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诗经》知识小结
userphoto

2022.10.21 辽宁

关注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全方位,多方面的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

   《诗经》中的“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这”六义”贯穿《诗经》的始终,使《诗经》在中国传颂咏唱两千余年而不衰,奠定了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化的遥遥领先的地位。

一、学习《诗经》的重要性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教诲弟子的一段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更为贴切地诠释了学习《诗经》的重要性。

1、诗可以兴

   兴,就是通过一种形象的比喻,让人们产生联想和情动,从而理解抽象的事物或道理。

    在吟诵《诗经》过程中,自然会被优美的词句所吸引,激发出情感波动或产生共鸣,在诗经的世界里得以释放,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

2、诗可以观

     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诗经》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它所诞生时代的真实写照。通过《诗经》了解先人的生活风俗及喜怒哀乐,便可以古证今,提高自身洞察人情世态、分辨是非的能力。

3、诗可以群

    结交朋友而相切磋。从广义讲,《诗经》有团结民众的作用,体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意蕴。而从狭义论,则可广结志趣相投的朋友,切磋交流,加深友谊。

4、诗可以怨

   讽谏怨刺不平之事,且不说《诗经》中表达出的百姓之怒所起到“刺上政”的积极作用,对品读《诗经》的人来说,也可以诗泄怨,平复心怒,在释放积郁的同时,也健康身心。

5、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事父、事君”是从人之大伦上说的。在古时,《诗经》中传递出的智慧,可以助人出外作官,为君王服务,在家可孝敬长辈,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这对于今日的人们有深刻的启迪教化作用。

6、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可以说,这是学习《诗经》的意外收获,《诗经》中鸟名有43种,兽有40种,草有37种,木有43种。从鸟兽草木上激发思古之幽情,可以体会到《诗经》中百草之美,以物抒情,从而获得愉悦身心的美感。

    总之,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全面揭示了诗歌的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不学《诗》,无以言”。

二、《诗经》的由来与编集

1、采诗说:

    西周王朝依古制,每年春秋两季派出“采诗官”到各地去采集民歌,以便国君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进而作为君王施政的参考,“观风俗,知得失”。

2、献诗说:

     认为是天子为“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候百官献诗。据说,各国太师有向周太师进献诗歌的义务,另一说,"献诗"是周代士大夫把诗歌用于政治生活的一种方式,或是为了歌颂和讽谏,或是发泄和申诉个人的冤屈或不幸等。

     最后,由周太师把采诗和献诗编定成集。

3、删诗说:

    来源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305篇是孔子以礼义为标准,从3000多篇古诗中删定编集而成的。

    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唱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三、《诗经》的分类

 《诗经》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311=风160+雅105+颂40+6笙诗(有题目无内容)

1、风

    风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所谓“国风”,即指当时诸候国所辖地域的乐曲,包括了⼗五个地区的民歌,⼤部分是指黄河流域的民间歌谣,也称“⼗五国风”,共计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内容,主要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百态等。

    另外,风还有风俗风化的含义,所以从国风的诗歌中,就可以区别出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

2、雅

   “雅”即“正” ,正声雅乐,即宫延乐歌(西周王幾的乐调),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雅”又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以今考之,正⼩雅,燕飨之乐也;正⼤雅,朝会之乐。“雅”诗中没有情诗。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多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大雅”的作者多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期到东迁以后,则多是士大夫所作,个人抒怀的意味浓厚,常在一般的宴会上吟诵。”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3、颂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作用是“美圣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也”。

     “颂”分“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5篇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四、《诗经》的流传

    秦朝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很多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易于记诵的特点和被士人们所熟悉的缘故,便得以流传下来。

     到了汉朝,出现了传授《诗经》的三位学者,即齐之辕固(齐诗),鲁之申培(鲁诗),燕之韩婴(韩诗),所传的《诗》后来被称做“三家诗”。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但遗憾的是魏晋时期之后陆续失传。

   赵之毛亨、毛苌著的“毛诗”晚于“三家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所以在民间得以广泛传授。

 关于《毛诗序》:

     这是一部古代中国诗歌理论著作。关于其作者,历来颇有争议,一说是孔丘弟子子夏作,一说是汉人卫宏为《诗经》所作的序,分为大序和小序。

    “大序”为《关雎》题解之后,作者所作的全部《诗经》总的序言,大序总结了先秦儒家的诗论,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

    “大序”主要说明了诗的教化作用,“言在诗外”,强调“美刺”(“美”即歌颂,“刺”即讽刺)。

    “小序”是《诗经》305篇中每一篇的序言,简述了诗的主题、作者和写作背景,以史证诗似乎是“小序”的特点。

五、《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诗,出自于诗人心底的歌,真实描写了复杂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包括:描写劳动生活的诗歌(农田、狩猎、采摘、蚕桑等方面);反映统治者不劳而获,引起劳动人民愤怒斥责的诗;描述婚恋生活的诗;向我们展现出先人多彩的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经》中“饥者歌其⾷,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给予后世⽂学以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的手法运用,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使诗中刻画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同时影响后来的文体形成,复叠的章句,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的巧妙应用等,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也成为中国诗歌历久弥新的表现方法。

1、赋:

     一种直陈其事的表现手法,即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直言其志或直抒胸意。

      按南宋教育家朱熹的说 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如《周南.芣苢》全篇主要以赋为表达方式,描写妇女采摘芣苢这一劳作景象,表现出先民热爱劳动勤劳朴素的品质,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当时社会和谐的氛围。

     又如《邶风.击鼓》中的“死⽣契阔,与⼦成说。执⼦之⼿,与⼦偕⽼”,即是直接表达⾃⼰的感情(友情或爱情)。

2、⽐:

    类⽐,⽐喻。按宋朝朱熹的解释“比者,以彼物⽐此物也”。这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语言文采斐然,同时可以加深诗歌的主题和感染力。

     比还可以理解为现今所说的所有修辞手法,即先有了想要表达的情感或事物,然后借用其他事物或情感来类比。

   如《卫风.硕人》运用一段逼真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把一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古典美人描绘得淋漓尽致,永远地定格了中国古典美的曼妙姿容,堪称“誉美”之精典绝句。

     又如《郑风·出其东门》的“有女如云”、“有女如荼”等句,具体、形象地描写了东门游女的盛况。

3、兴:

    就是托物起兴,就如宋朝朱熹所言:“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原是诗歌每章自然景物的形象化发端的方法。兴起也,有起头和起情两个意思,诗人把触动了他的客观世界加以描绘,用做诗的开端,这就是兴句。        

      也可以说,兴则是先看到了事物的发生,然后受到了触动,引发了自我情感的兴起。所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由于“兴”是这样⼀种微妙的、可以⾃由发挥的⼿法,又可饱含诗人的情感和想象力,历代许多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乐于此法,并且各⾃翻陈出新又标新立异,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种特殊的韵味。

    如《周南.关睢》,《邶风.凯风》、《卫风.氓》等很多作品中都是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三)《诗经》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

1、章法(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虽要求各章在形式上相同,内容上相近,仅换个别词语,但并⾮简单的重复⽽已,⽽是为获取⼀种⼀唱三叠,渲染气氛,深化诗歌主题的艺术效果,并便于记忆和咏诵。

     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修辞⼿法,全诗往往只变换数字,演绎出回环往复,短歌低吟,余音不绝之美。

    如《周南.桃夭》、《卫风.芄兰》等诗中都能找出这种章法的使用。特别是在《鄘风.相鼠》诗中,重章叠句的效果尤为突出,诗意的递增表达,表现了情感的迸发和强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句法:

    以四言为主,参以杂言。四言节奏为每句二拍形式,适应当时入乐的节奏。四言诗⽐兴巧妙,语言简炼,因便于记忆而构成《诗经》的主要体裁。

如《周南.汉广》、《邶风.柏舟》、《郑风.有女同车》等诗。

    当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求,《诗经》中还有一言、二言,甚至八言的句式。

3、字法:

1)叠字:就是两字重叠使用,又称“叠言”。如“关关雎鸠;“灼灼其华”,“风雨潇潇,鸡鸣胶胶”…。在《王风.黍离》、《郑风.风雨》等诗中叠字也多次出现。

2)双声:就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的词;如参差、辗转等。

3)叠韵:就是两个字的韵母相同的词。如窈窕、崔嵬等。

4)语气词:如兮、只、且、思、之、乎、哉、矣、也、焉等,这些语气词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而且还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语气和情态。

(四)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和谐的声韵是《诗经》又一特色,其作品节奏鲜明,声韵和谐,极富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诗经》中的用韵之法大约有:一是首句连韵;二是隔句用韵;三是“自首至末句句用韵”。

      前两式成为我国格律诗的常用定格,特别是第二式在诗中隔句用韵(即偶句用韵),确立了后代诗歌用韵的基本形式。

六、《诗经》的主要内容

1、赞美国君和祭祖颂歌

     如《卫风.淇奥》就是歌颂卫国卫武公之德的诗篇。诗中通过对其外貌、才能和品德的赞美,表达卫武公即具有高雅君子形象,又具备处理内政和外事的杰出能力。

2、农事诗

     农事诗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农事生产、人民生活状态的一面镜子,但在国风中农事诗并不多。

   如《周南.芣苢》就是一首描述妇女劳动的欢歌。

3、讽刺诗

    西周中期以后,出现了大量针砭时政和无庸国君的讽刺诗。如《郑风.山有扶苏》、《郑风.狡童》等。

    其代表作为《鄘风.相鼠》,这首诗主要是以鼠起兴,即表面上描写人人喊打的老鼠,实则是揭露统治者用各种手段欺骗人民,昏庸而无耻之极,比之为鼠,给予了最直接、最露骨的讽刺。

4、战争徭役诗

     以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诗,都具有着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的。除了少部分描述共御外侮、保家卫国的豪情外,大多是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和愤懑;

      有的还反映出无情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困苦生活、心灵的创伤及夫妻离散的相思之苦,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人们对当朝国君的不满,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

   《周南.卷耳》是《诗经》中“怀人”之情的经典名作,描写一位女子因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采撷卷耳时心神不宁、黯然神伤的凄凉情景。

  《王风.君子于役》同样也描写家乡的妻子对外出服役、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5、抒怀诗

     这类诗多描写有志之士悲叹国家沦亡,忧国忧民的心志。如《王风.黍离》、《王风.兔爰》等。

6、婚姻家庭爱情诗

     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因其珍贵,也就注定难以获取,所以婚恋的情感错综复杂,不一而足,因此反映婚恋情感的诗便丰富多彩。

1)描写渴求爱情、大胆追求爱情的诗。如《召南.摽有梅》、《郑风.溱洧》等。

2)描写爱情诗情画意,两情相悦的诗。如《邶风.静女》、《卫风.木瓜》等。

3)描述执着苦恋而相思的爱情诗,如《周南.关雎》、《周南.汉广》、《郑风.子衿》等。

4)描写忠贞不渝的爱情诗,如《邶风.击鼓》、《郑风.出其东门》等。

5)描写夫妻间情深,婚姻幸福的诗,如《郑风.女曰鸡鸣》、《郑风.风雨》、《齐风.鸡鸣》等。

6)描写亲情、友情的诗

如《邶风.绿衣》、《邶风.燕燕》、《邶风.凯风》等。

7)描写婚恋悲剧的“弃妇、怨妇”诗,如《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等。

七、《诗经》中“国风”的历史背景和诗歌特点

1、“周南”与“召南”

1)“二南”时代背景

       周朝由文、武落成,成、康繁荣昌盛,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996年的46年间,天下安宁,周公还政周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 史称“成康之治”。

    昭、穆之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到春秋战国时期。

     “南”即南乐,为周代的南国之乐。“二南”为周公、召公治下南国各小国的泛称。

    “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大约在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范围包括洛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

  “召南”为先秦时代召南地方民歌,是指召公统治的南方地域,大约在今河南与陕西之间。

2)“二南”诗的主要特点

    “二南”诗中,集中反映了以周礼为导向的和谐、文明、有序的社会境况,是“正风”的典范,很多诗吟诵起来,感觉充满了明朗、尚礼的气息,字里行间感受到其中所蕴涵的纯正的“风雅”精神,所以,历来称“二南”诗为“正风”。

   “二南”诗中,有对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愉快劳作的咏唱;如《周南.芣苢》。而反映婚姻爱情方面的诗尤为生动清丽,如《周南.逃夭》、《周南.汉广》、《召南.摽有梅》等诗。

    另外,在描写爱情时,巧妙地将妇德礼法贯穿其中。其代表作为《周南.关雎》、《周南.桃夭》等,正如孔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符合“发乎情,止于礼”的道德规范。

2、邶风+鄘风+卫风

1)历史背景

    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伐纣灭商,西周政权建立,周武王采取“以商治商”之策,以防殷商遗民造反,便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城邶城村,号“邶国”。为了更好地统治管理殷商故址,派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守卫三个地方,以监督武庚,号为“三监”。即“朝歌以北谓邶,武庚监之;朝歌以东谓卫,管叔监之;朝歌以西南谓鄘,蔡叔监之”。

     武王死后,儿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执政。管叔等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并唆使武庚叛乱,史称“管蔡之乱”,但周公率兵镇压,杀死武庚与管叔,放逐蔡叔,合并三地(邶、鄘、卫)为卫,连同原殷民一起封给康叔,建都殷墟(今河南淇县),号卫君,此时,邶、鄘国已不复存在。

    卫国自康叔历十三世至献公,自后便国力日衰,内乱不息;到卫懿公时,更加腐败不堪。公元前660年为狄人所灭,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残部南渡黄河,文公在楚丘重建卫国。《载驰》、《定之方中》二诗就是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

2)诗歌特点

    《诗经》有“正风”和“变风”之说,除了“二南”诗外,剩余13国风均为“变风”。

     变风的产生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动荡和混乱,礼崩乐坏的现实使得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甚至扭曲,以至于难以排解生活中的苦难和心灵上的困顿,所以在诗歌中就流露出些许讽刺、怨怼等负面的情绪。

    另外一点,卫国(包括合并的邶国和鄘国)是商朝故都所在地,而殷商文化多是崇尚纵酒享乐,所以很多诗中都深深的烙上了周和商的文化印记。

①《卫风》青年男女爱情诗占了很大比例,很多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不仅能一起载歌共舞,也可以彼此传递爱情信物,如《邶风.静女》、《卫风.木瓜》等。

    但《邶风》中的爱情诗中,相对而言,压抑、怨怒的诗歌多些,如一些弃妇诗《邶风.日月》、《邶风.终风》等。

②卫国虽然人杰地灵,但是昏君特别多。朝政混乱,国家搞得乌烟瘴气,多灾多难。所以造就了卫人嫉恶如仇的性格,所以很多诗中充满着一种阴郁愤懑之气,讽刺诗偏多,代表作为《鄘风.相鼠》。

③卫国许穆夫人是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卫宣公庶子卫昭伯之女,卫国君主卫懿公的妹妹),她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极高声誉,如《邶风.泉水》、《卫风.竹芉》,尤其是《鄘风.载驰》,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读之心生感慨,震撼心扉。

3、王 风     

1)历史背景

   “王”是指东周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失去了原来的宗主地位,对诸侯国非但无力控制,而且要受到强大诸侯国的欺凌,领土日见萎缩。而在春秋之初,周王朝还不免要摆出一副天子的架势,对所谓“无礼”的诸侯国进行征伐,但无不以失败告终。

2)诗歌特点

    “王风”的创作时间大致可指周平王、桓王、庄王三个朝代。在这一时期,朝政征伐频繁,大贵族生活奢侈,在沉重的兵役、劳役负担之下,百姓感到世道江河日下,千灾百难。

    所以,“王风”中的讽刺诗、爱情诗或徭役诗等,其主旋律都充满着风衰俗怨的色彩,这从《王风.黍离》的忧国忧民、感叹亡国的悲悯情怀,《王风.君子于役》诗中望眼欲穿的思念和忧伤愁绪中,便会感到字里行间都浸染着离乱悲凉的气息。

4、郑风

1)时代背景

   (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周朝姬姓诸侯国。都城:初为畿内郑邑(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郑桓公三十三年)迁都于虢郐之间,后建都河南新郑。

     郑桓公,郑国第一位第一任君主(周厉王之子),公元前806年―前771年在位。

     公元前806年,受封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伯爵,故称郑伯友。前774年,担任周王室司徒,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前773年,郑桓公见王室多有变故,祸患将至,于是迁徙其国民到东虢国和郐国之间。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郑桓公与周幽王一同遇害,谥号桓,故称郑桓公。

    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名相子产治国有方,使得郑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名人列子淡泊名利,创造了《列子》这一恢宏的史诗。战国初年,被韩国灭亡。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4君。

    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共叔段)。

    自郑庄公以后,郑国即陷入内乱。又经过几次君位争夺,国势便日渐衰颓,而周边列强则纷纷而起。

2)诗歌特点

    郑人本受殷商文化传统影响较深,礼乐教化比较淡薄,交通的便利和商业的繁荣,也使人们的观念开放,在审美趣味方面表现出世俗化、娱乐化的倾向,所以殷商以来的号称“靡靡之音”的“俗乐”在郑、卫之地特别流行,受其影响,其地诗歌也具有浓烈殷商遗风和趋新色彩。

    “郑风”共21篇,在15国风中占比例最多,但篇章多短小,语言隽美,构思新颖,易于吟诵,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也灵活多变。

     “郑风”中爱情家庭情感诗居多,但在表达手法和风格方面,区别于其它国风,多采用戏剧性的情节来揭示人物的行为和动作,从而达到欢快活泼的境界。

  如《郑风.溱洧》、《郑风.野有蔓草》、《郑风.出其东门》等诗,真实地反映了郑风“男女相会”的风俗,这些诗中充满着自由奔放的激情,健康自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女子在对爱的追求上,更是大胆泼辣,直率又不失温柔,方显女子独特的魅力。

     在家庭情感的描述上,郑风更是细腻柔婉,有如轻风拂面,这在《郑风.女曰鸡鸣》诗中,便可窥见一斑。虽然,郑风的一些诗被贴上“淫诗”的标签,在我看来,那些自然生动的诗即是真情流露,又揭示了人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吟诵这些诗,仿佛看到古时候溱洧河畔多情儿女在为爱情而歌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课听|中原八风:《诗经》时代的河南
《诗经》经典名篇30首,每一首都“思无邪”,感人无比
《诗经》里那些美丽的植物,你认识多少?
是谁把《诗经》唱得那么美?醉了天地,醉了我!听完默默收藏了······
《诗经》名句精选及翻译
《诗经》导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