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叶梓:字逐情生悲喜并,世事沉浮黄周星——《九烟遗事》后记


今夜的南京,迎来了梅雨时节的第一场暴雨。窗外雷动风行,心中湖海春回。在凌晨的淙淙雨声中,我终于下定决心,写下这篇小感,为这个学期近四个月的黄周星研究画上圆满的句号,也为我长达四个学期的古代文学史学习留下些许稚嫩但珍贵的纪念。

作者设计的大作业封面

一个学期的文献搜集、整理和编写,最终凝聚成为这册文稿中的五个章节。最初,我从手抄黄周星著述开始,透过历史的尘雾遥遥回望,只能看见一个模糊的影子。抄写前辈著述时,我虽不求甚解,但仍然能透过一张张书页、一个个铅字,隐约感受到那些用生命写成的字句下汹涌不息的家国之痛、黍离之悲,触碰到这位同乡先贤在狷介不羁的外表下那颗不为乱世所改变的灼灼赤子之心。

以至于到后来,抄写愈多,感慨愈深,在读到《楚州酒人歌》时,那种强烈的共情感和震撼力一度让我觉得,自己的心正隔着百年的时光,与九烟先生同频共振。我及时用笔记录了阅读过程中每个瞬间的感动,批注在抄写旁边。

虽然我深知这些小小的感悟都太感性、太跳脱,与严谨的学术研究相去甚远,但每次看到这些五颜六色的小字,心中便会涌起最初了解黄周星其人其文时那种发现新天地的惊奇感,还有那种寻找到共鸣的震颤与感动。以上种种,组成了这册《九烟遗事》的第一章,也构成了我对黄周星这位“同乡”先贤的初印象。

作者大作业第二章

行文至第二章,“黄周星”这一渐为人们所淡忘的古书上的苍白的名字,才真正开始转变为伫立于时代风云中的一个血肉丰满的、活生生的“人”。黄周星曾自道:“一生事事缺陷,五伦皆然,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安乐。盖生世不辰,遂与贫贱相终始。”自嘲之语中满是心酸,却的的确确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概括。

世乱前,黄周星深受人伦之苦,陷于两姓之争,进退维谷;清兵入关,南都陷落,九烟颠沛流离,辗转闽越吴湘,九烟目睹民族侵略的罪行和南明君臣的腐败堕落,摒弃仕宦之心,但仍始终坚持民族气节,拒仕新朝,完志而终。

生于金陵上元,长于湖广湘潭,晚年卒于江浙湖州——黄周星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地点,恰恰也与我的人生轨迹密切相关。这让我在探索其生平经历的同时,总感到一种默契,一种熟悉感。

个体的命运,总是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通。如果说九烟前半生的经历带有个体的偶然性,那么他的后半生,尤其是他的生命归宿,在明清易代之际的遗民群体中则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进退维谷的形势下,士人们或投入抗争以身家殉国,或不屈自尽以明志全节,或削发为僧以逃避纷争,或隐居不出以拒仕二朝……

作者大作业第三章

黄周星的选择,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明清之际遗民文人的选择;他广于交游,一生多知己好友,他们的志节和心态,对黄周星也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在梳理黄周星扑朔迷离、争议不断的生平经历时,我一方面时刻督促自己用学术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用思维逻辑分析其中存在的谬误和矛盾,以求尽量准确地还原黄周星的人生轨迹;但在另一方面,我也常常以满怀温情和敬意的目光,看待这位在人情冷暖、世事沉浮中淬炼了整整七十年的老人。

他并未因个人的身世之苦和亡国的创巨痛深而日渐消沉,相反,他以现实中的苦痛为滋养,在江山变色、战火频仍的年代,培植起独属于自己的文学之树,四季常青,郁郁葱葱。

黄周星一生以著书传世为志,勤勤恳恳,加之禀赋过人,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一方面,就其创作文体而言,九烟作品体裁多样,其歌行、绝句、律诗、散曲、文言小说、传奇、杂剧等诸多文学样式均有作品传世且多有可观之处;九烟各体文学样式的作品中还存在一种互动的现象,尤其是散文《将就园记》、诗歌《郁单越颂》与传奇《人天乐》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俨然一个完整的作品系列。

作者大作业第五章

另一方面,就其文学风格而言,九烟在诗歌、文言小说、戏曲等文学创作过程中体现出了基于现实人生的浪漫主义风格,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抒情性。九烟的文学创作总是或显或隐地与其自身的人生经历相联系,无论是文言小说《补张灵崔莹合传》的张梦晋,还是《人天乐》传奇中的主人公轩辕载,在精神上无疑都与九烟本人高度契合;甚至于作品中的某些情节径直隐喻了作者的命运:《补张灵崔莹合传》中,“张灵奔赴池”这一情节就暗合九烟“自沉以殁”的生命归宿。

正是基于作家的现实人生,九烟的文学创作凸现出了较为明确的主体意识。而伴随着主体意识的强化,作品的抒情性也渐趋浓郁,在作品中抒发了浓厚的个人情感体验,正如黄周星自己所言:“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

任性而发,抒愤悦己,使得九烟的文学创作极具情感张力,畅快淋漓,动人心魄。清政权稳固后,遗民文学的浪潮逐渐退去。文学创作重新倾向于有为而作,强调文学的功利目的而逐渐忽略了作家情感抒发的自我性和自觉性,在风格上又回归到温柔敦厚、居中守成的老路上去。正因如此,黄周星这样情随境变、字逐情生的作品才更值得我们研究与珍惜。

作者大作业后记

然而,在梳理第四、五章节当今学术界黄周星研究的情况时,我却惊讶地发现,这位在诸多领域均颇有建树,并欲以所作诗词曲文传于后世的文学家,在历经几个世纪的沧桑后,已有为历史的厚重尘埃所湮灭的风险。

相较于其他同时代的文人,如张潮、冒襄、王船山等人,学术界对黄周星的关注度并不太高,建国前针对黄周星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学界的黄周星研究仍然较为缺乏,近四十年来专攻黄周星研究的论著论文不过60余篇;对其文艺思想和生平的推测更是众说纷纭,处于相当混乱的状态,目前尚且没有对黄周星各种研究的总结性概述,呈现出缺专门性研究著述、缺系统性梳理、多重复性研究的尴尬局面。

《黄周星集》

这样的研究现状,与黄周星其人在明清之际的社会声望,以及他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是极其不匹配的。对于黄周星的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学界给予更高的关注,更需我们这些后辈砥志研思,深稽博考,在文学史的坐标上指出黄周星应有的位置,不负九烟前辈著书传世之志。

四个月的梳理和编撰,最终都汇聚为这本小小的《九烟遗事》。它称不上厚重,但却见证了我整整一个学期的纠结和困惑、沉思和成长;其中观点也许不够新颖,逻辑论证尚有不足之处,但却让我在摸索中慢慢体会到了做学术的乐趣与真谛。我知道,相比直观可见的“结果”,那些曲折辗转、焦虑挣扎的“过程”也许只有我自己有深切的体会,但恰恰正是这些,让我收获最多。

这个学期,很荣幸能成为苗怀明老师班级中的一名小妖,也因此才有了穿越百年岁月,与家乡湘潭的先贤九烟先生“结识”的机缘。成长于同一片湘楚大地,跨越四百年时光,在一章一句的斟酌中,我慢慢感受到了这位文坛大家、明朝遗民的复杂心绪;以笔为桨,以纸为舟,我用四个月的时间,沿着岁月的长河向前漫溯了整整四百年,终于在湘江之畔,见到这位先贤老者的身影,在他的身上获取了极为宝贵的精神力量。

《黄周星定本西游证道书》

如今,停笔之际,我愿隔着历史的蒙蒙烟雨,对这位勤学敏思、坎坷一生的明末文人遥遥一拜,且道一声:“九烟前辈,久仰!”

2022年6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蒋寅|唐元《清初遗民诗人黄周星行实著述编年》序
革除遗事 作者:黄佐
远古遗事
汴梁复原图集
汴梁复原图集:壮丽辉煌的宋都顷刻间烟消灰灭,南渡遗民,常忆东京之
漂亮!文征明行书《且适园后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