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津,李叔同成长的摇篮
坐落在河北区海河东路与滨海道交口附近的,一座建于清朝的由四个四合院组成的大宅院,曾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学贯中西的旷世奇才——李叔同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伴随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那熟悉的旋律,请和笔者一起来感悟天津的地域文化对一代宗师李叔同的滋养和影响。
走进李叔同故居纪念馆,感受一代宗师的成长历程——
李叔同
“如果推选中国近代史上最能代表天津城市气质的文化名人,你会选谁?”天津博物馆副馆长、兼李叔同故居纪念馆馆长沈岩激情自信地说:“我觉得,非李叔同莫属!”喝着海河水长大的李叔同,既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具有一个开放的视野,多次创造“中西合璧”杰作的奇才。而天津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他从小生活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交往的文人学者,都离不开天津深厚文化底蕴的滋养。
为了让人们更真切的了解李叔同,故居纪念馆最大限度地复原了当时李叔同生活起居场景,包括桐达钱庄、存朴堂、起居室、洋书房、中书房、意园等。馆内一件件展品呈现着李叔同在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佛教等多个领域的卓越成就,一间间展室讲述着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的璀璨一生。
李叔同故居一隅
贯通中西艺 好为人师表
天津是因运河而兴,因漕运而繁荣起来的历史名城。它的形成离不开海河、北运河和南运河在天津的交汇处——三岔河口。而李叔同就出生在被誉为“天津摇篮”的三岔河口附近的一个大宅院里。
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为清进士,曾官于吏部,辞官后回到天津从事很兴旺的盐业和钱庄的生意,到李叔同出生的时候家境就很殷实了。
李叔同故居一隅
李叔同5岁时父亲去世,哥哥先后请来像赵元礼、唐静岩这样的天津文化名家给他当老师,教他诗文、绘画、书法、篆刻等。沈岩馆长介绍:“除了他自身天资很高,才华横溢之外,李叔同的成就跟他们家重视教育有很大关系。李叔同早年的诗歌和恣意汪洋的那种文风都可以看到他的老师的影响。”特别是当时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赵元礼对李叔同的影响是很大的。
李叔同独创的弘体书法,朴拙圆润,返璞归真,却八方见法。李叔同的字每一笔的起落、力道,都是在扎实掌握碑体、隶书、篆书等各种书体要义的基础上才能呈现的,没有夯实的基本功,是写不出来的。弘体书法自成一体,独成一派,李叔同借此被列为中国近现代十大书法家之一。
青年李叔同
沈岩讲起李叔同和他的学生的故事滔滔不绝:“李叔同是一位师者,不管干什么,只要一接触这个领域,他都善于总结、领悟,并且编教材,引领别人,发现好苗子,会精心培养。他的音乐传人、学生刘质平当年是个苦孩子,但上进好学,有才华。他要把刘质平送到日本去深造,苦于学费不足,李叔同便自掏腰包资助这个学生。”沈岩继续说,“另外,李叔同善于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特点,给予鼓励和引领。李叔同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担任音乐和美术教师,丰子恺特别爱上他的书画课,每次画画都非常认真。一天他去交作业,李叔同把他叫过来说:'这位同学请等一等。你最近的画作日渐进步,如果你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前行的话,日后你一定会有大的作为。’这句话给丰子恺极大的鼓励,他毫不犹豫地走上了绘画的道路,成为中国画坛一位大师级的人物。”
联语透家风 精进创第一
走进李叔同故居纪念馆会发现,很多展厅前都挂有联语,其中很多是李叔同家里曾经挂过的联语,后来他用弘体书法抄录下来。从这些精炼的一字一句中,我们可以感受李家的家风,领悟他精神的源泉。
“欲高门第需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此联示人:乐善好施,重视教育。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生前和一些有公益心的商人一起开办了备记社,救助孤寡和穷人;还开办了牛痘局,给孩子免费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父亲的慈悲心肠对李叔同的影响很大。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演出《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这两部话剧,便反映了他悲悯众生,同情弱者,希望社会公平的情怀。当时,正值淮河地区发生洪涝灾害,他把赈灾义演的收入寄回国内。他的这种慈悲心、爱国情都来自于他的家庭教育,可以说,天津不仅给了他生命,也是他成长的摇篮。
李叔同故居一隅
“惜衣惜食非是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须知求己莫求人。”此联告诉人们:勤俭节约珍惜粮食不是财迷,而是珍惜福祉。求名求利求别人不如求自己,要自强自立。李叔同父亲去世后,母亲对他的要求非常严苛。李叔同练字时,一写不好就把纸团了扔掉,母亲批评他:“如果你父亲活着,别说这么大的纸,就是巴掌大的纸也不能随便丢弃啊!”
“凡事认真,勇猛精进”,李叔同的这一观点告诉人们:不管是事业还是人生,不要放弃,要追求完美,追求卓越,向着更高的目标冲击。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这句话,开创了中国文化艺术领域多个第一。
《茶花女》里的李叔同
天津素有“戏曲大码头”之称,李叔同在此饱受戏曲文化的浸润,不仅爱看戏,还客串演出京剧。到了日本后,他接受了一些西方的文化,便尝试新剧种——话剧,并和他的同学以及喜好文艺的朋友们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制定了“春柳社”的章程,非常严谨,有规有矩。在《茶花女》里,他男扮女装,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为了戏剧的完美呈现,他花巨资打造戏服,节衣缩食,让自己的身材更像婀娜多姿的女性,他发挥绘画的特长,置景、布景,设计制作节目单……因为他倾心投入,演出一炮打响,引起日本众多的剧评家、媒体对这个中国留学生话剧团体的关注。
他是开创中国广告绘画的第一人。李叔同在《太平洋报》任编辑时负责广告,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广告只有文字没有图画的格局,他用绘画特长图文并茂地设计广告,使当时的《太平洋报》一报难求。
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从封面设计、装帧、组稿都由李叔同自己完成,里面刊登的木炭画贝多芬的肖像,便出自李叔同之手,这是西方音乐家肖像在中国的首次亮相。
李叔同还是开启中国合唱事业的第一人,中国第一首三声部歌曲就是他创作的《春游》。
李叔同在上海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学习时,受到蔡元培的点拨,翻译了两部国际司法书籍,是他最早把西方的法律介绍到中国的……
李叔同就是一个凡事认真,要做就做到极致的人。
李叔同塑像
故居小院里 今昔故事多
在李叔同故居的院子里,曾经发生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李叔同成为开创中国近代文明葬礼第一人。
1898年,成婚后的李叔同带着母亲和妻子去了上海,自立门户。1905年,母亲病逝。他按照母亲的遗愿把灵柩运回天津,按照天津老例,外丧不能入宅,而且他的母亲作为妾室,不能从正门进去。为了给母亲最后的尊严,他和哥哥发生了冲突。在严修等名流大家的斡旋下,母亲的灵柩从正门进入宅院。他抛弃那些传统礼教及丧仪形式,在《大公报》上刊登了哀启,申明只穿黑色礼服,不披麻戴孝,只收挽联、悼文、祭文,不收钱财礼金等。他还在洋书房内亲自弹奏为母亲创作的挽歌,彰显了他的卓尔不群,以及为了至爱亲情与陋习决裂的勇气和决心。他的举动在当时的天津城内引起巨大轰动,街头巷尾都在传颂,说李家的“三爷”办了一件新奇的事。
李叔同故居一隅
《大公报》的记者对这件事给予了全程报道,称李叔同为“新世纪之杰士”,也由此揭开了中国近代文明葬礼之帷幕。“这也是李叔同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敢于冲破传统束缚之精神的体现。”沈岩认为,这里一方面有他为母亲争得尊严的一种天然的情感,同时也跟天津这座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融的城市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从当时很多天津名人来参加这场丧仪来看,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度便可一览无余,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给予了李叔同最大的认可!
如今,这个小院子里时时回荡着李叔同作词的那首旷世经典、流传百年的《送别》。天籁之音绕梁,凄美柔婉的旋律犹在述说: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挖掘、传承大师人文精神
“天津是个有故事的城市,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熠熠生辉。身为城市中的一员,您是否想进行一次深度的文化之旅,解锁这个城市的密码?如果您有这个想法,就请加入李叔同故居纪念馆的游学活动吧。”作为李叔同故居纪念馆负责人,沈岩始终觉得自己肩上有一种使命和责任,那就是如何让李叔同的精神在当代年轻人中传承,“我们在积极宣传大师的精神,让更多的人能够记住大师的名字,让更多的人得到他的精神的滋养。”
沈岩介绍,目前纪念馆着力打造三个文化品牌活动。一是“我在故居过节”。像元旦、春节、正月十五、端午节、清明节、八月十五等传统节日,为中小学生讲年文化、民俗文化,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慢慢地了解并接纳中国传统文化。二是“知津沽往事育家国情怀”游学活动,采取“博物馆深度游+文化体验+全程星级讲解员/专家导览”的方式,带领孩子们在游学行程中走进本市具有代表性的文博场馆和景区,深度感受天津城市的文化底蕴。三是为了让孩子们得到艺术的滋养,组织“走近艺术大师李叔同夏令营”,让孩子的内心丰盈起来,唤醒他们心中的诗和远方,这也正是李叔同所倡导的“美育”在当今的体现。
此外,李叔同故居纪念馆还积极与大中小学校开展校馆共建,资源共享,进一步挖掘、提炼并传承李叔同的人文精神。“比如,纪念馆将《贤者为师——李叔同执教生涯展》送到大中小学校,让师生们体会到,大师是怎么做老师的。同时,定期举办座谈会、交流会、文化沙龙、讲座、报告会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美育的力量;为了让青年人记住'李叔同’这个不朽的名字,叔同剧社、叔同文学社、叔同诗社等相继诞生在不同的校园里……”
正如李叔同嫡孙女李莉娟女士所说,“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要传递“做人第一”“凡事认真,勇猛精进”的价值取向。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今人宣传和弘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津“李叔同故居纪念馆”邮资机宣传戳纪念封
李叔同故居纪念馆
随笔: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天津河北区)
李叔同故居纪念馆,这里有一代宗师的传奇人生
【文化篇】天津建卫六百年·寻找故居中的文化
李叔同【高僧弘一大师】故居纪念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