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此作被称为“隶中草书”,线条都是“拽”出来的,300年来无人敢学

我国的大型工具书《辞海》,从1936年首次在上海出版开始算起,至今已走过87载春秋。这件“新时代《四库全书》”,首次在上海发行时,封面上的“辞海”二字,乃是选自于让千百年间的学书者,都又爱又恨的一件隶书作品:《石门颂》。

关于《石门颂》,清末明初的书法篆刻家张祖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几百年间来习汉碑者不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如今过了一百多年,这句话依然适用。《石门颂》确实是一件让人望而生畏的作品。

《石门颂》刻于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于陕西省褒城县,东北褒斜谷西南端石门隧道西壁上,被称为“隶中草书”。

褒斜道

东汉时期,隶书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了,在书法史上,也有不少经典的汉隶作品传世,比如《曹全碑》、《张迁碑》。在众多汉隶作品中,只有《石门颂》与众不同,因为这是一件以篆法写成的隶书作品,堪称汉隶的炫技巅峰。

隶书的线条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蚕头燕尾”,但是在《石门颂》当中,我们几乎看不到这样的用笔。

《石门颂》原石图

它的有些笔画,尤其是横画,被刻意突出得很长。这些长划都是在泰然自若地向两边延伸,因为它“将燕尾已'由表宣扬的形’化为'从里暗藏的势’”。

这些被刻意突出的长划,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作品的飘逸奔放之感。

《石门颂》几乎通篇都是以圆笔写成的,即便是转折的地方,也是采用的篆书的提笔暗转法。这种用笔方法,让《石门颂》的线条给人一种筋骨内含之感。

像《曹全碑》这样的典型化汉隶,浑厚圆劲的线条几乎是“标配”,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件隶书的线条都偏于细瘦,且粗细均等;虽然细,但是不见丝毫的羸弱和虚浮。这种线条质感的塑造,主要得益于绞转笔法的运用。

所谓绞转,就是用手腕带动毛笔转动,以实现笔毫与纸的接触面不断变化的一种运动。《石门颂》的这种细瘦且劲健的线条,就有非常手腕带动笔毫拉拽的痕迹。

《石门颂》整拓

在文字结构上,《石门颂》也是相当不拘一格。它保留了汉隶宽博开张的横向结体方式,但是却不愿遵循汉隶对称,匀整的原则,而是松紧有度,率意而为。

从笔画到文字结体,《石门颂》这种离经叛道的“山野”气息,让它气势奔放且雄强,即便是放到今日,也依旧符合我们的审美时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隶中草书《石门颂》临习分享(65)
【请教杨先生第5期】|《石门颂》好看在哪里?
得汉碑之气 扬隶书之光--《临汉隶五种》
学书考论:论郑簠隶书的风格与取径
隶中神品,初学者不要学,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
摩崖石刻《石门颂》,应是当之无愧的“神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