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骊歌行:“影视+非遗”是个什么财富密码?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原来叫《大唐女儿行》的于正剧,改名为《骊歌行》以后顺便把“于正”的名字从正片上删得干干净净,终于播出了。但是整部剧依然是于正的风格,营销上也是继续打着于正和《延禧攻略》的旗号。

近些年于正发现了新的“好评”密码,凡事都要拿点文物和非遗来给自己作陪,俨然一位文化卫道士。之前《大唐女儿行:让我们猜一下这次于正“翻牌”了哪些文物?》已经分析过这部剧里出现过的文物,在应用时有哪些问题了。

但于正团队对于“非遗”这块甜饼,会止步于此吗?不会!《骊歌行》改名定档后,官博立马就发了一组非遗海报,还好我不是谁的粉丝,否则我一定怀疑剧组是想把我的智商摁在地上摩擦!

△ 骊歌行官博截图

剧组给每张海报都备注了所谓的工艺,当然,粉丝们一律读作“非遗”(关于这个非遗捆绑的问题本文后半段会具体聊一下)得亏是备注了,否则有一些我是真的看不出是个啥工艺。

△ 骊歌行官博配图

这两个,一个写着“蜡染”,一个写着“扎染”,但看起来都像是染色的时候出了什么事故,导致表面出现了大量色花色斑呢,原来不是瑕疵,竟然是值得特写镜头并做成海报的“非遗”!?

但是,即便是不了解这两种工艺的人也会生出一个最朴素的疑惑:在剧组眼里,“蜡染”和“扎染”究竟有什么区别?至少,这个海报里是真的看不出差别,当然,前提是别有粉丝把“扎染”那幅上的绣花看作“扎染”工艺的本体。

问题是,这两种工艺虽然都属于“防染印花工艺”,可无论是在当代还是古代,最终呈现的效果区别都大得很(特意多此一举地去模仿对方的那种,就算你杠赢了)

比如,蜡染用蜡作为防染剂,也就是涂蜡的部分不上色,但蜡干脆易裂,所以图案变化多且色彩边缘比较锋利,但图案中间很容易出现裂缝

△少数民族蜡染,北服博物馆 

△ 蜡染半臂,正仓院

比如,扎染主要使用捆扎的方式防染,也就是被扎束的部分不易上色,但由于捆扎力量不均匀且对图案的控制力不如蜡染,所以扎染的图案一般比较简单且边缘会有晕染效果

△ 少数民族扎染,网络

△扎染圆领袍,正仓院 

其实“蜡染”和“扎染”虽然可追溯的历史还是比较长的,但它本身在现代生活里并不罕见。不论是某宝上还是商场里,使用现代印花工艺来模仿这些风格的图案很常见,因为这些曾经由于手工所限而呈现出来的图案特色本身就具有古朴隽永的气质。所以说,把这两张图选上来的剧组,四舍五入连一般服装购买经验都没有

还有一点是,之前在《绞缬:将点点繁星穿在身上》里介绍过古代的“三缬”,如果剧组想要兢兢业业地装X,完全可以使用当时的语境称作“蜡缬”和“绞缬”,是剧组在用通俗易懂的词汇照顾粉丝么?还是剧组本来自己也似懂非懂。(“三缬”的另外一个是《夹缬:我觉得我被《风起霓裳》给耍了……》)

△北朝扎染 

这就引出这几张海报上另一个古怪之处,便是“名词”。如果说叫“扎染”还是“绞缬”,尚且可以解释成剧组照顾粉丝阅读能力,有的词简直就是在增加理解(检索)难度。

△ 骊歌行官博配图

比如上面这两张图,其实用的是一样的工艺,在非遗名录里叫作“花丝镶嵌”,也有称作金银细工或细金工艺,处于舆论风口的“点翠”其实就是这个庞大繁多工艺里很小的一支。传统工艺里一般会使用金银贵金属,利用其延展性可以将金属丝做得非常细,可以进行编织,也可做成轻盈的立体效果,称作“累丝”。明墓出土过大量累丝饰物,不同部位使用不同粗细,极尽巧思。

△ 明代花丝文物

不过剧组给的图涉及的比较简单,都是将金属拉成细丝,然后进行粘嵌,只不过做海报的时候把两个又给分开各给了个“名词”。咋的,凑KPI吗?“掐丝”这个词就很奇怪,一般都是用在景泰蓝等工艺上上,如“掐丝珐琅”,已经快成为一个俗语了。细金工艺里也会提到掐丝,但很少,由于这个工艺本身分支太过庞杂,一般只会作为其中一种工序的表述。

与这两个高度重复的还有下面这两张图。

△ 骊歌行官博配图

“敲铜”在非遗名录里叫作“锻铜”,定义也略广些,其实也属于金属工艺的一种,金银都可“锻”,依然是利用金属的延展性。文物里如果有这么立体的效果,不一定就是锻制的,也可能只铸造成型。

细金工艺之所以庞杂,是因为实际应用中会综合使用很多不同的,比如在立体浮雕的造型后面使用錾刻的方式作出类似背景底纹的效果,使其显得更为精致。唐代银器做完这些以后,还会做鎏金,显得更具有层次感。没错,就是被剧组标为“金银器”的那张图,可见凑KPI的剧组是真的词穷了。

△ 何家村窖藏文物

在制作特辑里提到,这个“金银器”是剧组去山西运城采购来的仿造法门寺复刻的“食具”“茶具”,也难怪标注不出工艺。可能剧组觉得这件最为精美,在特辑和海报里都让它出镜了,可尴尬的是这件不是法门寺的,更不是什么“食具”“茶具”

△制作特辑截屏 

△都兰出土舍利棺 

这件是都兰出土的舍利棺,顾名思义,就是供奉安放舍利的容器。这种前高后低的棺材形式,就是唐代以来佛教被汉化后的结果。舍利棺还会安放在一个基座上,并围以栏杆。法门寺由于出了舍利,也有这样的舍利棺被发现,但式样比这个要简单一些。

△法门寺发现的舍利棺椁 

这剧因为剧情实在是看不下去,所以我不打算看这个舍利棺在哪里出现了,只希望剧组别随随便便把它当作个家居陈设就好。

名词的不统一还见于两幅关于刺绣的海报,反正是看不出为啥一个加“绣”字一个不加。

△ 骊歌行官博配图

看到盘金的时候,差点以为这是一个半成品,直到看到这张图官博晒了不止一次,才恍然大悟这就是个成品,下面印了个图案,然后在图案上绣部分色块,绕了一圈金线。

△ 骊歌行官博配图

这个做法就挺奇怪的,至少我学的时候都是要自己描拓绣稿,只有某宝的DIY刺绣套件可能会帮你印好。这种印好以后绣的好处就是,如果技艺不精,不容易露出底布的颜色。

宁波的国家级非遗正好是“金银彩绣”,简单说来就是金银线搭配彩色丝线做的绣品。剧组做的这个与此类似,但金银彩绣至少得是这种级别的。

△金银彩绣,网络 

我之前去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学习的时候又恰好拍过一个人家随手摆的绣品的局部,因为当时正学打籽,而我超级没有耐心,看到了人家那个打籽绣的单位大小,立马就怂了。

△ 金银彩绣局部

《骊歌行》的很多制作班底其实就是《延禧攻略》,所以这部剧的绣娘在当时就已经写过通稿夸耀了,只是当时我们都没有留意到。

比如,参与手绣的是“三位'60后’的绣娘”,是三姐妹,“从事刺绣工作四十余年、曾在故宫修复过皇帝龙袍的苏绣文化传承者”,但我搜名字没搜到任何除了《延禧攻略》以外的内容可以佐证这个,而且50后60后会绣花本身还是比较常见的,我也能说我会绣花,技艺大多都是易学难精,所以年纪大不大不重要,主要还是看技艺水平

△法门寺出土的簇金绣 

而担任两部剧的刺绣组长,拥有的头衔则是“京绣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传承人”“ 京绣匠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工艺匠人”等等。顺便提一下“三位'60后’的绣娘”通稿说是“苏绣”,这可能也是《延禧攻略》宣传词一会儿“苏绣”一会儿“京绣”的原因。

△视频截屏 

这些头衔其实是打了擦边球的。京绣是国家级非遗,这个没毛病,但是我们说传承人一般指的都是“代表性传承人”,这个则需要这个非遗项目对应级别的文化部门进行认定,不是随便可以主张。于是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些通稿里,头衔会用的更大一些,上电视就用“匠人”这样比较委婉的词汇。

△ 国家级非遗京绣的代表性传承人

估计会有粉丝会说,广义的“传承人”也没毛病啊!那我也学过几天宁波的金银彩绣,那我明天是不是可以在我的公众号的简介里写自己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彩绣’传承人”这其实就涉及到一个目的和态度的问题,你究竟把“非遗”当作什么?

于正的欢娱由于《延禧攻略》的成功,已经把自己的定位改成了“非遗+影视”。

欢娱影视以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为己任,创“非遗+影视”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影视中国风”吹入了二十多亿全球观众的心中。——欢娱影视官博简介

官博那条非遗海报的微博下面,有粉丝高呼有非遗就要看!可非遗本身罕见么?其实不罕见,尤其在古装剧的宣传里,每部剧都可以找出一大堆宣传营销的点。随便举例一些古装剧里必定会有的场面吧:寻医问药是非遗的一个大类别“传统医药”;美味珍馐是“XX传统烹饪技艺”;张灯结彩是“XX灯彩”或“”XX灯会“、”XX灯俗“;高手过招自然就是“XX武术”……没有古装剧挂不上钩的“非遗”,只有剧组不想选择的营销

所以,欢娱官网就说得诚实多了,之所以可以搞出这么“非遗”,原因还是在于“依托自身古装剧的优势”。

2018年,《延禧攻略》引发观剧狂潮,在爱奇艺点击量破150亿,夺得了2018年Google搜索年度第一,成功将中国的影视剧推向了海外。随着剧集的火爆,剧中融合了中国非遗元素的精美服化道,也将缂丝、刺绣、绒花、点翠等濒临失传的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到了世界观众的面前。随着非遗元素的大热,欢娱影视就势提出“电视剧+非遗”的概念,依托自身古装剧的优势,以剧传播文化,肩负起了文化传承的重任。秉持欢娱品质的优秀影视作品,成为了把中国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的桥梁,让世界舞动影视中国风。——欢娱官网简介

当然,在饭圈语境下,与非遗挂钩还有一个好处,便是觉得自己在舆论场上站到了不败境地。我看到有阿婆主吐槽另一部主打服饰染织的古装剧时,不得不在前面啰嗦了好几句,自己对传统工艺没意见,自己只是讨论这个剧情和表演,其实感到的只有细思恐极。就像有的粉丝们很期盼自己的偶像接拍抗疫剧、献礼剧,究竟几分是为了和什么好团队合作,几分又是为了站在某种高地堵住路人的嘴?

可能粉丝会说,至少于正团队去做了呀,而你只会喷人家。实际上,于正团队做的只有“非遗”,就像古装剧只有“古代”,皆是面目模糊的虚影。实际上要做非遗,就跟古装剧要做考据一样,要具象且有深度,就像《》里说过的,罗列与非遗有关的名词、购买非遗的成品,离非遗宣传乃至活化还差得远呢!更别提,这其中出现的种种错误,反而起到的各种副作用。

我们以往讨论的非遗影视其实是这样的: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戏曲电影、根据民间文学改编的影视、反思传统艺术传承的故事题材、融入民间美术的创作风格……你脑海里又能浮现多少部相关的影视?

不是清宫剧里把原来的假花换成绒花,把原来的绢扇换成缂丝扇,就叫传承非遗。粉丝先别激动地感觉找到了喷点,我可没说绒花、缂丝不好的意思,而是原本的东西不非遗么?绢花有绢花的非遗,制扇有制扇的非遗,换掉的原因究竟是为了换成非遗,还是换成更有名更有故事可以讲的非遗?

而且《骊歌行》的时代背景从《延禧攻略》的清代换成了唐代,剧组的依赖路径依然没有变。女主出场的新娘造型依然是满头绒花,堆砌呆板,根本不会根据不同工艺的特点和美感进行搭配造型。唐墓里分明有栩栩如生的绢花,国家级非遗也有北京绢花(绒花并没有国家级非遗),为啥不用,是人造花给世人的距离感太近了、产生不了“不明觉厉”的效果吗?

△ 《骊歌行》截屏

△ 唐代绢花

△ 清宫旧藏绢花

△ 北京绢花非遗

那些觉得有非遗就万事大吉的粉丝,其实是在助长了这种乱用瞎用非遗的毛病,就像大善人在河边放生,一群人在边上歌颂,有几个人敢上去说什么吗?而且国剧制作团队有这么多,为什么于正团队才吃得动这块“影视+非遗”的蛋糕。因为但凡年龄层跨度大一点的剧,中老年观众立马就能看破(参考《“绒花”与“绒鸟”:早就在你懵懂的童年里留下过姓名》),非遗又不是生来就是遗产,人家当年也是红红火火过的,这份记忆其实并不远。说起来,一些年轻的粉丝,一边觉得家中长辈不理解自己,一边又拿着这些传统古意不求甚解地当个宝,才是人间怪事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骊歌行》收视扑街,都是古装惹的祸?
琴之界 | 愚弄世界的“古装剧”
全网遛饼85花?不只因为《狐妖小红娘》魅力大,资本因素也很关键
《倾世小狂医》横店开机 −学渣少女穿越古代、开始医术营业
新剧才开播就被黑颜值,宋祖儿的古装不行吗?
【永康】石鼓寮影视城 - 古装剧青睐之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