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访长三角肺癌纳米工程团队特聘顾问毛春教授:医工结合致力于推动生物医用微纳米机器人试剂肿瘤临床应用转化

读书笔记丨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汇总

陆舜:引领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将肺癌变成慢性病

致敬经典,传承未来丨中国胸部肿瘤原创临床研究二十年心路历程(2007-2029)

迎难而上丨中国胸部肿瘤临床试验转化研究长三角模式探索

长三角肺癌协作组青年博士团队组织框架介绍

长三角肺癌团魂丨中国胸部肿瘤临床试验转化研究长三角模式探索迎难而上的亮剑精神

样本库系列研究合作邀请函丨中国胸部肿瘤临床试验转化研究长三角模式探索

近日,小编有幸邀请到了长三角肺癌纳米工程团队特聘顾问毛春教授,为我们带来生物医用微纳米机器人试剂在肿瘤临床应用转化的相关知识。

访

问:请您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您这二十年中在微纳米领域的一些探索和成绩?

答:我于2002年师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沈健教授,开始进行血液相容性生物医用材料及器械的研发,在人造血管材料方向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2010年在南京师范大学进行科研工作时,开始将微纳米技术引入血液相容性生物材料领域,制备了一系列具有抗凝血性能的纳米材料,并将其首次应用于全血直接检测用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电化学分析,在Biosens Bioelectron、Sensor Actuat B-chem、Anal Chim Acta等分析化学一流专业期刊发表了系列文章。后来在血液成分检测的研究中,发现血液中重金属和有机毒素的中毒始终困扰人类健康,特别是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安全,因此又和团队万密密副教授一起尝试将具有吸附功能的生物医用纳米颗粒应用于血液重金属和有机毒素的去除,相关研究发表在化学与材料领域的旗舰期刊Angew Chem Int Ed、Bioact Mater上,获得审稿人“Milestone Research”的高度肯定。2017年开始,我们把生物医用微纳米材料的研究拓展到微纳米机器人(马达)领域,从生物安全性出发,设计了系列高度生物安全性化学类微纳米机器人,并将其应用于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骨科疾病等重大疾病动物活体治疗研究,在Science和Nature的子刊以及化学与材料领域一流学术期刊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上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并形成特色研究,被众多媒体和平台广泛报道

 

问:请您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纳米工程领域微纳米机器人研究现状?

答:微纳米机器人源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在1959年的那次著名的演讲“底部空间很大”。他提出了那个荒诞而伟大的想法,即“吞下外科医生”,这就是微纳米机器人的起源。后来1966年理查德·弗莱彻(Richard Fleischer担任导演,利用微缩科技深入人体拍摄成了著名科幻电影《奇妙的航行》,用艺术的手法演绎了费曼的梦想。然而,实现梦想终究要依靠科学,但科学道路必然是艰辛的。微纳米机器人从萌芽到被应用于人体重大疾病活体治疗研究,已经走过大约七十年的岁月时光,其中发生太多的微纳米机器人研究史上的重大标志性事件,直到2016年达到阶段性的高潮,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Jean-Pierre Sauvage、Fraser Stoddart和Ben Feringa,以表彰他们在设计与合成分子机器(可归属于微纳米机器人)领域的卓越贡献。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化学驱动类微纳米机器人、物理驱动类微纳米机器人、生物驱动类微纳米机器人和复合驱动型微纳米机器人等新概念不断提出和实物的涌现,可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生物医用微纳米机器人研究已经正式起航,鉴于生命健康的重要性,生物医用微纳米机器人必将成为纳米工程领域微纳米机器人的主力军,它为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提供新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微纳米尺度上为重要的生物医学问题和技术的解决拓展新的视野,建立新的疾病诊疗原理以及可能的应用模式。

问:生物医用微纳米机器人试剂是否能够实现临床应用转化您能否具体给我们介绍一下?

答:尽管生物医用微纳米机器人的研究如火如荼,但不可否认的是,生物医用微纳米机器人在走向临床应用的道路上充满艰辛。这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其涉及到微纳米科学、材料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医学等众多领域。在学术界,对于微纳米机器人,存在着太多的不同定义,这是源于不同学科领域对微纳米机器人的不同理解和微纳米机器人在不同学科内研究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造成的有些混乱的状况。再加上微纳米机器人在进入人体后所遇到的生物安全性及免疫要求、靶向/可控递送的需求、治疗功能的彰显以及安全代谢的要求等等难题,这都堆积成为生物医用微纳米机器人试剂临床应用转化前的重重大山。当前绝大多数的生物医用微纳米机器人研究还都在实验室理论研究阶段,并且很多只是处于体外细胞水平,能够完成动物活体模型研究的团队并不是很多。但非常可喜的是,中国在此方向上的科研水平属于世界领先。

      从各个国家科技发展政策导向来看,生物医用微纳米机器人制剂的临床医学应用已成为国家重大科研攻关的重点,并形成综合国力的竞争态势。我们团队希望依托所在的南京师范大学生物医用材料研发平台(生物医药功能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生物医药功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生物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并联合长三角肺癌协作组的专家以及相关高科技药企和风险投资,致力于推动生物医用微纳米机器人试剂的临床应用转化,架起生物医用微纳米机器人基础研究和试剂临床应用之间的桥梁,促进现有较为成熟的生物医用微纳米机器人试剂尽早进行临床前药理药效评价及其安全性评价,并切实做好临床I、II、III期的准备以及制剂标准化构建工作,以期未来让患者早一天真正受益先进的生物医用微纳米机器人技术。

问:国内肺癌临床研究第一梯队中,您为何最终选择长三角肺癌协作组作为长期合作伙伴?

答:长三角肺癌临床试验方面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中国临床肿瘤领域三大前辈(孙燕,廖美琳,管忠震)中,廖美琳教授是唯一一位专注肺癌的资深大咖,1970年在国内成立首个肺癌化疗专业病房,2004年作为主要研究者代表中国大陆肺癌学界参与首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INTEREST研究),2003年开始举办首届上海国际肺癌论坛,2012年开始举办首届中瑞国际肺癌论坛,并持续至今,影响力深远。陆舜教授在肺癌临床试验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中国首个、世界第二的肺癌第三代EGFR靶向药物阿美替尼获批上市,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EGFR靶向药,打破了晚期肺癌治疗耐药后只能依赖一种进口药的困境;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1.1类新药赛沃替尼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可用于治疗MET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作为在全球范围内的首次获批,赛沃替尼不仅填补了中国此类靶向药的空白,还有望成为首个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的肺癌靶向创新药物;吡咯替尼是首个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HER2受体抑制剂,在临床研究中疗效远超同类产品。陆舜教授和宋正波教授领衔的吡咯替尼临床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HER2扩增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疗效显著,为扩展吡咯替尼在HER2扩增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适应症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基于以上重大成果陆舜教授荣获2021年第十五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

      为了推动肺癌规范化诊治及创新研究,2019年12月底,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40余家来自江、浙、沪、赣、皖地区的医疗机构,共同成立“长三角肺癌协作组”。成立协作组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开展肺癌研究领域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及转化研究,特殊病例多中心会诊等,为肺癌临床实践提供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促进长三角地区肺癌的诊疗、转化研究的创新性及前沿性,提高东部地区肺癌的诊治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长三角肺癌青年博士研究团队(长三角肺癌新生代)把中国胸部肿瘤临床试验转化研究长三角模式探索作为奋斗的事业,迎难而上作为中国胸部肿瘤临床试验转化研究长三角模式探索的方向标,长三角肺癌新生代结合时代背景特征在未来四十年时间(2019-2059)选择迎难而上,勇于向各种艰难困苦挑战和亮剑。

      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我们希望与长三角肺癌协作组以及相关高科技药企和风险投资联手推进生物医用微纳米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并通过长三角肺癌协作组更好地被全国医生熟知,更快地走向临床,惠及更多患者,并希望通过这一系列临床试验转化研究形成纽带,共同推动中国胸部肿瘤事业向前进步,这可能就是身为一名生物医用纳米人的最高理想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长生不老”不再是梦,医用纳米机器人将带来医学领域的变革!
纳米机器人(机器人)
放个机器人到我们的血管里治病?纳米机器人让科幻照进现实
将10天耗时缩减至4h,青莲百奥推出“全自动、全流程”蛋白组学研究智能平台
KEYNOTE-010更新数据,肺癌免疫治疗再添新证
肺癌发展史溯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