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怀瑾老师:中国强盛起来,非把阴历历法变过来不可

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就像是灵魂一样,倘若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文化都荡然无存了,那么,哪怕这个国家经济再发达,也会变成一个空壳。

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便一直致力于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他曾说:“中国的历史文化精神都在历数,中国要是想强盛起来,非把阴历历法变过来不可!”

阴历历法寄托的,实际上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南怀瑾先生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是呼吁后人。

在中国强盛之时,便不能忘记重振中华精神文化的雄风,因为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民族的强盛才有其真正的意义。

01 阴历历法的文化意蕴

世界文明孕育出的时间系统就是历法,如今,中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样,所使用的历法都是阳历,也就是国际通用的公历。

在国际社会中,一些重要的日子和重要的会议等,也都会用阳历来记录时间。

国际公历是依靠太阳得出的算法,也就是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一年一共有365天5小时48分46秒。

阳历算法的出现标志着世界科学的进步,中国从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也随大流用起了阳历,阴历历法在民间虽然还保留着,在一些地方仍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但总体来说,渐渐不被人重视了。

实际上,作为中国的传统历法之一,阴历历法的作用和意义不可小觑。

阴历顾名思义,是由月亮为基础产生的算法,以月亮的圆缺作为周期,中国远古的历法几乎都是阴历,但是,它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不能反映季节,这样就会使得时间错乱。

就如同《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中写到的:“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便是因为时间的错乱,导致了天地全无规律,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的冲击。

古人常记载“六月飞雪”,视其为民间有重大冤情出现,也视为上天对人类的惩罚,但会出现这样的景况,大概率还是因为历法计时的不准确,岁月流转,把寒冬错当成了夏天。

为了克服这个缺陷,古人后来慢慢发展出了阴阳合历,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这样一来,四季就分明了。

阴阳合历又称作太阴历、农历,被视为是中国阴历算法完善的一种。

农历计算出的一年的天数和现代阳历算法算出得相差无几,但出现时间要比阳历早许多年,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古人的超群智慧。

作家王蒙也不禁多次在公共场合感叹道:“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历法可以与中国的农历相比。”有专家也认为,中国的农历历法,是世界上最科学的历法之一。

中国传统的干支历和二十四节气,便是农历的一部分。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的,二十四节气便刻在民众心中,成为指导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时间节点。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歌》在现代算是启蒙孩童的儿歌,而在古代,农民必须记得节气歌,也必须记得节气的日子,以及这个特殊的节点要干什么。

阴历历法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有一部分便在这二十四个节气中体现了出来。有人说,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国人的敬时爱日之悟,也就是说,中国人记住二十四节气的时间以及意义,是对时间的珍视和把握。

一个民族若是善于把握时间,那么,这个民族必定有更多锲而不舍的坚强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顺应自然的态度,也体现在了节气中。

《吕氏春秋·上农》有云:“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这句话所说的就是珍惜时间的理念要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中华民族在善于把握时间和自然规律之上所形成的坚韧品格,是其他国家都难以比拟的。

从这些节气衍生出来的,实际上是优秀的文化沉淀。古人在节气之日,会掩门沉思生命的意义,最终在纸上幻化成流传千古的诗句。

谷雨是黄庭坚的“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小满是吴澄撰的“物至于此小得盈满”,立秋是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白露是元稹的“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每一个节气,都有一种中国式的文人浪漫诗意。

既是科学的天文历法与人文意义的统一,二十四节气显然有它独特的文化代表性。

中国古代历法常有变动,但不变的是最后保留下来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一部分。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殊的深远意义,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特殊的文化信仰。

例如,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圆月悬挂于夜幕,代表阖家团圆,象征一种圆满的美好,含蓄的中国人,也许会在这一天表达对团圆的祝愿,为团圆而干杯。

清明时节,远在他乡的游子们不管多忙,都会抽时间从外地赶回来祭拜先祖,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中国独有的姓氏文化的表现,春雨纷纷的清明节,实际上是中华文化中凝聚力的一种寄托。

总而言之,不管是节气也好,传统节日也好,中国的阴历历法从来都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也唯有阴阳合历,是两种看似对立的事物的和谐统一。

世界上恐怕没有第二个民族的文化,能像中华文化这样,有这般和谐统一、兼收并蓄的精神,这大概也是南怀瑾所说的:“中国人是全世界唯一的,把两个东西看成三个的民族。”

正因如此,南怀瑾先生才认为,要振兴中华文化,“把阴历历法变过来”是不可或缺的。

02 不应遗忘传统文化

南怀瑾先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就是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如果文化亡掉了,就会万劫不复,永不翻身。”

鲁迅先生则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经济文明也好,政治文明也好,都是根植于文化这片土壤之上的,文化土壤若是变得贫瘠了,那么一个国家离土崩瓦解也就不远了。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经五千年的岁月而生生不息,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我们有优秀的、极具包容性的传统文化。文化的积淀,也是中国最珍贵的宝库。

但是,在历史进程中,我们难免会出现抛弃传统文化,或是遗忘了传统文化的状况。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胡适等先驱者也的确为中国带来了新风尚。

抛却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并没有问题,可问题在于,新文化运动过于绝对地否定了所有传统文化,而认为西方的就一定是好的。

阴历历法在辛亥革命之后,也被视为封建文化糟粕。可事实自然并非如此。

无数中华儿女之所以在遇到困难时能奋勇向前,无非就是因为有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在背后支撑着。

不管是中国茶道,笔墨纸砚,还是传统武术,京戏脸谱,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神,例如天人合一的道学理念,例如崇德向善的正义精神。

有了这些精神,并且融入这些精神中,我们才有某种坚固的后盾,我们的一切行为才有某种支撑的动机。

而从西学东渐之始到现在,中华文化在融合西方文化长处的同时,也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文化断层的现象,不是没有出现过。

曾有一度,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中,我们置身于偏向同质化的灯红酒绿中,却难以想起琴棋书画这些有底蕴的旧事物。

我们偏爱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可我们并不知道这些西方节日背后的真正含义,另一边,我们却忘了中国也有自己众多的传统节日,忘了这些传统节日的意义。这些节日,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

耳熟能详的《节气歌》,如今没有多少年轻人能完整地记住,有人还调侃道,现在又不种田,记这些有什么用?

但是,每一个节气背后也有它独有的风俗,例如,立春有鞭春牛、挂春幡、剪春胜的习俗,芒种有送花神、煮梅、吃君踏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可这些,并没有多少人知道。

我们喜欢好莱坞大片,喜欢日本动漫,喜欢韩国的电视剧,这些外来之物自然有它们精彩的地方,可其包含的意义,却远不是我们国人可以切身感受到的精神。

一些老一辈人的习俗,放到现在虽然不能完全套用,可我们不应该完全忘记了这些、遗失了这些。

文化是需要去传承的,文化若没有传承,就如同情感没有延续一样。

幸运的是,近些年来,国人的文化自信渐渐多了起来。

以往,在一些文章中,作者们常常说要学习外国的长处,但现今,我们会觉得,中国本土的事物也很好,毕竟,日本和韩国的众多文化习俗,都源于中国。这自然不是故步自封、自吹擂台,而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高的结果。

青年人逐渐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含义远比西方节日来得深远,中国的优秀传统习俗以及优秀艺术,如京剧、杂技等,在世界之林中也有其独特、崇高的地位,中国的国画、书法,并不逊色于西方的素描、油画,两者更有千秋。

文人在阅读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泰的同时,也不忘捧起一卷中国古诗集,不忘在极具感染力的中国古诗中寻找共鸣。

这证明,流传千年的传统诗词有足够的魅力刻进人们的心里,要不然,《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也不会连续几年火爆全网。

在田园生活中创造东方诗意的90后年轻博主李子柒,深受年轻群体追捧,在她拍摄的视频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东方田园生活的美妙诗意和烟火气。

正是观众们对传统文化喜爱程度的日渐升温,才捧红了李子柒,但也正是李子柒这一类型的博主,让国人进一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让外国人为东方之美所折服。

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是全世界关注的盛事,而中国也确实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其中,引人注目的要数开幕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

张艺谋团队原本也没有想到这个点子,是开幕式那一天刚好是这年的立春时节,选择二十四节气作为载体,从24开始倒数。

张艺谋导演在采访中说道:“开幕式从第一秒钟起,就有中国文化的定义。”

倒计时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立春虽然仍天寒地冻,却代表着春天的生机就在不远处,给予人们希冀。而每一个节气,都有一句古诗作为牵引。

这一倒计时的方式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独有一种计算岁月的传统算法,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的优秀文化之美和向上的民族精神。

网友们都不禁感叹,开幕式上充满浪漫的倒计时,每一帧都可以当作壁纸,每一秒都是中国人的浪漫。

文化的传承并不是单线条的,在一脉相承中勇于创新,才能在新时代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我国的文化传承,便努力在这样一条道路上走着,相信在不久以后,中华文化能够在世界之林,展现出更美的风姿。

参考资料

《二十四节气:流淌在每个中国人基因里的文化自信》(中国天气网)

《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意蕴》(《共产党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是按阳历计算?
你要知道!中国的日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
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初几?很多人没搞明白公历,农历,阴历,阳历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得来的?有什么发展史?除了中国,其他国家有吗?
生日到底是过阳历还是阴历?之前都过错了,今天才知道了
中国人独一无二的时间制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