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燕云台:契丹服饰真的就只爱“左衽”吗?| 剧说服饰史

继续蹭《燕云台》的糊度~

上一篇《燕云台:不敢剃“髡发”,怎敢称契丹!》粗略说了一下发型,这篇就来说说之前答应大家的服饰。

不过服饰本身很复杂,契丹服饰的资料也不算特别详尽,所以我们就挑几个比较特别的点来说说。因为是从影视剧的角度出发,所以这些点也是围绕着像《燕云台》这样的古装剧应该增加那些设计,使得戏服更具有契丹的感觉。

方向性问题:左衽与后开衩

从制作特辑《<燕云台>美术造型纪录片》的几个镜头就可以看得出剧组买了《辽代服饰》这本书,基本参考也是这本书里的内容,所以在特辑里说的关于契丹服饰的特点“左衽和后开衩”在大方向是没有毛病的。在最后呈现上基本上也是如此,窦骁演的角色是汉人,所以他就是束发、右衽、侧开叉;契丹角色就是辫发、左衽、后开衩。

△ 《<燕云台>美术造型纪录片》截屏

服饰的这两个特点在影视化中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它在视觉呈现上实在是不够明显。除了喜欢格外注意左右衽的人,一般观众是根本不会去考虑这些的,而后开衩几乎和“裙褶”融为一体,加上全身+背面的镜头在电视剧里真的不多,也就没有什么出场机会了。

本剧中窦骁饰演的是汉人,你看他的着装、他的装扮和其他人的区别很大么?

△ 《燕云台》剧照/官博

△ 《燕云台》剧照/官博

契丹之所以是后开衩,原因显而易见就是马背生活的需求。之前我们在《裤子的发明者,大概是服饰史上最伟大的人!》里也提到过,有裆的裤子目前也被认为最早在游牧民族中出现。毕竟服饰最早就是要满足功能上的需求。如果剧组可以引入大量的骑马戏,后开衩其实还是比较可以体现出来的。但由于一些原因,现在影视剧里的骑马大多是假骑,镜头也只带上半身,看不到下摆的形态,自然也就无法将后开衩体现出来了。

一般古装剧也就罢了,但这种以游牧民族为主视角的电视剧里,骑马镜头过分虚浮就会惹来争议。

△ 豆瓣帖子截图

△ 获鹿图

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着装上的小变化,比如绘画资料里经常可以见古人掖袍撩袖的模样,学者们很多对于服饰细节的观察也往往源自于这些穿着上的处理。但这些在古装剧里就很少见,或者很僵硬,但实际上这些小小的改动,不仅让同一件服饰变化出更多不同的形态,从而更好地融入场景中,还可以减少古装戏服带来的疏离感。

△ 《文姬归汉图》中后开衩的观察

因俗而治:服饰也因族而制?

辽代最具特色的其实是“因俗而治”,也就是“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契丹人与汉人可以保留自己的服饰,并不像清代那样强行改易。甚至于,契丹上层实际上是亲汉的(他们甚至觉得自己是正统),有意向汉俗靠近,敬孔子,建孔庙,建立都城,创建文字等等。

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大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矣。常服仍遵会同之制。——《辽史》

但依然保存了很特色的制度,也就是“四时捺钵”。尽管辽代设立了都城,但皇帝却不在都城里办公,而是保留了其原本游牧民族的特性,四季在不同的地方驻扎办公。“捺钵”的意思就是“行营”。

辽帝营帐的南北两侧分别为契丹与汉人官员,所以分称“南面官”与“北面官”。南面官治理汉人,穿着“汉服”;北面官则为契丹贵族,穿“国服”。在现代“汉服”运动兴起之前,在有关“国服”讨论屡次激化之前,“汉服”与“国服”其实在《辽史》等书里就是用来指当时两套服制的专有名词。

《燕云台》最早放出的主题海报就被剧组称作为“捺钵主题版海报”,却不是剧组以为的“捺钵就是一场隆重的大辽皇家集团团建”,这可能也是导致本剧对于捺钵还原得不突出的原因。捺钵不是出游娱乐,而是深切影响着辽代经济文化的重要制度,学者们认为“捺钵”才是辽代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中心,辽帝们也大多死在捺钵过程中。

△ 《燕云台》剧照/官博

△ 《胡笳十八拍》

在辽墓壁画里也经常可以看到两侧绘有不同民族的服饰,如常见的圆领袍着装有两种,两侧开衩的汉人仆役一般会扎幞头或头帕,契丹人则是髡发后开衩。从这点上去看,其实可以表现的民族着装差异还是很大的。

目前的考古发现中还看到了一种特别的圆领袍,在衣服两侧都留有系带或纽扣的设计,这就意味着这些衣服既可以穿成左衽,也可以穿成右衽。不过这种灵活的设计不一定是汉化的影响,可能还是为了生活上的方便。

袍服内外均缀有三枚疙瘩襟扣,第一枚缀于领上,第二枚缀于左胸靠近腋窝处…第三枚在第二枚下…由于两面都有襟扣可知其为两面服,即反正都可以露面穿着。——《从獬豸纹紫绫袍看辽代传统袍服》

△ 左右襟交换示意图,《辽代丝绸》

此外,常见的一种契丹圆领袍的形态也比较特殊,领子比较高,呈现类似立领筒子领的状态,内襟为斜直领,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交领模样。如果《燕云台》能够把这些特点做出来,在镜头里其实也会有比较鲜明的视觉特征,可惜最终做出来的圆领与其他古装剧无异。

△ 辽代圆领袍的领子

△ 耶律羽之墓出土锦袍

△ 辽代圆领袍常见样式,《辽代丝绸》

关于这点我个人其实是比较好奇的,因为圆领袍虽然贯穿了中国很长的历史,但不同时期的形态还是有差异的,但古装剧们做得基本都一样。不过整体流行除外,早些年大家都做很宽的镶边圆领,这些年喜欢做窄边的。

《燕云台》里的确有几件似乎是参考了文物制作的,其实都做成这种就会比较有特色了。不过剧情原因我没看得很仔细,暂时没看懂剧组什么时候给角色穿“大路货”,什么时候又给角色穿“文物款”。

△ 《燕云台》剧照/官博

别有特色:三角裤、背带裙和帽子们

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服饰虽然在剧中没有表现,但是本文主要还是想趁机聊聊辽代服饰,所以也一并提一下。

前阵子有个商家拍了一组比较“惊人”的照片,称其为“汉服内裤”。事实上,这种奇特的“三角裤”在赵伯澐墓出土之前就在辽墓里被发现。裤子本身在考古中不如衣服常见,发现的也多为长裤,所以尽管这条裤子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短裤,但实际上就已经够引人注意了。加上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与裤子的功能性有着密切联系,这条裤子的开口在两侧,利于腿部开合,所以这类裤子当时也被认为是辽代比较常见的。

△ 内蒙古代钦塔拉辽墓出土的“三角裤”

代钦塔拉辽墓出土的这条裤子,从线图明显可以看出侧边开口,并且有交叠。

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强调过很多次了,古人并不直接单穿裤子,甚至不像我们一样只穿一个内裤一个外裤,他们会套穿很多。所以无论是看到这种裤子,还是开裆裤,都不要觉得很吃惊,因为古人几乎不会这么穿着就出门了。套穿以后基本没有了走光的可能性了。

△ 长裤与三角裤的叠穿示意图,《辽代丝绸》

南宋赵伯澐墓的衣物发掘得较为科学仔细,层层揭取了尸体上的服饰,由此可以看清他的穿着层次,这条“三角裤”其实并不在最内层,而是第二层。说它是“内裤”的理据并不充分。

△ 图片出自《丝府宋韵》

不过“三角裤”若是从辽传播到宋的话,其用途可能会发生变化。

比如代钦塔拉辽墓还发现了多条背带裤与背带裙,其中背带裤有两种,一种是宽腿裤,一种是连袜的收裤腿的,后者极可能是文献所载的“吊敦”。虽然南宋墓葬里也发现了背带裤,但是考虑到“吊敦”作为胡服在宋代的流行,背带裤可能也是类似的情况。

△ 耶律羽之墓出土的背带式吊敦

△ 代钦塔拉辽墓出土的背带裤与背带裙

吊敦的设计应该是为了方便穿入靴子里,这也显示了契丹民族习俗带给服饰的独特功能。

如今古装剧往往给主角过长的服饰,包括一些仿古风格服饰也是如此,似乎不够长到足面就无法显示出穿着者的身段与气质。实际上像《燕云台》这样视角集中在游牧民族的剧完全可以把衣服长度做得短一点,以显示出干练遒劲的气势。

除了裙子和裤子,帽子也很特色,在前文《燕云台:不敢剃“髡发”,怎敢称契丹!》里已经简单说了辽代女子喜欢扎抹额、戴罗帽的这点。其实作为在北方居住的人群,带风帽、棉帽都是比较常规的操作

△ 库伦辽墓壁画(摹本)

△ 辽墓出土的帽子

《燕云台》里也给唐嫣的角色做了一顶帽子,不过也只有那一顶。对比看一下就会发现,加了帽子以后会更具有异族情调,与窦骁饰演的汉人角色同框的时候,两人的民族区别也更明显。

△ 《燕云台》剧照/官博

△ 《燕云台》剧照/官博

如果不是要做学术复原,当然影视剧本身也没有这种必要,只是将一些特色做出来,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的。不过寻找哪些是特色,哪些不利于呈现,就是一项比较系统又比较考验功夫的工作了

哈哈,今天又是蹭糊度的一天呢!辽代服饰织物其实还有挺多特别有意思的地方,以后看看有没有时间和机会写吧~~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传统服饰】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辽代服饰的民族特色1
【考古百科】辽代契丹人的服饰——云想衣裳系列
第1063篇  辽代的服饰
一千年前的乃蛮人穿什么?文/蒋丽敏
无标题
关于辽代北班服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