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展览 “风云塑”李象群雕塑艺术展:与历史同向与时代同行
“有信仰的人百折不挠,奋斗在属于自己的这块平台上,与历史同向,与时代同行,驶向理想的彼岸。”在“风云塑——李象群雕塑艺术展”的展墙上写着艺术家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既是艺术家的初心,同时也可以看做是展览的概括。
现场合影
2019年11月24日,“风云塑——李象群雕塑艺术展”在嘉德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策展人,嘉德投资董事总裁、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寇勤担任总策划。集中展出了李象群28件代表作品,其中《元四家》(作品材质:汉白玉)、《风云行-1》《风云行-2》 (作品材质:白铜) 、《彼岸》 (作品材质:白铜)等10件作品为首次展出。
风云塑:历史与时代的“风云之塑”
“在当代中国美术界,李象群是一位怀有坚定艺术理想、始终坚持研究探索并形成丰厚积累的雕塑名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讲到。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致辞
他表示,在雕塑这种凝聚的造型中,李象群以静制动,以形写神,从当下进入历史,从形象探寻命运,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情感的形象,既有历史之真,更有艺术之魂。“李象群的雕塑最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他表达了历史和时代的风云之变,于此,我称他的雕塑是‘风云之塑’。他在雕塑的媒介材料上也不断尝试和拓展,为的是使雕塑的材质更恰切地体现作品的历史感和生命态,形成整体的神韵。”
李象群也讲到,此次展览的作品,既有历史人物的刻画也有对一些场景的解构,还有其儿时记忆的呈现,开幕式上,他回忆了自己上本科时的情形“上本科的时候,我不是很听话,尤其是上到三年级的时候,我不想学雕塑,想要继续学习油画,后来因为一位老师,我又回到雕塑,在做人体雕塑的时候,我经常做着做着就把底座做成坦克的样子,因为我喜欢工业设计,喜欢工业的题材,在最无聊的时候把自己的兴趣转移到这上面。当时老师看到之后就非常不满意,会拿给我复原。”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徐里致辞
辽宁省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福海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成钢致辞
在展览现场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一组创作于2018年的作品“彼岸”系列,传统哲人站在坦克基座上面,三尊雕塑为一组,传统与当代,历史与未来等等的思考扑面而来。
李象群还讲到,或许是由于家乡在哈尔滨的缘故,从小就可以接触到可以塑造三位形象的冰雪这种材料,儿时的经验伴随着他一直到现在,做着做着成为“家”了,他调侃自己也算是“误入歧途”。
ACC日本理事长麻生和子女士致辞
嘉德投资董事总裁、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寇勤致辞
“彼岸”系列三件作品,也是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看完展览之后印象最为深刻的作品,“整个展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彼岸系列的仁、贤、圣三件作品,他将自己儿时的坦克模型作为雕塑的基座,有理想的部分,也有现实的部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祖先、文脉、历史等问题中,我们要追求的彼岸是什么?”
曾成钢与李象群既是同行也是同事,同时还是朋友和同学。在他看来,李象群始终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有自己的思考,此外李象群还一直坚持做泥塑,坚持自己动手,李象群曾经提出新具象的概念,并且还写在了清华美院雕塑系的教学大纲中。
“李象群在学校学习的是现实主义雕塑,当时也是做得最好的艺术家,然后从事写实雕塑创作,他一直在探索和寻找新的语言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他突破了传统雕塑的语言,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雕塑家。”曾成钢讲到。
艺术家李象群致答谢辞
刘芳菲主持开幕式
嘉德艺术中心作为此次的主办方之一,刚开始筹备此次展览的时候,总经理寇勤心里面是有一点不确定的,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面举办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雕塑展,它最终的呈现会是什么样子?开幕前一天,晚上11点寇勤还给工作人员打电话,询问布展的情况,工作人员讲到李象群老师还在现场,他就放心了,后来他了解到,艺术家李象群直到晚上两点才离开,开幕之前他去现场看了之后,发现艺术中心的空间原来还可以这么好。
在此次展览之前,他曾拜访李象群,在交流中寇勤表示,嘉德作为一家有情怀的机构,要为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做一些事情,比如各种各样的展览,青年雕塑家的培养等等,此外,嘉德也会做一些学术性的展览,做一些有益于学术和理论研究的工作。
展览现场:历史的叙事 人物的传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他表示李象群的雕塑具有丰富的含义,我们很难用一种具有限定性的风格语言和形式手法来概括。在他看来,李象群的雕塑作品,无论是革命领袖、英雄人物还是古代圣贤、高人逸士,他都努力把人物放在历史的“现场”去刻划人物的身世、性格与命运,从而在静态的形象中透溢出生命存在的时代特征,他的雕塑也因此是一次次关于历史的叙事和一个个人物的传记。
展览现场
策展人张子康为媒体进行导览
“在李象群的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一种细腻的情感,作为雕塑家,对雕塑语言的把握和理解,完全超出了我们惯常理解的雕塑家的手法,他的作品非常的整体和概括,但是当你细看的时候,又有很多细节的东西吸引你,比如他最新的雕塑人物,是没有塑造眼睛的,但当你观看的时候,又会感觉所有的东西都在,非常的生动,这就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张子康讲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他还讲到,此次展览的展陈方式也非常有意思,是我们从当代进入到了历史之中,以往的展览很多时候是从历史开始,然后再一步一步的走到当代,比如艺术家最早的作品是什么,他经历了什么等等,此次展览不是这样,没有明确的时间线,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创作发展变化的脉络以及整体特色,还有就是作品反映出来的“风云变换”。
展览现场
进入到展场,首先可以看到的是李象群的写是雕塑伟人像和文化名人像。比如“我们走在大路上”、“阳光下的毛泽东”、“红星照耀中国”、“徐悲鸿”等等经典作品。
我们走在大路上2008-118 x 56 x 46 cm青铜
其中“我们走在大路上”,李象群在创作时主要考虑三个主体的概念:元素、符号、价值。元素,是人的本体;符号是修砌于人体之上的名称和道具;符号加诸于元素之上即产生价值;而后,衍生出的价值又会改变最初的元素的地位。这里的毛泽东,应是一个从符号中释然而出的人,有着作为人同样的平等和尊严。这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的名字叫毛泽东。这名字本身已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符号。这符号赋予一个人伟大的光辉。这里的毛泽东也是一个朴素的人。生于俗世,但果敢坚定,为着信念大踏步沉着前行。与纷扰喧嚣无碍。
“阳光下的毛泽东” 这件作品准确把握了人物的神态和形体,在局部上对眼神的细节刻画透出了慈祥可敬的人性情怀,眉宇的细节很生动地言明了明媚的阳光正在照耀。可谓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好像伟人真的在阳光下展开笑颜。
红星照耀中国 局部 2005-205x85x74cm青铜
70年代末,一次阅读斯诺先生的作品《西行漫记》,使李象群的历史观产生了巨大变化。雕塑是一种对事物认识并呈现其作者思想的载体。他解读的伟人,重点在“人”,透过“人的普通性”来呈现他的“伟”。李象群相信“普通性”是评价人的基准。“红星照耀中国”之所以选择毛泽东沉思而深虑的情态,日常状态下的肢体语言,是通过其表象传递出一个伟大灵魂之普通心状的可信性,不同于“高大全,红光亮”模式下的形象,不同于凝固为崇拜的偶像,而是创作一个可信的普通人,一个有信仰的人,一个能坚持到最后的人。正是这个沉思而深虑的“普通人”,以其独一无二的思想和行动,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成为了红星,照耀了中国。
郭沫若2001-190x57x57cm青铜绿色休闲食品www.dcsc2016.com
在过去有很多雕塑家刻画过郭沫若的形象,而李象群则从三个方面来看待他:1、20世纪40年代以前,他是一个旧的文人形象。2、40年代中期,他是一个在民族危亡时的一个救国志士。3、解放后郭沫若是一位国家干部。我刻画的是40年代中期的文人形象。
通过这个雕塑,李象群力图体现出当时有志之士充当革命的先锋力量,抵制外辱,奋起抗争的高大形象与坚强意志,他要体现出的是一种傲骨、精神,意在刻画人物的一种内在力量、民族气节,一种即将爆发的东西,而不是浮于表层的强悍状态,也不是什么“红光亮”式的形象。值国家弱势之际,人民的力量、骨气尤显重要。通过静态的造型体现动态的精神,静中取动,以郭沫若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精神和气势姿态展现出当时整个民族的气节。
先行者2019-212x93 x100cm青铜
作品《先行者》是延安精神的展现,更好的体现了一种奋斗的精神,也是延安精神感召力的呈现。
徐悲鸿2008-202x64x54cm青铜
在许多照片中,徐悲鸿都是眯着眼睛看东西,但此次展出的作品《徐悲鸿》表现的却是他心中灵光一闪,眼睛随之猛然睁大的瞬间状态。当他看到某个场景特别入画时,尽管手里没拿笔,却下意识做出了握笔的姿势。
印象·China-2011-190x80x70cm白铜
《印象CHINA》这件作品以梁思成紧裹的风衣、带手套的双手及脚边的落叶渲染凄清、寒冷的气氛,来凸显这位传统文化卫士的无助。他曾用尽心力去保护的珍贵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部分已不复存在。落叶曾经鲜活,充满生命力,但终究无法避免消逝。它们的形象传递着对于“存在”与“逝去”的感慨。创作期间,李象群并未参考梁思成某张确定的照片,反而是全凭印象完成雕塑。意在以有形之象引发无形之思。整个作品成为情感及观念的载体,引导观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思考。
缪斯奖奖杯和获奖证书
穿过伟人与文化名人长廊之后,来到的空间展示的是李象群获得意大利缪斯奖时的情形,同时还展示了奖杯和获奖证书。再然后,右手边的空间展示了雕塑家历年的其他获奖作品,比如《接力者》、《永恒的运转》、《莫唯》、《山秀》等等。
雕塑家历年的其他获奖作品
作品《接力者》展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生命的接力,象征着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奔向未来。
《山秀》是以清华美院的一位模特为原型创作的,特别朴实,这种真实的感觉特别难能可贵。所以在塑造她的形象时,李象群尽量减去不必要的人物繁琐的刻画,以突出她的个性为主。最后的观看点在人物的面部,虽然没有表情,但是人物的性格却一览无遗。
山秀 作品年代:2006 作品尺寸:49x17x28cm 作品材质:铸铜
2006年在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协会举办的展览上,与众人巨型的大作品相比,这件来自亚洲的小雕塑《山秀》引起了展览评选委员会的集体注意。前英国皇家雕塑学会主席,世界著名雕塑家安托尼·司顿斯先生盛赞:“《山秀》是东方写意的雕塑风格与西方解剖学风格完美相结合的产物。”并以唯一的一个满票通过了该学会严格的评选,获得了“英国肖像雕塑年度展攀格林新人奖”。李象群教授是55年来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亚洲人。
元四家组雕王蒙、吴镇、黄公望、倪瓒
左手边的空间展示了艺术家众多最新的作品,比如汉白玉材质创作的元四家组雕王蒙、吴镇、黄公望、倪瓒,其中王蒙的躺卧姿态,一片禅意与闲适,这是艺术家思想黎明的状态。在安静的创作冥想中,艺术家正在酝酿一件伟大作品的诞生。吴镇率性地拂袖,桀骜不驯的姿态表明了他抗简高洁、放浪形骸的性格和处世哲学。黄公望的个性坦荡、洒脱,后半生以“痴”相和“狂”态蓬居山湖之间。作品的形态以艺术家为主体,呈现出“仙人”的状态,此时,黄公望醉然作画,但他手中握的画笔已转化为意念,是用意念书写胸中逸气。?倪瓒形态孤傲伟岸,展现出他孤傲高洁、严谨、孑然独立的性情和精神状态。
杜甫 创作年代:2016年 作品尺寸:202x93x68cm 作品材质:白铜
这组作品的边上,矗立着作品《杜甫》,此时的杜甫身体向左侧倾斜,右手拂面处于一种失重的状态,这是诗人创作冥想的状态,他正处于自己的意境飘游之中。
康熙大帝2018-350x135x262cm白铜
接着是作品《康熙大帝》,骑在马上的康熙,气宇轩昂,凭着坚定的信念,在不确定的未来中向前挺进,通过人面置换移动了年代的坐标,完成了李象群与这位千古一帝的对话。
还有作品《堆云堆雪·雪》,2000年初李象群就在思考《堆云堆雪:雪》这个选题,2006年开始创作,两年的时间完成。作品的名称来源于北海北边的小花园,有一幢叫“叠翠楼”的建筑,院子里有一片假山石,人称“堆云堆雪”。“堆云堆雪”四个字是当年慈禧亲笔题写的。任何事物都有它们可存在的道理和条件,一旦条件消失它们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堆云堆雪:雪》的标题也就是李象群要说的话题。
《堆云堆雪·雪》的创作初衷也有部分来源于此。他以自己的创作方式去打破“历史”。其一,是以肖像作为我的创作载体,首先推出的是人,原本的人,人性之后才是人物的背景、身份、地位等。其二,从材质上,严格的说这件作品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青铜了,而是青铜油彩,他打破了原有意义上铜质材料的纯色色彩,把她做成油彩,使这个人物的立体形象更加饱满。
《堆云堆雪·雪》是李象群创作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他把时间、空间和思想三要素融合在一件作品里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道2013-185x60x240cm不锈钢
作品《道》表现了人的欲望与被约束之间的一种状态。作品里面的兽,是食肉动物、食草动物以及飞禽的结合。兽身上坐着一位骑士,手里的缰绳表明了一种制约,她正在支配这个行走中的兽。每个人都有各种心理、诸多欲望,如果没有制约的话,欲望将会不断膨胀;有了制约,这种收缩的欲望和你要达到的目的可能更精准。然而,软的缰绳暗示这种控制是灵活的,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人类社会都是如此。上边骑士一样的人物是制约着行为的,但它还是个母体,在不断地繁衍变化。
风云行-1 -2019-310x274x147cm白铜
风云行-2 作品年份:2019 作品尺寸:325x240x172cm 作品材质:白铜
作品《风云行-1》、《风云行-2》是艺术家的新作,作品中的智者通过不断的变化,寻找到了自己的态势。失重是一种游走、变化的状态。智者在动态中突破自己、寻找自己,驶向彼岸。
《仁 · 彼岸》、《圣 · 彼岸》、《贤 · 彼岸》也是此次展览呈现的新作品,彼岸系列三件单体雕塑分别呈现了智者三态,这是艺术家对当今社会中人们各种人生状态的艺术性沉思和表达。他从古今中外的经典手势中浓缩而来的三种手势形态,使其具有强烈的宗教感、礼仪性、仪式化的精神性力量。
仁·彼岸2018-365x152x296cm白铜
比如《仁 · 彼岸》,人物左臂上举于胸,掌心外张,结施无畏印;右臂下垂于腹,结与愿印 。在佛教世界里,二手印相合,然而双手却是相反而结:右手上举于胸结施无畏印,左手下垂于腹结与愿印。二手印相合具有慈悲之意,表示佛能给与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求之愿皆能实现。
艺术家在这里反向而用两个经典的佛手印,似在隐喻此非西方净土,乃是现实世界;此非彼岸,乃为此生,需砥砺前行,不可懈怠。此态隐喻天下苍生游离于给予与接受,付出与回报,舍弃与坚持,取得与放弃,短暂与永恒,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状态。
圣·彼岸2018-365x284x296cm白铜
《圣·彼岸》呈现出一种高度的自信、坦然和平衡。平伸的双臂,舒展的双手,一只手心向上,一只手心向下,圣者坦荡行于天地间。此态不仅仅展现了自我的状态,还袒露了自我与外在的关系:迎接他人,接纳他人,佑护他人,包容他人,慈悲他人,平等他人。且与他人同在同行,与社会同在同行,与历史同在同行,与信仰同在同行,在同行中由小我走向大我,胸怀他人,胸怀世界,胸怀万物,有容乃大。
贤·彼岸2018-365x152x296cm白铜
《贤 · 彼岸》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内省,一种克制、节制,冷静的力量,还是一种自我给予,自我温暖,自我强大的力量。此态更是一种尊重的力量——通过谦逊地收回双臂,谦逊而温和地微微前倾的姿态,一种准备倾听的含蓄而温婉的身体语言,一种与世界的和解。此态的雕塑语言,使人感到的与其说是面对着一位庄重宁静中蕴含着巨大精神力量的智者,不如说是面对高山仰止、长涧深流的永恒力量。
大紫禁城2012-2016200 平方米共25件白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在聘研究员作品展示系列之十:李象群
资讯 | “风云塑——李象群雕塑艺术展”将于12月1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
看呆了李象群教授雕塑创作手稿
『新浪雕塑』李象群获第54届“佛罗伦萨国际缪斯艺术奖” 系首位中国雕塑家
[新刊推荐] 李象群文人雕塑印象
雕塑家李象群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