗不可。1075年宋神宗和朝廷大臣研究对辽的和战问题,张方平问宋神宗,宋和契丹打了多少次仗,其中打了多少次胜仗,多少次败仗,宋神宗和其他大臣都答不出来。神宗反问张方平,张说,“宋与契丹大小八十一战,惟张齐贤太原之战,才一胜耳”。八十一仗败了八十次,虽然失于夸大,但是,大体上败多胜少是没有疑问的。打败仗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主观主义的皇帝所制阵图的罪过。

相反,不凭阵图,违背皇帝命令的倒可以不打败仗。道理是临机应变,适应客观实际情况。著例如979年满城之战,李继隆、赵延进、崔翰等奉命按阵图分为八阵。军行到满城,和辽军骑兵遭遇,赵延进登高瞭望,敌骑东西两路挺进,连成一片,不见边际。情况已经危急了,崔翰等还在按图布阵,每阵相去百步,把兵力分散了,士卒疑惧,略无斗志。赵延进、李继隆便主张改变阵势,把原来“星布”的兵力,集中为两阵,前后呼应。崔翰还怕违背节制,万一打败仗,责任更大。赵延进、李继隆拍胸膛保证,如打败仗,由他两人负责。才改变阵势,兵力集中了,士卒忻喜,三战大破敌军。这里应该特别指出,赵延进的老婆是宋太宗尹皇后的妹子,李继隆则是宋太宗李皇后的兄弟,两人都是皇帝亲戚,所以敢于改变阵图,转败为胜。(21)另一例子是1001年威虏军之战。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王显奉诏于近边布阵和应援北平控扼之路。但辽军并没有根据宋真宗的“作战部署”行事,这年十月入侵,前锋挺进,突过威虏军,王显只好就地迎击。刚好连日大雨,辽军的弓以皮为弦,雨久潮湿,不堪使用,王显乘之大破敌军。虽然打了胜仗,还是忧悸不堪,以违背诏令,自请处分。宋真宗亲自回信慰问,事情才算结束。(22)

前方将帅只有机械地执行皇帝所发阵图的责任,在不符合实际客观情况下,也无权临机应变,以致造成屡战屡败,丧师辱国的局面,当时的文臣武将是很深切了解这一点的,多次提出反对意见,要求不要再发阵图,给前方统帅以机动作战的权力。例如989年知制诰田锡上疏说:“今之御戎,无先于选将帅,既得将帅,请委任责成,不必降以阵图,不须授之方略,自然因机设变,观衅制宜,无不成功,无不破敌矣……况今委任将帅,而每事欲从中降诏,授以方略,或赐以阵图,依从则有未合宜,专断则是违上旨,以此制胜,未见其长。”(23)999年,京西转运副使朱台符上疏说:“夫将帅者王之爪牙,登坛授钺,出门推毂,阃外之事,将军裁之,所以克敌而制胜也。近代动相牵制,不许便宜。兵以奇胜,而节制以阵图,事惟变适,而指踪以宣命,勇敢无所奋,知谋无所施,是以动而奔北也。”(24)1040年三司使晏殊力请罢内臣监军,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25)同时王德用守定州,也向宋仁宗指出真宗时的失策:“咸平景德(时)边兵二十余万,皆屯定武,不能分扼要害,故敌得轶境,径犯澶渊。且当时以阵图赐诸将,人皆谨守,不敢自为方略,缓急不相援,多至于败。今愿无赐阵图,第择诸将,使应变出奇,自立异功,则无不济。”(26)话都说得很透彻,但是,都被置之不理,像耳边风一样。其道理也很简单,一句话就是统治者对爪牙的不信任。最好的证据是以下一个例子。922年盐铁使李惟清建议慎擢将帅,以有威名者俾安边塞,庶节费用。宋太宗对他说私话:“选用将帅,亦须深体今之几宜……今纵得人,未可便如古委之。此乃机事,卿所未知也。”(27)由此看来,即使将帅得人,也不能像古代那样授权给他们,而必须由皇帝亲自节制,阵图是节制诸将的主要手段,是非要不可的。

王安石和宋神宗曾经几次讨论宋太宗以来的阵图问题,并且比较了宋太祖、太宗兄弟两人的御将之道,说得十分清楚。一次是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八月:

神宗论太宗时用兵,多作大小卷(阵图)付将帅,御其进退,不如太祖。

王安石曰:太祖知将帅情状,故能得其心力。如言郭进反,乃以其人送郭进,此知郭进非反也,故如此。所以如进者皆得自竭也。其后郭进乃为奸人所摧,至自杀。杨业亦为奸人所陷,不得其死。将帅尽力者乃如此,则谁肯为朝廷尽力?此王师所以不复振,非特中御之失而已。

神宗曰:祖宗时从中御将,盖以五代时士卒或外附,故惩其事而从中御。

王安石曰:太祖能使人不敢侮,故人为用,人为用,故虽不中御,而将帅奉令承教无违者,此所以征则强,守则固也。(28)

指出从中御将,颁赐阵图是惩五代之事,是怕士卒叛变,怕将帅割据,指出宋太祖虽不中御,而将帅奉令惟谨。反面的话也就是宋太宗和他以下的统治者,不能使人不敢侮,因之也就越发不放心,只好从中御将,自负胜败之责了。

另一次讨论在第二年十一月:

宋神宗问先朝何以有澶渊之事。

安石曰:太宗为傅潜奏防秋在近,亦未知兵将所在,诏付两卷文字云,兵数尽在其中,候贼如此,即开某卷,如彼,即开某卷。若御将如此,即惟傅潜王超乃肯为将。稍有才略,必不肯于此时为将,坐待败衄也。但任将一事如此,便无以胜敌。(29)

连兵将所在、兵数多少也不知道的前方统帅,只凭皇帝所发阵图作战。这样的统帅,这样的御将之道,要打胜仗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是宋辽战争中宋所以屡战屡败,不能收复幽燕的原因之一。这也是宋代著名将帅如广大人民所熟知的杨业,所以遭忌战死,狄青作了枢密使以后,被人散布谣言去职忧死的原因。因为这些人都不像傅潜、王超那样,而是有才略、有决断、有经验、有担当的。同时,这一事实也反映了宋代统治阶级内部的深刻矛盾。

————————————————————

(1) 《宋史·卷二六四·宋琪传》。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

(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〇》。

(4)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四九。

(5)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四》。

(6)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七、五八。

(7)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四》。

(8)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六》。

(9)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六》。

(10)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一》。

(1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四》。

(1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六》。

(1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〇》;沈括:《梦溪笔谈》。

(14) 《宋史卷二八七·兵志一》。

(15) 《长编》卷一四九、一五五。

(16) 《长编·卷二〇》;曾公亮:《武经总要后集·三》。

(17) 《长编·卷二一四》。

(18) 《长编·卷五〇》。

(19) 《宋史》本传,卷一一八、一三二、一三三、一五七、一七〇、一七九、二五四、二百七。

(20) 《长篇·卷二五九》,注引陈师道:《谈丛》。

(21) 《宋史·卷二七一·赵延进传》,卷二五七《李处耘传附李继隆传》;《长编·卷二〇》;《武经总要后集·三》。

(22) 《宋史·卷二六八·王显传》。

(23) 《长编·卷三〇》。

(24) 《长编·卷四四》。

(25) 《长编·卷一二六》,《欧阳修文集·三·晏公神道碑铭》。

(26) 叶梦得:《石林燕语·九》。

(27) 《宋史·卷二六七·李惟清传》。

(28) 《长编·卷二三七》。

(29) 《长编·卷二四八》。

论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发生于蜀章武元年(公元221)。这年七月,刘备帅军伐吴,孙权写信请和,刘备盛怒不许。到第二年六月,吴将陆逊大破蜀军于夷陵(今湖北宜昌),刘备退屯白帝城,十月,孙权又遣使请和,刘备答应了。这一仗前后历时一年,吴将陆逊坚取守势,捕捉战机,最后以火攻取得大胜,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

战事发生的原因是荆州的归属问题。

208年赤壁战役之后,曹军败退,留营仁、徐晃守江陵,周瑜、刘备水陆并进,追到南郡(今湖北江陵县东南),瑜军围曹仁,相持了一年多,曹仁弃城走。孙权以周瑜为南郡太守。刘备推刘琦为荆州刺史,南征四郡,武陵(今湖南常德)、长沙(今湖南长沙)、桂阳(今湖南郴县)、零陵(今湖南零陵)皆降。刘琦病死,诸将推刘备为荆州牧,驻公安(今湖北公安)。刘备从此有了根据地了。

荆州原来不属孙权,赤壁之战,刘备是有功劳的,南征四郡是刘备自己的战果,蜀吴双方怎么会发生荆州的归属问题呢?据《吴书·鲁肃传》:“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鲁肃死后,孙权评论他:“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看来当时兵力,孙强刘弱,孙权兵力可以直取四郡,刘备要求有个立足之地,鲁肃从孙刘联盟,为曹操树敌的战略出发,劝孙权答应,有了这个默契,刘备才能南取四郡,和孙吴成掎角之势,所以“曹操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给曹操以极大威胁。

214年,刘备取益州。第二年孙权就要讨还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不肯。孙权派吕蒙率军争取,刘备也到公安,派关羽争三郡。鲁肃驻益阳(今湖南益阳),和关羽相拒。鲁肃责备关羽不还三郡。关羽说:赤壁之战,刘备和吴军勠力破魏,岂能徒劳?连立足之地都没有!达不成协议。正好这时曹操南定汉中,蜀汉北方受到威胁,刘备赶紧与孙权联合,分荆州为二,江夏、长沙、桂阳属吴;南郡零陵、武陵属蜀,以湘水为界,双方罢兵。暂时妥协了,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219年,关羽率众攻曹仁于樊(今湖北襄阳),水淹于禁七军,斩将军庞德,威震华夏。曹操遣使说孙权,出军攻关羽后路,权将吕蒙诱降关羽在江陵、公安的守将,尽虏羽军妻子。羽军遂散,关羽父子出走,为孙权所杀。

刘备失了荆州,也就失去了向东出川的门户,和曹操抗衡的军事重镇,在战略上是非争不可的。

他和关羽、张飞的关系,从汉灵帝末年,184年黄巾起义以后,便相从征伐,“寝则同床,恩同兄弟”。小说上“桃园结义”之说,便是从这两句话演绎出来的。三四十年的战友、君臣,镇守出川门户的上将,一旦摧折,刘备的感情冲动是可想而知的。221年张飞又为部下所杀,持首级奔吴,旧仇加新恨,伐吴报仇便成为他的最后志愿,什么好话也听不进去了。

诸葛亮远在隆中对策时,便指出孙权“可与为援而不可图”。赤壁战前,他和鲁肃共同努力,定下了联合抗曹的大计。他是始终坚持刘、孙两家联合的方针的。但他也深知刘备的个性,对关羽、张飞的感情,和荆州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明知用言语是劝阻不了刘备的。夷陵败后,他叹气说:

使法孝直(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赵云是坚决反对伐吴的,他指出主要的敌人是曹操,不是孙权。如先灭魏,则吴自服。当前形势,决不应该放掉主要的敌人,先和孙吴交兵。广汉处士秦宓也说天时不利,朝臣很多人都反对,刘备一概不听。

蜀吴交兵后,孙权遣使求和。吴将诸葛瑾驻公安,写信劝刘备,要他留意于大,不要用心于小。指出关羽和汉朝的轻重,荆州和海内的大小,虽然都应仇疾,但要分清先后。论点和赵云是一致的,刘备当然不能接受。

交战双方,蜀军由刘备自己指挥,兵四万余人,大将吴斑、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阿等于巫,进军秭归。将军黄权自请为先锋,劝刘备为后镇,刘备不听,派他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夷陵败后,交通断绝,他不肯降吴,只好降魏。备军从巫峡、建平连营直到夷陵界,立数十屯,树栅连营七百多里,全军成一条直线,踞高临下,兵力分散。曹丕听说蜀军布置之后,笑道:刘备不懂兵法,岂有立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的!必败无疑。

吴军以陆逊为大都督,率诸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守。蜀军远来,利于速战,吴军诸将要迎击,陆逊坚决不许。他指出蜀军锐气方盛,而且乘高守险,不利进攻,如有不利,影响全局。不如坚闭固拒,伺机捕捉战机,以逸制劳,取得胜利。

两军对峙相持了七八个月,蜀军兵疲意沮,陆逊乘机发起攻击,先攻一营,得不到便宜。诸将正埋怨他枉然死了许多人,陆逊却说,我已经找到破敌的方法了,下令诸军每人拿一把茅草,乘风纵火,全线进攻,阵斩蜀大将张南、冯习,连破四十余营,蜀军溃败,刘备退守白帝城。

蜀军败后,吴诸将要求直取白帝,陆逊认为曹丕正在大合士众,不怀好意。下令退军。

这年十一月,孙权遣使到蜀汉聘问,刘备也遣使报聘,两国又恢复和平,重建了对魏的掎角之势。

这次战役,刘备犯了两个大错误:第一是政略的错误,正如赵云、诸葛瑾所指出的,他把大小、轻重摆错了次序,因荆州之失、关羽之死而发动对吴战争,破坏了两国联合共同抗曹的正确策略;第二是战略的错误,不听黄权的忠告,把他一军放在江北,削弱了兵力,又把全军列成纵深战斗序列,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前军一败,后军动摇,彼此不相呼应,造成全面的败局。

京剧《夷陵之战》是根据历史事实编成的历史剧,剧情是符合历史真实情况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战争的失败来批判刘备个人的“义气”,赵云、诸葛亮的谏阻,诸葛瑾的求和,直到马良死后刘备的自责,都表达了这个看法。就演出而论,是成功的。特别是保留了传统剧目“哭灵牌”一折,造成全剧的高潮。问题也正是出在这里,恰恰因为前半部把刘、关、张三人的关系写得深了,再加上这一哭,又哭得这么好,使观众的同情逐步引到刘备方面,相对地把主题思想削弱了。

剧中次要人物关兴是关羽的次子,做过侍中、中监军的官,早死。张飞的儿子张苞也是早夭的。看来都没有参加夷陵之战。剧本把这两人写成蜀军的大将,通过他们加强刘备主战拒和的决心,是完全可以的。

马良在征吴之役,奉命到武陵招抚当地少数民族,军败后,他也被杀。剧本把他写成掩护刘备,中箭身死,也是可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古阵图,如今在哪里?
【转】某人画的九宫八卦阵图
前集·卷七
此人是谁?竟有本事逼死刘备!
汉国(蜀汉)(58)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