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常常提出无理要求,可能是因为,他更需要你在乎的是:感受_【快资讯】

一次在商场里,我见到一位妈妈带着6岁儿子购物。儿子突然在一个变形金刚面前停住不走了,他想买它,可是妈妈不同意。于是,儿子开始哭闹,妈妈说:"出来前就跟你说好了,不能再吵着买玩具了!你怎么可以说话不算数……"

孩子也很固执,哭着非要买。妈妈显然在强压着怒火,但说话的语气中已透出了不耐烦:"家里不是已经有很多个吗?你都这么大了,要懂点事,不能什么都顺你的意思来,一不如意就哭,哭能解决一切问题吗?……"

但孩子一个字也听不进,哭闹越发大声,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妈妈终于忍无可忍,大吼一声:"好了!是不是要我打你才行?"

孩子一下子安静了。妈妈开始数落:每次都这样,好好说不听,凶了才有用!

不少大人有这种感觉:育儿书上总说,对孩子要有耐心,可是耐心有用吗?最终还不是要靠吼靠凶,孩子才会消停。

推广房事时间短?老中医说:用它兑水喝,房事延长40分钟!

我们在孩子面前控制不住情绪,常常是因为我们觉得已经做了努力,结果孩子还是没有表现出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这时候,家长就会感到失望甚至失控而产生了愤怒。

但这样的努力是孩子需要的呢,还是父母为达到自己目的所需要的手段呢,我们没有考虑过。之所以讲道理和劝说式的"耐心沟通"不管用,原因就在于此。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看见"孩子的感受,我们只关注到自己的需求。

首先,父母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良好的沟通效果是双方的想法和感受都能被看见并产生相互流动。因此,沟通需要得到对方的反馈,并不是以一方的意愿去压倒另一方。

面对孩子的要求,家长们本能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先评估这个要求是否正确合理,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

认为合理的,我们给出满足,认为不合理的,我们的内心已经预设了一个期望的结果:拒绝。

为了表达对孩子的尊重,对于后者,我们会有一个"沟通"的过程,比如我们先是同他讲道理,讲不通,就会粗暴拒绝。我们可能认为这个"讲道理"的过程,就是沟通。

其实这不叫沟通,而是借用沟通之名来达到拒绝目的的一种手段。这是一种对孩子的软性控制,所以,才会有了失败后的粗暴。

有些孩子看似不合理的表面需求下面,隐藏的是他深层次的合理需求。

生活中父母和孩子难免在需求上有所"冲突",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良好的沟通,就会固执于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下,而看不见对方行为背后的真正意图。

这样,一些孩子就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只看到了自己被否定。

推广口述:行房每次都不尽兴?这个小妙招满足你!!

很多时候,妈妈是出于爱孩子,才想纠正孩子不好的行为方式,可这种"为孩子好"的行为,孩子未必能领会和接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真正地"看见"孩子。

一般孩子更需要的父母的看见和认可,内心得不到满足的孩子才会固执于物质上的拥有。如果他从与父母的日常互动中,体验到自己的想法得不到重视,就可能怀疑自己是不是被父母爱着的。他需要用物质上的满足来确认父母的爱。

在上述的例子中,也许孩子想要买玩具的行为,只是一时的兴起,并不是他内心真正的需要。

这时候,他只是借助于买玩具这一行为,来确认妈妈是否爱他,是否在乎他的想法。

如果孩子的想法被否定,让他感觉不到父母对他的无形之爱,他就会更加执着于索求有形的物质满足。

因此,父母越不想给他买,他越固执地想要,要不到就哭闹。此时那个小小的玩具已经是父母"爱不爱他"的象征了。

所以他才会一心想的是我如何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可妈妈想的是如何阻止孩子的哭闹。这样一来双方都看不见对方真正的需求,这种模式重复下去的结果,就是双方越来越以自我需求为中心,如果一直重复这样的模式,久而久之,彼此之间就会感觉对方不理解和体谅自己,形成代沟,甚至相互否定。

于是,孩子学不会正确的沟通,只知道谁强就听谁的,谁弱谁就得让步。

有些心软的父母,舍不得孩子受委屈,所以孩子一哭闹很快就妥协了。久而久之,哭闹就成了孩子控制父母、满足自己要求的利器。

而强势的父母,就可能直接通过武力取胜。比如像上面这位妈妈,只要她不想答应,就可以发一通火来结束这场争夺。这个效果短期很好,因为孩子弱小容易控制。但随着孩子长大,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可控问题。很多青春期逆反严重的孩子,就是这样形成的。

如果我们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处理,会怎样呢?

孩子想买变形金刚不肯走,妈妈温和地对他:

"妈妈知道你想要它。但是我们今天出来之前有约定,你还记得吗?"

孩子有点不好意思:"出来不能再吵着买玩具……"

"你是个说话算数的孩子,现在就是挑战你的时候了,我觉得你一定能做到的,对吗?"

这种情况下,他往往就不会再固执坚持了。你再及时给他一个鼓励和拥抱:"儿子你真棒,就知道你能说到做到!"

孩子是很容易接受暗示的,当他们内心感到自己是被父母重视和信任的,往往就会变得值得信任和易于配合。

这个过程中孩子虽然没有得到玩具,可是他获得比得到玩具更重要的信任和认可,内心的满足和快乐已经远远超过了玩具带给他的。他就不容易执着于物质的需求了。

有时候孩子并不是非要得到某一样东西,他很可能只是一时的兴起,他内心真正想要的并不是那个东西,而是通过要东西来寻求关注和确认。这时父母的反应很重要。越是忽略孩子内心感受的父母,越容易用粗暴和强势的态度来压制孩子。

这样做的结果,往往让孩子很感挫伤,敏感的他会从父母的态度中捕捉到"我的想法对父母是无关紧要"的信息,感受到的是自己不配爱和不配得,他往往很容易陷入恐惧中,一遍又一遍地以各种不合理的要求来试探父母。

当妈妈肯定了孩子的需求后,孩子依然想要那玩具怎么办?

如果事先确实约定好的,那就坚决地告诉他,这次为什么不能买:"因为这是约定,大人和小孩都要遵守。"如果孩子哭闹,也不要发火,保持冷静。大人冷静了,孩子也会平静下来。接下来再告诉他:"虽然妈妈没有给你买,但妈妈还是很爱你的。"

如果事先没有约定好,根据具体情况来做决定。但无论如何决定,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大人传达出来的态度。

孩子之所以容易固执敏感,常常是因为自己的感受被忽略或被曲解。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看见"和尊重他的感受,不断用心积累对孩子这种的无形之爱,而不是有形的物质满足。这样的爱积累到足够多时,就会产生质变,让他的内心已经对爱的理解升华到无质无形灵魂层面上,他就会厌倦了那种无聊的"试探"游戏。

于是你就会发现,当你从孩子的角度与他互动时,他是很善解人意,是很容易满足的。因为他知道你爱他,在乎他,他就会变得特别好说话。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今日推荐文章:

忽略感受,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死穴”

金钱弥补不了教育的缺失:用心陪伴才是成就孩子的唯一捷径

走心,才是教育的最佳捷径

父母自己不成长的代价,常常是子女一生的伤害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

这是素质教育观察为大家整理的一份阅读清单,请查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孩子发脾气,哭闹时,家长最好的方式不是讲道理,这样做才更有效
不会“沟通”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那个“无理取闹”的孩子,最需要被看见!
教孩子正视自我感受并合理表达,比教他“学会分享”来得更重要!
我见过情商最低的父母,就是不断地和孩子讲道理
李玫瑾:性格比智力更决定命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