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苗怀明:发现另一个艺术世界——从《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一书说起(《书香品鉴录》之二十三)


在中国戏曲史上,清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型期,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国戏曲发生了两次意义深远的变迁,这两次变迁改变了中国戏曲的基本格局和走向,并对二十世纪以来的戏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

具体来说,一次是清代中期的花雅更替,以昆剧为代表的雅部逐渐衰落,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蓬勃兴起;另一次是晚清时期中国戏曲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绵延一百多年的戏曲改良就此拉开序幕。

仅就第一次花雅更替的变迁而言,其中有许多值得一说的话题,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迁,其因素是多元的,是社会文化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戏曲艺术自身发展演进的一种必然,同时也与人们欣赏趣味的变化有关。自然,外部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对此问题,研究者们已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讨,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同时也不可否认,这些探讨还不够深入,有着较大的拓展空间,比如在清代戏曲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历代皇帝的兴趣爱好及以宫廷为代表的演出机制曾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这包括许多重要问题,比如清代历任皇帝的兴趣爱好是如何形成的,存在哪些共性,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艺术观念,清代宫廷的演出机制是如何形成、运作的,这些对清代戏曲的发展究竟有哪些正面和负面影响,其过程及表现如何,应当来看待这一问题,等等。

《清代内廷演戏史话》

其实不仅在清代,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历朝皇帝的兴趣爱好及其文化政策对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对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层而言,他们有不少人本身就是文学家,甚至是相当优秀的文学家,本身就是文学史的参与者和书写者,特殊的身份和权力又使他们的文学观念超越个人,变成一种强力推行的文化政策,在长时间、大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影响有负面的,比如大兴文字狱、歧视通俗文学等,正如不少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但同时也不可否认,这些影响也有正面的,比如宋代皇帝喜爱听说书对话本小说兴起和繁盛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戏曲在宋代发展成熟之后,很快风靡海内,成为一种具有全民基础的艺术形式,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它的进入宫廷,受到皇帝的喜好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毕竟皇帝也是人,有着七情六欲,也需要消遣娱乐。

《明代宫廷戏剧史》

到了明代,基本上形成了三种并行的演出机制:第一种是以民间戏班为代表的演出体制,第二种是以文人家班为代表的演出体制,第三种是以宫廷为代表的演出体制,三种体制并行发展,又相互影响。

由于各自的听众不同、环境条件及运作机制不同,演出的剧目及形式也很不一样,彼此构成一股合力,共同推动着戏曲的发展。至清代,由于家班的被禁,逐渐演变成民间和宫廷两种平行的演出体制,两者之间有着互动的密切关系,对清代戏曲的发展影响深远。因此,探讨中国戏曲在清代乃至近现代的生存状态及特点,不能不对清代皇帝的艺术观念及以宫廷为代表的演剧体制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探讨。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课题,但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与戏曲其他领域的研究相比,还显得比较单薄,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取得大的进展。

《清宫节令戏》

早在戏曲研究的初创时期,研究者就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清升平署大批档案史料的散出和搜集、整理为契机,一些学者如周明泰、王芷章等对此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出版了《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清升平署志略》、《清代伶官传》等著作,重点在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具有开拓之功。

令人遗憾的是,到建国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陷入停顿状态,此前开创的良好开端未能延续下去,直到进入八十年代之后,才有少数学者如朱家溍等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但由于关注不够、投入力量小,研究成果很少,一直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和气候,并没有超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周明泰、王芷章等人的研究水准。

所幸的是,随着戏曲研究的深入,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领域,不断有新的著作出版,如丁汝芹的《清代内廷演戏史话》、郎秀华的《中国古代帝王与梨园史话》等。

在此背景下,《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一书的出版无疑让人感到欣喜,它是近年来清代宫廷戏曲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相信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故宫藏美》

该书作者朱家溍、丁汝芹在清代宫廷戏曲研究方面用力甚勤,均有著述发表、出版,颇有建树,他们的合作保证了全书的高水准。全书从清代官书、前人所编资料集、清升平署档案及相关笔记、日记等书籍中摘录较为重要的宫廷演剧史料,按年代顺序编排。

作者除了在所收史料后“加以必要的按语说明之外,力求述而不作”,目的在“供清代历史及艺术史的研究者参考”。这是一部有关清代宫廷戏曲资料的汇编,为更为深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文献基础。

透过该书所提供的丰富史料,读者可以对清代宫廷戏曲演出的各个方面有着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其中有不少现象和问题是以往的研究者没有注意到或忽略的,值得进一步深究。

从大量史料可以看出,清代历任皇帝对戏曲都是十分喜爱和重视的,他们不仅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演剧事务、建立演剧规范、派大臣编写或修改剧本,而且非常频繁地听戏。

《清宫戏事:宫廷演剧二百年》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群极为特殊的听众,这种特殊既表现在他们皇帝的身份上,同时还表现在他们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较为丰富的艺术体验,他们并非被动的听戏,相反有些皇帝如康熙、嘉庆等对戏曲相当精通,可谓内行,这些皇帝对演剧的方方面面提出了种种改进意见,大到戏曲管理机构的设置、经费的支出、戏台的修建,小到演员的挑选、训练、角色的派定,甚至就连戏服的颜色这样细小的问题都要亲自过问,而且这些都是必须立即执行的。

实际上,皇帝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了戏曲导演的角色。这些改进意见固然极为个性化,表现得十分武断,由此也可以看出每位皇帝的特殊爱好,他们并非都是瞎指挥,其中有不少意见还是相当有见地的,有助于演剧艺术的规范和提升。

《清宫寿戏》

以往研究者多从负面来看清代皇帝对戏曲的影响,比如对戏曲的查禁以及一些无理的干预等,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它毕竟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从正面来看,不能不承认,清代皇帝的兴趣爱好及宫廷演出体制对戏曲的发展也有较为积极的一面,对这一问题应该客观公正的来看,不可偏执一端。

就对清代戏曲发展演进的影响来看,该书摘录史料所反映的如下几个现象和问题是颇为值得注意的:

一是清代皇帝对戏曲发展的直接干预。

就对戏曲的态度而言,清代皇帝实际上在扮演着两种角色,他们一方面是爱好者,一方面又是管理者,这两种角色通常是冲突的,因此他们实行的是内外有别的文化政策。

清代的皇帝们对戏曲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作为管理管家的统治者,他们自然不会放任不管,而是试图通过对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干预的方式来达到巩固统治、劝善教化、纯正风俗的目的,这种干预既有政治的考虑,也有道德的色彩。

《故宫退食录》

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乾隆皇帝四十五年、四十六年下诏对戏曲进行的查禁和修改。从该书所收史料可以看出,其规模和影响还是很大的,涉及到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全国多个戏曲较为流行、发达的省份,并得到及时、有效的执行。

地方官员们秉承乾隆的医治,对戏曲流行、发达地区的剧本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审查,那些具有民族、色情问题的剧目或被查禁,或被修改。好在最后并未查处特别严重的问题,草草了之,没有像其他文字狱那样形成血案。严厉的查禁对戏曲的发展无疑是一种阻力,不过也不可一概而论,就道德层面来说,那些具有色情性质的戏曲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不能公开演出的。

剧目之外,皇帝还为社会上的演剧制订了种种禁令,比如禁止官员私养优伶,禁止官员进戏园看戏,禁止内城设立戏园等,这也使戏曲的演出形式发生许多重要改变。

《清代戏曲与宫廷文化》

二是宫廷演剧在花雅之争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由于宫廷演剧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皇帝的审美取和欣赏趣味对当时的花雅之争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从《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一书所收材料来看,宫廷对花部的接受是有一个渐进过程的。起初宫廷演剧以昆山腔为主,康熙年间开始接受具有花部色彩的弋阳腔,但对秦腔为代表的乱弹采取禁止的态度,好在这种禁令并未得到认真的执行。

乾隆虽然发布过对乱弹的禁令,但他南巡时,照样津津有味地欣赏乱弹剧目,可见也只是徒具虚文而已,否则地方官员吃不准他的喜好,也没有这么大的胆子向他进献这样的剧目。

乾隆年间,徽班进京,逐渐在京城站稳脚跟,一般人认为这是京剧形成之始。民间乱弹从嘉庆年间,走进宫廷演出。起初还遮遮掩掩,有所顾忌,到道光之后则公开而频繁地演出。

《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戏本研究》

清代皇帝对花部乱弹态度的这种变化与花部戏曲自身的艺术魅力有关,听惯了昆、弋旧腔,对二黄、秦腔等新声自然会感到新奇,产生兴趣,这也正符合通常的欣赏规律。皇帝对乱弹的喜爱对正在发展中的花部戏曲无疑具有很大的示范和鼓励作用,吸引那些具有较高修养文人的参与,使其精致、规范,艺术水准得到提升。

三是宫廷演剧体制对戏曲艺术的规范和提升。

清代皇帝对戏曲演出十分重视,专门设立管理机构,并有着一套完整、严格的机制,戏曲演出已经成为朝廷的一种仪典。宫廷内演剧有着良好的物质条件,戏台、道具精致、华美,对各个方面都十分讲究,甚至讲究到苛刻的程度,因此宫廷演出具有较高的水准。相比之下,民间戏曲演出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够规范,较为粗糙。

《清代宫廷承应戏及其形态研究》

这样,当民间演员进入宫廷当差演出时,他一方面提高了宫廷内的演出水准,影响着皇帝的欣赏趣味,一方面又必须适应宫廷严格的演出规范,使自己的演出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对那些民间艺人来说,进宫廷演出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着是对本人技艺打磨、提升的过程。

民间戏班进宫廷演出是从咸丰年间开始的,后来特别是光绪年间较为频繁,晚清时期活跃在京城舞台上的著名演员如程长庚、孙菊仙、杨月楼、谭鑫培等,都曾在宫廷当差。宫廷戏曲和民间戏曲由此得到较为充分的交流,相互影响。

从整体上来说,这种交流和影响是良性的,促进了花部戏曲特别是京剧艺术的发展。可以说,在京剧形成并走向繁盛的过程中,皇帝的喜爱和宫廷演剧体制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对此,我们要尊重历史,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清宫戏曲档案萃编》

总的来看,相对于十分丰富的文献资料,目前学界对清代宫廷演剧的研究还是不够的,许多问题有待更为深入的探讨,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涉足这一研究领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 朱家溍 (电脑藏书)
清代宫廷戏曲展
吴新苗 | 以史料学为基础:齐如山京剧研究的方法与路径
圆明园曾有一部宫廷演剧发展史……
清宫戏曲那些事儿
【戏说往事】清代故宫里如何抓京剧工作(傅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