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净水技术 |十年回顾:浙江省现代化水厂的创建与发展

《净水技术》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追踪行业热点与焦点,让你每天比别人知道多一点

关注

本期导读

自《浙江省城市供水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发布以来,经过10多年的创建和发展,目前浙江省200多座水厂中已有19座现代化水厂通过了认证并获得了授牌,这些水厂设施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出厂水质优良,管理人员少,环境优美,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厂水平,在浙江省也起到了标志性作用。十年过去,浙江省创建现代化水厂的模板能否给我国供水行业的整体发展带来借鉴思考?本文特邀浙江省城市水业协会方强秘书长从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的亮点、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后期改进措施等几方面展开盘点。

为推动现代化水厂创建,指导供水行业的现代化建设与管理,浙江省城市水业协会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厂的实际水平,制定并推出了《浙江省城市供水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标准》)。此《评价标准》于2006年1月推出了第一版,2008年8月又经修改后推出了第二版,目前执行的是2013年4月份颁布实施的第三版。针对现代化水厂建设的核心要素,目前实施的《评价标准》(2013版)[1]涵盖了7大部分内容:水质、净水工艺、电气机械设备、自动化和信息化、科学管理、安全生产和水厂环境,共分为30多个评价类别、80多个评价项目、240多个评价点,评价总分为100分,符合基本条件且考评总分达到90分及以上可评为合格的现代化水厂。截止目前,浙江省200多座水厂中,被评为现代化水厂的共19座。

目前,2018年版的《评价标准》已在修订中,将于2019年上半年颁布,修订工作主要聚焦水质(控制指标的扩项、需求管理等)、工艺(新的净水工艺,如膜处理等)、信息自动化(结合智慧水务管理需求)和安全等方面,将结合行业发展,对相关方面提出更加高的要求。

2006年一路走来,浙江省现代化水厂的创建工作已经历经十余年。回望十余年发展史,现代化水厂对供水行业的整体进步有何意义?对于我国更高标准的供水水质目标提升又有什么启示?

1

现代化水厂的核心要求与亮点

对标现代化水厂的建设或改造,核心目标是“现代化”,即在出厂水质、工艺、设备、管理及环境等方面与国际接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目标要求包括:①出厂水质优良,生产安全可靠;②设备先进高效,自动化程度高;③管理科学,注重技术进步,人员少、成本低、效率高;④环境优美,排泥水无害化处理,污泥得到有效处置;⑤对各类突发事件有应急预案和应对能力。

出厂水水质是现代化水厂的核心要求。《评价标准》规定了现代化水厂应有完善的原水水质在线监测和水质预警设施,水源条件、人工监测、水源调查等都要符合相关规定。供水水质除了应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规定外,还应达到《现代化水厂出厂水优质标准》的要求,12项优质标准与国标的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现代化水厂出厂水优质标准(2013版)与国标的对比

在12项优质标准中,浊度要求≤0.1 NTU具有代表性,其确定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标准制定时调研的几十家欧美水厂的出厂水浊度大多≤0.1 NTU;日本提出的舒适性指标中,浊度也≤0.1 NTU,而且出厂水实际浊度都在0.03 NTU左右。

(2)浊度虽是水质指标中的感观指标,但浊度的降低直接影响到水中各种非溶解性物质和微生物的有效去除。国内外研究表明:当浊度达到1.5 NTU时,水中有机物、各种细菌的去除率可达到60%;浊度达到0.5 NTU时,去除率达99%;浊度<0.3 NTU时,去除率达99.9%;浊度<0.1 NTU时,去除率可达99.99%,其中“两虫”的去除率可达99.9999%,且粒径>2 μm的颗粒数在20以下,即可认为水中有机物、各种细菌绝大多数已被去除。

(3)根据现状,一部分水厂经过努力,出厂水的浊度也可以达到≤0.1 NTU,特别是近年来一大批工艺先进、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型水厂的硬件水平与国外相比已基本接轨。只要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注意技术创新,出厂水浊度达到≤0.1 NTU是极有可能实现的。在浙江省已经创建成功的19座现代化水厂中,全年浊度都≤0.1 NTU,同时,另有一部分水厂的出厂水浊度也已经达到了0.3 NTU的限值水平。

2

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对行业发展的作用

2.1

管理方面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质标准越来越高,尤其是居民用户对自来水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评价标准》出台后的十几年来,在浙江省供水行业内,已被认可为最为权威的管理技术标准之一,并已逐渐起到了技术标准的引领和行业抓手的作用。

首先,是技术标准的引领。十余年来,浙江省各地在新建、扩建、改建水厂在建设过程中,从设计阶段开始就以《评价标准》为设计依据,并以《评价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自我对标。其次,是行业抓手,浙江各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在考核供水企业时,会全部或部分参照《评价标准》,不少水司在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中,也会参照此《评价标准》进行内部考核和约束。《评价标准》已逐渐成为浙江省供水企业普遍认可和对标的方向。

浙江省现代化水厂十余年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评价标准》始终处于动态修订状态。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水司的高度重视和水司的积极实践对《评价标准》的优化完善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反馈基础;另一方面,从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根本目标出发,主动地将最新的管理理念和要求融入《评价标准》也是推动此标准持续改进的重要内在动因。可以认为,正是《评价标准》的发布和实施,使浙江省供水行业的管理踏上了新的台阶,对于整个华东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2.2

生产技术方面

作为技术引领的重要参考,《评价标准》的提升必须与行业生产技术的动态更新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从而体现现代化水厂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内涵。《评价标准》的每一次修订,都基于当下国内外最新水厂净水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的调研,根据不同情况,用要求或者建议等不同形式体现《评价标准》对供水企业的引导,起到引导供水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作用,从而推动整个供水行业的技术发展。

2.3

设备方面

设备的升级和革新很大程度决定了水厂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情况,自动化、信息化和无人值守等理念逐步与水厂现代化管理要求接轨后尤其显著。《评价标准》鼓励供水企业选用与时俱进的新设备和新产品,对直接影响水厂运行水平的核心设备部分采用强制性的规定要求,引导供水企业在新建、扩建和改建过程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考虑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供水水司自我优化提升能力上的差异,在创建过程中,也应鼓励一些国内供水行业的优质生产厂家与水司合作,通过技术合作的创新服务模式促进供水企业技术和生产水平的提升。

2.4

智慧水务方面

可以预见的是,智慧化是未来现代化水厂的主要努力方向。因此,正在修订的2018年版的《评价标准》中,特别对智慧水务方面做了一些高要求的修订,这对于供水企业如何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智慧化起到了规范化的作用。之所以说是规范,是因为如今智慧水务的概念仍不成熟,不少厂家因为利益相关的诉求,会开展各种合理或不合理的商业营销,容易让一些供水企业的现代化发展走上弯路。所以 ,《评价标准》更多的是集合行业权威认可的理念和做法,从规范的角度去指导供水企业可靠的智慧化渠道,帮助供水企业清晰地判断出哪种智慧水务是需要的,哪种是非必需的。

2.5

企业内部日常管理方面

现代化水厂对水厂人员的数量有严格控制,通过现代化水厂的创建,不仅可降低人力成果,通过技术改造后还可大大节能降耗(主要是电耗与药耗)。此外,水厂操作流程的完善、系统、高效也是评判供水企业现代化与否的重要标准,对此《评价标准》为供水企业的人员在操作流程的建立和优化提供了参考,尤其是中小型县镇级以下水司更有借鉴价值。通过现代化水厂十余年的创建,不仅已获得认证授牌的水厂从中受益,大量处于努力创建过程中的水厂也同样受益,进而使浙江省供水行业尤其是在水厂的建设管理方面走在全国领先地位。

3

现代化水厂创建过程体现的薄弱环节

3.1

现代化水厂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通过现代化水厂的创建,我们发现,尽管我国供水行业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短缺,且水环境污染形势加剧,水源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不少地区地表水源氨氮、耗氧量、挥发酚等超标,有机污染也较为严重。其中,不少水库与湖泊型水源已出现富营养趋势,发生季发性藻类、铁、锰超标,pH升高等。

(2)供水水质仍不及发达国家的实际水平。客观来说,我国的水质标准已接近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引领我国的供水水质,使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先进发达国家的水质往往优于其标准限值,如欧盟的浊度限值是1 NTU,而大部分水厂的实际出厂水浊度在0.03~0.06 NTU,所以仅作标准上的对标仍是不够的;又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对水质的考核强调的是持续性的概念,如美国规定连续12 h超过0.5 NTU的水厂要立即向政府报告,而非我国所主要执行的日检、周检等监督方法。

(3)水厂工艺设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对存在有机污染的地区,国外早在30多年前就已普遍认可并开始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增设深度处理工艺的实践,对于膜工艺的探索和实践也已比较深入;相对而言,对于确有必要进行深度处理的地区,我国仍尚未完全普及深度处理工艺,膜工艺的研究和应用也仍然不甚成熟。,而国内的水厂深度处理尚未完全普及。

(4)技术水平、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由于水源水质的不断恶化,对某些特殊有机污染物还缺乏有效的去除技术手段和应对措施;信息化应用程度低,信息管理系统、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尤其薄弱等。

(5)水质检测技术水平仍需加强。由于投入的加大,近年来我国水质检测实验室的硬件能力普遍得到了较好的提升,但管理水平等软件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差距仍较大,对于新兴污染物、未知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开发也相对滞后。

因此,上述薄弱环节也将作为未来现代化水厂的努力方向,在《评价标准》上进一步予以提出或强化。

3.2

中小型水厂的现状难以满足创现的需求

浙江省现代化水厂的创建与评价秉持着“自愿参与、高标准、严要求、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原则,严格把控准入门槛。因此,浙江省200多家水厂中,目前也仅有19座水厂能够达到现代化水厂的标准并获得授牌。但客观而言,现代化水厂的创建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供水企业的自身条件,如人力、财力、物力,尤其以人力为重。

所谓人力,即要有相当数量,且具有相当专业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创建阶段需要专业人员,需要较高的专业能力作为支撑;一旦创建成功,在日常运行维护和运作中则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需要较丰富的运行操作经验作为保障。由于现代化水厂的资格需要以每隔3~5年的周期进行复评,现代化水厂需要与时俱进的革新和完善,也需要具有丰富专业见识和判断能力的专业人员及时了解新技术新设备并予以引进和应用,可见人力是第一要素。

但是,中小型水厂受限于企业规模、地域条件等客观因素,对于高学历、高资历的专业人员的吸引力度有限,人才流失情况严重,没有人力资源的保障,现代化水厂创建就遭遇了瓶颈。

因此,在坚持创建现代化水厂的基础上,面对中小型水厂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应中小型水厂的提升方向,就显得尤其重要。

4

基于中小型水厂创现需求的改进措施

在创建现代化水厂的基础上,进一步给中小型水厂提供努力的方向,2018年下半年,浙江省城市水业协会又起草了《浙江省规范化水厂标准》,该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推动浙江省中小型水厂供水规范化的标准化建设,从而实现对全省供水企业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的引导,分阶段分层级地实现供水企业从规范化到现代化的转型。

《浙江省规范化水厂标准》分为A、B、C三种类型,不同类型对应着不同的标准要求,满足不同现状、不同客观条件限制的中小型水厂的需求。此标准的考核要求略低于现代化水,并明确将达到规范化水厂的评标准作为创建现代化水厂的前置条件,为中小型供水企业提供动力和目标。

5

结语

总体而言,现代化水厂的高标准决定了创建过程的不易。客观来说,创建工作的现实意义不能单纯从经济价值进行体现,但一定能够实实在在帮助供水企业提高自身的软硬件实力,无论是在管理水平、生产技术、水质安全保障方面,还是在抗风险能力方面,都将有着巨大的提升作用。同时,现代化水厂的环境面貌和员工精神状态也都有较明显的改善。

现代化水厂的创建工作从2006年推广至今,更关键的是一种理念的推广,它以“现代化”为切入点,不断动态更新供水企业应当追求的高标准,使整个供水行业不断自发地进取和发展,主动思索如何为广大居民用户提供更优质、更安全、更可靠的饮用水。

作者简介

方强(1966—),男,浙江省城市水业协会秘书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普贴】你知道自来水的正常浊度是多少吗?
万年红:全流程工艺水厂案例鉴赏
供水厂净水工艺评估要点简解
浅谈一种适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的水处理工艺
21世纪先进自来水厂原理设计的思考
水质分析仪表在自动化水厂中的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