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觅家乡的背影(连载四)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世事春秋长;乡风儒语对月饮,三坔夜话万钟情。斯时也,李老师轩楼临窗,说史聊文,谈古论今,言庄道巷,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碰心处,高山流水,莫非知音?!


编  者  微  语

严寅贤先生是江苏泰兴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语文特级教师、北京一零一中学原副校长。编者与其既为老乡,亦是好友,深为其高尚的人品,渊博的学识和浓郁的的乡情而感佩。本公号在发了他的长诗《希望之光,永不灭》后不久,即连载其文笔优美,又特接地气、特文化的笔记散文《寻觅家乡的背影》,上期是连载之三,本期为连载之四。

寻觅家乡的背影

严寅贤

四、母爱如水绕指柔——关于母亲大人的“素描”

母亲老人家在她46岁高龄的时候生下了我。
母亲对我这个“老贵儿”的百般娇惯,父亲“可持续发展”的“家庭暴力”,在我的童年岁月里,是两重天地。我的童年享受尽了清贫中的母爱与幸福。
当然,母亲留给我儿时的回忆,也有“恐怖”的一面。比如,母亲唬我的“惯用伎俩”是:每当我调皮不听话,她顺口就说一句:“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船上去。"
尽管母亲的语调温和,尽管我知道母亲是在“恐吓”,但儿时的我,还是有些胆战心惊。因为,我从小就知道,就看惯了,“船上人家”就是“漂泊人家”,一家人终年生活在船上,孤独,漂泊,行迹无定,没有小伙伴,没有像我们一样可以放纵玩儿的广阔天地。所以,只要一听到母亲这句话,我就立刻乖了起来。而当了语文教师之后,每每讲到杜甫在他58岁的风烛残年之际,病逝于漂泊湘江的小船之上时,不免“于我心有戚戚焉" 。
母亲的爱有四季。但是,不管春夏秋冬,都是暖融融的春光,温馨怡人。
隆冬过后的早春里,春节临近。母亲在阳光下为我们缝制过年的新衣服和新布鞋。童年的三百六十天里,最盼望的是除夕之夜和大年初一。年夜饭之前,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里,我总要迫不及待地试穿母亲和姐姐亲手缝制的新衣新鞋,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在母亲面前晃来晃去,洋洋得意。而母亲呢,则以慈祥的目光端详着,什么也不说。大年初一的清晨,迫不及待,穿上新衣新鞋,挨家挨户拜年。那种清贫日子里的幸福与兴奋程度,即使今日穿上笔挺的西装走进人民大会堂,穿上崭新的唐装走进白宫,恐怕也不能相提并论。
夏天里,抹不去的回忆是,清晨起来,我挎着竹篮,跟着母亲到自家的“自留地”里摘豇豆、扁豆、蚕豆和黄花菜等。在夏日朝阳的映照下,菜地里的露珠闪着银光,空气清新而湿润。偎依在母亲身边采摘,那种温馨与快乐,现在再去回味,简直直浸我的骨髓。而午饭时吃上扁豆、豇豆里的豆粒之后的满足,绝不亚于今日享海参鲍鱼之大餐。
秋天里,最让我渴盼的是,母亲回外婆家,从舅母家带回橙黄的柿子,鲜嫩的菱角和新收的花生。这些东西,其实家里也有。可是,只因了是亲戚家的东西,是母亲带回家的“礼品”,总觉得格外香甜和诱人。
冬天里,最让我感到温暖的是,母亲总要把我们僵硬的棉衣棉裤在太阳底下晒了又晒,翻了又翻,或在火炉上烤了又烤。于是,僵硬变成了柔软,隆冬的冰凉变为温暖。我穿在身上,暖在心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想起儿童岁月里母爱的春夏秋冬,总觉得孟郊的文笔太拙。
母亲不识字,但她的血液里却流淌着文化的因子。母亲留给我的民谚成为我精神的永恒:
“冷是风冷,穷是债穷”, 意思是过日子最好不能欠人家的债;
“天旱会作变,穷人会说骗”, 意思是穷人因无力还债而屡屡食言;
“打过春,赤脚奔”, 以此鼓励家人在春天里早干农活,多干农活。在我们家乡,打春之后气候明显回暖;
“财来精神长,穷来瞌睡多”, 告诫我们兄弟姊妹不要贪睡贪玩,要有精气神,才能“发财”;
“眼是奸臣手是忠臣”, 意思是鼓励我们不要怕眼前的活儿多,眼睛里全是活儿,容易让人产生畏难情绪,而手则默默无闻,能把所有的活儿做完。
“新娘子的马桶三日香”, 母亲常常借此批评我们爱好不专一,做事没有坚持性。
“舌头底下压死人”, 意思是语言伤害常常是致命的。母亲这句话成了我一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有生以来,记忆中,我从未恶语伤人,更没有当面或背后中伤他人,诬陷他人。
因为我认定,这是人性中最丑陋、最丑恶、最卑劣、最无耻的一面。
“举刀有罪”。从小到大,母亲总是告诫我们所有的兄弟姊妹,绝不能举刀示人。如果要把刀递给别人,一定要慢慢让刀背朝着对方,绝不能让刀刃一面指向对方。时至今日,我们一家人都虔诚地遵循着母亲老人这一教诲。现在想来,这是多么朴素的生命和尊重生命的意识啊。
“风吹背后寒,火烤胸前暖”,这是我小时候从三哥志贤日记本上读到的一句话。它与母亲的教导异曲同工。
母亲天生一副娇小身材,平时说话很温和,很得体,从来都是细声细语,慢声慢气。老人家对已婚年轻女子向以“姑娘”称之。而对我姐姐,从来都是叫“丫头”。长大后我才知道,在老家,长辈对年轻已婚女子称“姑娘”,是一种尊称,一如对小伙子和已婚年轻男子称“相公”一样。而叫“丫头”,则是亲切与随和,通常是昵称。
据说,母亲出生于20世纪初一个破落的大户人家,但老人家不识字。我小时候听母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当年的我听不懂,但是,母亲应该懂。
当年嫁给父亲时,外婆家陪送很多珍贵物品作嫁妆。母亲曾对我们讲,1958年“大跃进”,为防意外,父亲把家里的金银财宝装在一个瓷罐中,埋在我们家天井的排水道底下。两年之后竟然不见了。老家人的传统说法是,金银器埋在地下会自己漂移,所以,母亲也就以为这个宝罐自己跑了。后来我们家人认为,十有八九是让夏天的暴雨冲走了。
母亲嫁妆唯一的遗物,是一个清朝末年的破旧手提铜火盆。我猜想,《红楼梦》里两府人家所用的手提小火炉,和母亲的嫁妆可能是一样的吧。这个珍贵的破旧铜火盆,现在由我珍藏。
长大后,我逐渐明白,母亲一生虔诚于佛教。在我刚开始记事的时候,舅舅去世了。我隐隐约约记得,好像舅舅家曾请僧人到家里念经,以超度舅舅的亡灵。模糊记忆中,其场面隆重而神圣,室内烛光一片。隐约记得舅母和表哥他们手里也拿着书(或是经书吧)一类的东西,跟着念,跪着念。长大后知道,这是以求舅舅超越苦难,进入涅槃轮回的世界吧。后来出国,看了很多教堂,每每像极了儿时的记忆和氛围。
母亲的饮食习惯与父亲迥异。母亲从不吃荤,饮食极其清淡,最愿意吃甜。作为主食,我记得,老人家最愿意吃的是“清水面条”,即煮面条时,其他什么都不放,只撒一点盐,撒一点香油。后来我想,或许是老人家一辈子清淡的饮食,养育了老人家清淡的性情,并且也影响了我。
“永离杀生”是佛法修行“十善业道”中的第一条。记忆中,母亲极其害怕杀生。每逢过年过节,家里杀猪宰羊,母亲必定要到邻居家里躲起来。老人家不忍心听,更不忍心看。我彻底地继承了母亲的衣钵。我记得,直到妻子怀孕之后,迫不得已,我才学会了杀鸡,也才敢杀鸡。
梅雨季节,阴雨连天甚至连月。每当大雨倾盆时,母亲总要带领我们兄弟姊妹朝着东西南北方向分别磕头,以祈雨止,求菩萨保佑平安。“阿弥陀佛”,就是母亲每逢此时教会我的。
所以,母亲一生教导我们最多的一句话是:人要行好(多做好事,向善)不学坏,人做坏事(菩萨要让)雷打头。于是,“行好不学坏”也就成了我一生的处世准则。
长大后我知道,母亲教导我们要“行好”,其实就是佛法修行中的“行善”,正如母亲“舌头底下压死人”与佛法“十善业道”中“永离两舌”(即“挑唆”) 、“永离恶口”(即口出恶言)一样。
母亲还有时常挂在嘴边的“安全教育”: “近怕鬼远怕水。”夏天,只要我们出门到稍远处,母亲总是一再告诫:见了河,要绕道走,或从桥上过,千万不能涉水而过,因为你不知道深浅。
或许正因了母亲的教育,当了语文教师之后,我对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七言绝句《泾溪》特别敏感而亲切,过目不忘,并时常讲给我的学生听,甚至把它设计成作文题: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母亲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影响我们兄弟姊妹们一生。农村锅灶锅台,母亲从来都擦得干干净净;一年四季,母亲都要让家里的门窗大敞四开;门前屋后,家里家外,洒扫庭除,是母亲每天必做的事情;夏季,母亲必定天天洗澡。即使是冬天,她也要到三华里之外的我们“公社”驻地,洗几次澡(印象中5分钱一张澡票). 1995年夏,母亲患病卧床不起,我们回老家看望老人家,她还要让我妻子和女儿扶她下床洗澡。
母亲这种良好的习惯,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的一家人。多少年来,不管春夏秋冬,敞窗通风,是我们一家人的卫生自觉。
现在想起来,当时我们所面临的许多家规,或家庭教育,其实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文化蕴涵其中。我从小就被母亲时时告诫:绝不能把剩饭剩菜或其他任何食品倒进茅厕,绝不能用写了字的纸作手纸(老家人认为,写软笔字的墨汁是用米汤做的),绝不能把书放在屁股底下做垫子。按照母亲老人家的说法,若是,是要被“雷打头”的。
长大后,我明白了,前者,是教育我们要节约;而后者,则是中国民间过去普遍存在的对文化的敬畏与敬重啊!
文化敬畏,其实是对人类精神、人类生命的敬畏。可悲可怕的是,这种敬畏正日渐式微甚至荡然无存。《论语·季氏第十六》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必须要有一个可敬、可怕的东西在心里生根,才能扬善弃恶,才能惧恶向善。
人,还得有点佛心。有佛心,有良心,有敬畏名望和声誉的情怀,人就很难交恶,很难作恶。当老师的,做到这几点,特别重要。
就在我写这些文字(2012年4月1日)时,我请到了《西藏文学》副主编、西藏作协理事次仁罗布先生,和我们初三学生进行交流。次仁罗布先生也说道:“人有信仰,心不向恶,人的内心就宁静,行为就向善。”很多年前,我就曾听说,在缅甸仰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信奉佛教,因此,这里的刑事犯罪率极低。
宋代大儒张载的几句话一直让我觉得是万代真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常常问我自己,今日,谁想为天地立心?谁能为天地立心?谁想为生民立命?谁能为生民立命?谁去为往圣继绝学?谁去为万世开太平?
自从离开父母之后,每年我都回家探望双亲大人。而关于父母的书面记忆,则是日记。
1993年6月24日,老家来电:“母亲病危,速回。”我们一家人遂于当晚乘火车赶回家。当我们回到母亲身边的时候,万幸,母亲精神尚可。这次,我们一家人陪着母亲,待了整整一周。我和妻子尽心伺候着老人家,抱着她老人家下床走路,抱着她老人家大小便,喂她老人家吃饭,和老人家拉家常,说笑话,和母亲一起回忆我小时候的顽劣和淘气。
我总想以我极短暂的陪伴,尤其是精神陪伴,赎我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之罪。
平时,我探亲回家看望父母,母亲一见我,总是一边唤着我的乳名,一边拉着我的手,一边轻声轻气地问:“儿子,在山东,你可曾想妈妈?你可晓得,'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每当此时,我总是连声说、大声说:“妈妈,我晓得的,我晓得你想我。我也想妈妈!我很想你啊,天天想你啊,妈妈!”然后,我使劲儿摇着母亲的手,摇着母亲苍老干枯的手,久久不放。
母亲呢,总是淡淡一笑,但是,笑得有点无奈,有点伤感,然后喃喃地说:“唉,'娘想儿一世,儿想娘一时’啊。"
我继续拉着母亲的手,连连诡辩:“不是的,不是的!妈妈,我真的很想你的,妈妈,我天天想你啊!"
妈妈呢,语速更慢,声音更低,低得仿佛只有我和她才能听见:“不是的,不是的,妈妈晓得。儿子,你在哄我呢。"
然后,母亲,一位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破落大户人家的农家妇女,一位裹着小脚的女人,一位心地纯净剔透如水晶的我的母亲,也拉着我的手不放,天真灿烂地朝着她最小的儿子,笑了。
母亲似乎还不满足,又问:“儿子,在外头(指我在山东工作)还记得私家(自己)的生日吗?公家(单位)给你过生日吗?"
“记得,当然记得。妈妈,我年年都过生日的。”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记得生日是真,过生日是假。我们年轻时哪里还过什么生日,母亲老人家又哪里知道这些。
“你可晓得,儿子啊,'儿的生日,娘的难日’?"
母亲用她苍老的手,抚摸我,不断重复着,似乎是下意识地重复着,问我。妈妈,我晓得,我哪里不晓得,“儿的生日,娘的难日”。您46岁生下了我,您抚养我所付出的艰辛与劳累,您为我受的苦受的难,您为我们兄弟姊妹们受的苦受的难,我怎能不晓得,我的妈妈,我亲爱的母亲大人!妈妈,我晓得,我的魂晓得,我的心晓得,您的儿女们都晓得!
我在心里这样对母亲说。但是,母亲又哪里知道。
后来,我做了父亲。每当女儿生日时,我总要把母亲这句话讲给女儿听,讲给妻子听。一来给妻子以安慰,二来是让女儿记住奶奶这句话,记住母亲的超过普天之下的大恩大德大慈大悲。然后,女儿为人母之后,相信她也会讲给她的孩子听。
自从我做了父亲之后,我才知道,天下母亲思念儿子的心,思念儿子的情,谁最清楚?恐怕只有母亲自己。
父亲给我的第一封家书中写道:
“儿子,自从你离开家里之后,我倒没有什么,只有你妈妈,时常掉眼泪,掉眼泪以后吃饭不好,夜里睡觉也不好。"
于是,我一直在想,用“伟大”这个词来形容天下母亲,苍白,太苍白。那么,用什么词语,用什么语言,用多少词语,用多少语言来形容呢?
只有上帝知道。
可是,我敢断言,母亲,她,她们自己,并不需要这些。
她们需要什么呢?
她们只需要天下儿女的一颗看不见的心。
2009年,北京的冬日,一个多雪的冬季。大雪,从年末下到来年初。
2010年1月9日,周日。一清早,天空就飘起了雪花。上午10时,大雪纷飞,飘飘扬扬。
美丽的一零一,一片银装素裹。
校园里,分外寂静,只“听”得雪花落地的声音。
办公室里,一个人,我自己,写下以上这些文字。
办公室里,一个人,我自己,在我的办公室伏案恸哭!
校园里,万籁俱寂。
这是上天赐予的寂静与安宁。
为的是让我的父亲,我的母亲,让他们的在天之灵,能清晰地听到儿子的哭声。
但是,这不是痛哭,不是悲啼。
这是一个儿子心跪在地,面对父母的在天之灵而吟唱的深情的赞歌!
这是一个儿子魂拜苍天,面朝父母的在天之灵而发出的深情的呼唤!
愿天下所有九泉之下父母的在天之灵都能听到儿女的赞歌与呼唤,愿天下所有九泉之下父母的在天之灵安息!
多少年来,每当我饱含真情,诵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抒情长诗时,我总是忍不住的热泪在心里流淌。
因为,此时此刻,在我的心里,装着我的母亲,装着母亲的灵魂,装着母亲那颗伟大而纯朴、高贵而明净的灵魂!
而每每讲、每每读朱自清的《背影》,朱父对儿子的关切与关爱,朱父晚年的颓唐与困窘,我已经不是以眼览之,而是用心品之,披情入之。父亲当年施加于我的“酷刑”,父亲的“专横”,早已化为重于五岳的父爱。
父爱如山,吾受之矣!
1995 年夏天,一个闷热的暑假,母亲老人在她中风一年之后,终于走完了她漫长的生命之旅,在她86岁高龄时,安详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的儿女们。
这一年暑假,我携家人,两次回老家,一次是因为母亲病重,一次是因为母亲与世长辞,向母亲大人作最后的离别!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自从父母去世之后,自从自己为人父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彻骨般的理解。
未能为父母尽孝,是我终生的遗憾与负罪。

有你需要的内容






我跟姨夫去洗澡

来自延令的凡人传奇

归来/打油诗四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法官笔下催人泪下的文章:母亲永别了……
父亲的背影,母亲的背影
幽默笑话:一家人吵不可开交,父亲制止了好几次也没用
作文:母亲的背影 2019
高中作文“背影”读后感_1000字
[人间真情]感动中国的男孩离世,7年后父亲征集“替身”,圆89岁母亲心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