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传记 总 0051 --- 0100

十力语要 熊十力

熊十力论学语录、笔札的汇编。凡四卷。卷一以1935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十力论学语辑略》为基础略加修改,并补进四十年代初的若干书札而成。卷二收录了1936至1938年及1940年短札,曾于1940年单印行世。卷三收录了1942至1947年的文章书信和生平自叙,其中阐释《新唯识论》主旨的一些重要文章曾在《哲学评论》、《文哲月刊》、《思想与时代》等刊物上发表过。卷四即以作者于1930年自印的《尊闻录》为基础,增加了部分抗战期间的短札而成。作者在《增订十力语要缘起》中说:“此四卷之书,虽信手写来,信口道出,而其中自有关于哲学思想上许多问题及作人与为学精神之砥砺者,似未容抛弃。”本书对中、西、印文化和哲学均有所论列,从中可以了解作者各个时期的思想变化及“新唯识论”体系萌发、形成、发展的过程。通行本为1947年湖北“十力丛书”本。

稽古录[标点本] 司马光

北宋司马光撰,由《历年图》《百官公卿表》及三家分晋以前的一段历史组成,共20卷。《历年图》成书于治平初年,起讫时间与《资治通鉴》相同;《百官公卿表》成书于元丰四年(1081),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止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最后并入伏羲至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的一段历史。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将这三部分编成《稽古录》。“稽古”,是为了借鉴。《稽古录》以“臣光曰”的形式,评价历代政权兴亡,总结经验教训。司马光看重帝王在治乱兴衰上的作用,提出“人君之道有一,其德有三,其才有五”,重视人君用人之道,讲求仁、明、武三德,将帝王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稽古录》采用编年与表相结合的编纂方法,记事简单明确,便于观览。在篇幅的安排上,厚今薄古。三代以前,概述君权的起源和发展;夏至北宋,历史记载逐渐增多;详记宋太祖建国至英宗治平四年的当代史。《稽古录》又被称作《资治通鉴》的姐妹篇。此本为标点本,本站也有四库本,可以搜索对照!

鲁迅研究 废名

《鲁迅研究》包括《鲁迅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鲁迅是*早对写普通话*有贡献的人》《鲁迅期待炬火和自己不以导师自居》《鲁迅的政治路线和文艺实践》等内容,是从根据《新民主主义论》的精神来研究鲁迅的愿望出发的。 作者说:我们是通过对鲁迅作品作具体的分析然后得出我们的结论,因为伟大的思想家与伟大的革命家的鲁迅毕竟是伟大的文学家,我们必须掌握他的作品。我们不敢说我们的意见是正确的,把它发表出来便好得到指正。 《鲁迅研究》可谓废名个人“鲁迅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在“思想论”这一部分里,废名进一步发展、演绎了自己以前的观点,并对它们进行了集中的归纳和总结。 废名将鲁迅作为“欧化的创始人”,肯定了鲁迅小说语言的特色和成就。

江湖丛谈 连阔如

记述清末民初京津等北方地区江湖社会诸行生意内幕的专著,连阔如著,署名云游客,作者在本书第一编“江湖之道”正文开篇之前,谦称:“著者自幼在外奔走,自谋衣食,对于江湖中的事儿有个一知半解,所以著述这部《江湖丛谈》。”“风”、“马”、“雁”、“雀”四大门,“金”、“皮”、“彩”、“挂”、“平”、“团”、“调”、“柳”八小门。内容包括:卖“梳篦”的、卖“刀剪”的、卖“香面”的、卖“膏药”的、卖“刀伤药”的、卖“眼药”的、卖“虫子药”的、卖“牙疼药”的、“挑汉册子”的、卖“戏法”的、变“戏法”的、“打把式卖艺”的、“跑马戏”的、“修脚”的、算“周易卦”的、算“奇门卦”的、算“鸟儿卦”的、“相面”的、“哑相”的、“灯下术”的、说“相声”的、唱“大鼓书”的、唱“竹板书”的,说“评书”的、卖“胰子”的、卖“避瘟散”的、“拉洋片”的等等,各色行当不下数百种。此外,记述两门,一为“骗术门”,一为“穷家门”。并介绍江湖黑幕、江湖人规律、艺术变迁、艺人小传、艺人传流支派、艺人道义、各省艺人团体的组织、艺人的沿革。本书以北方江湖行当的状况为专题,集纳了行行色色江湖行当的丰富资料,又作了方方面面有理有据地叙述,凡此种种,此书称得上是“迄今仅有的一部”。它涉及到曲艺史、评书史、相声史的研究,杂技史、武术史的研究,城市游乐设施民族化的研究,社会上存在欺诈活动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的探索等等。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资料价值。《江湖丛谈》成书于30年代,原由北平时言报社出版,共三集。1987年经中国曲艺出版社重排,汇为一册,重排时鉴于内容交互错结,阅读不便,编者特加以分编,调整编次;明显的错字也作了订正;每节正文均保持原貌,于1988年出版。

胡适家书 胡适

书信集,收1907-1938年家书127封。其中致母亲书77封,致江冬秀书39封,致胡近仁书8封。

给大家看的日本通史 陈恭禄

《给大家看的日本通史》是著名历史学家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简明、客观、朴实的日本通史类著作。全书将日本两千多年的变迁历史,浓缩于短短的20万字中,对日本国家、民族、文化的形成,及社会演变等内容,其要言不烦,字字珠玑,是读者了解日本历史不可或缺的经典读本。 全书共分二十四篇:第一篇至第六篇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地位、民族的由来以及社会的演变等内容;第七篇至第二十四篇分述日本从幕府统治时期到明治维新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此外,书中还列出了一系列参考书目,以供读者进行参考研究之用。

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 陈恭禄

《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是著名历史学家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简明、客观、朴实的印度通史类著作。共分为二十七篇,内容涉及印度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印度文明的孕育形成,到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莫卧儿帝国等历代王朝的更替,从印度历代君主的文治武功,到印度近代的民族解放运动,论述了印度国家、民族、文化形成的曲折过程,展现了印度文明的伟大创造、珍贵遗产及其对亚洲和整个世界的深远影响。

中国历史讲话 熊十力

本书创作于抗战时期,旨在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探讨,为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抗日提供理论与历史依据。第一编“种族推原”试图证明汉族、满族、蒙族、回族、藏族五族同源;第二编“修中国通史议”分别对中国上古、中古、近古、近现代史进行通论,均透露了作者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学术史观;第三编“中国历史纲要”系统简明地论述了从唐虞至明清的历史要点。1938年春,熊十力“避寇入川”,因感于“国家艰危,民族忧患,莫甚于今日”,而“发扬民族精神,莫切于史”,遂“为谈计二星期。理其记录,差可一卷”,命名为《中国历史讲话》,同年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出版。本书探讨种族、通史等问题,意在促进各民族团结抗战,“一心一力,共守固业”。

五十自述 牟宗三

《五十自述》一书是牟宗三先生于1957年完成的作品,其时年四十九,在这本书中除了缕述牟先生自己在混沌中长成的过程,其生命由“在其自己”而“离其自己”,学问由“直觉的解悟”而走入非存在的“架构的思辨”,再落实于“客观的悲情”,体现生命存在的意义外,值得注意者是,牟先生在这本书中以反省察照的自述表露了深刻的人生哲学观,在其淋漓尽致的描述下,让人们正视一代哲学大师的背后,其实隐藏了生命存在的艰辛与苦难,因此,这本书的写作并不止是一本浮面的自传,自传的底蕴里其实深藏着牟先生在五十岁以后,对儒家思想诠释所必需蕴蓄的功力,所以,今日倘欲了解牟先生的学术世界,除了从其由理智的思辨所展开的架构性学问入手外,对其如何由生命存在之“客观悲情”转化为其生命学问之基础,亦有加以正视之必要。

先秦史 吕思勉

《先秦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四部断代史”之一,吕先生对其也颇为重视,屡次修订,并称:“论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国民族起源及西迁,古代疆域,宦学制度,自谓甚佳。” 本书前部分从三皇五帝到秦灭六国,非常清晰的叙述了中国先秦历史发展脉络;后部分专门将先秦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吕先生通过对先秦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引用资料从神话传说至考古资料,还原了夏商周三代的治乱兴衰和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混战,呈现了一个非常真实的先秦时代。

四十自述 胡适

胡适著。是一部记述作者自己生活经历的传记。写于1930年至1932年间。最初分载于《新月》杂志上,1933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1986年,安徽黄山书社出版《胡适自传》时,收此书为《自传》之一种。这是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作者原打算将四十年的生活分为三个阶段一气写成,但未果。现在流行的《四十自述》实际上只是他第一阶段即从出生后到留学之前生活的记述,所记仅为19年间的经历。全书连序幕共六章。序幕为《我的母亲的订婚》,第一章为“九年的家乡教育”,第二章为“从拜神到无神”,第三、四章为“上海”,第五章为“我怎样到外国去”。作者以自己生活发展的时间顺序,真实地介绍了自己幼时在家乡读书的生动而有趣的经历,勾勒了自己从小的思想发展倾向,表现了在上海求学的过程,记述了报考留学生的原因和经过。主要特点是真实而不隐讳,生动而不枯燥。既写出了自己幼时的聪慧,也介绍了自己在上海期间的一时误入歧途;既写出了母亲的慈爱,反映了母亲崇高品格对作者的重要影响,又写出了母亲的严格。作者并不是以流水帐的方式而是选取有意义的对自己具有影响的人和事来突出传主的生活发展的脉络,结构因而显得严谨,内容也相当集中。作品情感真切,尤其是写自己的母亲,倾注了深厚的敬仰之情。序幕的安排别具匠心,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诚挚深切的爱,也表明了作者生命生活的起源都应归于母亲,因而俱有深意。全书是文学和历史的结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或传记文学。

史通削繁 纪昀

四卷,清纪昀撰。唐代刘知几所著《史通》内外共四十九篇,论史家体列,辨别是非,述古籍之源流及杂评古人得失,贯穿古今,洞悉利病,为史家之圭臬。但该书是非任情,往往有意护圣贤之所短,前人中有黄叔琳撰《训故补》、浦起龙撰《通释》对此予以纠正。纪昀即在前人基础上,根据浦氏本逐一加以评点,认为可取之处就用朱笔记下,而纰缪之处就用绿笔点之,其中冗漫之处又用紫笔标示出来。然后删去绿、紫所点部分,将剩余部分排比成文,是为《史通削繁》四卷。全文删除的有《载言》、《表历》、《疑古》、《点烦》诸篇,全文抄录的有《载文》、《补注》、《邑里》、《品藻》、《直书》、《曲笔》、《鉴识》、《核才》、《烦省》、《杂述》诸篇,其余的皆按其精华、芟其芜蔓,阐幽决奥,理正词明,文皆相属。书中亦有删削过当之处。涿州卢氏在广州刊刻此书,浦起龙的评注也同时附于书中。有清道光十三年刊本。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吕思勉

包括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现代史、综论5编以及一篇附录。上古史讲述了从太古之传说到春秋战国,内容涉及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酣畅淋漓地描绘了中国从无到有、从蛮荒到文明,开启了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古史是从秦之大一统到明之灭亡,浩浩荡荡1800余年,王朝更迭、分分合合、世事变迁,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工农兵商、交通贸易、学术思想等各方面,见证了这一阶段的民族融合、盛世繁华、战火纷飞、王朝离乱,展示了一幕幕叹为观止的繁荣与惨不忍睹的凄凉哀歌;近世史讲述了从清初到清末,内容涉及民族融合、文化渐被、外力压迫、政体改革、国际关系等方面,见证了从清初之勃兴到大平天国,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之役,从宪政运动的提出到失败......这一段段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开始,是丧权辱国、民族屈辱的开始,是历史变革的助推器;现代史讲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华民国到军阀混战,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计民生、民族运动、国际关系等方面,展示了民族性之发挥、民族解放之渴望,是中国历史黎明前期的最后一个黑暗;综论讲述了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中华民族形成与复兴、文化演进及其光荣、国际地位等方面,从宏观的进化论的角度充分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与演变,揭示了民族复兴之必然与希望;附录展示的是本国史提纲,用清晰的分类呈现了学术、文字、赋税、宗教、刑法、兵制、改革等中国历史方方面面的承袭与发展,让读者阅读起来更简洁明了,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本书的精髓。

胡适致友人书 胡适

《胡适致友人书》包括上中下三册。主要收录胡适与友人之间的通信,包括钱玄同、王国维、蔡元培、陈独秀、傅斯年、吴敬恒、张元济、周作人、罗家伦、林徽因、沈从文、凌叔华、零失球、赵元任等大师友人,也包括时任的编辑同行等,书信中既有对学术、思想方面的探讨,也有对社会时政的讨论,可以说是最为真实反映胡适思想的一手材料。同时,也是分析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宝贵资料。

吕著中国近代史 吕思勉

《吕著中国近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讲义》、《中国近世史前编》、《中国近百年史概说》、《中国近世文化史补编》、《日俄战争》五种。除《日俄战争》曾于192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过单行本外,其余四种都是未刊的四种。作者编写这些近代史著作,目的就在于大声疾呼,唤起大家进一步抵抗侵略,并重视这个历史上的伟大转变,努力加速完成这个伟大的转变。

两晋南北朝史 吕思勉

关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著作。吕思勉撰。1948年开明书店初版,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中国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早年执教于苏州东吴大学,辛亥革命前后任光华大学教授,1949年后任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还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历史研究法》、《中国制度史》、《中国民族史》、《先秦史》、《秦汉史》、《隋唐五代史》等。本书共24章,由两部分组成,自第1章至15章为第1部分,采用纪事本末体叙述王朝兴衰,有晋初形势、西晋乱亡、东晋初年形势、东晋中叶形势、东晋末叶形势、宋初南北情形、宋齐兴亡、齐梁兴亡、元魏盛衰、元魏乱亡、梁陈兴亡、周齐兴亡、南北统一等内容。自第16章至24章为第2部分,采用旧的叙述典章制度的体例叙述民族、社会生活、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学术。有四裔情形、社会组织、社会等级、人民生计、实业、人民生活、政治制度、学术、宗教等内容。本书是中国现代较早较系统地叙述两晋南北朝历史的著作,第1部分叙述的王朝兴衰尽管不易看清历史发展的全貌及其规律性,但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钩稽排比,鉴别考订,给研究者带来很大方便。第2部分叙述的民族、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等内容,将分散的资料搜集整理分门别类、极便稽考。本书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重要入门书与参考书。

魏晋南北朝史讲义及杂稿 陈寅恪

《魏晋南北朝史讲义及杂稿》是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讲义及部分涉及魏晋时期历史的研究性杂稿,是一部系统的断代史之作。 《魏晋南北朝史讲义及杂稿》覆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问题、新发现:如民族以文化分而不是以血统分,陈朝是南方蛮族创立的朝代,东汉、孙吴和西晋的统治者属于同一个阶级等。

大中国史 吕思勉

《大中国史》是我国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通史著作,上起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以时间顺序为经,以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为纬,详细记叙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朝代更替、制度沿革、疆域变迁、风俗更易、学术源流等诸多问题,将中国历史抽丝剥茧般层层拨开,向大家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长画卷。《大中国史》观点权威,体例严谨,考证精详,实为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此外,作者不时发一家之言,打破大家固有的历史印象,如讲述汉武帝为穷兵黩武的帝王,王莽为值得景仰的改革家,岳飞为骄横跋扈的地方军阀等等,常令读者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春秋史 童书业

研究春秋时期历史专著。童书业著。开明书店1946年出版。童书业(1908—1968),字丕绳,中国历史学家。浙江省宁波市人。幼年接受私塾教育,又入上海圣舫济英文专修学校学习英文,后在顾颉刚《古史辨》的启迪下,开始走上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道路。曾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上海分校史地组教授、光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副主任,青岛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著述还有《春秋左传研究》、《先秦七子研究》、《中国疆域沿革略》、《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史》、《古代东方史纲要》、《中国古代地理考证论文集》、《唐宋绘画谈丛》、《中国瓷器史论丛》等著作。 本书原系作者协助顾颉刚授课写的讲义,后经修订成书。分17章,约21万字。第1章追述上古至西周略史。第2、3章论述西周到春秋时的政治、经济、社会风俗、宗教、学术文化的发展。第4章记述四方少数民族、春秋各诸侯国的起源、发展及其疆域。第5—11章重点分析春秋初期、中期中原各诸侯国的形势,大国争霸的政治局面形成,详细叙述大国争霸的全过程。第12章介绍弭兵之约的完成及弭兵时期各国内政的变迁。第13章分析春秋后期社会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第14章介绍孔丘生平及思想。第15、16章分别介绍春秋晚期中原及南方的形势。第17章从华夏氏族的形成、中国疆域、社会经济和学术思想、统一局面的酝酿等方面总结了春秋时代历史发展的特点。本书是一部新型的断代史著作,取材极为广泛,考订精细,许多章节前有绪论,以介绍本章所述基本内容;后有结论,以指出本章节所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极便提纲挈领地理解和掌握。其缺点,是第一章脚注过于繁冗。

历史的镜子 吴晗

《历史的镜子》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从先秦到晚清的历史长河中,撷取或奇人,或轶事,娓娓道来,也或者品评忠臣名将,畅谈才子佳人,纵论社会现象,文字洒脱,态度严谨,内蕴深刻,异彩纷呈,让人读来赏心悦目,又回味无穷,尽窥塑造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思想根基。

张居正大传 朱东润

《张居正大传》是朱东润具代表性的作品,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全书以确凿可信的史料描述了张居正的一生,他从一个普通家庭起步几经沉浮,终位极人臣。面对弊政,他不惧难关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扭转了明朝后期的颓势。作品不仅刻画了这样一位有作为的历史人物形象,也揭示了封建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张居正 是明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之一。他从荆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起步,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万历首辅、神宗皇帝老师,以及明朝中兴的奠基人。 张居正对明朝的弊政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但是,为了推行改革措施,张居正也曾经使用过不光彩的手段,其个人生活也难说检点。生前,他位高权重,一言九鼎;死后,却被剥夺谥号,查抄家产,祸及子孙。否定了张居正改革成果的大明帝国,也走向了灭亡之路。

跟青年谈鲁迅 废名

《跟青年谈鲁迅》是作者跟青年谈论鲁迅的文章,从鲁迅的少年时代、鲁迅在日本、辛亥革命与鲁迅、鲁迅的第一篇小说、分析“阿Q正传”、鲁迅怎样写杂感、鲁迅的杂文、鲁迅与现实主义传统、鲁迅对文学形式和文学语言的贡献、鲁迅的艺术特点、鲁迅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和民族心态进行讲解。鲁迅在他的青年时代,受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影响非常大,他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文章,对于当时一切进步的知识分子,影响非常之大,让大家真真感到中国给封建统治太久了,封建道德是吃人的东西,非推翻它不可。

古事新谈 郑振铎

古事新谈,24则,郑振铎著。作者从《史记》中选取24则故事,用通俗的语言叙述,解说,评价。

鲁迅先生二三事 孙伏园

孙伏园著,1944年2月重庆作家书屋出版发行,姚篷子为发行代表人,土纸本。扉页有鲁迅先生于1927年与许广平、周建人、孙福熙、林语堂、孙伏园合影一幅。内容有《哭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少年时代》、《鲁迅先生的几封信》等10篇文章。著者一生追求进步,他写的散文淡而有味,远而可亲,在散文百家中别具一格,令人百看而不厌。孙伏园在建国后到北京任出版总署善本图书馆馆长。

鲁迅的思想与生活 许寿裳

作者许寿裳是鲁迅的挚友,一直认为自己有责任在贫病的中国向国人宣传鲁迅的战斗精神。1946年6月,他赴台湾任省立编译馆馆长,因要普及国语、国文和中国史地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台湾同胞的民族民主意识,故极力宣扬鲁迅。本作即是其一系列文章的结集,曾引起极大反响。有学者指出,许寿裳意图藉鲁迅思想的传播,使得鲁迅曾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能再度在台湾掀起,而达到重建台湾文化的目的。作者许寿裳是鲁迅的挚友,一直认为自己有责任在贫病的中国向国人宣传鲁迅的战斗精神。1946年6月,他赴台湾任省立编译馆馆长,因要普及国语、国文和中国史地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台湾同胞的民族民主意识,故极力宣扬鲁迅。本作即是其一系列文章的结集,曾引起极大反响。有学者指出,许寿裳意图藉鲁迅思想的传播,使得鲁迅曾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能再度在台湾掀起,而达到重建台湾文化的目的。书中收录了《鲁迅的人格和思想》《鲁迅的精神》《鲁迅的德行》《鲁迅和青年》《鲁迅的生活》《怀亡友鲁迅》《关于〈弟兄〉》《〈鲁迅旧体诗集〉序》《〈鲁迅旧体诗〉跋》《〈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10篇文章,并亲自为该书写序。

聂耳日记 聂耳

本书收录的是聂耳1926年6月至1935年7月间的日记,它既忠实地记录了一个青年音乐家的真实情感和艰难的人生旅程,又反映了30年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读这本日记会使我们看到一个更真实的聂耳!

鲁迅回忆录 许广平

现代作家回忆录。许广平著。初载1960年《新观察》杂志第3期至第13期。北京作家出版社1961年5月初版单行本。回忆录记述了鲁迅的生平、斗争和日常生活,有鲁迅早年的生活经历、十月革命和苏联文学对他的影响。也记述了鲁迅在“围剿”和反“围剿”斗争,在激烈的阶级斗争风暴中的战斗历程。显示了鲁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回忆录也生动地记述了鲁迅在友情、家庭生活中的风貌。回忆录所描写的许多史实和背景,长期以来成为广大读者深入地认识鲁迅、了解鲁迅、以及研究者进行研究的重要参考。

三国史话 吕思勉

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能完全信从史书记载和文学记载的观点。本书文字流畅,是一部难得的三国普及读物。

大明兴衰三百年 吴晗

明太祖为什么建都南京? 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是如何形成的? 明代为什么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是亡于“厂卫”“党争”,还是“外族”“流寇”? 明朝是绝对皇权的时代,废丞相制,兴文字狱,建锦衣卫,设东西厂,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然而,明朝又是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阶段,出现了被后世称为“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繁荣现象。这个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是怎样的独特存在? 翻开本书,让我们跟随历史大家吴晗一窥大明王朝的真实面貌,了解其因何而兴,因何而亡。

清波杂志[标点本] 周煇

笔记。宋周煇著。十五卷(其中《别志》三卷)。《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为周邦彦子,《丛书集成初编》疑为周邦之子,“彦”为衍文。“清波”为杭州城门之名,著者因绍兴中寓居其地,因以为书名。内容除偶涉唐、五代故实外,所记皆两宋事。朝廷典制、君臣言行、南宋初宋金之争、士大夫轶事、典籍校勘、山水名胜、地方习俗物产杂见于中。而有关文学者亦不少,或录文人诗词并记其本事,或记文人事迹,或谈文章技巧,其中如苏轼论作文之语,秦观“雾失楼台”词及其与刘禹锡之作比较、李清照夫妇事及李题浯溪中兴颂碑诗、当时《稼轩词》不载之词等等,皆有价值。《杂志》自序题为绍熙壬子(1192)、《别志》题作绍熙甲寅(1194),二者体例一致,但偶有《杂志》已载而复见于《别志》者。《宋史·艺文志》著录有《清波别志》二卷,然传本皆三卷,疑误。今传《杂志》十二卷《别志》三卷本有《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续古逸丛书》、《丛书集成初编》、《四部丛刊续编》(附校勘一卷)等版本。惟《稗海》之《杂志》作三卷,乃商濬合并删削之故。此外,《说郛》(宛委山堂本)有此书摘录。

明懿安皇后外传 纪昀

清纪昀改写。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自号石云。直隶献县 (今属河北) 人。清著名学者、文学家。先有书《圣后艰贞记》,为尚书龚芝鹿所作。纪昀得此书后加以改写,删繁正误而成此篇。书中详细的介绍了明熹宗皇帝朱由校的皇后张氏一生的经历:从其家世、出生,叙到如何被选人宫,如何遭受客、魏的排挤和陷害,以及她如何经常规劝皇上,拥立信王继位,直到最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她终于自缢。明代末年,内忧外患,天启帝即位后,受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贤控制,朝政一片混乱。是书的叙述,正好从宫廷内部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这一史实。天启皇帝的无能、后妃之间的争宠、魏党的专权、朝臣的罢免、还有起义军进入北京皇宫中的混乱和作者澄清有关懿安皇后的传闻都在这小传里有所涉及。作者纪昀是大手笔,他这篇5000字的短文既是人物传记,又是一篇历史记录、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材料。是书有民国四年(1915)刊本,收在赵治深所辑的《峭帆楼丛书》中。

战国策校注[标点本] 吴师道

又称《战国策鲍注补正》。训诂著作。元吴师道著。10卷。吴氏认为鲍彪虽然纠正了一些高诱的伪漏,但并不尽善。便用姚宏续注与彪注参校,又杂引各书加以考正;其篇第注文,仍按鲍氏原貌,只在各条下面用“补曰”、“正曰”加以增补、订正;书前列出刘向、曾巩所校33篇486章的次序,以存古本原貌。吴氏在《自序》中举出鲍注的大纰缪共19条,评论都很精到;书中随文驳正的,也很有条理。这是《战国策》的最佳注本。有《四库备要》本。

明史钞略 庄廷鑨

原名《明史辑略》,清初庄廷鑨撰。庄廷鑨为南浔富商,从其邻人朱国桢家购得有关明史未刊稿,延请文人宾客编辑,并补入崇祯一朝史实,成为是书,冠以己名。庄廷鑨死,其父将该书刊行,书中有“建夷”、“夷氛”、“夷寇”等辞,触怒清廷,酿成大狱,书板焚毁,不可复得,故不知其内容卷帙。后吕葆中(吕留良之子)所存节抄本出,遂付石印,近人张元济定名为《明史钞略》,并与章炳麟先后为之跋,已编印于《四部丛刊》三编之中,分三册,内容计有《显皇帝本纪》、《贞皇帝本纪》(后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哲皇帝本纪》,《李成梁、戚继光、刘綎、杜松传》以及《开国以后释教传》等篇。每篇后附有史论,题“庄廷鑨曰”者有两处。而书中“夷氛”、“夷寇”、“奴酋”诸辞俱在,特别是《李成梁传》中称努尔哈赤为成梁所豢养,此皆清廷所忌讳之事,可见其确为庄氏之残稿。

通鉴纪事本末[标点本] 袁枢

南宋袁框撰。42卷。纪事本末体通史。袁框喜诵《资治通鉴》。因苦其浩博,乃取材《通鉴》,汇列专题,总括为239事,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每事按照年代顺序,抄录成篇,起讫了然,颇便阅读。 每卷多分上下,合子卷共为82卷。计战国及秦3目,两汉43目,魏晋62目,南北朝43目,隋唐65目,五代23目。此书约于乾道年间编成,为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纪事本末体的史书弥补了编年体支离及纪传 体重复之病。宋淳熙元年(1174年),杨万里曾为之作序。淳熙三年(1176年),初刊于严州郡学,为小字本。宋宝佑五年(1257年),于湖州重刻大字体。明张溥为之作“论正”,清江西、广雅等书局据论正本刊刻。《四部丛刊》据宋大字本影印,为现通行之最佳本。1964年,中华书局印行标点本。

编年通载 章衡

编年体史书。北宋章衡撰。原本10卷,或作15卷。衡字子平,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嘉祐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累官宝文阁待制、集贤院学士。章衡患学者不知古今,以世传运历书十余家浅陋不足观,乃博采经史百家的记载,研磨20余年编成是书。纂历代帝系年号,贯以甲子,始自唐、虞,迄于宋治平四年(1067),总3,400年事。于世数代易、历统相传、年名国号、灾祥善恶等,无不具载,有关存亡纲纪之事,均按年编录,颇为简要。对旧史中讹谬疑误处,皆刊正明辨之。熙宁七年(1074)表进于朝,为神宗称道,谓可冠冕诸史。元祐三年(1088)其族父章楶为之序而刊印。今仅存残本4卷,记帝尧至西晋太康元年九月事,卷首有章楶所作序及章衡进书表各一篇。有《宛委别藏》、《四部丛刊三编》本。

资治通鉴考异[标点本] 司马光

三十卷。宋司马光撰。成书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编辑《资治通鉴》时,使用了大量的古籍材料,一件事情往往有三四种不同的记载,传闻不实或记载不同的材料很多,哪些为真,哪些为伪,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颇费斟酌。所以,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的同时,对同一件史事的不同记载,进行详细的考证辨异,将经过考异辨误的可信的材料,用于《资治通鉴》一书中。随着《资治通鉴》的编成,对其所用材料的考异辨误也积蓄其多,于是,司马光将这些考异辨正按照《资治通鉴》一书的体例和内容顺序编成《资治通鉴考异》一书,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和《资治通鉴》一书一起奏进皇上。此书与《资治通鉴》同时成书,互为参照,对《资治通鉴》中某些重要史事,参考同异,辨证谬误,申明《通鉴》用此舍彼之故。考异所用材料甚丰,包括实录、正史、杂史、小说等,考订也非常精密,开史家前所未有之先例。后来有不少治史学者沿用此书方法,考订史事得失。全书共三十卷。前八卷考证周、汉至南北朝诸史事,自九卷至二十七卷,共十九卷,都是唐代史事的考订内容。其余三卷皆考后梁、后周、后汉史事。此书与《资治通鉴》同时刊行,但别为一书,互为参照读用。元胡三省作《资治通鉴音注》时,开始把此书内容散到《资治通鉴》各有关内容之下,纠正了《资治通鉴》中的某些事实错误,丰富了《资治通鉴》的史实。

朱元璋传 吴晗

明太祖朱元璋的传记性著作。吴晗著。本书原名《明太祖传》,1944年由重庆胜利出版社出版,1949年改为《朱元璋传》,由三联书店出版。1965年经修改后由三联书店再版。吴晗(1909—1969),中国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史学系,历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和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后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还著有《历史的镜子》、《史学与人物》、《读书札记》、《灯下集》、《春天集》、《投抢集》、《学习集》等。本书21万多字,前有朱元璋年表,正文分为流浪青年、开国皇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8章。本书认为与历史上所有的封建帝王相比较,朱元璋是一个卓越的人物,其功绩在于结束战乱,统一全国,接受历史教训,对农民作出一些让步,允许垦荒,减少赋税,鼓励农业及手工业生产等,为明朝前期的繁荣安定奠定了基础。其缺点是镇压农民革命、组织特务机关、束缚政治革新、用八股文制度压制新思想、摧残科学和文化进步。他的功大于过,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应该给予肯定的历史人物。本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的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封建帝王的传记著作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较大影响。

吴光禄使闽奏稿选录 吴赞诚

本书不分卷,吴赞诚撰。赞诚字存甫,安徽庐江人。清咸丰元年,由拔贡朝考知县。光绪二年,以三品京堂继丁日昌督办福建船政。四年四月,兼署福建巡抚;十月,转光禄寺卿,仍留署任。旋辞署抚篆,留办船政。在使闽期间,尝两渡台湾办理「开山抚番」事宜。殁后遗有「吴光禄使闽奏稿汇存」三卷,各卷分别题曰「船政奏事各折」、「台湾奏事各折」及「陈病状辞任各折」。日本国立京都大学图书馆藏有此书,「选录」影摄其中卷二、卷三部分,整理排印。「台湾奏事各折」有折片十三篇,起自光绪三年四月,迄于四年十一月;「陈病状辞任各折」有折八篇,起于光绪四年五月、迄于五年八月,亦多涉在台情形。此外,书后另刊有「卞制军奏议选录」十三折片,作为「附录」。按仪征卞宝第(字颂臣,号娱园)先于同治七年廷福建巡抚,旋奉母终养。至光绪七年,复拜湘抚之命;十二年三月,擢升闽浙总督。所录十三折片中,一篇系在闽怃时奏给同治六年分台、澎各营俸饷事宜,一篇系在湘抚后期奏覆查抄台湾道刘璈财产之折;余均为在闽浙总督任内奏报台湾核销及人事有关等折片。卞氏另撰有「闽峤輶轩录」,其中涉及台湾府部分,已摘刊于第二一六种「台湾与地汇钞」;

宋史全文[四库本] 佚名

三十六卷,元佚名撰。该书记载北宋、南宋朝史事,起自建隆,终于咸淳(1265—1274)。用编年文体,以次排纂。每卷标题皆有“宋史全文”四字。其靖康以前内容,本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而颇加删节。高、孝二代则取诸留正之中兴圣政草,其文大同小异。留正等所附案语,亦援引甚多。光、宁二宗以后,别无蓝本可据,系编者所自缀辑。至其余诸家议论,采录尤富,如吕中《大事记讲义》、李沆《太祖实录论》、《足国论富》、陈瓘《论大事记》等诸书,虽然其立说不尽精醇,但原书多失传,亦足以资参考。该书第三十六卷内度宗、少帝及益王、广王事迹均有录无书。有元刊本,《永乐大典》本,《四库全书》本。

元史[四库本] 宋濂

二一○卷。纪录元朝太祖至顺帝十四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宋濂 (1310—1381)、王祎 (1322—1373)主编。宋濂字景濂,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洪武九年(1376),除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他辅助朱元璋有功,与刘基、叶琛、章谥并称为“四先生”。著有《宋学士文集》。王祎字子充,义乌(今浙江义乌)人,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拜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著有 《王忠文公集》。因 《元史》成书仓促,且出于众人之手,纰漏甚多,历来为学者们所非议。他们对《元史》的批评主要是:抄袭旧文,失于剪裁;内容重复,史实疏舛。因此,魏源 《拟进呈 表》认为《元史》“在诸史中,最为荒芜”。尽管《元史》存有上述缺点,但从史料的角度看,还是有很大的价值,因为《元史》的本纪部分,除顺帝一朝外,均是摘抄列朝实录而成,而元代实录今已亡佚。《元史》中志的部分,如《食货》、《选举》、《百官》、《兵》、《刑》等,主要采自元文宗时虞集主修的《经世大典》,该书详细记载了元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等典章制度。可惜这部著作在明朝永乐年间即已散失,清初修《四库全书》时,已不可得见。只有少量内容零星地散见于《永乐大典》中,又因颠倒割裂,无法重编。这些不存或遗散的史料,幸赖《元史》将其内容保存下来。《元史》的列传,取材于元代官修的传记和元人的碑铭、墓志、行状、家传等。官修的传记已经不存,某些家传、墓志等也已不复存在。后人对这些人物的事迹只能通过《元史》才能了解。因此,列传部分也有不少值得重视的资料。前人指责《元史》成书草率,对原始资料多有摘抄,这是因为纂修者违反了封建史书的惯例,没有删去儒家学者认为不屑一提的史实。其实,反映元代一些重大社会内容的事件,恰恰因《元史》的这种编撰方法而被记载,保留下来。另外,作为史料来说,《元史》较多地保存了它所依据的原始资料的面貌,比经过大量加工润饰的正史更有价值。

宋史[四库本] 脱脱

四百九十六卷。元脱脱撰。脱脱,元代大臣,字大用。顺帝至元六年 (1340)发动政变,驱逐了伯颜,次年任丞相,恢复科举,治黄河,主修宋、辽、金三史。《宋史》修于顺帝至正三年到五年。是纪传体宋代史。首创《道学传》因成书仓促,北宋详细,南宋简略,多有缺漏。剪裁、考证的资料多,有的有目无文。该书保存了不少原始资料。有一定史料价值。明清以后对宋史改作、补充的也很多,成书的有柯维棋《宋史新编》,钱士升《南宋书》,陆心源的《宋史翼》等。《宋史》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这是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宋史》是官修书,先后由脱脱,阿鲁图主持修撰,又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人任总裁官,仅用了二年半的时间,是因为它是在纪、传、表、志已完备的基础上撰成的。《宋史》特点 “大旨以表章道学为宗,余事皆不甚措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钱大昕说“《宋史》最推崇道学,而尤以朱元晦 (熹)为宗。”《宋史》的记事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 (960)赵匡胤称帝,迄于赵昺祥兴二年 (1279),共三百二十年历史。编修准备了五六十年,材料主要是删削宋国史,参考历朝实录及立传人的子孙家谱、行状等。《宋史》史料丰富,也有珍贵的史料,如《天文志》记载公元1054年6月10日,新星出于金斗座,经过一年又隐没不见了,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第一颗超新星记录。在《天文》、《律历》、《五行》中也保存了许多天文、气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资料。

史通[四库本] 刘知几

唐刘知几撰。二十卷四十九篇。成书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内篇三十六篇,多论史书源流、体例与编纂方法;外篇13篇,多论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作者主张史家须兼“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而尤重于“史识”,赞扬“实录直书”,反对“妄生穿凿”与浮词滥调。对当时官修史书的弊病,亦多所揭发。提倡编纂记传体断代史书。增加都邑、氏族、方物、方言四志。为中国第一部史学论著。注本有清浦起龙《史通通释》,新标点本附《史通补释》《史通通释补》及《史通增释序》三种。

台案汇录癸集 佚名

本书不分卷。为清代台湾关系档案汇录第十集,称为「台案汇录癸集」。此集系由「明清史料」戊编录出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各部造送内阁之各种清册中,节录台湾事件部分辑成。此项清册,其内容系开具当月承办各项案件事由及处理经过。全书计录有乾隆朝清册一百零九件、嘉庆朝三十二件、道光朝六十八件,共二百零九件;至另有第二百一十件题称「失名清单」者乃为开具乾隆及嘉庆时期行催未覆各案,列为「附录」。其各件记载,实堪供考证史事之用。

台案汇录壬集 佚名

本书分四卷,为清代台湾关系档案汇录第九集,称为「台案汇录壬集」。书中一共辑录四十件档案,大体均与「抚番」有关。卷一收录七件,内四件为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五年间殷立番屯之奏议及其关系清册、一件为闽浙总督伍拉纳等报告带领「生番」进京奏折,另二件为道光与同冶年间地方官示谕。卷二收录九件、卷三收录二十一件,均为光绪初年因同治末年日兵侵台所引起之「开山抚番」事项;前一卷为沈葆桢、王凯泰、丁日昌等奏折及其关系文件,后一卷为中路「开山抚番」负责人记名提督吴光亮之案稿。卷四收录三件,一件为光绪十年拟添埔裹社抚民通判奏疏、一件为十一年所给番地垦照、一件为十二年谕编新港社各番丁姓氏郡名堂名事。本书所有文件,分由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题为「通台奏遵案件册」、「台湾理蕃古文书」、「台湾奏稿」、「台湾中路开山抚番案稿」四种抄本采入,惟另有一件系据「明清史料」戊编录出。

台案汇录辛集 佚名

本书分六卷,为清代台湾关系档案汇录第八集,称为「台案汇录辛集」。所有档案,统由「明清史料」戊编选录。其中主要以清嘉庆年间「艇盗」蔡牵事变为中心,而以道光年间中英鸦片战争期中有关台、澎防御事项为附。计前五卷共收七十六件,全与「蔡变」有关;后一卷收有十二件,即为防御英人关系文件。书末,录附「清史」「李长庚、王得禄、邱良功、许松年、黄标合传」(附录一)及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抄本「王得禄行述」(附录二)。按此等人物均与蔡牵事变有关,王得禄且预防御英人之役。

台案汇录庚集 佚名

本书分五卷,为清代台湾关系档案汇录第七集,称为「台案汇录庚集」。前三卷,由「明清史料」戊编辑录而得;后二卷,采自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三年间之「廷寄」。前后两部分,统属林爽文事变之原始资料。卷一至卷三,共收一百七十五件,其中多数为奏折、少数为上谕。按此事变起于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彰化失守、终于五十三年二月庄大田被擒。而此一百七十五件中,祇有五十余件属于此一期间之文件,余均为事后所谓「善后事宜」诸案。卷四至卷五,共收一百八十件,统属上谕。自五十二年八月五日迄五十三年六月二十一日,军机大巨大学士阿桂与和珅直接寄与钦差协办大学士总督将军公福康安及其少数参与台湾军事长官上谕共一百九十一件(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曾予印行;题曰「廷寄」,列为「台湾丛书」第四种);但其中有「明发」上谕十一件已见于前述「明清史料」戊编并已收入前三卷,因仅录如上数。此等「廷寄」上谕原不公开,如非福康安后人保存(或录存副本);或许永无流传。因此,其史料价值甚高。关淤「林案」文献,分见于本丛刊已不少;其中较详尽者,当以第一○二种「钦定平定台湾纪略」为最,足资参阅。

台案汇录己集 佚名

本书分八卷,为清代台湾关系档案汇录第六集,称为「台案汇录己集」。全书所收一百三十三件档案,分别选自「明清史料」丁、戊、己三编及「史料旬刊」。此类文件,系属关于所谓「匪乱」、械斗以及命盗诸案。前三卷共收四十五件,殆全为涉及几次较大变乱之资料。其中关于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事变者八件(内有四件为朱一贵及其伙伴并家属供词,雍正十年吴福生事变者二件(内有一件为吴福生等供词,乾隆二十三年至三十四年黄教事变者二十七件,六十年陈周全事变者七件,道光十二年张丙事变者一件(此件原应收入「甲集」卷二,因遗漏附列于此)。此外,尚有两件大案,乃为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及嘉庆五年至十三年之林爽文事变与蔡牵事变;另分别辑为专集,见第二○○种「台案汇录庚集」篇与第二○五种「辛集」篇。后五卷共收八十八件,依次由雍正至道光朝先后编列:若按内容分析,以强劫财物、杀伤事主之盗案为最多,斗殴伤命、纠众械斗或结会坚旗等案为次,私筹钱文、私造炮位、伪造牌札、贩运私盐、男女通奸以及兵丁逞凶杀人之类为再次。

台案汇录戊集 佚名

本书分六卷,为清代台湾关系档案汇录第五集,称为「台案汇录戊集」。内容分三类:第一类海洋遭风事项,雍正与乾隆时期编入卷一、嘉庆时期编入卷二、道光时期编入卷三。第二类修造战船事项,乾隆时期编入卷四、嘉庆与道光时期编入卷五。第三类修造军装器械事项;统编入卷六(包括乾隆、嘉庆及道光时期)。书末附录有「正蓝旗汉军出演炮位数目清单」,内有「台湾铜炮」、「大台湾铜炮」及「小台湾铜炮」等名称并有「咸豊元年三月」字样,乃为咸豊年间所开列者。以上共计文案一百五十八案及附录清单一件,系由「明清史料」戊、己、庚三编选录编成。

台案汇录丁集 佚名

本书分五卷,为清代台湾关系档案汇录第四集,称为「台案汇录丁集」。全书由「明清史料」戊、己两编选集一百十八件档案辑成,概属台湾军事行政事项。卷一收乾隆时期二十四件、卷二收嘉庆及道光时期三十一件,以关于马政--如奏留马匹在台试养、报销官马朋扣皮脏银两以及请裁马匹之类案件为较多,次为关于台澎各营修建衙署兵营、戍台班兵调拨与配渡、赏恤遇匪御盗被难弁兵、题报官庄租息、筹拨防堵经费、调驻营员、移拨汛兵以及奉到恩诏律例王命旗牌与钦颁督捕则例等例行事项。卷三收乾隆、嘉庆及道光时期二十件,全为各级军事长官巡阅全台营伍之报告。卷四收雍正及乾隆时期十三件、卷五收嘉庆及道光时期三十件,均为报告督解台澎饷银、运载戍兵眷米、报销官兵俸饷马干红白赏银及眷口米折银两等项档案。

台案汇录丙集 佚名

本书分八卷,为清代台湾关系档案汇录第三集,称为「台案汇录丙集」。所录文件,主要采自「明清史料戊、己两编,惟内有一件取于「史料旬刊」为唯一例外。本书内容以有关台湾行政设施为范围;按其性质区分:卷一有二十一件,为地丁银谷、耗羡、庄租、杂税、监课等报销与减免事项;卷二有十件,为仓储与捐监银谷等事项;卷三有十三件,为各地遭受台风、地震及水旱灾害辨理赈恤暨缓免赋税等事项;卷四有七件,为各地修建城垣、衙署、监狱、坛庙等事项;卷五有十七件,为台谷运销事项,卷六有六件,为科举考试事项;卷七有二十四件,大都灼台民搬眷及禁止偷渡事项;卷八有十三件,大都为台湾舆革事项。综计共录一百十四件中,有乾隆二年四月内阁学士吴金奏请将台湾(府)另分一省之折,终以「应毋议」复议作罢。可知台湾建省之议,并非始倡于清季同、光年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先读哪一本比较好呢?
历史上的宋江是怎样的人?
资治通鉴考异[四库本] .读书人心系天下
不可思议:99%的人不了解的真实中国历史!
《四库全书》之史部
【觅史记】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条分缕晰,眉目井然(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