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渔来了!「汉服」里像「和服」那样装饰的设计,是如何惹起争议?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汉服中有没有像和服那样,

用一整幅画面来装饰的衣服?

中国古代服饰中【有】,

但这个问题没意义。

在某乎看到了这题,不过这其实是一个存在于汉服圈有些年头的问题。

问题的根源是明代风格服饰在汉服圈刚刚开始流行的时候,一部分网红商家推出了一批卖得贼好,但也惹来不少争议的设计。

反正也过去很多年了,商家该赚的钱也赚了,买家该沉没的损失也捞不起来了,所以看着这些图片终于敢说(应该安全了吧)——你们搞得跟和服也太像了吧!很多花钱去拍和服写真,都未必有这样惊人的效果啊!

△ 商家爆款

△ 《笃姬》剧照

△ 和服体验

当然,造成这种观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模特的造型、手中的道具、摆出来的pose等。还有衣服本身的问题,这类顶着“明制披风”之名的商品,从袖子到下摆,到非得敞开着穿的方式,都跟“明代”没有关系,跟“清代”也没有关系

△ 明代容像

△ 清代绘画

总之,只要看一眼明清时期的相关资料,就绝无可能会将两者联想在一起。但在当时热捧的氛围下,是根本容不下任何理性的思考,哦不,这些可能还算不上思考,只是多一点点用眼的观察而已。拥趸们纷纷表示,不都是有袖子、做对襟、还开衩,哪里不一样了呢?

然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像和服就是像和服,即便他们说不出缘由。于是,就只剩下一个地方可以归因了——莫非是图案惹的祸?毕竟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和服就只有花里胡哨的一种,琢磨来,琢磨去,难道是因为这种“一整幅画面”来装饰服饰的原因?

△ 商家爆款

△ 和服

毕竟,“像和服”对于任何一个时期的汉服爱好者而言,都如同梦魇。所以不管喜不喜欢这类爆款的汉服爱好者,都很迫切地想找到一些汉服中也有“一整幅画面”的相关案例来进行反驳,以证明商家的设计是合理且正当的(尽管,钱是商家挣走,但质疑声却是大家要一起压下去的,有粉圈那味了)

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例证,本文开头已经“剧透”过了,先不忙着摆出来。先说说这类行为模式的问题——

① 商家先有了商品,并且卖成爆款,也是这个原因惹来了大量的争议。等于是,先出结果,再满天下找论据,这个所谓的论据如果找到,能说明什么问题?哦,说明运气好!


② 前面已经说了,因相像而惹争议的原因并不单单因为图案设计的原因。有一些模特照中,并不能十分明确地看出“一整幅画面”,但依然会给人一种“像和服”的观感。其中缘由,跟图案为何会设计成那样是一样,商家、设计师难道没有心知肚明吗?唉,自欺欺人的另有其人啊!

△ 商家爆款

“一整幅画面”的设计显然是与循环图案相对,而循环图案设计的面料满天下都是,这样就能和这些面料做出来的衣服有关系么?不能!那为什么,这个问题假定目标却是寻找汉服中的“一整幅画面”设计的例证呢?你丢的是自己的孩子,找回来的是亚裔脸,它就跟你有亲子关系嘛?底层逻辑就错了呀!

接下来就是“剧透”过的例证环节,我还特意找了找了主题和构图比较相似的(友善度拉满)——

△ 清代戏服(上)、日本服饰(中)、现代汉服(下)

我把例证贴出来了,可以直接拿去用了,问题是,拿着这些图片又能说明什么呢?把图片糊在发表异议的人的评论区里,然后呢,下一个觉得相似的还是会觉得相似。总不能买一下《新闻联播》后的广告时段,向全国人民都贴一遍吧!

所以说,即便在中国古代服饰中可以找出所谓的“证据”,也依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我才在开头说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没有意义——问题里想证明的东西,靠这个【有/无】的答案是证明不了!

而且,留意到了吗?回答里我从头到尾说的都是“中国古代服饰”里【有】,而不是汉服,因为从汉服的理论出发,我恐怕就找不到例证了。上面贴的那个图,是《乾隆真香!将戏衣搬入生活就是最美的中国风》里安利给大家过的乾隆戏衣,一件老旦帔,它算汉服么?恐怕提问的人们需要先内部唇枪舌剑一番,我就不参与贵圈战局了。当然,为了得到这个【有】也可以勉强算它是汉服,用完再踹出去也行,十几年间汉服标准游移不定的毛病带来的好处就是想用则用、用完则弃。

△ 清代戏衣(上),现代汉服(下)

一般来说,问题解答到这里,就该结束了,这也是很多汉服爱好者“求知”的终点。但摆在我们这里肯定不能够,而且要让这个问题更有意义,比如问问——为什么会出现“一整幅画面”装饰服装的情况呢?这才是我们所要求的“知”,不是为了和别人争赢什么(当然,赢了更好),也不是为了欺骗安慰自己,而是获得真正有意思的知识。

之前在《可能这辈子都用不到的……复原古画“翻车”姿势》里已经提到过,我们是可以透过古画推测出人物服饰图案的面料和工艺的。这里依靠的知识储备就是,古代的纺织工艺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了解这个历史过程,也就可以判断出不同尺寸、线条、色彩的图案在当时分别是如何实现的。

△ 江陵马山楚墓的织(上)与绣(下)

“一整幅画面”相对的循环图案之所以在古代更加普遍,当然也是因为对于批量生产来说,“循环”是一个最优解,它不仅工整,而且美观,并且也是可以发展出许多变化的。

织造所需要的图案,投射到织机上其实是一组组经线提升的程序。储存这个程序,并且重复执行,也就得到了循环图案。循环的尺寸越大,这个程序包也就越大,运行起来也就越麻烦,比如《聊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成功复制背后的历史与科技》里提到汉锦的织机所等达到的是有一个极限的。

△ 丝博复原的汉锦织机(上)与“五星”锦(下)

在我国历史上,束综织机是一个巅峰方案(这篇放在某篇已经写完的之前赶出来发,其实就跟这里有关系,可以留意一下)。束综织机里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有云锦、宋锦、蜀锦的织机。之前在《买得到,学不到?古装剧兴起的“非遗”风潮里犯过哪些错》里强调,影视剧在使用这些织机的时候,千万不要落下织机上面还有一个人,就是因为这个人负责执行这个程序。

下面这台云锦织机里,红圈里的白色长条一长串,就相当于程序了。它需要事先通过设计图案,然后将图案打成格子(也有不打直接搞的),倒到这个线团子上。

△ 云锦织机(红圈内的项圈)

△ 正在制作这个“程序”,@江宁织造博物馆

为了高效地利用程序包,会想出很多办法,比如分段储存,一些有花边的图案,花边和内部的图案就会分开。有的做对称,然后给不同的图案做不同的色彩填充,宋锦就比较擅长这种。

所以明白了吗?织造“一整幅画面”在过去是非常不经济的,辛辛苦苦搞出一个硕大的图案,结果只用一次?

再一次强调大家,存图一定要存博物馆给它们标注的信息,直接另存为图片的意义不大。如果看过这些信息,就不难发现,中国服饰里那些“一整幅画面”的例证常用的是刺绣、缂丝,或手绘的工艺进行制作。(这里可以补一个坑,之前说过缂丝虽然是织,但它很像另一种形式的绣,且缂绣经常并提,其实也在于缂丝在实际应用层面真的很像一种绣。缂丝和刺绣一样,可以直接设计出图案以后就可以操作了,且制作者的个人发挥成分也很大。)

△ 刺绣坎肩,@暖玉生烟

△ 缂丝衬衣

不过刺绣和缂丝都不是清代才出现的工艺,清宫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一整幅画面”,更因为流行“一枝花/一枝梅”的图案布局

现在试着回忆一下,日本的“一整幅画面”其实元素比较杂乱,它只是不呈现规整循环而已早期的日本服饰,这种现象还比较好,越接近现代这种杂乱堆砌(中性词)的现象就越突出。还记得《东京奥运的国家主题和服?装盘精美的各国菜肴下的思考题》里那些不同国家的和服么,基本就是这个现象的典型代表了。

△ 日本京友禅

△ 给各个国家设计和服的KIMONO PROJECT

中国服饰中的“一整幅画面”往往是真的可以独立理解为一幅有完整性的画。尤其是在“一枝花/一枝梅”的流行风格下,中国服饰的案例和类似主题的中国画是很相似的,有时还会考虑到生长态势与服饰本身作为“画作纸张”的形状,将一些枝条也分布到袖子上去。

这不是说和服里就没有可以独立成画的设计,年代略早的里并不少。但是即便如此,找几个案例对比一下,也能感受出这种构图与服饰相结合以后的区别(这期的工作量全在找图上了)

△ 清代坎肩(上),清末民初女袍(下)

△ 和服,加贺友禅

△ 清代戏服衣料(上),清代坎肩(下)

△ 日本服饰,大都会藏品

为什么越早越像,可能也是越早期就受到了中国的影响越深,越后期就越受到他们本土文化的改造。但这个结论还需要更多的例证去支持,但在很多一杆子糊涂账的中日混沌里,大多都呈现出了这个趋势。

总的来说,不论是从工艺还是从审美,中国服饰里的“一整幅画面”与和服都能找出很多区别!但每次到了这种环节,就会有人强调说,竹子是中国元素、仙鹤是中国元素,诸如此类的。这并不改变结果,黄皮的都不一定跟你站在一起,更何况只是谁都可以画的竹子和仙鹤呢!

比如下面这样的,都用了所谓的“中国元素”,能改变它像和服的结果么?不能啊!因为整体的构图、元素的取用,还是日本式的。

△ 现代汉服

现代汉服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类似和服的“一整幅画面”设计?

① 随着工业发展,制作“一整幅画面”的成本下降了(其实是纺织整体成本都下降了),印花、机绣反而变得简便。不论商家是不是在自己的商品描述里标注“重工”,这些“一整幅画面”基本都使用机绣的原因就是在于相对便宜和易于定制

② 没有任何好避讳的,真的就是学和服的好卖、好营销,不论是曾经的汉服爆款,还是曾经的影视剧服化道。

同样是紫藤这个元素,中国没有那么日本那么偏爱,但依然还是有区别的,不论是循环还是不循环。那为什么摆着中式的使用方式不用,而采用日式的呢?

△ 清代紫藤衬衣

△ 紫藤和服

△ 现代汉服

而且,喜欢和服也好,喜欢汉服也罢,这些喜好本身是没有错的,错的是你用喜欢汉服的表皮去包裹了喜欢和服的心,还要表现出对和服嗤之以鼻

还是那句话,敢爱却不敢认,最可悲!对于爱与被爱的双方,都可悲,不仅仅是对物,也对人。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缂丝的历史与现状
缂丝简析(1)
指尖上的“舞蹈“: 缂丝
弹墨的变种:友禅染
从国产大剧琅琊榜的服饰看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有图有真相的看懂古代织物结构?来,上丝博大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