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部

二划

人部

人入1.个亿2.仄从介仑今仓以仁仃什仆仉仇化仂仍仅3.仝令仨仟仕付仗代仙仡仪仫伋们仔他仞4.全会企合众伞伕伟伝传休伍伂伎伏伛优伢伡伐仳佤仲仵件任伤伥价伦仱份伧仰伋仿伉伙伪伫伔伈伊似伃5.佘余佥佞佉估体何佐伾佑佈伻佧佔攸但伸佃佀佚作伯伶佣低你佝佟佊住位伴佖佗伺伲佛伽佁6.来贪佳侍佶佬佴供使佰侑侉例侀侠侥侄佌侦侣侗侃佪侧侏侁侨侜佺侩佻佾佸佩佹侚佫侈侂侹侐侘侪佼佽依侅佯併侬佷侔7.俞俎俦俨俅俥俌便俩俪俠俓俫修俏俚保促俔俜俣俋俐俄侮俭侳俗俘俛係俈俇信侻俒俤俍侵侯侷俑俟俊8.倉俸倩债俵倀倖倻借偌值倈倳倆倷倴倚俺倢借倒烋倛俴俳俶倬倕倏條脩倘俱倮倡個候倭倪俾俽倫倸倜倾俻倠倞俯倅俲倣倍倦倌倓倥健們倨倔9.偰偾做偃偪偭偄偕偝偵偹偿側偶偈偎鸺偲偘偍偢偟偩傀偫偷偁偬偺偊偯停偻偽傞偏假偓偉偋10.禽傣傲備傎傅偃傈傉傥傒傖傑翛絛傜俲傧傍傢傓储傕傔傩11.債僅傳僊傴傮僄傶僂傫傰催僈傷傯傻像傺傭傹傽傾僇12.僥僨僖儆僡僳僚僭僛僕僓僤僩僑儁僬僢僦僮僔僧僱僝僎僜僪13.僵價儂儇鞗僽儌儉儈僾儍儋億儀僿儃僻14.儓儔儒僰鵂儑僢儛儕儐儜儗儘15.優償儡儢儲儦16.儵鯈儭儱億17.儳儴19.儺儷儸儹20.儻儼21.

(rén仁)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人主:意译之为人的主人。自管子、荀子以来,对国家领导人就有了很多称呼,君主则是直指诸侯君主,人主则另有所指。因为战国以来,“陪臣执国命”者大量增加,而对他们则不能称为“君主”,所以这里称呼这种人为“人主”,也可称“主人”、“主”。

(rù褥)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说文》:“入,内也。”这里用为进来、进去之意。

《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管子·侈靡》:“潭根之毋伐,固事之毋入。”《国语·吴语》:“其臣箴谏以不入。”《史记·楚世家》:“野人莫敢入王。”《史记·魏世家》:“商君亡秦归魏,魏怒不入。”这里用为接纳、采纳之意。

交、交纳。《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得闲而入邑,致车一乘而后止。”《战国策·秦策》:“入其社稷之臣于秦。”贾谊《论积贮疏》:“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一画

(gè各)個、箇

通用个体量词,表示单独的人或物。《仪礼·士虞礼》:“俎释三个。”《史记·货殖列传》:“竹竿万个。”《集韵》:“个,枚也。”

亿(yì艺)億

《易·震·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论语·先进》:“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宪问》:“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国语·楚语下》:“结其亲暱,亿其上下,以申固其姓。”《楚辞·天问》:“厥谋在初,何所亿焉?”洪兴祖补注:“亿,度也。”《广韵·职韵》:“亿,度也。”这里用为揣度、臆测之意。

《诗·大雅·文王》:“商之孙子,其丽不亿。”《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心亿则乐。”《左传·昭公三十年》:“我盍姑亿吾鬼神。”《国语·楚语》:“亿其上下。”《说文》:“亿,安也。”这里用为安宁、安定之意。

数目的名称。古代有时把十万叫亿。今以万万为亿,即以阿拉伯数字100000000标记的可数量。《诗·魏风·伐檀》:“三百亿兮。”《诗·小雅·楚茨》:“我仓既盈,我庾维亿。”《礼记·王制》:“为田九十亿亩。”

二画

(cè侧)(zè则)

(cè侧)《周礼·考工记·车人》:“行山者仄輮。”《管子·白心》:“日极则仄,月满则亏。”《说文》:“仄,侧倾也。”《汉书·息夫躬传》:“众畏其口,见之仄目。”这里用为倾斜之意。

(cè侧)指社会地位或政治地位低下的。《书·尧典》:“明明扬仄陋。”《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如婴者,仄陋之人也。”

(zè则)仄声,古汉语四声中上、去、入三声的总称 。如:仄韵(凡上、去、入声的韵,皆为仄韵与“平韵”相对);仄韵诗:(指韵脚用仄声字的旧体诗)。

(cóng丛)(zong纵)従

(cóng丛)《易·益·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书·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书·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诗·邶风·击鼓》:“从以孙子。”《诗·齐风·还》:“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周礼·司仪》:“客从拜辱于朝。”《管子·白心》:“兵之胜,从于适。”《老子·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论语·八佾》:“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先进》:“樊迟从游於舞雩之下。”《说文》:“従,随行也。”这里用为跟随、随从之意。

(zong纵)古通“纵”。纵横。《书·盘庚上》:“猷黜乃心,无傲从康。”《诗·郑风·大叔于田》:“抑纵送忌。”《管子·兵法》:“故能致远以数,纵强以制。”《管子·戒》:“从乐而不反者,谓之荒。”《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楚辞·离骚》:“纵欲而不忍。”《荀子·臣道》:“通忠之顺,权险之平,祸乱之从声。”这里用为放纵之意。谓随自己的心意。

(cóng丛)《论语·宪问》:“以吾从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这里用为曾经做过之意。

(zong纵)古通“纵”。《楚辞·沈江》:“不别横之与纵。”《庄子·徐无鬼》:“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则以《金板》、《六弢》。”《韩非子·初见秦第一》:“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韩非子·五蠹》:“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于从衡之党,则有仇雠之忠。”古人认为,南北为纵向,东西为横向,这里用为合纵之意。

(zong纵)古通“纵”。竖起、竖着。《楚辞·招魂》:“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

从者:跟随之人。此指孔子的随行弟子。《论语·八佾》:“从者见之。”

(jiè戒)

《易·豫·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书·多方》:“克阅于乃邑谋介。”《诗·大雅·瞻卬》:“舍尔介狄,维予胥忌。”《诗·周颂·臣工》:“嗟嗟保介,维莫之春。”《诗·周颂·酌》:“时纯熙矣,是用大介。”《管子·小匡》:“介胄执枹,立于军门。”《左传·文公六年》:“介人之宠,非勇也。”杜预注:“介,因也。”《老子·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字汇·人部》:“介,因也。”这里用为凭借、仗恃之意。

《易·兑·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易·晋·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书·召诰》:“比介于我有周御事,节性惟日其迈。”《书·多方》:“尔曷不夹介乂我周王享天之命?”《诗·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郑玄笺:“介,助也。”《诗·小雅·楚茨》:“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诗·小雅·甫田》:“攸介攸止,烝我髦士。”《诗·小雅·小明》:“神之听之,介尔景福。”《诗·大雅·旱麓》:“以享以祀,以介景服。”《诗·大雅·生民》:“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诗·周颂·潜》:“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诗·周颂·载见》:“以介眉寿,永言保之。”《尔雅·释诂下》:“介,佑也。”这里用为助佑之意。

《书·酒诰》:“尔乃自介用逸,兹乃允惟王正事之臣。”《书·秦誓》:“如有一介臣。”《诗·郑风·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旁旁。”《诗·大雅·崧高》:“锡尔介圭,以作尔宝。”《诗·大雅·韩奕》:“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孟子·尽心上》:“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夫介异于人臣。”《韩非子·五蠹》:“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国语·吴语》:“一介嫡女。”《广雅》:“介,独也。”这里用为独特之意。

《左传·昭公四年》:“且冢卿无路,介卿以葬,不亦左乎?”《荀子·乐论》:“主人亲速宾及介。”《荀子·大略》:“诸侯相见,卿为介。”古时主有傧相迎宾,宾有随从通传叫介。这里用为次等客人或副手之意。

指有甲壳的虫类或水族。《管子·幼官》:“饮于白后之井,以介兽之火爨。”《吕氏春秋·孟冬纪·孟冬》:“其虫介,其音羽,律中应钟,其数六。”

铠甲。一种用来防身的武器。《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臣闻介胄坐陈不席,狱讼不席。”《左传·成公二年》:“不介马而驰之。”《史记·老庄甲韩列传》:“急则用介胄之士。”

古通“界”。疆界,界限。后作“界”。《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逼介之关,暴征其私。”《庄子·田子方》:“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说文》:“介,画也。”《后汉书》:“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

古通“芥”。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列子·仲尼》:“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楚辞·九叹》:“进雄鸠之耿耿兮,谗介介而蔽之。”

介子推:人名。跟随晋文公出逃的臣子。晋文公饥饿而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肌肉煮汤给晋文公吃。《韩非子·用人》:“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务、卞、鲍、介、墨翟皆坚瓠也。”《楚辞·九章·惜往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介山:山名。因介子推而得名,在今山西介休。《楚辞·九章·惜往日》:“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指有甲壳的虫类或水族。《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

(lún轮)侖、崘、崙

《说文》:“仑,思也。”这里用为思之意。

(jīn斤)

《诗·召南·摽有梅》:“迨其今兮。”《诗·豳风·东山》:“于今三年。”《战国策·燕策》:“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苍颉篇》:“今,时辞也。”《史记·汲郑传》:“吾今召君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说文》:“今,是时也。”这里用为现在之意。

(cāng苍)倉

《孟子·梁惠王下》:“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礼记·月令》:“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汉贾谊《论积贮疏》:“仓廪实而知礼节。”这里用为储藏粮食的仓库之意。

仓兄:同“怆(chuàng创)怳(huǎng恍)”。《诗·大雅·桑柔》:“不殄心忧,仓兄填兮。”这里用为悲伤之意。

古通“苍”。青色。《管子·地员》:“其水仓,其民强。”

仓庚:(cāng苍gēng耕)即黄莺鸟。《诗·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诗·豳风·东山》:“仓庚于飞,熠耀其羽。”《诗·小雅·出车》:“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仓颉(jie杰):相传为黄帝的史官,受黄帝命而创造了文字。《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yǐ椅)

《易·师·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管子·轻重戊》:“寡人将以来离枝之民。”《论语·为政》:“不敬,何以别乎。”《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列子·汤问》:“以残年余力。”这里用为凭借、仗恃之意。

《易·小过·初六》:“飞鸟以凶。”《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战国策·楚策四》:“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淮南子·原道》:“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以,犹及也。”这里用为连及之意。

《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书·康诰》:“远乃猷,裕乃以。”《诗·召南·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周颂·潜》:“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诗·周颂·载见》:“率见昭考,以孝以享。”《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易·兑·象》:“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孟子·梁惠王下》:“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韩非子·饰邪》:“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有以则行,无以则止。”《小尔雅》:“以,用也。”《说文》:“以,用也。”《玉篇·人部》:“以,用也。”这里用为“用”之意。

《诗·周颂·载芟》:“候彊候以。”《拾雅》:“以闲民。”这里用为无固定职业的人之意。

(rén人)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诗·郑风·叔于田》:“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管子·幼官》:“身仁行义,服忠用信则王。”《老子·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韩非子·解老》:“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礼记·经解》:“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儒行》:“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丧服四制》:“仁者,可以观其爱焉。”《说文》:“仁,亲也。”《春初·元命苞》:“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这里用为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之意。

(dīng丁)

汉以后字。

(shén石)

“什”是集体的十。《周礼·官正》:“会其什伍。”《周书·大聚》:“十夫为什。”《管子·立政》:“十家为什。”《韩非子·和氏》:“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礼记·祭义》:“军旅什伍。”《说文》:“什,相什保也。”《文选·沈约·谢灵运传》:“纷披风什。”这里用为集体的十数之意。什伍: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称什伍。

什伯之器:《管子·七臣七主》:“故游商得以什佰其本也。”《老子·八十章》:“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孟子·滕文公上》:“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汉书·谷永传》:“天所不飨,什倍于前。”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什,十倍;伯,通佰,百倍。什伯之器,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一说为各种各样的兵器,一说为十倍百倍于人力的机械器具。取后一说。

(pū菩)

《易·旅·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说文·人部》:“仆,顿也。”段玉裁注:“顿者,下首也,以首叩地谓之顿首。”《论衡·儒增》:“当门仆头碎首而死。”《广雅·宥韵》:“仆,前倒。”这里用为跪下叩首而贞问之意。

《诗·大雅·既醉》:“其仆维何?釐尔女士。”毛传:“仆,附也。”孔颖达疏:“以仆御必附于人,故以仆为附也。”《管子·地员》:“五塥之状,累然如仆累。”《庄子人·间世》:“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王念孙杂志:“仆之言附也,言蚊虻附缘于马体也。仆与附声近而意同。”这里用为依附之意。

《诗·小雅·出车》:“召彼仆夫。”《左传·僖公十年》:“狐突适下国,遇大子。大子使登,仆。”《韩非子·说林上》:“秦武王令甘茂择所欲为于仆与行事。”这里用为驾车的人之意。

古时男子谦称自己为“仆”。《晏子春秋卷八·外篇第八》:“今仆托国主民,而女欲奔仆。”《战国策·燕策》:“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非敢如是也。”

倒地。《鹖冠子·兵政》:“立而倚之,则妇人揭之,仆而措之,则不择性而能举其中。”《素问·经脉别论》:“度水跌仆。”《史记·司马穰苴传》:“仆表决漏。”

(zhǎng涨)

古同“掌”。《正字通》:“仉,古掌字。”

(chóu酬)讎、讐

《易·鼎·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诗·周南·兔置》:“公侯好仇。”《诗·周南·无衣》:“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诗·小雅·正月》:“执我仇仇,亦不我力。”《诗·小雅·宾之初筵》:“宾载手仇。”《诗·大雅·皇矣》:“询尔仇方。”《尔雅·释诂》:“仇,匹也,合也。”《礼记·缁衣》:“君子好仇。”《说文》:“雠也。”这里用为同伴之意。

《书·五子之歌》:“万姓仇予,予将畴依?”《书·仲虺之诰》:“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韩非子·孤愤》:“智法之士与当塗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史记·留侯世家》:“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这里用为仇恨之意。

《集韵·虞韵》:“■,《说文》:‘挹也。’或作■、仇。”这里用指为拿出、舀出之意。

仇由:地名。春秋时期狄族在西北方建立的一个诸侯小国,位于今山西省孟县东北。《韩非子·喻老》:“知伯将袭仇由,遗之以广车。”

仇牧:人名。宋国大夫。《鹖冠子·备知》:“是故箕子逃而搏仇牧,商容拘而蹇叔哭。”《史记·宋微子世家》:“十年夏,宋伐鲁,战於乘丘。鲁生虏宋南宫万。宋人请万,万归宋。十一年秋,湣公与南宫万猎,因博争行,湣公怒,辱之,曰:‘始吾敬若;今若,鲁虏也。’万有力,病此言,遂以局杀湣公于蒙泽。大夫仇牧闻之,以兵造公门。万搏牧,牧齿著门阖死。”

(huà画)

《书·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周礼·柞氏》:“若欲其化也。”《管子·侈靡》:“请问诸侯之化弊?”《孟子·公孙丑下》:“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荀子·正名》:“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易·系辞传》:“知变化之道。”《韩非子·五蠹》:“以化腥臊。”《国语·晋语》:“胜败若化。”《礼记·乐记》:“和故百物化焉。”《说文》:“匕,变也。”徐灏曰:“匕化古今字。”这里用为变化,改变之意。

《书·大诰》:“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书·周官》:“贰公弘化,寅亮天地。”《周礼·大宗伯》:“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管子·七法》:“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根天地之气。”《礼记·中庸》:“变则化。”《荀子·不苟》:“神则能化矣。”《荀子·七法》:“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羽也,谓之化。”《吕氏春秋·士容》:“淳淳乎纯谨畏化。”《说文》:“化,教行也。”这里用为教化之意。

羽化。《楚辞·远游》:“与化去而不见兮,名声著而日延。”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唐刘禹锡《祭柳员外文》:“惟君平昔,聪明绝人,今虽化去,夫岂无物!”宋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里用为“死去”之意。

(lè勒)

仂、扐同字。《礼记·王制》:“丧用三年之仂。”《玉篇》:“凡数之余谓之扐。”《广韵》:“仂,礼:‘祭用数之仂。’”这里用为余数、零数之意。

(réng芿)

《书·顾命》:“黼纯,华玉,仍几。”《周礼·司几筵》:“凡吉事,变几;凶事,仍几。”郑玄注:“变更其质,谓有饰;仍,因也,因其质,谓无饰也。”《论语·先进》:“仍旧贯,如之何?”《说文》:“仍,因也。”《汉书·艺文志》:“据行事,仍人道。”《汉书·成帝纪》:“天灾仍重,朕甚惧焉。”这里用为因袭,依旧之意。仍几:即没有油漆装饰的几案。

古通“扔”。《诗·大雅·常武》:“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楚辞·九章·悲回风》:“随飘风之所仍。”这里用为牵引之意。

(jǐn紧)僅、廑

《管子·轻重己》:“百草皆存,民以仅存。”《国语·周语》:“余一人仅亦守府。”《公羊传·僖公十六年》:“仅逮是月也。”《战国策·秦策》:“仅以救亡者。”《战国策·齐策四》:“仅得免死。”《说文》:“仅,才能也。”这里用为仅能、只能之意。

三画

(tóng同)

古同“同”。

(líng聆)(lìng另)

(lìng另)《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诗·齐风·卢令》:“卢令令,其人美且仁。”《诗·小雅·湛露》:“显允君子,莫不令德。”《诗·大雅·假乐》:“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说文》:“令,发号也。”这里用为上对下有所指示之意。

(lìng另)《诗·齐风·卢令》:“卢令令,其人美且仁。”《韩非子·内储说上》:“卜皮为县令。”《史记·陈涉世家》:“守令皆不在。”这里用为官名之意。如古代官名:县令。令尹。尚书令等。

(lìng另)《书·太甲下》:“今王嗣有令绪,尚监兹哉。”《书·君陈》:“君陈,惟尔令德孝恭。”《诗·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闻不已。”《诗·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终。”《诗·大雅·卷阿》:“如圭如璋,令闻令望。”《诗·鲁颂·閟宫》:“鲁侯燕喜,令妻寿母。”《管子·侈靡》:“若江湖之大也,求珠贝者,不令也。”《论语·学而》:“巧言令色。”《庄子·外物》:“饰小语以干县(悬)令。”《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这里用为美善之意。

(líng聆)古同“聆”。《诗·小雅·车舝》:“辰彼硕女,令德来教。”《诗·小雅·十月之交》:“爗爗震电,不宁不令。”《诗·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裕。”《管子·禁藏》:“使有离意。离气不能令。”《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韩非子·主道》:“故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吕氏春秋》:“故古之圣王,审顺其天而以行欲,则民无不令矣。”这里用为听从之意。

(lìng另)令尹:官名。楚国的宰相称作令尹。《诗·齐风·卢令》:“卢令令,其人美且仁。”《管子·问》:“工尹伐材用,毋于三时。”《左传·庄公四年》:“令尹鬥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营军临随。”《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sā撒)

汉以后字。

(qiān牵)

古通“阡”。田间小道。《楚辞·九怀》:“远望兮仟眠,闻雷兮阗阗。”《汉书·食货志上》:“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

仟眠:即芊眠:草木偃伏,草木茂密幽深貌。《楚辞·九思》:“菅蒯兮野莽,雚苇兮仟眠。”

(shì世)

《诗·大雅·文王有声》:“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此臣之所以仕也。”《论语·公冶长》:“子使漆彤开仕。”《论语·微子》:“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孟子·滕文公下》:“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韩非子·说难》:“此非能仕之所耻也。”这里用为从仕做官之意。

《诗·小雅·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说文》:“仕,学也。”段玉裁注:“古义宦训仕,仕训学。”这里用为学习读书之意。

(fù副)

古通“附”。《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书·康王之诰》:“皇天用训厥道,付畀四方。”《管子·正》:“致德,其民和平以静;致道,其民付而不争。”这里用为归附、附着之意。

《管子·幼官》:“计凡付终,务本饬末则富。”《管子·侈靡》:“而亟付其身,此所以安之也。”《说文》:“付,与也。”《广雅》:“付,予也。”这里用为给予、支付之意。

(zhàng丈)

(zhàng丈)《韩非子·亡征》:“商贾外积,小民右仗者,可亡也。”《史记·春申君传》:“仗兵革之彊。”《广韵》:“仗,凭仗。”这里用为依靠、依赖之意。

(dài戴)

《周礼·挈壶氏》:“县壶以代哭者。”《左传·昭公十二年》:“与君代兴。”《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庄子·则阳》:“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荀子·议兵》:“代翕代张。”《荀子·正论》:“期臭味,曼而馈,代睪而食。”《国语·晋语》:“使子父代处。”《说文》:“代,更也。凡以此易彼,以后续前,皆曰代。”《汉书·食货志》:“岁代处,故曰代田。”这里用为更迭,代替之意。

父子相继为“代”、“世代”。《诗·大雅·桑柔》:“好是稼穑,力民代食。”《后汉书·窦何传》注:“代,世也。”《后汉书·王符传》注:“五代,谓唐虞夏殷周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代:地名。赵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山东省东北部和河北省蔚县一带。《韩非子·初见秦第一》:“西攻脩武,逾羊肠,降代、上党。”

(xiān先)僊

古同“尟”。很少。《管子·宙合》:“善适,善备也,仙也,是以无乏。”《集韵》:“尟,《说文》:‘是少也。’或作鲜、仙。”

(yì艺)〔gē戈〕

(yì艺)《书·秦誓》:“仡仡勇夫,射御不违。”《诗·大雅·皇矣》:“崇墉仡仡。”《公羊传·宣公六年》:“国之力士也,仡然从乎赵盾而入。”这里用为耸立之意。

(gē戈)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仡佬族,主要分布于贵州省。

(yí遗)儀

《易·渐·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诗·鄘风·柏舟》:“髧彼两髦,实维我仪。”《诗·大雅·文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诗·大雅·庶民》:“我仪图之。”《诗·周颂·我将》:“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管子·宙合》:“大揆度仪,若觉卧,若晦明,若敖之在尧也。”《文选·张衡·东京赋》:“仪姬伯之渭阳,失熊罴而获人。”《抱朴子》:“仪肖曹之指挥,羡张陈之奇画。”《正字通·人部》:“仪,效法。”这里用为效法之意。

《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诗·小雅·楚茨》:“礼仪卒度。”《诗·大雅·烝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周礼·春官·小宗伯》:“肄仪为位。”《管子·七法》:“不明于则,而欲措仪画制,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六知礼仪。”这里用为礼仪、仪式、礼节之意。

《诗·小雅·斯干》:“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贻罹。”《诗·大雅·烝民》:“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管子·宙合》:“此各事之仪,其详不可尽也。”《管子·白心》:“置常立仪,能守贞乎?”《墨子·法仪》:“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荀子·君道》:“君者,仪也。”《韩非子·安危》:“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韩非子·用人》:“释仪的而妄发,虽中小不巧。”《国语》:“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说文》:“仪,度也。”徐锴系传:“度,法度也。”这里用为准则之意。

《楚辞·九章·抽思》:“望三五以为像兮,彭咸以为仪。”《荀子》:“上者,下之仪也。”这里用为典范、表率之意。

仪:卫国地名。《论语·八佾》:“仪封人请见。”

(mù暮)

汉以后字。

(jí及)

人名。姜太公吕尚之子。《书·顾命》:“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

(mén门)們

汉以后字。

(zī子)

《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说文·人部》:“仔,克也。从人,子声。”《集韵·止韵》:“仔,仔肩,克也。”《字汇·人部》:“仔,任也。”这里用为担任之意。

(tā它)

古代、近代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现代则用于称代自己和对方以外的男性第三者。《仪礼·士昏礼》:“某以非他故。”《仪礼·士虞礼记》:“他用刚日。”

(rèn刃)

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管子·乘马》:“一仞见水不大潦,五尺见水不大旱。”《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韩非子·说林上》:“蚁壤一寸而仞有水。”《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考工记·匠人》:“深八尺谓之洫,深二仞谓之浍。”《礼记·祭义》:“筑宫仞有三尺。”《说文》:“仞,伸臂一寻八尺也。”

古通“认”。辨认。《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度厚薄,仞沟洫,物土方,议远迩。”《列子·天瑞》:“仞而有之,皆惑也。”《列子·周穆王》:“室人又谓梦仞人鹿,无人得鹿。”《淮南子·人间》:“非其事者勿仞也…。仞人之事者败。”

四画

(quán权)

谓交纳的玉完整无缺。本义:纯色玉。《周礼·考工记·王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龙。”《说文》:“全,完也。”

《管子·地员》:“剽怸橐土,虫易全处。”《庄子·庚桑楚》:“唯全人能之。”《孙子·谋攻》:“以全争于天下。”《列子·天瑞》:“天地无全功。”《礼记·祭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这里用为完全之意。

《管子·任法》:“法不平,令不全,是亦夺柄失位之道也。”《庄子·养生主》:“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墨子·七患》:“城郭不备全,不可以自守。”这里用为完备、完整之意。

《管子·立政九败解》:“君唯无好全生,则群臣皆全其生。”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千万不复全。”这里用为保全之意。

(huì卉)(kuài快)會

(huì卉)《书·洪范》:“会其有极,归其有极。”《书·文侯之命》:“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诗·唐风·杕杜》:“会言近止。”《诗·小雅·车攻》:“会同有绛。”《诗·大雅·大明》:“会朝清明。”《仪礼·聘礼》:“会诸其币。”《礼记·月令·季秋》:“以会天地之藏。”《说文》:“会,合也。”《广雅·释诂三》:“会,聚也。”这里用为会合之意。

(huì卉)古同“绘”,五彩的刺绣。《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孔传:“会,五彩也,以五彩成此画焉。”陆德明释文:“会,马(融)、郑(玄)作绘。”

(kuài快)《周礼·小宰》:“听出入以要会。”《周礼·天官》:“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服不会。”《管子·大匡》:“君会其君臣父子,则可以加政矣。”《韩非子·解老》:“其智深,则其会远。”《韩非子·难一》:“执会而朝名曰‘臣’”。《说文》:“会,合也。”《玉篇》:“会,岁计也。”这里用为计算、算账之意。

(huì卉)《周礼·太宗伯》:“时见曰会。”《公羊传·桓公十年》:“会者何,期辞也。”《礼记·曲礼》:“相见于卻地曰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与燕王会境上。”《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这里用为晤见之意。

(huì卉)《管子·法禁》:“上明陈其制,则下皆会其度矣。”《吕氏春秋·离俗览·为欲》:“会有一欲,则北至大夏,南至北户。”唐孟郊《听琴》:“闻弹一夜中,会尽天地情。”宋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远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这里用为领会、体会之意。

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境内。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计功,故名。一名防山,又名茅山。《管子·封禅》:“禹封泰山,禅会稽。”《左传·哀公元年》:“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禹﹞更名茅山曰会稽。”

(qǐ乞)

《管子·侈靡》:“企以仁而谋泄,贱寡而好大。”《老子·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说文》:“企,举踵也。”《汉书·高帝纪》:“日夜企而望归。”郭璞《江赋》:“渠黄不能企其景。”这里用为踮起脚跟之意。

(hé禾)

《书·梓材》:“至于属妇,合由以容。”《周礼·秋官·司仪》:“将合诸侯。”《文子·道德》:“合而和之,君也。”《吕氏春秋·大乐》:“离则复合,合则复离。”《吕氏春秋·精谕》:“齐桓公合诸侯。”《国语·楚语下》:“于是乎合其州乡朋友婚姻。”《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即合符。”这里用为会聚、聚合之意。

《诗·大雅·大明》:“天作之合。”《周礼·媒氏》注:“得耦为合。”《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岂合令郎君。”这里用为匹配、配偶之意。

《诗·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管子·幼官》:“合内空周外,强国为圈,弱国为属。”《荀子·非十二子》:“合群者也。”《吕氏春秋·古乐》:“以比黄钟之宫适合。”《资治通鉴》:“甚与孤合。”这里用为和睦、和谐、融洽之意。

《庄子·养生主》:“合于桑林之舞。”《鹖冠子·能天》:“淫辞者,因物者也,圣人知其所合。”《资治通鉴》:“甚合孤心。”这里用为适合之意。

《庄子·达生》:“合则成体。”《庄子·秋水》:“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说文》:“合,合口也。”《后汉书·张衡传》:“合盖隆起。”这里用为开合之意。

容量单位,市制十合为一升。《黄帝内经·灵枢·肠胃》:“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汉书》:“十合为升,十升为斗。”

合黎:山名。在今甘肃山丹、张掖、高台、酒泉四县的北面。《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zhòng重)衆

《周礼·大宗伯》:“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管子·枢言》:“众胜寡,疾胜徐,勇胜怯。”《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易·说卦》:“坤为众。”《荀子·脩身》:“庸众而野。”《国语·周语》:“人三为众。”这里用为众人、大家之意。

众多,与“寡”、“少”相对。《管子·事语》:“帷盖不修,衣服不众,则女事不泰。”《左传·桓公十一年》:“师克在和,不在众。”《荀子·劝学》:“树成荫而众鸟息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

众父:人名。鲁国大臣众仲的父亲。《左传·隐公元年》:“众父卒。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

众仲:人名。鲁隐公的大臣。《左传·隐公四年》:“公问于众仲曰。”

(sǎn散)傘、繖

汉以后字。

(fū夫)

汉以后字。

(wěi委)偉

《管子·任法》:“无伟服,无奇行,皆囊于法以事其主。”《韩非子·说疑》:“有务奉下直曲、怪言、伟服、瑰称以眩民耳目者。”《说文》:“伟,奇也。”这里用为奇异之意。

(yún云)

汉以后字。

(chuán船)(zhuàn转)傳

(chuán船)《论语·学而》:“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墨子·辞过》:“圣人有传,天地也,则曰上下。”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用为传授之意。

(chuán船)《孟子·公孙丑上》:“速于置郵而传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这里用为传递、传送之意。

(chuán船)传尸:路上丢弃未葬的尸体。《文子·上仁》:“生无乏用,死无传尸。”

(zhuàn转)《周礼·地官·司关》:“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韩非子·说林上》:“走而之燕,鸱夷子皮负传而从。”《汉书·宁成传》:“诈刻传出关归家。”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凡传皆以木为之,长五寸,书符信于上,又以一板封之,皆封以御史印章,所以为信也,如今之过所也。”这里用为符信之意。

(zhuàn转)《孟子·滕文公下》:“以传食於诸侯,不以泰乎?”《战国策·齐策五》:“昔者赵氏袭卫,车舍人不休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后汉书·陈忠传》:“发人修道,缮理亭传。”《三国志·张鲁传》:“作义舍,如今之亭传。”这里用为古时招待宾客的馆舍之意。

(zhuàn转)《左传·成公五年》:“晋侯以传召伯宗。”《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韩非子·爱臣》:“非传非遽,载奇皮革,罪死不赦。”这里用为驿站所备的车之意。

(xiū羞)

《易·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易·复·六二》:“休复,吉。”《书·大禹谟》:“戒之用休,董之用威。”《书·洪范》:“休徵。”《诗·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休休。”《诗·大雅·卷阿》:“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诗·周颂·载见》:“鞗革有鸧,休有烈光。”《诗·周颂·访落》:“休矣皇考,以明保其身。”《管子·小匡》:“休德维顺,端悫以待时使。”《尔雅·释诂》:“休,美也。”这里用为美好之意。

《书·召诰》:“今休:王不敢后。”《诗·豳风·破斧》:“哀我人斯,亦孔之休。”《管子·版法》:“爵贵有名以休之,兼爱无遗,是谓君心。”《管子·心术上》:“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恶。”《尔雅·释言》:“休,庆也。”《易·大有·象》:“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国语·楚语》:“无不受休。”《战国策·魏策》:“休祲降于天。”这里用为庆贺之意。

《书·大诰》:“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书·康诰》:“帝休,天乃大命文王。”《诗·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我心则休。”《诗·小雅·十月之交》:“民莫不逸,我独不休。”《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休。”《国语·周语》:“为晋休戚。”这里用为喜悦、欢乐之意。

《诗·小雅·雨无正》:“巧言如流,俾躬处休。”《诗·大雅·瞻卬》:“妇无公事,休其蚕织。”《战国策·齐策四》:“先生休矣。”《史记·货殖列传》:“日夜无休时。”这里用为停止、结束之意。

休息。《诗·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尔雅》:“休,息也。”《墨子·尚贤中》:“将休其手焉。”《礼记·月令》:“毋休于都。”《史记·高帝纪》:“止宫休舍。”《说文》:“休,息止也。”

休:地名。在今山东滕县北。《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居休。”

(wǔ五)

五人以上构成一个集体。《周礼·天官·宫正》:“会其什伍而教之道义。”《管子·幼官》:“谨贤修伍则众。”《管子·小匡》:“五人为伍。”《左传·桓公五年》:“先偏后伍。”《左传·哀公十一年》:“林不狃之伍。”《广韵》:“伍,行伍。”

《管子·版法》:“参于日月,伍于四时。”《管子·君臣下》:“参伍相德而周举之,尊势而明信之。”《左传·襄公三十年》:“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参与伍连用,即交错参杂配合之意。

伍子胥: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年)伍奢被杀,子胥出逃,经历宋、郑等国入吴,后为吴国大夫,帮助吴王阖闾攻破楚国,以功封于申,故又称申胥。吴王夫差时,他曾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公元前484年,夫差伐齐,他又以越为心腹之患,劝勿攻齐。夫差怒,赐剑逼他自杀,因死。《楚辞·九章·涉江》:“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荀子·成相》:“世之祸,恶贤士,子胥见杀百里徙。”《韩非子·说林上》:“比干、子胥知其君之必亡也。”

(pèi沛)

古同“沛”。

(jì技)

古通“技”。《书·秦誓》:“无他伎。”《诗·小雅·小弁》:“鹿斯之奔,维足伎伎。”《管子·问》:“问男女有巧伎,能利备用者几何人?”《荀子·王制》:“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淮南子·道应》:“故圣人之处世,不逆有伎能之士。”这里用为技艺、本领之意。

古通“忮”。《管子·宙合》:“忧则所以伎苛,伎苛所以险政。”《集韵·寘韵》:“忮,很戾。”《后汉书·桓荣传附桓晔》:“其贞忮若此。”李贤注:“忮,坚也。”这里用为固执、强悍之意。

(fú扶)

《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书·汤诰》:“罪人黜伏。”蔡沈集传:“故夏桀窜亡而屈服。”《书·盘庚上》:“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诗·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淮南子·原道》:“海外宾服。”这里用为屈服、降伏、治伏之意。

俯伏、趴下。《周礼·犬人》:“伏瘞亦如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礼记·曲礼上》:“寝毋伏。”《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说文》:“伏,司也。”《释名·释姿容》:“伏,覆也。”《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隐藏、潜藏、埋伏。《管子·问》:“问国之伏利,其可应人之急者几何所也?”《老子·五十八章》:“福兮祸所伏。”《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国语·晋语》:“物莫伏于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广雅》:“伏,藏也。”

古通“服”。保持。《管子·侈靡》:“徒以而富之,父系而伏之。”《楚辞·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伏羲: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古帝,即太昊。《尚书·大序》:“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荀子·成相》:“基必施,辨贤罢,文武之道同伏戏。”《白虎通考》:“三皇者,何谓也?伏羲、神农、燧人也”。按:伏羲,亦作“伏戏”、“皇羲”、“宓牺”、“包牺”。风姓。有胜德。始画八卦,造书契,教民佃、渔、畜牧。都陈。相传在位115年,传十五世,凡千二百六十载。

(yǔ雨)傴

古通“妪”。《庄子·人间世》:“以下伛拊人之民。“《新论·贪爱》:“伛伏其子。”这里用为爱抚、抚育之意。

《庄子·列御寇》:“正考父一命而伛,再命而偻。”《吕氏春秋·尽数》:“苦水所,多尩与伛人。”《广雅》:“伛,曲也。”《论衡·论死》:“良雌伛伏,体方就成。”这里用为腰背弯曲之意。

(yōu攸)優

《诗·大雅·瞻夘》:“维其优矣。”《诗·商颂·长发》:“敷政优优,百禄是遒。”《管子·君臣下》:“故施舍优犹以济乱,则百姓悦。”《礼记·中庸》:“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荀子·王制》:“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小尔雅》:“优,多也。”《说文》:“优,饶也。”《广雅》:“优,渥也。”这里用为充足、富裕之意。

《诗·小雅·信南山》:“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这里用为雨水充沛之意。

柔弱、少决断。《管子·小匡》:“人君唯优与不敏为不可。”《左传·襄公六年》:“宋华弱与乐辔少相狎,长相优,又相谤也。”

《管子·侈靡》:“吾欲优患除害,将小能察大。”《淮南子·原道》:“其德优天地而和阴阳。”高诱注:“优,和调也。”这里用为协调、调和之意。

古代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宋元以后,亦泛称戏曲艺人、演员。《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陈氏鲍氏之圉人为优。”《韩非子·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国语·晋语》:“公之优曰施。”《国语·越语》:“信谗喜优。”《国语·齐语》:“优笑在前。”《史记·滑稽列传》:“优孟。《说文》:“优,饶也。一曰倡也。”《汉书·灌夫传》:“所爱倡优巧匠之属。”

(yá牙)

汉以后字。

(chē拘)

汉以后字。

(fá乏)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之第七宿参宿中的三颗小星。《易·晋·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开元占经》:“《黄帝曰:‘参应七将也,中央三小星曰伐,天之都尉也,主胡、鲜卑、戎狄之国,故不欲其明也。’巫咸曰:‘参为衡。’《彗星要占》:‘参者,天之市也;伐者,天之都尉也,天之车骑也;与狼狐同精,天之侯蜀也,主南夷戎之国,一曰晋地。’”这里专指为星名。

《书·牧誓》:“不愆于四伐、五伐。”《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诗·秦风·小戎》:“蒙伐有苑,虎韔镂膺。”《管子·参患》:“凡人主者,猛毅则伐,懦弱则杀。”《论语·公冶长》:“愿无伐善,无施劳。”《说文》:“伐,击也。”《广雅》:“伐,杀也。”这里用为砍伐、杀伐之意。

《书·大禹谟》:“惟汝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书·大诰》:“乃有友伐厥子,民养其劝弗救?”《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诗·小雅·鼓钟》:“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诗·小雅·宾之初筵》:“醉而不出,是谓伐德。”《管子·宙合》:“功大而不伐,业明而不矜。”《管子·霸言》:“骥之材,而百马伐之,骥必罢矣。”《老子·二十二章》:“不自伐,故有功。”《老子·三十章》:“果而勿矜,果而勿伐。”《论语·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荀子·仲尼》:“无伐德之色。”《荀子·哀公》:“仁义在身而色不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史记·淮阴侯列传》:“不伐己功,不矜己能。”这里用为夸耀之意。

敲击。《诗·小雅·采芑》:“征人伐鼓。”《左传·昭公十七年》:“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

古通“阀”。功劳、功业。《管子·小匡》:“公令官长,期而书伐以告。”《管子·霸言》:“而伐不谓贪者,其大计存也。”《左传·成公十六年》:“晋侯使却至献楚捷于周,与单襄公语,骤称其伐。”《史记·项羽本纪》:“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史记·魏公子列传》:“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汉书·车千秋传》:“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

伐冰之家:指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丧祭时能用凿冰进行保存尸体的家族,这里多指卿大夫以上的官员和君主之家。《礼记·大学》:“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pǐ匹)

《诗·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说文》:“仳,别也。”这里用为别离之意。

(Wǎ瓦)

汉以后字。

(zhòng众)

《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诗·小雅·十日之交》:“家伯维宰,仲允膳夫。”《诗·大雅·大明》:“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荀子·仲尼》:“安忘其怒,出忘其仇,遂立以为仲父。”《仪礼·士冠礼》:“伯其甫、仲、叔、季惟其所当。”《说文》:“仲,中也。”《释名》:“仲,中也,言位在中也。”这里用为排行第二之意。相当于称为二哥。

假借为中。时序、位次居中的,特指每季的第二个月。《书·尧典》:“以殷仲春。”《逸周书·周月》:“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名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礼记·月令》:“律中仲吕。”

仲康:太康的弟弟。《书·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

仲桓:人名。周成王时期的大臣。《书·顾命》:“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

仲弓:孔子的学生。姓冉,名雍,字仲弓。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二十九岁。《论语·颜渊》:“仲弓问“仁。”

仲父:古代称父亲的大弟为仲父,即今所称的二叔,齐桓公立管仲为仲父,是表示对他的尊重。《荀子·仲尼》:“遂立以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

仲子:相当于称为二哥。《诗·卫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

仲子:即陈仲子,於陵子仲,齐国人。《孟子·尽心上》:“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

仲氏:犹次女。古代兄弟姐妹排行依序是:长子为伯,长女为孟,中子中女为仲,幼子幼女称叔称季。《诗·邶风·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荀子·非十二子》:“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仲良氏:名怀,鲁国人。据《小戴礼记·檀弓上》、《诗·鄘风·定之方中》毛传引仲梁子语,则仲梁子乃兼有曾子、子夏二家之学派。《韩非子·显学》:“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

仲山甫:人名。是周宣王时期的大臣。《诗·大雅·崧高》:“维嶽降神,生甫及申。”《诗·大雅·烝民》:“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叔圉(yǔ雨):即孔文子,他和祝鮀、王孙贾都是卫国的大夫。《论语·宪问》:“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

(wǔ五)

《管子·心术上》:“自用则不虚,不虚则仵于物矣。”《庄子·天下》:“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这里用为等同、匹敌之意。

(jiàn荐)

汉以后字。

(rén认)

《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管子·大匡》:“吾权任子以死生。”《韩非子·六反》:“活贼匿奸,当死之民也,而世尊之曰‘任誉之士。’”《史记·季布栾布传》:“为气任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王甚任之。”《说文》:“任,保也。”这里用为信任、保护之意。

《诗·小雅·黍苗》:“我任我辇,我车我牛。”《诗·大雅·生民》:“是任是负。”《管子·乘马》:“天下乘马服牛,而任之轻重有制。”《楚辞·悲回风》:“任重石之何益。”《国语·齐语》:“负任担荷。”这里用为挑担,背荷,肩负之意。

《周礼·大司徒》:“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赦之。”《管子·任法》:“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左传·僖公十五年》:“重怒难任。”《庄子·应帝王》:“无为事任,无为知主。”这里用为保举、担保、保用之意。

听凭、任凭。《管子·七臣七主》:“申主:任势守数以为常。”《文子·自然》:“道狭然后任智,德薄然后任刑,明浅然后任察。”《关尹子·极》:“天下归功于圣人,圣人任功于天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恐不任我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曷不委心任去留。”

古通“壬”。壬人:狡猾骗人的,巧言谄媚的人。《书·舜典》:“惇德允元,而难任人。”《后汉书·致恽传》:“孔任不行。”

春秋战国时期女子爵位名,用以称公主。《国语·周语中》:“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杞、缯由大姒。”《汉书·王莽传》:“其女皆为任。”

任脉:为人身体中奇经脉也,起于少腹之内胞中,循腹上行,为经血之海,女子主育胞胎。夫月为阴,女为阴,月,一月而一周天,有盈有亏,故女子亦一月而经水应时下泄也。亏即复生,故于初生之时,男女构精,当为有子,虚则易受也。《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

任人:治事官。《书·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

任:古国名,在今山东济宁境内。《孟子·告子下》:“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歂臾,风姓也。”

任:姓。仲任,犹任家二姑娘。《诗·邶风·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渊。”《诗·大雅·大明》:“挚仲氏任,自彼殷商。”

(shāng商)傷

《书·泰誓中》:“谓祭无益,谓一暴无伤。”《管子·心术下》:“实不伤,不乱于天下,而天下治。”《论语·先进》:“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济水澄而洁,河水浑而黄;交流列四渎,清浊不相伤。”这里用为妨碍之意。

《诗·陈风·泽陂》:“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孟子·离娄下》:“文王视民如伤。”《战国策·秦策》:“天下莫不伤。”《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孔雀东南飞》:“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这里用为悲哀,哀伤之意。

(chāng常)倀

伥伥然:《荀子·修身》:“人无法,则伥伥然。”《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玉篇·人部》:“伥,失道貌。”这里用为无所适从之意。

(jià架)(jie介)價

(jià架)《管子·轻重》:“国贫而用不足,请以平价取之。”《文选·嵇康·琴赋》:“经千载以待价兮。”这里用为价格、价值之意。

(jie介)古同“介”。《诗·大雅·板》:“价人维藩。”《说文》:“介,善也。”介:《易·兑·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易·晋·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诗·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郑玄笺:“介,助也。”《诗·小雅·楚茨》:“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诗·小雅·甫田》:“攸介攸止,烝我髦士。”《诗·小雅·小明》:“神之听之,介尔景福。”《诗·大雅·旱麓》:“以享以祀,以介景服。”《诗·大雅·生民》:“攸介攸止,载震载夙。”《尔雅·释诂下》:“介,佑也。”这里用为助佑之意。

(lún论)倫

《书·洪范》:“我不知其彝伦攸叙。”《书·吕刑》:“惟齐非齐,有伦有要。”《诗·小雅·正月》:“维号斯言,有伦有脊。”《庄子·齐物论》:“有伦有义。”这里用为道理之意。

《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书·康诰》:“汝陈时臬司师,慈殷罚有伦。”《鹖冠子·天权》:“历越逾俗,轶伦越等,知略之见。”《逸周书》:“悌乃知序,序乃伦,伦不腾上,上乃不崩。”这里用为条理、顺序之意。

《论语·微子》:“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孟子·公孙丑下》:“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荀子·富国》:“人伦并处。”《礼记·曲礼下》:“儗人必于其伦。”《礼记·曲礼下》:“毛犹有伦。”《说文》:“伦,辈也。”汉贾谊《过秦论》:“廉颇赵奢之伦。”这里用为人与人之间尊卑长幼之间的关系之意。

《庄子·知北游》:“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荀子·富国》:“人伦并处。”《礼记·曲礼下》:“儗人必于其伦。”《尚书·大序》:“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汉贾谊《过秦论》:“廉颇赵奢之伦。”这里用为类之意。

(qián乾)

中国少数民族的一种乐曲。

(fèn奋)

古同“彬”。缤纷杂乱貌。《鹖冠子·能天》:“物乎物,芬芬份份,孰不从一出?”

(cāng苍)傖

汉以后字。

(yǎng养)

《书·周官》:“仰惟前代时若,训迪厥官。”《管子·轻重甲》:“仰剚戟之宝,吾无由与之。”《墨子·七患》:“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这里用为依赖、依靠之意。

抬头,脸向上。跟“俯”相对。《孟子·梁惠王上》:“仰足以事父母。”《淮南子·说山》:“驷马仰秼。”《说文》:“仰,举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仰头相向鸣。”《汉书·息夫躬传》:“仰药而伏刃。”

仰韶文化:中国黄河流域史前典型文化之一,因最早(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得名,分布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亦称“彩陶文化”。

(ji急)

《孟子·离娄下》:“如伋去,君谁与守?”《尚书大传》:“伋然渊其志,和其情。”《字汇·人部》:“伋,与急同。”这里用为急促之意。

仿(fǎng访)倣

古通“彷”。(páng庞)《楚辞·远游》:“聊仿佯而逍遥兮,永历年而无成。”《鬼谷子·本经阴符七篇》:“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国语·吴语》:“王亲独行,屏营仿偟于山林之中。”《淮南子·原道》:“逍遥乎广泽之中,而仿洋于山峡之旁。”这里用为游荡、徘徊之意。

相似。《楚辞·九辩》:“颜淫溢而将罢兮,柯仿佛而萎黄。”《说文》:“仿,相似也。”《汉书·扬雄传》:“犹仿佛其若梦从者。”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kàng抗)

古同“闶”。《诗·大雅·緜》:“乃立皋门,皋门有伉。”《文子·下德》:“傲世贱物,不从流俗,士之伉行也。”《韩非子·亡征》:“太子轻而庶子伉,官吏弱而人民桀。”《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所倾盖与车以见穷闾隘巷之士以十数,伉礼下布衣之士以百数矣。”这里用为高大、高尚之意。

对敌、抵挡。《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吾闻之,养其亲者身伉其难。”《吕氏春秋·士节》:“养及亲者,身伉其难。”

《左传·成公十一年》:“已不能庇其伉俪。”《庄子·渔父》:“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荀子·王制》:“案修仁义,伉隆高,正法则。”《荀子·富国》:“正身行,伉隆高,致忠信,期文理。”《战国策·秦策一》:“天下莫之能伉。”《国语·周语》:“弃其伉俪妃嫔。”《后汉书·张衡传》:“可与乎比伉。”这里用为匹敌,相当之意。

伉俪:夫妻、配偶。《左传·昭公二年》:“非伉俪也。诸君无辱。”《左传·成公十一年》:“已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

(huǒ火)

汉以后字。

(wěi委)偽、僞

《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关尹子·筹》:“知物之伪者,不必去物。”《荀子·正名》:“心虑而为之动,谓之伪。”《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说文》:“伪,诈也。”徐锴曰:“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这里用为人为之意。

(zhù助)佇、竚

《楚辞·离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楚辞·九章·思美人》:“思美人兮,擥涕而伫眙。”班固《幽通赋》:“伫盘桓而且俟。”这里用为久立之意。

(dǎn胆)

“抌”的异体字。推开。《淮南子·说林训》:“故解捽者不在于捌格,在于批伔。”

(xǐn 芯)

汉以后字。

(yī医)

《诗·召南·何彼秾矣》:“其钓维何?维丝伊缗。”《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诗·大雅·文王有声》:“筑城伊淢,作丰伊匹。”《诗·大雅·瞻仰》:“岂曰不极,伊胡为慝。”表示远指,相当于“那”。

古通“繄”。《书·文侯之命》:“其伊恤朕躬!”《诗·邶风·雄雉》:“我这怀矣,自诒伊阻。”《诗·曹风·鳲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诗·豳风·东山》:“不可畏也,伊可怀也。”《诗·小雅·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诗·小雅·小弁》:“何辜于天,我罪伊何?”《诗·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诗·小雅·頍弁》:“有頍者弁,实维伊何。”《诗·周颂·我将》:“日靖四方,伊嘏文王。”《诗·鲁颂·泮水》:“载色载笑,匪怒伊教。”这里用为“是”之意。

伊尹:尹是官名。传说伊尹出身奴隶,生于伊水边,原为有莘之君的近身奴仆,听说成汤“贤德仁义”,而心向往之。成汤与有莘结亲,他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来到成汤手下,成为成汤的“小臣”。他身为庖人(厨师),便乘机用“割烹”作比喻向成汤陈说,要他“伐夏救民”。据《韩非子·难言》载,伊尹曾对成汤“七十说而不受”,可见耐心陈说之情形。后伊尹受成汤的赏识,被任以国政,并潜入夏王朝内部以“间夏”。在成汤被夏桀扣押后,伊尹等人又给桀送去大批珍宝,使汤得以释放。《管子·地数》称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策”。他辅佐成汤先后灭掉葛、韦、顾、昆吾等方国,最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成汤尊为“阿衡”(相当于宰相)。商建国初,伊尹总结海内万邦存亡的教训,制订出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成汤去世后,他又历佐汤子外丙、中壬两王。中壬后,汤之孙太甲继位,商朝实权落到身居相位的伊尹手里。因太甲不理国政,破坏了商汤之法制德行,伊尹将他放逐,囚禁于桐,自摄行政当国。太甲居桐三年,悔过自新,伊尹还政于太甲。太甲死后,伊尹作《太甲训》三篇(今佚),并尊太甲为“中宗”。据说伊尹活了一百余岁,卒于沃丁时,沃丁以天子礼葬之。伊尹在商代受到诸王隆重的祭祀,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祭祀伊尹的卜辞,可见他的地位之高。《荀子·非相》:“伊尹之状,面无须麋。”

伊陟:人名。殷商王太戊的大臣。《书·君奭》:“在太戊,时则有苦伊陟、臣扈。”

伊:水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源出伏山,后入洛河。《书·禹贡》:“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

伊威:一名鼠妇,俗称地鳖虫。《诗·豳风·东山》:“伊威在室,蟏蛸在户。”

(shì寺)

《诗·小雅·小宛》:“教诲尔子,式穀似之。”《庄子·大宗师》:“凄然似秋,暖然似春。”《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夫马似鹿者而题之千金。”《吕氏春秋·疑似》:“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礼记·哀公问》:“寡人虽无似也。”《礼记·杂记》:“见似目瞿。”《说文》:“似,象也。”《广雅》:“似,类也。”这里用为相像之意。

《诗·小雅·裳裳者华》:“是以似之。”《诗·小雅·斯干》:“似续妣祖。”《诗·大雅·江汉》:“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诗·周颂·良耜》:“有捄其角,以似以续。”这里用为继承之意。

(yú鱼)

汉以后字。

五画

(shé蛇)

姓氏。

(yú鱼)

《书·费誓》:“汝则有无余刑,非杀。”《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不遗余力矣,不释余知矣。”《庄子·天道》:“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这里用为闲暇之意。无余刑:就是没有闲暇、不停止的刑罚。

《管子·白心》:“是故骄之余卑,卑之余骄。”《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庄子·养生主》:“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淮南子·精神》:“食足以接气,衣足以盖形,适情不求余。”高诱注:“余,饶也。”《说文·食部》:“余,饶也。”这里用为丰足之意。

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的。《管子·小匡》:“余一人有事于文武。使宰孔致胙。”《左传·僖公九年》:“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庄子·让王》:“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

(qiān铅)

《书·尧典》:“佥曰:‘于,鲧哉!’”《书·舜典》:“佥曰:‘伯禹作司空。’”《楚辞·天问》:“佥曰何忧。”《说文》:“佥,皆也。”《方言十二》:“佥,夥也。”这里用为众人、大家之意。

(ning宁)

《书·吕刑》:“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管子·宙合》:“毋访于佞,毋蓄于谄。”《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佞。”《论语·宪问》:“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荀子·脩身》:“佞兑而不曲。”《韩非子·有度》:“险躁不得关其佞。”《国语·晋语》:“佞之见佞,果丧其田。”《史记·周本纪》:“为人佞巧。”《广雅》:“佞,巧也。”《说文》:“佞,巧谄高材也。”这里用为花言巧语之意。

有才智。《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功不遗罢,佞不吐愚。”《左传·成公十三年》:“寡人不佞。”《庄子·胠箧》:“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

(qū曲)

古同“祛”。

(gū辜)

汉以后字。

(tǐ徥)軆

古通“履”。《书·毕命》:“政贵有恒,辞尚体要。”《诗·鄘风·相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诗·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管子·君臣上》:“则上下体,而外内别也。”《管子·心术下》:“能戴大圆者,体平大方。”《荀子·修身》:“笃志而体,君子也。”这里用为体验,实行之意。

《书·金滕》:“体!王其罔害。”《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这里用为成形之意。

《管子·五辅》:“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管子·枢言》:“远者以礼,近者以体。”《易·系辞上》:“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这里用为表现、体现之意。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韩非子·喻老》:“居五日,桓侯体痛。”《韩非子·五蠹》:“伤乎体。”《说文》:“体,总十二属之名也。”《广雅》:“体,身也。”《后汉书·华佗传》:“体有不快。”这里用为身体之意。

“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文子·上德》:“道以无有为体,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谓之幽冥。”《鹖冠子·泰录》:“陈体立节,万世不易,天地之位也。”

(hé禾)

《易·噬嗑·上九》:“何校灭耳,凶。”《易·睽·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老子·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论语·述而》:“何有于我哉?”《列子·汤问》:“如太行王屋何。”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之意。

《易·大畜·上九》:“何天之衢,亨。”《诗·小雅·頍弁》:“有頍者弁,实维伊何。”《诗·商颂·长发》:“何天之休,不竞不絿。”《史记·秦始皇本纪》:“陈利兵而谁何。”裴骃集解引如淳曰:“何,犹问也。”《广雅·释诂二》:“何,问也。”这里用为问的意思。何天,问天也。

古通“荷”。《诗·曹风·候人》:“彼候人兮,何戈与殳。”《诗·小雅·无羊》:“何蓑何笠?或负其餱。”《诗·商颂·玄鸟》:“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诗·商倾·长发》:“何天之休,不競不絿。”《管子·小匡》:“用此五子者何功。”这里用为担荷之意。

(zuǒ左)

《诗·大雅·下武》:“于斯万年,不遐有佐。”《周礼·天官》:“太宰之职,常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管子·霸言》:“材振四海,王之佐也。”《墨子·贵义》:“故周公旦佐相天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卫人有佐弋者,鸟至。”《国语·周语下》:“四岳佐之。”《史记·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广雅》:“佐,助也。”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佐”常用于下对上、弱对强的帮助。上对下,强对弱时用“佑”。这里用为辅助、帮助之意。

副、第二位。《周礼·田仆》:“掌佐车之政。”《左传·成公二年》:“郑周父御佐车。”

(pī批)

《诗·鲁颂·駉》:“以车伾伾。”《说文》:“伓,有力也。”这里用为众多盛大之意。

(yòu右)

《易·大有·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书·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书·泰誓上》:“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楚辞》:“天命反侧,何罚何佑?”这里用为保护、右助之意。

(bù布)佈

古同“布”。

(bēng崩)

《书·洛诰》:“伻来,以图及献卜。”《书·立政》:“帝钦罚之,乃伻我有夏。”这里用为使者之意。

(kǎ卡)

中国少数民族佤族的旧称。

(zhàn战)

古同“占”。

(yōu优)

《易·屯·辞》:“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易·家人·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书·盘庚上》:“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书·多方》:“乃尔攸闻。”《诗·小雅·楚茨》:“报以介福,万寿攸酢。”《诗·大雅·皇矣》:“攸馘安安。”《诗·大雅·灵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郑玄注:“攸,所也。文王来至灵囿,视牝鹿所游伏之处。”《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未有攸底。”《尔雅》:“攸,所也。”这里用为助词,放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之意。如:责有攸归,性命攸关。

古通“悠”。《诗·小雅·斯干》:“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诗·大雅·韩奕》:“为韩姞相攸,莫如韩乐。”《左传·召公十二年》:“恤恤乎,湫乎攸乎。”俞樾平议:“攸即悠之假字。”朱珔《说文假借义证》:“《御览》引《诗·子矜》作‘攸攸我思’,《尔雅》释文引《诗十月之交》作‘攸攸我里’,今二诗俱作悠悠。《心部》:‘悠,忧也。’则攸当为悠之省借也。”这里用为忧愁之意。

水流的样子。《左传·哀公三年》:“济濡帷幕,郁攸从之,蒙葺公屋。”《说文》:“攸,行水也,从攴,从人,水省。”段玉裁注:“水之安行为攸。”《六书故》:“水行攸攸也。”

(dàn旦)

古通“诞”。欺诈。《楚辞·天问》:“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淮南子·说山》:“媒诞者非学谩也,但成而生不信。”高诱注:“但,犹诈也。”《正字通·人部》:“但,与诞通。”

古通“袒”。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经传皆以袒为之。

(shēn申)

《管子·七臣七主》:“芒主:目伸五色,耳常五声。”《易·系辞上》:“引而伸之。”《鹖冠子·世贤》:“虽幸不死,创伸股维。”《仪礼·士相见礼》:“君子欠伸。”《淮南子·精神》:“熊经鸟伸。”《说文》:“伸,不屈也。”《广雅》:“伸,展也。”这里用为伸直、伸展之意。

(diàn电)

《诗·小雅·信南山》:“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汉书·韩安国传》:“即上言方佃作诗。”这里用为耕作之意。

古通“畋”。《左传·昭公二十年》:“齐侯至自佃。”《易·系辞下》:“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潜夫论·贤难》:“今观宰司之取士也,有似于司原之佃也。”这里用为畋猎、猎取禽兽之意。

指向地主或在古代向官府租种土地。如:承佃(旧社会农民被迫向地主租种土地);佃人(租种官府或地主田地的农民)。

(sì似)

古同“似”。

(yi役)

《书·盘庚上》:“惟予一人有佚罚。”《孟子·公孙丑上》:“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逸周书》:“牛马畜兽有郊佚者,取之不诘。”《论衡》:“宣帝之时,得佚《尚书》及《易》、《礼》各一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佚民者,独乐其身之民也。”本义是指散失,这里用指为隐逸的人之意。

《书·酒诰》:“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民愁苦约病,而奸驱尤佚。”《论语·季氏》:“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汉书》:“男女淫佚。”这里用为放荡、放纵之意。

《书·君奭》:“遏佚前人光在家。”《孟子·万章下》:“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荀子·宥坐》:“身不佚者志不广。”《公羊传·成公二年》:“其佚获奈何?”这里用为遗弃之意。

古通“逸”。《管子·牧民》:“民恶忧劳,我佚乐之。”《管子·君臣下》:“要淫佚,别男女,则通乱隔。”《论语·季氏》:“乐佚游。”《孟子·尽心上》:“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荀子·仲尼》:“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能颠倒其敌者也。”《荀子·性恶》:“骨体肤理好愉佚。”《荀子·尧问》:“舍佚而为劳。”《韩非子·饰邪》:“明主使民饰于道之故,故佚而有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今身使佚,且寄载,有德于人者。”《广雅》:“佚,乐也。”这里用为安逸之意。

弃用、逃亡。《孟子》:“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荀子·宥坐》:“身不佚者志不广。”《公羊传·成公二年》:“其佚获奈何?”

(zuò坐)

《易·益·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书·盘庚中》:“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诗·小雅·瞻彼洛矣》:“韎韐有奭,以作六师。”《诗·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诗·大雅·旱麓》:“岂弟君子,遐不作人。”《诗·大雅·皇矣》:“作之屏之,其菑其翳。”《诗·鲁颂·駉》:“思无斁,思马斯作。”《管子·轻重己》:“作衍牛马之实在野者王。”《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用为振作之意。

《书·尧典》:“寅宾出日,平秩东作。”《书·无逸》:“作其即位。”《诗·郑风·清人》:“左旋右抽,中军作好。”《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诗·大雅·常武》:“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周礼·士师》:“凡作民。”《论语·子罕》:“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乡党》:“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考工记》:“或作而行之。”《说文》:“作,起也。”这里用为起身之意。

《书·益稷》:“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管子·轻重己》:“下作之地,上作之天,谓之不服之民。”《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生人作死别。”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作推敲之势。”这里用为与人为敌、为难之意。

《书·禹贡》:“恒卫既从,大陆既作。”《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管子·势》:“动静者比于死,动作者比于丑。”《孟子·公孙丑下》:“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论衡》:“周秦之际,诸子并作。”这里用为产生、兴起之意。

《诗·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诗·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这里用为生出、长出来之意。

(bǎi百)(bà罢)

(bà罢) 古通“霸”。原指春秋时诸侯的首领。《诗·小雅·吉日》:“吉日维戊,既伯既祷。”《管子·侈靡》:“众能,伯;不然,将见对。”《庄子·大宗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荀子·儒效》:“一朝而伯。”《荀子·成相》:“穆公任之,强配五伯、六卿施。”《韩非子·难四》:“桓公五伯之上也。”这里用为称霸之意。

(bǎi百)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书·多方》:“越惟有胥伯小大多正。”《春秋·隐公元年》:“祭伯来。”《孟子·万章下》:“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广雅·释诂一》:“伯,君也。”《字汇·人部》:“伯,第三等爵曰伯。”

《诗·邶风 ·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诗·周颂·载芟》:“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礼记·曲礼下》:“五官之长曰伯。”《说文》:“伯,长也。”这里用为排行第一的老大之意。

古同“百”。《管子·轻重乙》:“物之轻重相什而相伯。”《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孟子·滕文公上》:“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汉书·谷永传》:“天所不飨,什伯于前。”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什,十倍;伯,通佰,百倍。什伯之器,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一说为各种各样的兵器,一说为十倍百倍于人力的机械器具。取后一说。

伯禹: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是远古夏部落领袖。他曾经治过洪水。姒姓,名文命,鲧之子。《书·舜典》:“伯禹作司空。”《诗·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论语·宪问》:“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伯:周代妇女称丈夫为伯,犹今呼哥哥。《诗·卫风·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禽:人名。周公之子。周公被周成王封于鲁地,即今山东省南部。《书·费誓序》:“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吕氏春秋·孟春纪》:“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伯牛:孔子的学生。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七岁。以德行著称。《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

伯牙:人名。传说古代善于弹琴的人。《荀子·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伯夷:殷朝末年殷诸侯国孤竹君的儿子。开始时,孤竹君让伯夷的弟弟叔齐做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把君位让给伯夷,他不接受。两人都不肯当君主,就投奔周文王。后来周武王伐纣,他们竭力反对,认为臣不该伐君。周武王灭商后,他们就逃往首阳山中,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楚辞·九章·橘颂》:“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韩非子·守道》:“人主立法失人,则危于伯夷不妄取。”

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论语·季氏》:“陈亢问於伯鱼曰。”

伯乐: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伯与:人名。舜帝时的官员。《书·舜典》:“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

伯夷:人名。相传为尧帝制定礼法。《书·舜典》:“伯夷!”《书·吕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

伯夷、叔齐:殷朝末年殷诸侯国孤竹君的两个儿子。《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阳父:中国西周时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详,一种说法认为伯阳父即史伯。 在中国哲学史上,伯阳父最早提出“阴阳”范畴,并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公元前780年,西周发生地震,他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国语·周语上》)。伯阳父把阴阳看作天地之气,认为发生地震的原因是阴阳二气失去了平衡。这种解释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但他用地震去推断国家的治乱,表明他还保留着原始宗教思想。

伯氏:齐国的大夫。《管子·轻重戊》:“令谓左右伯沐涂树之枝。”《论语·宪问》:“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líng零)

《国语·周语》:“问之伶州鸠。”《国语·鲁语》:“令伶箫咏歌。”《韩诗·车邻》:“寺人之伶。”《诗·简兮序》:“仕于伶官。”《说文》:“伶,弄臣也。”这里用为世掌乐官之意。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伶俜萦苦辛。”古乐府《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陆游《幽居遣怀》:“斜阳孤影叹伶仃,横按乌藤坐草亭。”这里用为孤独之意。

(yōng拥)傭

古同“庸”。《诗·小雅·节南山》:“昊天不傭,降此鞠讻。”《荀子·正名》:“心平愉则色不及佣而可以养目,声不及佣而可以养耳。”《后汉书·刘盆子传》:“卿所谓铁中铮铮,佣中佼佼者也。”这里用为平凡、平庸之意。

《史记·陈涉世家》:“尝与人佣耕。”《说文》:“佣,均直也。卖力受直曰佣。隋其力均其直也。”《汉书·食货志》:“教民相与佣輓犁。”这里用为受雇佣,出卖劳动力之意。

(dī滴)

《庄子·盗跖》:“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史记·平淮书》:“封君皆低首仰给。”《广韵》:“低,低昂。”这里用为向下、向下垂之意。

古通“抵”。《管子·心术上》:“天之道,虚其无形,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低赶。”这里用为触犯之意。

“高”相对。

(nǐ拟)

称说话的对方。

(gōu勾)

昏味无知。《淮南子·缪称训》:“容貌颜色,理鉏倨佝,知情伪矣。”

婴儿或幼儿容易得的一种病,多由缺乏维生素D、肠道吸收钙、磷的能力降低引起。患者头大、鸡胸、驼背、两腿弯曲、腹部膨大、发育迟缓。俗称佝偻病,也叫“软骨病”。《集韵》:“佝,病偻。”

(Tóng侗)

姓氏。

(bǐ彼)

古同“彼”。

(zhù助)

停止。《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岂不欲住,畏我友朋。”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世说新语·方正》:“杜请裴追之,羊去数里住马,既而俱还杜许。”

(wèi味)

《易·萃·九五》:“萃有位,无咎。”《管子·五行》:“治祀之下,以观地位。”《楚辞·屈原·涉江》:“阴阳易位。”这里用为位置、方位之意。

特指君王或诸侯之位。《书·尧典》:“朕在位七十载。”《周礼·朝士》:“掌外朝之位。”《管子·七法》:“而欲行令于人,犹位招而必射之。”《易·鼎·象》:“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易·艮·象》:“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论语·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韩愈《师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里用为地位之意。

官吏在朝廷上站立的位置。《周礼·朝士》:“掌外朝之位。”《说文》:“列中廷之左右谓之位。”

引申为居,处。《庄子·徐无鬼》:“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公孙龙子》:“位其所位焉,正也。”

(pàn判)

大貌。《诗·大雅·卷阿》:“伴奂尔游矣。”《说文》:“伴,大貌。从人,半声。”

(bì毕)

满,充满。《黄帝内经·灵枢·针解》:“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

(tuō拖)(tuó驮)

(tuó驮)《诗·小雅·小弁》:“舍彼有罪,予之佗矣。”《说文》:“佗,负何也。”《汉书·赵充国传》:“以一马自佗负三十日食。”这里用为负载之意。

(tuō拖)表示远指,别的,其他的。《左传·隐公元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史记·郑世家》:“佗日指动,必食异物。”《大戴礼·礼察》:“此无佗故也。”

(tuō拖)古通“拕”。《荀子·非十二子》:“弟佗其冠,神禫其辞。”《史记·龜策列传》:“因以醮酒佗发,求之三宿而得。”这里用为拖之意。

(tuó驮)缓慢、优美的。《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佗佗然,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如:佗佗,佳丽美艳的。一说雍容自得的样子。

(sì寺)

候望,探察。《孔子家语·观周第十一》:“勿谓不闻,神将伺人。”《说文新附》:“伺,候望也。”唐韩愈《与陈给事书》:“其后阁下位益尊,伺侯于门墙者日益进。”

(nǐ你)

古同“你”。

(fó扶)(bi必)

(bi必)古同“弼”。《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字汇·人部》:“佛,与弼同。”这里用为辅弼之意。

古同“勃”。《荀子·非十二子》:“佛然平世之俗起焉。”《集韵·没韵》:“艴,《说文》引《论语》:‘色艴如也’,或作佛。”这里用为兴起之意。

古通“拂”。《礼记·学记》:“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法言·寡见》:“荒乎淫,佛乎正,沈而乐者,君子弗听也。”《集韵·勿韵》:“佛,戾也。或作拂。”《字汇·人部》:“佛,捩也,拂戾也。”《正字通·人部》:“佛,逆也。”这里用为违逆之意。

佛肸:(bi必xi希)晋国大夫范中行的家臣。任中牟邑宰。晋国的赵简子进攻范氏,佛肸依据中牟来进行抵抗。《论语·阳货》:“佛肸召,子欲往。”

梵文 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前6至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创立。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有生皆苦”,以超脱生死为理想境界。广泛流传于亚洲国家。相传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

(gā嘎)

汉以后字。

(ǎi矮)

静止的样子。《管子·侈靡》:“位而观之,佁美然后有辉。”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六画

(lài赖)來

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易·咸》:“憧憧往来。”《诗·小雅·采薇》:“我行不来。”《尔雅》:“来,至也。”朱骏声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三代以还,承用互易,如苑宛、童僮、酢醋、穜種之比。许君未经订正,故沿伪至今。”

古时大小麦的统称。《诗·周颂·臣工》:“于皇来牟。”《诗·周颂·思文》:“贻我来牟。”《说文》:“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

古同”勑”。《诗·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诗·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这里用为抚慰之意。

归,回来,返回。《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左传·文公七年》:“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易·杂卦》:“萃聚而升不来也。”

假借为“釐”。《仪礼·少牢馈食礼》:“来女孝孙。”郑玄注:“来,读曰釐,赐也”这里用为赐予之意。

(tān滩)貪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贪货弃命。”《墨子·非儒下》:“贪于饮食,惰于作务。”《韩非子·十过》:“虞公贪利其璧与马而欲许之。”《说文》:“贪,欲物也。”《方言一》:“晋、魏河内之比,谓惏曰残。楚谓之贪。”《楚辞·离骚》注:“爱财曰贪,爱食曰婪。”这里用为贪财之意。

(jiā家)

《楚辞·大招》:“丽以佳只。”《战国策·中山策》:“佳丽人之所出也。”《淮南子·脩务》:“形夸骨佳。”《说文》:“佳,善也。”《广雅》:“佳,大也,又,好也。”这里用为美、美好之意。

“崔”字之误。山形高大。《庄子·齐物论》:“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

(shì世)

《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论语·先进》:“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孝经》:“曾子侍。”郑注:“卑在尊者之侧为侍也。”《仪礼·士昏礼》:“媵侍于户外。”《说文》:“侍,承也。”这里用为在尊长旁边陪着之意。

侍人:即寺人、奄人,即后来所谓的宦官,或称太监。《孟子·万章上》:“或谓孔子於卫主痈疽,於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

(jí吉)

《诗·小雅·六月》:“四牡既佶。”《集韵·质韵》:“佶,壮健貌。”这里用为健壮之意。

(lǎo老)

汉以后字。

(Nài代)

《尔雅·释言》:“佴,贰也。”《墨子·节葬下》:“佴乎祭祀,以致孝于亲。”《说文》:“佴,佽也。从人,耳声。”《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李陵既生降,聩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广雅·释诂三》:“佴,次也。”这里用为相次、随后之意。

(gōng工)

古通“恭”。《书·无逸》:“以庶邦惟正之供。”《荀子·脩身》:“行而供冀,非渍淖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丰部》:“供,假借为恭。”这里用为恭敬有礼貌之意。

《管子·侈靡》:“供而后利之,成而无害。”《孟子·梁惠王上》:“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韩非子·解老》:“凡与之所以大用者,外供甲兵而内给淫奢也。”《说文》:“供,供给。”这里用为供给、供应之意。

使(shǐ驶)

《书·舜典》:“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明命使赋。”《老子·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礼记·表记》:“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故君使其臣。”《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这里用为致使、让、叫之意。

《管子·枢言》:“天以时使,地以材使。”《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荀子·不苟》:“虽欲不谨,若云不使。”《荀子·解蔽》:“况于使之者乎。”《韩非子·安危》:“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商君书·外内》:“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礼记·大学》:“慈者,所以使众也。”《礼记·檀弓》:“使之虽病也。”这里用为役使、使唤之意。

使者。《管子·五行》:“命左右使人内御,其气足则发而止。”《战国策·齐策》:“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汉书·苏武传》:“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视。”

放纵、任性。《左传·庄公八年》:“君使民慢,乱将作矣。”《汉书·灌夫传》:“灌夫为人刚直,使酒。”

命令、役使、统治。《商君书·更法》:“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礼记·表记》:“故君使其臣。”《说文》:“使,伶也。”

(bǎi伯)

“百”的大写。汉以后字。

(yòu又)

《诗·小雅·楚茨》:“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周礼·天官·膳夫》:“以乐侑食。”《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元年》:“令小儿歌以侑酒。”《玉篇·人部》:“侑,劝也。”这里用为劝食之意。

古同“宥”,宽赦。《管子·法法》:“文有三侑,武毋一赦。”

古通“攲”。《文子·十守》:“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有侑卮。”攲(qi欺):《荀子·宥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攲器焉。”杨倞注:“攲器,倾欹易覆之器。”这里用为一种倾斜易覆的器具之意。

(kuǎ垮)

古通“夸”。《书·毕命》:“骄淫矜侉,将由恶终。”《玉篇·人部》:“侉,奢也。”这里用为夸耀之意。

(lì丽)

汉以后字。

(xíng形)

原为已定型之物,引申为成事不可改变的意思。《孔子家语·刑政第三十一》:“侀,侧也;侧,成也。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尽心焉。”

(xiá霞)

古通“挟”。要挟。《庄子·盗跖》:“侠人之勇力而以为威强,秉人之知谋以为明察。”《史记·季布传》:“为气任侠。”《世说新语·自新》:“凶强侠气。”

指见义勇为、肯舍己助人的性格、气质或行为。《说文》:“俠,俜也。”

(jiǎo脚)僥、儌

引申指希求意外成功或幸免。《庄子·在宥》:“此以人之国侥倖也。”

(zhí职)姪、妷

弟兄或其他同辈男性亲属的子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继室以其姪。”《左传·僖公十五年》:“姪其从姑。”《尔雅》:“女子谓兄弟之子为姪。”《国语·周语》:“则我皇妣大姜之姪。”《仪礼·丧服传》:“谓吾姑者,吾谓之姪。”《礼记·曲礼》:“大夫不名世臣姪娣。”《说文》:“姪,兄之女也。从女,至声。”

(ci此)

《诗·小雅·正月》:“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穀。”《管子·轻重乙》:“佌诸侯度百里,负海子男者度七十里。”《尔雅·释训》:“仳仳,小也。”《集韵·纸韵》:“仳,小也。”这里用为很小之意。

(zhēn真)偵、遉

探伺、暗中察看。《鹖冠子·王鈇》:“欢欣足以相助,侦谍足以相止。”《字汇》:“外令兄弟求其纤过,内使御者侦伺得失。”《文选·沈约·齐故字陆昭王碑文》:“侦谍不敢东窥,驼马不敢南牧。

(lǚ吕)

汉以后字。

(Dòng动)

古通“僮”。《书·顾命》:“在后之侗,敬迓天威。”《庄子·山木》:“侗乎其无识,傥乎其怠疑。”《集韵》:“侗,未成器之人。”本义是指幼童,未成年的男性。这里用为幼稚无知之意。

《文子·精诚》:“侗然自得,莫知其所由。”《论语·泰伯》:“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集韵·送韵》:“侗,诚恳貌。”这里用为貌似忠厚老实的样子。

侗族。中国少数民族名。

(kǎn坎)

《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论语·先进》:“冉有、子贡,侃侃如也。”这里指说话时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huí回)

古同“回”。徘徊。《楚辞·九章·惜诵》:“欲儃佪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楚辞·九章·思美人》:“吾且儃佪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

(cè仄)側

古字为“仄”。《书·尧典》:“明明扬侧陋。”《书·洪范》:“无反无侧。”《诗·大雅·荡》:“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管子·势》:“一偃一侧,不然不得。”这里用为倾斜之意。

《书·顾命》:“立于侧阶。”《书·冏命》:“无以巧言令色,便辟侧媚。”《诗·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楚辞·思古》:“倾容幸而待侧。”《礼记·内则》:“居侧室。”《说文》:“侧,旁也。”这里用为旁边之意。

《诗·小雅·宾之初筵》:“侧弁之俄。”《楚辞·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史记·项羽本纪》:“樊哙侧其盾以撞。”这里用为向旁边歪斜之意。

(zhū珠)

《国语·晋语》:“侏儒不可使援。” 《孔子家语·相鲁第一》:“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广雅·释诂》:“侏,短也。”这里用为身材短小之意。

(shēn深)

《楚辞·招魂》:“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这里用为众多的之意。

(qiáo桥)僑

《左传·文公十一年》:“败长狄侨如。”《说文》:“侨,高也。”这里用为高之意。

(zhou舟)

《诗·陈风·防有鹊巢》:“谁侜予美?”《说文》:“侜,有痈蔽也。从人,舟声。”这里用为欺骗之意。

(quán全)

汉以后字。

(kuài快)儈

汉以后字。

(tiāo挑)(yao腰)

(tiāo挑)《诗·小雅·大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诗·小雅·鹿鸣》:“视民不佻。”《尔雅》:“佻,偷也。”《楚辞·离骚》:“雄鸠之鸣逝兮,予犹恶其佻巧。”《韩非子·诡使》:“险躁佻反覆,谓之‘智’。”《国语·周语》:“奸人为佻。”《说文》:“佻,愉也。”这里用为轻薄、言语举止随便、不庄重之意。

(yao腰)《荀子·王霸》:“佻其期日,而利其巧任。”《字汇·人部》:“佻,缓也。”这里用为宽缓之意。

(yì义)

古时乐舞的行列。八佾: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论语·八佾》:“八佾舞于庭。”《谷梁传》:“舞夏公六佾、侯四佾。”《礼记·祭统》:“八佾以舞大夏。”《广雅》:“佾,列也。”《说文新附》:“佾,舞行列也。”这里用指为古代舞蹈奏乐的行列,其八个人为一行,就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按周礼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因鲁国国君是周公后代,周公曾有功于周王室,为报答周公之德,周成王赐给鲁国用天子之礼乐祭祀的特殊待遇。

(huo活)

《诗·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这里用为聚会之意。

(pèi配)

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诗·郑风·子衿》:“青青子佩。”《周礼·王府》:“共王之服玉佩玉。《楚辞·湘君》:“遗余佩兮澧浦。”《说文》:“佩,大带佩也。”

钦佩、敬仰。《关尹子·釜》:“人之少也,当佩乎父兄之教。”《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gui葵)

古通“诡”。《荀子·赋》:“天下不治,请陈佹诗。”《淮南子·齐俗》:“争为佹辩,久稽而不决,无益于治。”这里用为诡异之意。

几乎、将要、偶然。《列子·力命》:“佹佹成者,俏成也,初非成也。”张湛注:“佹佹,几欲之貌。”《字汇·人部》:“佹,几欲貌。”张岱《陶菴梦忆·朱云崃女戏》:“佹出佹入,颇极劳烦。”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大心篇》:“同异万变,佹得佹失,不足为知也,明矣。”

(xùn旬)

古通“殉”。

古同“徇”。

(gé膈)

汉以后字。

(chǐ齿)

《书·泰誓上》:“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管子·立政》:“侈曰专制,不足曰亏令,罪死不赦。”《管子·大匡》:“关市之征侈之。”《战国策·楚策》:“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这里用为过分、过度之意。

《书·毕命》:“席宠惟旧,怙侈灭义,服美于人。”《左传·哀公五年》:“郑驷秦富而侈,嬖大夫也。”《国语·吴语》:“伯父秉德已侈大哉!”《淮南子·本经训》:“侈苑囿之大。”《说文》:“侈,掩胁也。”这里用为自高自大、盛气凌人之意。

《书·泰誓上》:“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诗·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管子·侈靡》:“莫善于侈靡。”《左传·昭公三年》:“于臣侈矣。”《孟子·梁惠王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荀子·王霸》:“四方之国有侈离之德则必灭。”《韩非子·解老》:“多费谓之侈。”司马光《训俭示康》:“以侈自败者多矣。”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说文》:“侈,一曰奢也。”这里用为奢侈、追求过分的享受之意。

(tuō托)

古同“託”。

(tǐng挺)

汉以后字。

(xù序)

《诗·鲁颂·閟宫》:“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说文·人部》:“侐,静也。”这里用为清静、寂静之意。

(chà岔)

古通“诧”。侘傺(chà岔chì志):形容失意的样子。《楚辞·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楚辞·九章·涉江》:“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chái柴)

《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如我者侪小人,吾将左手拥格。”《左传·宣公十一年》:“吾侪小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郑同侪。”《左传·成公二年》:“文王犹用众,况吾侪乎?”《礼记·乐记》:“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侪焉。”《说文》:“侪,等輩也。”这里用为同辈、同类的人之意。

一起、共同。《列子·汤问》:“长幼侪居。”《鹖冠子·王鈇》:“化立俗成,少则同侪,长则同友。”

(jiǎo搅)

古同“姣”。《诗·陈风·月出》:“佼人僚兮。”《管子·君臣下》:“选为都佼,冒之以衣服。”《墨子·尚贤中》:“面目佼好则使之。”《荀子·成相》:“君子由之佼以好。”《礼记·月令》:“养壮佼。”《孔子家语·入官》:“量之无佼民之辞。”这里用为美好之意。

古通“扰”。《管子·七臣七主》:“好佼反而行私请。”《墨子·七患》:“仕者持禄,游者爱佼。”《淮南子·览冥》:“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这里用为挠、扰之意。

(ci刺)

《诗·唐风·杕杜》:“人无兄弟,胡不佽焉。”《诗·小雅·车攻》:“决拾既佽,弓矢既调。”这里用为帮助之意。

(yi以)

《易·益·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诗·大雅·公刘》:“笃公刘,于京斯依。”朱熹注:“依,安也。”这里用为安定、安居之意。[注]:帛书作“家”,可释为帮助家人迁国之意。

《书·五子之歌》:“万姓仇予,予将畴依?”《书·君陈》:“无依势作威,无依法以削。”《诗·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诗·周颂·载芟》:“思媚其妇,有依其士。”《诗·鲁颂·閟宫》:“上帝是依,无灾无害。”《管子·幼官》:“定依奇胜,定实虚胜。”《孙子·行军》:“必依水草而背众树。”《史记·刺客列传》:“依柱而笑。”《说文》:“依,倚也。”《广雅》:“依,恃也。”这里用为靠着之意。

古通“扆”。《周礼·春官·司几筵》:“王位设黼依。”《荀子·正论》:“居则设张容,负依而坐。”杨倞注:“依,亦作扆,音同。”《仪礼·觐礼》:“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礼记·曲礼下》:“天子当依而立。”《汉书·西域传赞》:“天子负黼依。”这里用为户牖间画有斧形的屏风之意。

(gāi该)

噎。《庄子·盗跖》:“侅溺于冯气,若负重行而上阪,可谓苦矣。”《集韵·哈韵》:“饮食至咽曰侅。”

(yáng羊)

“洋”的假借字。盛多、广大。《诗·鲁颂·閟宫》:“万舞洋洋。”《墨子·非乐上》:“呜乎!舞佯佯,黄言孔章,上帝弗常。”

古通“徉”。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楚辞·九辩》:“揽騑辔而下节兮,聊逍遥以相佯。”宋玉《风赋》:“徜徉中庭。”

假装。《吕氏春秋·孝行览·长攻》:“楚王欲取息与蔡,乃先佯善蔡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张仪佯去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佯为予赵城。”

(bìng并)

古同“并”。

(nóng农)儂

汉以后字。

(hěn很)

古同“狠”。毒辣、凶狠。《国语·晋语九》:“宵也佷。”《后汉书》:“然卓多自佷用。”

(mou谋)

《管子·宙合》:“静默以侔免。”《韩非子·五蠹》:“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这里用为谋求之意。

《庄子·大宗师》:“畸于人而侔于天。”《墨子·小取》:“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荀子·荣辱》:“侔侔然唯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说文》:“侔,齐等也。”这里用为等同,齐等,相等之意。

七画

(yú于)

古同“愈”。文言叹词。犹言“然”。表示应答或肯首。《书·尧典》:“俞!予闻,如何?”《书·舜典》:“帝曰:‘俞,咨!’”《书·大禹谟》:“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古同“偷”。《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俞身徒处,谓之傲上。”唐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这里用为苟且、躲避之意。

古同“愈”,更加。《楚辞·七谏》:“故人疏而日忘兮,新人近而俞好。”《庄子·骈拇》:“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

古同“愉”。和乐愉快的样子。《庄子·天道》:“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鹖冠子·能天》:“口者,所以抒心诚意也,或不能俞受究晓。”

古同“腧”(shù术)。人体上的穴位,“腧穴”的省称。所谓“俞”,即五脏血气输转传布之意。血气输转传布于背部所在,针刺以刺激该处即可调节该脏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俞气化薄,传为善畏。”

俞跗:人名。传说中上古时代黄帝的良医,医病不用汤药,只给病人针砭,洗涤五脏。《鹖冠子·世贤》:“王独不闻俞跗之为医乎?”

(zu阻)

《诗·小雅·楚茨》:“为俎孔硕。”《管子·事语》:“俎豆之礼不致牲,诸侯太牢。”《左传·隐公五年》:“鸟兽之肉,不登于俎。”《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庄子·庚桑楚》:“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荀子·礼论》:“大飨,尚玄尊,俎生鱼,先大羹。”《韩非子·十过》:“缦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山海经·海外西经》:“祭操俎。”本义为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这里用为奉祀之意。

(chóu愁)

《鬼谷子·中经》:“俦善博惠。”《楚辞·九怀》:“步余马兮飞柱,览可与兮匹俦。”侯方域《马伶传》:“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这里用为同类、辈之意。

(yan眼)

《诗·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俨。”《老子·十五章》:“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论语·子张》:“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尔雅·释诂》:“俨,敬也。”《楚辞·离骚》:“汤禹俨而求合兮。”《荀子·非十二子》:“其容良,俨然。”《礼记·曲礼》:“俨若思。”《思元赋》:“仆夫俨其正策兮。”这里用为恭敬、庄重之意。

(qiú求)

《诗·周颂·丝衣》:“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说文·人部》:“俅,冠饰貌。从人,求声。诗曰:‘弁服俅俅。’”这里用为恭顺的样子之意。

(chē车)

汉以后字。

(fǔ辅)

古同“辅”。

便(biàn变)

《管子·版法解》:“便其势,利其备,爱其力,而勿夺其时以利之。”《论语·乡党》:“其在宗庙朝廷,便便然;唯谨尔。”《礼记·表记》:“故自谓便人。”《战国策·秦策》:“或谓救之便。”《说文》:“便,安也。人有不便更之。从人,从更,会意。”这里用为便利、简便之意。

《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韩非子·八奸》:“贵夫人,爱孺子,便僻好色。”这里用为善于之意。

《文子·符言》:“内便于性,外合于性。”《庄子·田子方》:“孔子便而待之。”《礼记·表记》:“故自谓便人。”《战国策·秦策》:“或谓救之便。”《说文》:“便,安也。人有不便更之。”这里用为安适之意。

便嬖(bi壁):《书·冏命》:“无以巧言令色,便辟侧媚。”《管子·七法》:“便嬖、左右、大族、尊贵、大臣,不得增其功焉。”《管子·八观》:“便辟左右,不论功能而有爵禄。”《左传·隐公三年》:“嬖人之子也。”《左传·定公十年》:“宋公子地嬖蘧富猎。”《孟子·梁惠王上》:“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国语·郑语》:“而嬖是女也。”《礼记·缁衣》:“毋以嬖御人疾庄后。”《说文》:“便嬖,爱也。”这里用为能说会道,善于迎合的宠臣、亲信之意。

(liǎ两)

汉以后字。

(lì丽)儷

《左传·成公十一年》:“鸟兽犹不失俪,子将若何?”《国语·周语》:“弃其伉俪妃嫔。”《广雅》:“俪,耦也。”这里用为配偶之意。

《楚辞·九辩》:“四时遞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仪礼·士冠礼》:“主人酬宾,束帛俪皮。”《仪礼·士昏礼》:“束帛、俪皮,如纳吉礼。”这里用为成对的、成双的之意。

(xiá霞)

“侠”。

(jìng径)

古同“径”。经过。《楚辞·九思》:“俓娵觜兮直驰,御者迷兮失轨。”

(lái来)

古同“来”。

(xiū休)

《书·盘庚上》:“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钦。”《书·文侯之命》:“汝多修,扞我于艰。”《管子·幼官》:“守之而后修胜,心焚海内。”《易·蹇·象》:“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荀子·修身》:“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荀子·儒效》:“修修兮其用统类之行也,绥绥兮其有文章也。”《商君书·定分》:“遇民不修法,则问法官。”《史记·殷本纪》:“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这里用为“遵循”之意。

《书·舜典》:“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书·大禹谟》:“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书·梓材》:“既勤敷菑,惟其陈修。”《管子·形势》:“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荀子·不苟》:“人污而修之者,非案污而修之之谓也。”《史记·货殖列传》:“管子修之。”这里用为整治之意。

《诗·大雅·韩奕》:“四牡奕奕,孔修且张。”《楚辞·湘君》:“美要眇兮宜修。”《礼记·礼运》:“义之修而礼之藏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修敬也。”《说文》:“修,饰也。”这里用为修饰、装饰之意。

古通“休”。《管子·宙合》:“故退身不舍端,修业不息版。”《管子·中匡》:“寡人非敢自为修也。”《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起》:“夫人受戒却回来,七日身修掩夜台。”这里用为休整、休养之意。

《国语·晋语》:“修武之德。”《汉书·叙传下》:“束发修学。”韩愈《原毁》:“忌者畏人修。”这里用为学问、品行方面的锻炼和培养之意。

长。《楚辞·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庄子·逍遥游》:“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史记·秦始皇纪》:“德惠修长。”曹植《洛神赋》:“云髻峨峨,修眉联娟。”《广雅》:“修,长也。”

束修:古通“脩”。干肉。《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

修齐治平  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语出秦汉之际的《礼记·大学》一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它是对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孔子、孟子修己治人伦理思想的集中概括。 儒家从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原则出发,把社会的改造、天下的治理,最后归结为诚意、正心的道德修养,把个人的道德完善,看成是万事之本。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修心养性,培养出合乎封建道德要求的人,宗法世家中才能长幼有序,国家政权才能巩固。这样,就可以达到平定天下的目的。因此,他们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齐治平体现了封建的伦理思想与政治思想的结合。由于它有助于地主阶级统治秩序的稳定,受到宋代以后儒家的推崇。南宋思想家朱熹指出:“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朱文公文集》卷74)。

修身  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概念,意为陶冶、锻炼自身的道德品质。“修身”一词最初见于《墨子·非儒篇》。先秦时期的孔子已经意识到提高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性。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孟子也要求“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荀子认为“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并著有《修身篇》。后来,《大学》一书把儒家的政治和道德理论概括为“八条目”,其中以“修身”作为最主要的条目之一,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然而,在修身的途径上,以荀子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者强调环境教育,隆师亲友;孟子主张“反求诸己”、“尽心知性”,养“浩然之气”,陷入了唯心主义。这两种道德修养理论,对后世均有重大影响。

(qiào窍)

古通“肖”。《列子·力命》:“佹佹成者,俏成也,初非成也;佹佹败者,俏败者也,初非败也;故迷生于俏。”这里用为相似之意。

(lǐ李)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东汉至隋唐屡见于史籍,常与僚并称,主要分布在今广东西南沿海及广西东南等地。少数移入桂西。

(bǎo宝)

《书·康诰》:“若保赤子。”《书·召诰》:“保抱携持厥妇子。”《诗·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亦孔之固。”《诗·商颂·殷武》:“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孟子·藤文公上》:“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荀子·议兵》:“长之养之,如保赤子。”《说文》:“保,养也。”这里用为护养、养育之意。

《书·胤征》:“圣有谟训,明征定保,先王克谨天戒。”《书·召诰》:“天地格保。”这里用为保佑之意。

《书·酒诰》:“保越怨不易。”《诗·大雅·崧高》:“往近王舅,南土是保。”《诗·大雅·烝民》:“缵戎祖考,王躬是保。”《诗·大雅·常武》:“王舒保作,匪绍匪游。”《诗·周颂·烈文》:“惠我无疆,子孙保之。”《诗·周颂·天作》:“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左传·僖公二十年》:“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这里用为依靠、仗持之意。

古通“宝”。《诗·唐风·山有枢》:“宛其死矣,他人是保。”《鹖冠子·能天》:“保然独至,传未有之将然。”《淮南子·俶真》:“其形虽有所小用哉然未可以保于周室之九鼎也。”《史记·周本纪》:“展九鼎保玉。”这里用为珍贵之物之意。

古通“堡”。小城。《左传·襄公八年》:“焚我郊保。”《庄子·盗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礼记·檀弓下》:“战于郎,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

保衡:即伊尹。保是官名,衡是伊尹的名。《书·君奭》:“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

(cù醋)

汉以后字。

(qian欠)

《诗·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俔天之妹。”《说文·人部》:“伣,譬谕也。”《后汉书·胡广传》:“伣天必有异表。”这里用为如同、好比之意。

(pīng聘)

汉以后字。

(yǔ雨)

《诗·邶风·简兮》:“硕人俣俣,公庭万舞。”这里用为魁梧、又高又大之意。

(yì艺)

低头。《庄子·天地》:“俋俋乎耕而不顾。”晋嵇康《圣贤高士传·伯成子高》:“俋俋乎遂复耕而不顾。”

(lì吏)

汉以后字。

(é额)

《诗·小雅·宾之初筵》:“侧弁之俄。”《说文》:“俄,行顷也。”张衡《归田赋》:“于时曜灵俄景。”扬雄《羽猎赋》:“俄轩冕。”这里用为倾斜之意。

短暂的时间、不久。《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公羊传·桓公二年》:“俄而可以为其有矣。”《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俄,百千人大呼。”

(wǔ午)

《书·泰誓上》:“罔惩其侮。”《礼记·曲礼》:“不侵侮。”这里用为轻慢,不敬重之意。

《诗·大雅·皇矣》:“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诗·小雅·正月》:“忧心愈愈,是以有侮。”《左传·昭公元年》:“不侮鳏寡。”《墨子·公输》:“有侮臣者。”这里用为欺负之意。

(jiǎn拣)儉

《管子·正世》:“反本而俭力。故赏必足以使。”《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韩非子·难二》:“俭于财用,节于衣食。”《国语·鲁语上》:“今先君俭而君侈,令德替矣。”这里用为节俭、节省之意。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俭德之共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严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老子·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易·小过·象》:“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孚恭,丧过孚哀,用过乎俭。”《易·否·象》:“君子以俭德避难。”《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述而》:“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孟子·离娄上》:“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荀子·非十二子》:“俭然,恀然,辅然,端然,訾然,洞然,缀缀然,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说文》:“俭,约也。”这里用为自我约束,不放纵,俭朴之意。

(zuò做)

有辱,伤损。《淮南子·说山训》:“不入市,为其侳廉也。”

(sú速)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管子·侈靡》:“其小行之则俗也,久之则礼义。”《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吕氏春秋·情欲》:“俗主亏情。”《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说文》:“俗,习也。”这里用为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之意。

《孟子·梁惠王下》:“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楚辞·屈原·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这里用为通俗、流行之意。

(fú夫)

《书·汤誓》:“俘厥宝玉。”《左传·成公十三年》:“俘我王官”。这里用为缴获之意。指用战争手段获取对方土地或物质等。

《左传·宣公二年》:“俘二百五十人。”《尔雅》:“俘,取也。”《说文》:“俘,军所获也。”《春秋传》:“以为俘聝。”这里用为俘获之意。

(fǔ俯)

古同“俯”。低头。《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俛而饮血。”《墨子·节用中》:“俛仰周旋威仪之礼,圣王弗为。”汉贾谊《过秦论》:“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古通“勉”。勉强。《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俛就则伤婴,恶能无独立焉?”《鹖冠子·世兵》:“阴阳不乱其气,生死不俛其位。”

古通“勉”。《荀子·正名》:“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然而类,差差然而齐。”虞集《新昌川重修儒学宣圣庙记》:“诚其道也,不敢不俛焉以尽其力。”这里用为勤勉之意。

俛仰,形容扭转脖颈之意。《淮南子·说林训》:“莫知其动,须臾之间,俛人之颈。

(xì系)

古同“系”。

(kù库)

古同“喾”。即指帝喾、帝尧。《管子·侈靡》:“俈尧之时,混吾之美在下。”本文以帝尧之时为古,周公之时为今。

(guàng逛)

俇攘:纷纭复杂,慌张失措。《楚辞·九辩》:“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之俇攘。”《楚辞·九叹》:“魂俇俇而南行兮,泣霑襟而濡袂。”

(xìn炘)(shen伸)

(xìn炘)《易·困·辞》:“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书·康王之诰》:“富不务咎,厎至齐信。”《书·吕刑》:“泯泯棼棼,罔中于信。”《诗·卫风·氓》:“信誓旦旦。”《管子·势》:“动信者比于距,动诎者比于避。”《老子·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论语·学而》:“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尽心下》:“有诸已之谓信。”《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说文》:“信,诚也。”这里用为真心诚意之意。

(shen伸)古同“伸”。《书·盘庚上》:“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周礼·考工记》:“引而信之,欲其直也,信之而直,则取材正也。”《管子·霸言》:“有所诎,有所信。”《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之神,以致用也。”《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楚辞·离骚》:“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荀子·天论》:“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韩非子·难言》:“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汉书·律历志》:“丈者,张也。引者,信也。”这里用为舒展开之意。

(xìn炘)《诗·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左传·襄公元年》:“以继好结信。”《荀子·礼论》:“龙旗九斿,所以养信也。”《战国策·燕策》:“行而无信。”这里用为信约、盟约、符契、凭证之类的信物之意。

(xìn炘)《诗·豳风·九罭》:“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诗·大雅·崧高》:“申伯信迈,王饯于郿。”《诗·周颂·有客》:“有客宿宿,有客信信。”《左传·襄公十八年》:“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这里用为住宿两夜之意。

(xìn炘)《管子·中匡》:“寡人愿闻国君之信。”《左传·庄公十年》:“小信未孚。”《荀子·富国》:“已诺不信则兵弱。”汉贾谊《过秦论》:“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汉书·李广苏建传》:“信义安所见。”这里用为信用之意。

信期:潮水涨落有一定的时间、期限,仿佛信守约定,故称之为信期。《楚辞·九章·悲回风》:“氾潏潏其前後兮,伴张弛之信期。”

(tuó脱)(tuì退)

相宜的。《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圣人之服中,侻而不驵,可以导众。”《淮南子·本经训》:“其言略而循理,其行侻而顺情,其心愉而不伪。”《文选·宋玉·神女赋》:“嬘被服,侻薄装。”

古同“脱”。

(hùn混)

汉以后字。

(dì弟)

古同“弟”。“弟”的本字,义为容貌。弟弟面影,有似其兄,故从弟从人。凡彼此相似,皆用“俤”或“俤影”。

(liáng良)

《庄子·庚桑楚》:“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者。”这里用为善于、擅长之意。

(qīn亲)

《书·文侯之命》:“殄资泽于下民,侵戎我国家纯。”《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庄子·让王》:“韩魏相与争侵地。”《墨子·鲁问》:“项子牛三侵鲁地。”《公羊传·庄公十年》:“觕者曰侵,精者曰伐。”《谷梁传·隐公五年》:“苞人民、殴牛马曰侵。”《国语·晋语》:“袭侵之事。”这里用为侵犯、进攻之意。

《管子·七臣七主》:“侵主:好恶反法以自伤。”《国语·楚语下》:“无相侵渎。”《书·大传三》:“六伐既侵。”《汉书·除馀传》:“义不侵为然诺者也。”《广雅》:“侵,凌也。”这里用为侵凌之意。

古通“浸”。浸润,有渐进之意。《左传·文公十八年》:“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说文》:“侵,渐进也。”宋玉《风赋》:“侵淫谿谷。”司马相如《上林赋》:“侵淫促节。”

(hóu后)矦

《易·屯·辞》:“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易·蛊·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易·晋·辞》:“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周礼·司裘》:“诸侯则共熊侯豹侯。”《荀子·正论》:“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礼记·王制》:“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战国策·赵策》:“赵主之子孙侯者。”《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项羽本纪》:“未有封侯之赏。”《正字通·人部》:“侯,五等爵之次曰侯。”这里用为诸侯之意。即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商纣王时,周姬昌称为西伯,是次于诸侯的小邦国君,自里被商纣王释放后,乃称三公之一(姬昌、九侯、鄂侯)。姬昌去世后谥为文王。

《诗·郑风·羔裘》:“羔裘如濡,洵直且侯。”郑玄注:“侯,《韩诗》云:‘美也。’”《诗·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诗·大雅·下武》:“媚兹一人,应侯顺德。”《诗·大雅·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诗·大雅·桑柔》:“菀彼桑柔,其下侯旬。”这里用为美丽之意。

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书·益稷》:“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诗·小雅·正月》:“瞻彼中林,侯薪侯蒸。”《诗·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诗·大雅·文王》:“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诗·大雅·大明》:“矢于牧野,维予侯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君乎,君乎,侯不迈哉?”这里用为“为什么”,“侯不(何不)”之意。

古通“候”。《诗·周颂·载芟》:“侯主侯伯,侯亚侯旅。”《周礼·春官·小祝》:“掌小祭祀,将事侯禳祷祠之祝号。”《广韵·侯韵》:“侯,候也。”这里用为“迎”之意。

《诗·齐风·猗嗟》:“终日射侯。”《诗·小雅·宾之初筵》:“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左传·成公二年》:“张矦。”《韩非子·八说》:“《狸首》射侯,不当强弩趋发。”《小尔雅·广器》:“射有张布谓之矦。”《说文》:“矦,春饷所射矦也。”这里用为箭靶之意。

《诗·鲁颂·閟宫》:“俾侯于鲁。”《史记·项羽本纪》:“未有封侯之赏。”这里用为封侯之意。

侯服:古代王城外围,按距离远近划分的区域之一。《书·禹贡》:“五百里侯服。”《书·武成》:“邦甸、侯、卫,骏奔走。”《周礼·司裘》:“诸侯则共熊侯豹侯。”又为古时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战国策·赵策》:“赵主之子孙侯者。”《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jǘ局)

古同“局”。

(yǒng永)

本义:古代陪葬用的偶人,一般为木制或陶制。因象人。故从人。这里用为陪葬的陶人或木制人之意。《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後乎!’”《礼记·檀弓》:“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埤苍》:“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通典》引《礼记》:“俑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

(si四)

《书·武成》:“陈于商郊,俟天休命。”《书·金滕》:“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郑风·丰》:“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诗·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宪问》:“原壤夷俟。”《论语·乡党》:“君命召,不俟驾行矣。”《仪礼·士昏礼》:“俟于门外。”《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孟子·公孙丑下》:“君命召,不俟驾。”这里用为等待之意。

《诗·小雅·吉日》:“儦儦俟俟,或群或友。”《管子·侈靡》:“使能者有主,俟而内事。”这里用为依次之意。

(jùn菌)儁

《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太甲上》:“旁求俊彦,启迪后人,无越厥命以自覆。”《书·文侯之命》:“即我御事,罔或耆寿俊在厥服。”《鹖冠子·能天》:“德万人者谓之俊。”《礼记·王制》:“俊士。”《礼记·月令》:“赞杰俊。”《说文》:“俊,材千人也。”《春秋繁露·爵国》:“十人者曰豪,百人者曰杰,千人者曰俊,万人者曰英。”这里用为才智超群的人之意。

古通“峻”。《书·尧典》:“克明俊德。”《书·皋陶谟》:“俊乂在官。”《大戴礼记·夏小正》:“时有俊风。”这里用为大、高尚之意。

古通“悛”。改变。《左传·昭公十二年》:“壶何为焉?其以中俊也。”

八画

(cāng仓)

“仓”。

(fèng凤)

《韩非子·奸劫弑臣》:“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这里用为俸禄、薪俸之意。专指官吏所得的薪金。

(qiàn欠)

《诗·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广韵·霰韵》:“倩,巧笑貌。”《字汇·人部》:“倩,美笑貌。”这里用为形容美人含笑的样子之意。

(zhài寨)債

汉以后字。

(biào摽)

汉以后字。

倀(chāng昌)

“伥”。

(xìng幸)

古同“幸”。

(yē耶)

汉以后字。

(jiè界)

古通“藉”。《诗·大雅·抑》:“借曰未知,亦既抱子。”《管子·幼官》:“借习以悉,莫之能伤也。”《左传·成公二年》:“若苟有以藉口。”《史记·陈涉世家》:“借第令母斩。”这里用为假托、借口之意。相当于“假设”、“假如”、“即使”。

《论语·卫灵公》:“有马者,借人乘之。”《韩非子·内储说下》:“权势不可以借人。”这里用为借出之意。

(ruò喏)

古同“喏”。

(zhí执)

《诗·陈风·宛丘》:“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庄子·知北游》:“明见无值,辩不若默。”这里用为持、拿住之意。

《荀子·君道》:“不知道此道,安值将卑势出劳。”《说文》:“值,措也。”《说书丛录》:“值,本作直。…值与置同,故《说文》训值为措,训措为置,互相转注,其音义并同。”这里用为措置,放置之意。

(lái来)

“俫”。

(zì志)

《管子·山至数》:“仓廪虚则倳贱无禄。”《释名》:“倳,立也,凡所立之功也,故青、徐人言立曰倳也。”这里用为树立、建立之意。

古同“剚”。《管子》:“春日倳耜。”这里用为刺入、插入之意。

(liǎ俩)

“俩”。

(nǎi乃)

汉以后字。

(bèn笨)

倴城:地名,中国河北省滦南县的旧称。

(yǐ椅)

《管子·枢言》:“名正则治,名倚则乱。”《韩非子·内储说下》:“倚于郎门。”《韩非子·解老》:“故曰:‘祸兮福之所倚。’”《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史记·刺客列传》:“倚柱而笑。”《说文》:“倚,依也。”这里用为斜靠着之意。

《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荀子·修身》:“倚魁之行,非不难也。”《鹖冠子·着希》:“端倚有位,名号弗去。”这里用为依靠、依赖之意。

(ǎn揞)

汉以后字。

(jié节)

汉以后字。

(dǎo捣)(dào导)

倒悬:《孟子·公孙丑上》:“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头向下脚向上地悬挂着,比喻处境非常困苦危急。

(xiao肖)

《诗·大雅·荡》:“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玉篇·火部》:“烋,美也;福禄也;庆善也。”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言》:“烋与休同。按:《集韵幽韵》:‘烋,微也。’方成珪考正:‘考《篇》、《韵》烋皆训美,则微或嫩字之伪。”这里用为美好、福禄、吉庆之意。

(qi其)

《荀子·非相》:“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子华子·大道》:“蒙之以倛首,则见之者,弃之而走。”《字汇·人部》:“倛,韩昌黎曰:‘四目方相,两目为倛。’”这里指为古代打鬼驱疫时用的面具。

(jiàn见)

《诗·秦风·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辀。”这里用为浅之意。

不着铠甲,只穿单衣。《管子·参患》:“甲不坚密,与俴者同实。”

(pái排)

《荀子·王霸》:“俳优、侏儒、妇女之请谒以悖之。”《史记·李斯列传》:“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汉书·霍光传》:“击鼓歌咏作俳倡。”《汉书·枚乘传》:“谐笑类俳倡。”这里用指为演杂戏的艺人。

(chù促)

《书·胤征》:“沈乱于酒,畔官离次,俶扰天纪。”《诗·小雅·大田》:“俶载南亩,播厥百谷。”《诗·大雅·既醉》:“令终有俶。”《诗·周颂·良耜》:“畟畟良耜,俶载南亩。”《管子·弟子职》:“俶衽则请,有常则否。”《仪礼·聘礼》:“燕与羞俶。”这里用为开始之意。

《诗·大雅·崧高》:“有俶其城,寝庙既成。”《吕氏春秋·仲夏纪·侈乐》:“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说文》:“俶,善也。”这里用为善、美好之意。

(zhuō捉)

《诗·小雅·甫田》:“倬彼甫田,岁取十千。”《诗·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说文》:“倬,箸大也。从人,卓声。”这里用为高大、显著之意。

(chui垂)

人名。相传为中国上古尧舜时代的一名巧匠,善作弓、耒、耜等。《文子·精诚》:“害众者倕而使断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为也。”《荀子·解蔽》:“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于射。”《楚辞·九章·怀沙》:“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拨正。”

(shū梳)

《庄子·大宗师》:“儵然而往。”《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楚辞·招魂》:“往来儵忽。”《魏书·崔挺传》:“别卿以来,倏焉二载。”《广雅》:“儵,疾也。”这里用为疾速之意。

(tiáo条)

“条”。

(xiū修)

古通修。修:有修饰义。《诗·小雅·六月》:“四牡脩广。”毛传:“脩,长。”《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礼记·大学》:“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国语·晋语》:“修武之德。”《字汇补·肉部》:“脩,与修通。”这里用为修养、修业之意。

《诗·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脩矣。”《诗·小雅·六月》:“四牡脩广。”《礼记·投壶》:“颈脩七寸。”《考工记·弓人》:“则及其大脩也。”《淮南子·说山》:“朱儒问径天高于脩人。”《小尔雅》:“脩,长也。”这里用为长短之长之意。

脩武:地名。赵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河南省获嘉县境内。《韩非子·初见秦第一》:“西攻脩武,逾羊肠,降代、上党。”

局限。《商君书·开塞》:“圣人不法古,不脩今。”

干肉。《周礼·掌客》:“三问皆脩。”《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女贽,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仪礼·有司彻》:“取糗与腶脩。”《礼记·昏义》:“枣栗段脩。”《说文》:“脩,脯也。”

(tǎng躺)(cháng常)

(cháng常)古同“徜”。徘徊,盘旋;自由自在来回地走动。《庄子·在宥》:“云将见之,倘然止,贽然立。”

表示假设。古同“黨”、“儻”。

(jù巨)

《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战国策·齐策》:“而仪与之俱。”《史记·魏公子列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说文》:“俱,皆也。”这里用为在一起之意。

(luǒ裸)

古同“裸”。《管子·幼官》:“饮于黄后之井,以倮兽之火爨。”《管子·七臣七主》:“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訾犹倮而咎撅者也。”倮兽即短毛野兽。

(chāng昌)

《书·周官》:“各率其属,以倡九牧。”《管子·白心》:“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随。”《礼记·檀弓》:“妇人倡俑。”这里用为倡导、先导、带头之意。

古通“唱”。《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礼记·乐记》:“一倡而三叹。”这里用为领唱、发声先唱之意。

唱歌的艺人。又称:倡人、倡优、倡伎、倡女、倡家、倡俳、倡排、倡妇。《文子·上德》:“使倡吹竽,使工捻窍。”《列子·汤问》:“臣之所造能倡者。”《史记·滑稽列传》:“优旃者,秦倡。”《说文》:“倡,乐也。”《声类》:“倡,俳也。”《字林》:“倡,优乐也。”《汉书·广川惠王越传》:“令倡俳赢戏坐中。”

古通“唱”。《楚辞·九章·悲回风》:“物有微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礼记·乐记》:“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汉书·司马相如传》:“千人倡,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这里用为歌唱之意。

(gè个)

“个”。

(hòu厚)

《诗·曹风·候人》:“彼候人兮,何戈与殳。”《周礼·遗人》:“市有候馆。”《管子·侈靡》:“候人不可重也,唯交于上。”《荀子·富国》:“其候徼支缭,其境关之政尽察。”《说文》:“矦,伺望也。”《广雅·释诂三》:“矦覗也。”这里用为守望、侦察之意。

《诗·曹风·候人》:“彼候人兮。”这里用为敬候之意。

预测、占验。《列子·周穆王》:“梦者六候。”《鬼谷子·本经阴符七篇》:“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也。”《史记·封禅书》:“上乃遣望气佐候其气。”

症候。《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北齐书》:“为人诊候,一年前知其生死。”

(wō窝)

人种名。中国于汉、魏、晋、南北朝时称日本为倭。其后倭和与日本两名并称。如:倭傀(古代的丑女);倭奴(中国旧称日本为倭奴);倭刀(古时日本所制的佩刀,以锋利著称);倭股(日本产的缎子);倭国(中国史书中日本的古称);倭夷(日本海盗)。

(ní尼)

《管子·正世》:“力罢则不能毋堕倪。”《庄子·大宗师》:“不知端倪。”《孟子·梁惠王下》:“反其旄倪。”韩愈《南海神庙碑》:“乾端坤倪,轩豁呈露。”这里用为端,头绪之意。

 古通“睨”。斜视。《管子·轻重甲》:“苟有操之不工,用之不善,天下倪而是耳。”《尔雅·释鱼》:“左倪不类,右倪不若。”

(bǐ比)

《书·尧典》:“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书·大禹谟》:“劝之以九歌,俾勿坏。”《诗·邶风·日月》:“俾也可忘。”《诗·小雅·天保》:“俾尔单厚。”《诗·小雅·节南山》:“天子是毗,俾民不迷。”《诗·小雅·正月》:“父母生我,胡俾我瘉。”《诗·大雅·緜》:“俾立室家,其绳则直。”《诗·大雅·云汉》:“昊天上帝,宁俾我遯?”《诗·周颂·载见》:“绥以多福,俾缉熙于纯嘏。”《诗·鲁颂·閟宫》:“俾民稼穑,有稷有黍。”这里用为“使”之意。

(xīn欣)

古同“欣”。

(lún伦)

“伦”。

(cǎi睬)

古同“睬”。

(zhou周)

《荀子·非十二子》:“及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太玄·去》:“阳去其阴,阴去其阳,物咸倜倡。”王涯注:“倜与侜同,万物倡狂而离散也。”《集韵·尤韵》:“倜,乖也。”这里用为乖张之意。

《荀子·君道》:“倜然乃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荀子·强国》:“俄而天下倜然举去桀纣而犇汤武。”这里用为高超之意。

(qīng青)傾

《易·否·上九》:“倾否,先否后喜。”《管子·揆度》:“如金石之相举,重钧则金倾。”《老子·二章》:“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礼记·中庸》:“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所倾盖与车以见穷闾隘巷之士以十数,伉礼下布衣之士以百数矣。”《后汉书·朱穆传》:“彼与草木俱朽,此与金石相倾。”这里用为“依、倚”之意。

《管子·牧民》:“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荀子·不苟》:“小心则淫而倾。”《礼记·曲礼下》:“倾则奸。”《战国策·秦策》:“倾耳而听。”《淮南子·说山》:“重钧则衡不倾。”《说文》:“倾,仄也。”这里用为偏向之意。

(bèi备)

古同“备”。

(suī虽)

汉以后字。

(liàng亮)

古通“敬”。尊敬。《礼记·郊特牲》:“祊之为言倞也,肵之为言敬也。”

(fǔ抚)頫

《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晏子俯有间,对曰。”《左传·定公十五年》:“左右周旋,进退俯仰。”《庄子·列御寇》:“三命而俯,循墙而走。”《公羊传·宣公六年》:“俯而闚其户。”《礼记·曲礼上》:“俯而纳屦。”这里用为低头之意。

上对下行动的敬辞。《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cuì淬)

古通“粹”。纯粹。《墨子·明鬼下》:“必择六畜之胜腯肥倅,毛以为牺牲。”

古同“卒”。

(xiào效)

古同“效”。《诗·小雅·十月之交》:“天命不彻,我不敢俲我友自逸。”《诗·小雅·角弓》:“尔之教矣,民胥俲矣。”这里用为仿效之意。

(fǎng仿)

古同“仿”。

(bèi背)

加倍、照原数等加。《书·吕刑》:“劓辟疑赦,其罚惟倍。”《诗·大雅·瞻卬》:“如贾三倍,君子是识。”《管子·制分》:“器备不行,以半击倍。”《老子·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荀子·王制》:“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韩非子·南面》:“出虽倍其入,不知其害。”晁错《论贵粟疏》:“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古通“背”。《管子·五辅》:“长幼无等则倍,贫富无度则失。”《管子·任法》:“倍其公法,损其正心,专听大臣者,危主也。”《礼记·大学》:“而民不倍。”《礼记·中庸》: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孟子·滕文公上》:“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荀子·仲尼》:“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荀子·大略》:“教而不称师谓之倍。”《韩非子·和氏》:“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史记·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汉书·贾谊传》:“无倍畔之心。”这里用为背弃,背叛之意。

古通“背”。《周礼·天官·冢宰》:“内竖,倍寺人之数。”韩信《韩滂墓志铭》:“读书倍文,功力兼人。”这里用为背诵之意。

古通“背”。反,背向。《文子·上德》:“太山之高,倍而不见。”《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杙步而倍之。”《史记·淮阴侯传》:“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说文》:“倍,反也。”《周髀算经下》:“倍正南方。”

(juàn眷)勌

《管子·版法》:“顿卒怠倦以辱之,罚罪有过以惩之。”《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战国策·齐策四》:“文倦于事。”《礼记·表记》:“不继之以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劳苦倦极。”《汉书·严助传》:“士卒罢倦。”这里用为疲倦、劳累之意。

(guān官)

《诗·鄘风·定之方中》:“命彼倌人。”《说文》:“倌,小臣。”这里用为主管驾车的小臣之意。

(kōng空)

倥偬:急迫匆忙。《楚辞·九叹》:“悲余生之无欢兮,愁倥傯於山陆。”

(tan弹)

《荀子·仲尼》:“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说文·人部》:“倓,安也。”《玉篇·人部》:“倓,静也,恬也。”这里用为安然不疑之意。

(jiàn荐)

《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战国策·秦策》:“楚客来使者多健,与寡人争辞,寡人数穷焉。”《说文·人部》:“健,伉也。”《篇海类编·人物类·人部》:“健,伉也,强也,有力也。”《字汇·人部》:“健,不倦也。”这里用为强壮有力,不停不倦之意。

《荀子·哀公》:“无取健,无取詌,无取口啍。”《鹖冠子·学问》:“冥材乃健,弗学孰能?”《战国策·秦策》:“楚客来使者多健,与寡人争辞,寡人数穷焉。”这里用为敏捷之意。

《荀子·哀公》:“无取健,无取詌,无取口啍。”《战国策·秦策》:“楚客来使者多健,与寡人争辞,寡人数穷焉。”本意为敏捷之意。这里引申为急于进取之意。

(mén们)

“们”。

(jù句)

《管子·白心》:“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荀子·脩身》:“体倨固而心执诈。”《韩非子·说难》:“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礼记·曲礼》:“游毋倨。”《战国策·秦策》:“嫂何前倨而后恭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与其倨也宁句。”《说文》:“倨,不逊也。”这里用为傲慢之意。

古通“踞”。伸开脚坐着。凭倚。《庄子·天运》:“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方倨床从两女子洗足。”

(jué决)

古通“谲”。奇谲。谲诡,变化多端。《楚辞·九辩》:“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

九画

(xiè泻)

古同“契”。

(fèn奋)

《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其得上辟于辱,其为生偾于刑。”《左传·僖公十五年》:“张脉偾兴,外强中奸。”杜预注:“血脉必周身而作,随气张动。”孔颖达疏:“张脉动起。”《礼记·大学》:“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庄子·在宥》:“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这里用为动,亢奋之意。

《左传·昭公十三年》:“牛虽瘠,偾于豚上,其畏不死。”《庄子·天运》:“一死一生,一偾一起。”《说文》:“偾,僵也。”这里用为僵仆之意。

覆,翻倒在地。《左传·隐公三年》:“郑伯之车偾于济。”《吕氏春秋·似顺论·慎小》:“明日有人能偾南门之外表者,仕长大夫。”

(zuò坐)

汉以后字。

(yǎn眼)

《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诗·小雅·北山》:“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管子·小匡》:“定三革,偃五兵。”《荀子·非相》:“与时迁徙,与世偃仰。”《荀子·王制》:“偃然案兵不动。”《韩非子·内储说上》:“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书·金鰧》:“天大雷电以风,木尽偃。”《管子·势》:“一偃一侧,不然不得。”《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楚辞·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仪礼·乡射礼》:“东面偃旌。”这里用为倒下,倒伏,睡卧之意。

骄横,傲慢。《左传·哀公六年》:“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柳宗元《柳河东集》:“惧其偃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那些督抚贵人点了点头,他就得意的了不得,从此就故作偃蹇之态去骄人。”

偃月:比喻形似人的前额。《战国策·中山策》:“若乃其眉目准,权衡犀角偃月,彼乃帝王之后。”

偃鼠:通鼹,小鼠。《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bi逼)

“逼”字。《孟子·滕文公上》:“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国语·郑语》:“不可偪也。”《淮南子·兵略》:“是故入小而不偪。”这里用为逼迫之意。

用布帛裹束膝下足上,以便腾跳。先秦叫邪幅,汉人叫行滕,今人叫绑腿。《礼记·内则》:“偪、屦、著綦。”

地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miǎn缅)

《楚辞·离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这里用为违背之意。

(ruǎn软)

《说文·人部》:“偄,弱也。”段玉裁注:“此与懦、儒二字义略同而音形异。”《潜夫论·救边》:“示偄寇敌,不亦惑乎?”这里用为懦弱之意。

(xié协)

《诗·鄘风·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诗·魏风·陟岵》:“夙夜必偕。”《诗·小雅·鱼丽》:“物其旨矣,维其偕矣。”。《诗·小雅·北山》:“偕偕士子,朝夕从事。”《诗·小雅·宾之初筵》:“酒既和旨,饮酒孔偕。”《左传·庄公七年》:“与雨偕也。”《孟子·公孙丑上》:“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说文》:“偕,俱也。”这里用为共同在一起之意。

(bèi背)

古同“背”。《荀子·非相》:“乡则不若,偝则谩之。”《礼记·投壶》:“毋偝立。”《广韵》:“偝,向偝。”这里用为背后之意。

(zhēn侦)

“侦”。

(bèi备)

古同“备”。

(cháng尝)償

《文子·上义》:“以力自修以道,而不责于人,易偿也。”《韩非子·八经》:“是以喜见则德偿,怒见则威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这里用为补偿、抵偿之意。

报答、酬报、奖赏。《鹖冠子·博选》:“计功而偿,权德而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cè侧)

“侧”。

(jiéa杰)

《诗·桧风·匪风》:“匪风发兮,匪车偈兮。”《庄子·天道》:“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这里用为着急、急驰之意。

(ǒu藕)

《书·君奭》:“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管子·心术上》:“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韩非子·备内》:“偶叁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列子·仲尼》:“顾视子列子,形神不相偶。”这里用为配合之意。

用木头或泥土等制成的人形木偶、泥偶。《文子·微明》:“鲁以偶人葬,而孔子叹。”《关尹子·匕》:“土偶之成也,有贵有贱。”《淮南子·缪称》:“鲁以偶人,而孔子叹。”《史记·孟尝君列传》:“见偶人与偶人相与语。”《说文》:“偶,相人也。”

(wēi威)

《列子·黄帝》:“不偎不爱。”《山海经·海内经》:“天毒偎人爱人。”这里用为亲近之意。

(xiū休)

鸟,羽毛棕褐色,尾巴黑褐色,腿部白色。捕食鼠、兔等,对农业有益。

(cai腮)

《诗·齐风·卢令》:“卢重鋂,其人美且偲。”这里用为多才之意。

(kǎn侃)

古同“侃”。

(ti踢)

古同“媞”。《荀子·脩身》:“难进曰偍。”杨倞注:“偍与提、媞皆同,谓驰缓也。”这里用为缓慢之意。

(chǒu丑)

汉以后字。

(huáng遑)

古通“遑”。

(fù负)

古同“负”。仗恃。《礼记·乐记》:“礼乐偩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淮南子·诠言训》:“则轻敌而简备,自偩而辞助。”

(kuǐ跬)

《周礼·大司乐》:“大傀异灾。”《庄子·列御寇》:“达生之性者傀,达于知者肖。”这里用为奇异之意。

(zhì志)

汉以后字。

(tōu媮)

《管子·幼官》:“执务明本,则士不偷。”《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国语·晋语一》:“其下偷以幸。”《礼记·表记》:“安肆曰偷。”《说文》:“偷,苟且也。”这里用为苟且、马虎之意。

《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故用智者不偷业,用力者不伤苦。”《老子·四十一章》:“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左传·昭公十六年》:“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术,晋国亦未可以贰。晋国、韩子不可偷也。’”《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荀子·解蔽》:“偷则自行,使之则谋。”这里用为轻视之意。

(chēng称)

古同“称”。

(zǒng肿)

汉以后字。

(zá咱)

古同“咱”。

(yǔ禹)

古同“踽踽”,孤零零地一个人行走。《列子·力命》:“汝奚往而反,偊偊而步,有深愧之色邪?”

(yǐ椅)

“依”的别字。这里用为依靠之意。《文子·上德》:“圣人偯阳,天下和同。”《孝经·丧亲章第十八》:“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

(tíng亭)

停止,止息。《左传·隐公三年》:“潢汙行潦之水。”注:“潢汙,停水。”《释名·释言语》:“停,定也,定于所在也。”

古同“亭”。亭亭,草木长大之状。《关尹子·筹》:“草木俄茁茁,俄停停,俄萧萧。”

(lǚ屡)

《庄子·达生》:“见疴偻者。”《庄子·列御寇》:“正考父一命而伛,再命而偻。”《礼记·问丧》:“偻者不袒。”本意为弯曲的驼背,后泛指弯曲之意。

古通“屡”。多次之意。《荀子·儒效》:“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偻指也。”《荀子·儒效》:“卖之,不可偻售也。”

疾速,速度快。《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夫人不偻,不可使入。”

(wěi伪)

“伪”。

(piān翩)

《书·洪范》:“无偏无颇。”《管子·入国》:“聋、盲、喑哑、跛躄、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论语·子罕》:“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墨子·兼爱下》:“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说文》:“偏,颇也。”这里用为倾斜不正之意。

《管子·君臣下》:“虽有偏卒之大夫,不敢有幸心,则上无危矣。”《左传·成公十五年》:“桓氏虽亡,必偏。”《荀子·天论》:“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这里用为部分之意。

假借为“遍”。全部、普遍。《墨子·非攻下》:“偏具此物,而致从事焉。”《墨子·小取》:“则不可偏观也。”

(suo蓑)

《诗·小雅·宾之初筵》:“侧弁之俄,屡舞傞傞。”《说文·人部》:“傞,醉舞貌。”《玉篇·人部》:“傞,舞不止貌。”元稹《骠国乐》:“千弹万唱皆咽咽,左旋右转空傞傞。”这里用为醉舞之意。

(jiǎ贾)(ge革)(xiá侠)叚

(ge革)《易·萃·辞》:“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易·丰·辞》:“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易·涣·辞》:“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诗·大雅·思齐》:“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诗·大雅·云汉》:“大夫君子,昭假无赢。”《诗·商颂·那》:“汤孙奏假,绥我思成。”《管子·小匡》:“龙龟假,河出图,雒出书。”《广雅·释诂一》:“假,至也。”这里用为“至、到”之意。

(jiǎ贾)《易·家人·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诗·大雅·假乐》:“假乐君子,显显令德。”毛传:“假,嘉也。”《诗·大雅·烝民》:“天监有周,昭假于下。”《诗·商颂·玄鸟》:“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诗·周颂·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管子·小问》:“假而礼之,厚而勿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尔雅·释诂下》:“假,嘉也。”这里用为赞美、赞扬之意。

(jiǎ贾)《诗·大雅·文王》:“假哉天命,有商孙子。”《诗·周颂·维天之命》:“假以溢我,我其收之。”《诗·鲁颂·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管子·枢言》:“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极已者,殆。”《左传·隐公十一年》:“而假手于我寡人。”《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韩非子·存韩》:“则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礼记·曲礼》:“假尔大龟有常。”《广雅》:“假,借也。”这里用为凭借之意。

(jiǎ贾)跟“真”相反。《诗·小雅·小弁》:“假寐永叹。”《墨子·尚贤中》:“此非中实爱我也,假藉而用我也。”《墨子·经上》:“假,今不然也。”《史记·淮阴侯列传》:“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说文》:“假,非真也。”

(jiǎ贾)古通“叚”。借。兼指借出和借入。《管子·法禁》:“爵禄毋假,则下不乱其上。”《管子·四时》:“发故屋,辟故窌以假贷。”《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韩非子·十过》:“昔者晋献公欲假道于虞以代虢。”《礼记·曲礼》:“假尔大龟有常。”《广雅》:“假,借也。”

(jiǎ贾)宽容、宽饶。《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晏子假之以悲色,开之以礼颜。”《战国策·燕策》:“大王少假借之。”《北史·魏世祖纪》:“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xiá侠)古通“遐”。久远,远去。《庄子·德充符》:“彼且择日而登假。”《列子·黄帝》:“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孔颖达疏:“登,上也;假,已也。言天子上升已矣,若仙去然也。”《淮南子·齐俗》:“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登假”同“登遐”。古代帝王死亡的讳称。

(wò沃)

偓促:形容气量狭隘,拘于小节。《楚辞·九叹》:“偓促谈于廊庙兮,律魁放乎山间。”

(wěi伟)

“伟”。

(bing丙)

《荀子·荣辱》:“恭俭者,偋五兵也。”《正字通·人部》:“偋,与屏通,屏,弃也。”《篇海类编·人物类·人部》:“偋,亦作屏,……斥也。”这里用为排除之意。

十画

(qín琴)

《易·师·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易·比·九五》:“禽邑人,不诫,吉。”《易·恒·九四》:“田无禽。”《易·井·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文子·上礼》:“力敌则智者制愚,智同则有数者禽无数。”《韩非子·初见秦》:“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新序·善谋》:“虞、虢共守之,晋不能禽也。”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这里用为战胜、克服之意。

《周礼·庖人》六禽。”《孟子·滕文公下》:“终日而不获一禽。”《列子·黄帝》:“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俯走,谓之禽兽。”《礼记·月令》:“命主祠祭禽于四方。”《说文》:“禽,走兽总名。”《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泛指一切动物、禽兽。

古通“擒”。捕捉。《管子·七臣七主》:“遇周武王,遂为周氏之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外仆髡屯禽之以献。”《后汉书·张衡传》:“一时收禽。”《资治通鉴》:“将军禽操。”

(Dǎi歹)

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古代或称掸、金齿、白衣、白夷、摆夷等。

(ào懊)

《书·舜典》:“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书·益稷》:“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管子·白心》:“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韩非子·六反》:“民慕其利而傲其罪。”《南史·萧子显传》:“恃才傲物。”这里用为轻视之意。

(bèi备)

“备”。

(diān颠)

古同“颠”。

(fù付)

《诗·小雅·菀柳》:“有鸟高飞,亦傅于天。”《诗·大雅·卷阿》:“翙翙其羽,亦傅于天。”《管子·大匡》:“五年,诸侯可令傅。”《管子·侈靡》:“民变而不能变,是棁之傅革。”《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荀子·成相》:“禹傅土,平天下。”《韩非子·难势》:“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之。”这里用为依附、依凭之意。

《周礼·考工记·庐人》:“重欲傅人。”《管子·五行》:“不夭麑麇,毋傅速,亡伤襁褓。”《左传·隐公十一年》:“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韩非子·有度》:“镆铘傅体,不敢弗搏。”《小尔雅》:“傅,近也。”这里用为靠近、迫近之意。

教师,师傅,古时特指帝王的相或帝王、诸侯之子的老师之意。《诗·大雅·崧高》:“王命傅御,迁其私人。”《管子·大匡》:“使鲍叔傅小白,鲍叔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王患紫贵。傅说王曰。”

辅导。《孟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汉书·陈平传》:“今日傅教帝。”

傅说:人名,其原在傅岩地方作建筑工人,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为宰相。《墨子·尚贤中》:“傅说被褐带索,庸筑乎傅岩。”《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楚辞·离骚》:“说操筑於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荀子·非相》:“傅说之状,身如植鳍。”《韩非子·难言》:“伯里子道乞;傅说转鬻;孙子膑脚于魏。”《书·说命上序》:“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

傅岩:地名。《书·说命上序》:“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

(yǎn掩)

《书·金鰧》:“天大雷电以风,木尽偃。”《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偃。”《仪礼·乡射礼》:“东面偃旌。”这里用为倒下,倒伏之意。

《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诗·小雅·北山》:“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荀子·非相》:“与时迁徙,与世偃仰。”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lì丽)

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

(nù怒)

汉以后字。

(tǎng躺)儻

《庄子·天地》:“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庄子·田子方》:“文候傥然,终日不言。”《关尹子·宇》:“道茫茫而无知乎,心傥傥而无羁乎。”这里用为怅然自失、恍惚之意。

(xi西)

古同“徯”。《书·仲虺之诰》:“徯予后。”《孟子·梁惠王下》:“徯我后。”《虞书》:“惟动丕应徯志。”《说文》:“徯,待也。”这里用为等待之意。

古同“蹊”。《墨子·备城门》:“寇所从来,若昵道傒近。”这里用为小径之意。

古通“繋”,拘繋。《淮南子·本经训》:“驱人之牛马,傒人之子女。”

(cāng伧)

“伧”。

(jié杰)

古同“杰”。才智出众的人,俊杰。《荀子·儒效》:“英杰化之。”《楚辞·九章·怀沙》:“非俊疑傑兮,固庸态也。”《礼记·月令》:“命太尉赞傑俊。”《战国策·齐策》:“小国英傑之士。”

古通“偈”。用力貌。《诗·周颂·载芟》:“驿驿其达,有厌其杰。”《庄子·天运》:“又奚傑傑然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集韵·月韵》:“偈,用力貌。或从桀。”

(xiao消)

《诗·豳风·鸱鴞》:“予羽谯谯,予尾翛翛。”这里用为残破之意。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庄子·庚桑楚》:“翛然而往,侗然而来。是谓卫生之经已。”

(tāo縚)

古同“绦”。

(yáo徭)

古同“徭”。

(xiao效)

古同“效”。

(bàng棒)

古同“旁”。《诗·小雅·北山》:“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墨子·尚同中》:“己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广韵·唐韵》:“傍,亦作旁。”这里用为广博、普遍之意。

(jiā加)

汉以后字。

(bīn兵)儐、擯

《诗·小雅·常棣》:“傧尔笾豆。”《周礼·天官·内小臣》:“若有祭祀、宾客、丧纪,则摈。”《周礼·秋官·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这里用为陈列之意。

《管子·小问》:“桓公令傧者延而上。”《庄子·列御寇》:“傧者以告列子。”《礼记·曲礼下》:“其摈于天子也。”这里用为迎接客人的人之意。

(shān山)

古同“煽”。

(chǔ除)儲

《文子·上义》:“渍米而储之,唯恐其不来也。”《韩非子·十过》:“傕府无储钱,库无甲兵。”《盐铁论·力耕》:“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说文》:“储,偫也。”《汉书·何并传》:“储兵马以待之。”这里用为积蓄备用之意。

储子:人名,齐国人。《孟子·离娄下》:“储子曰:‘王使人矙夫子,果有以异於人乎?’”

(qiàn见)

满足。《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剗而类!揆吾家,苟可以傔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

(nuo挪)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迎神及驱除瘟疫的风俗活动。是戴柳木面具的演员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节日以及祭祀仪式上演出。《诗·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於阼阶。”《吕氏春秋·季春纪》:“国人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

十一画

(zhài债)

“债”。

(jìn仅)

“仅”。

(chuán传)

“传”。

(xiān仙)

古同“仙”。《诗·小雅·宾之初筵》:“舍其坐迁,屡舞僊僊。”《庄子·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僊。”《史记·孝武本纪》:“莫不扼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僊矣。”《说文·人部》:“僊,长生僊去。”《广韵·仙韵》:“僊,同仙。”这里用为仙人之意。

轻松,自在。《庄子·在宥》:“僊僊乎归矣!”杜甫《览镜呈柏中丞》:“行迟更觉仙。”

(yǔ伛)

“伛”。

(zao遭)

古通“嘈”。《荀子·富国》:“傮然要时务民。”《文选·左思<魏都赋>》:“傮声起,疑震霆。”《广雅·释诂》:“傮,声也。”这里用为纷杂之意。

(piao漂)

《荀子·脩身》:“怠慢僄弃。”《荀子·议兵》:“轻利僄遫,卒如飘风。”《说文》:“僄,轻也。”《后汉书·袁绍传》:“僄狡锋侠。”这里用为轻薄、轻狂之意。

(qī戚)

古同“戚”,密切亲近。《管子·侈靡》:“犹傶则疏之,毋使人图之。”

(lóu偻)

“偻”。

(léi雷)

《老子·二十章》:“儽儽兮,若无所归。”《六书统》:“儽,凭高众立貌。”这里用为凭高而立之意。

(péng朋)

古同“朋”,朋党。《管子·幼官》:“练之以散群傰署,凡数财署。”《鹖冠子·备知》:“败则傰,乱则阿,阿则理废,傰则义不立。”陆佃注:“傰,党也。”《集韵·登韵》:“傰,阿党也。”

(cuī崔)

《诗·邶风·室人》:“交徧催我。”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侯成碑》:“鸿仪催零金。”这里用为催促、促使之意。

(màn慢)

古通“慢”。《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吾闻齐君盖贼以僈,野以暴。”《墨子·经说上》:“礼,贵者公,贱者名,而俱有敬僈焉,等异论也。”《荀子·不苟》:“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荀子·富国》:“芒轫僈楛。”《集韵·谏韵》:“慢,不畏也。或作僈。”这里用为轻慢、怠慢之意。

(shāng伤)

“伤”。

(zǒng总)

古同“偬”。

(shǎ厦)

汉以后字。

(xiàng向)

仿效。《文子·上礼》:“载骄主而像其乱人,以成其事。”《楚辞·九章·橘颂》:“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淮南子·原道训》:“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

《荀子·富国》:“影之像形也。”《说文》:“像,似也。”这里用为相似之意。

法式、法则。《楚辞》:“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淮南子·修务训》:“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

(chì志)

留住。《墨子·非攻下》:“粮食不继傺,食饮之时。”《楚辞·九章·惜诵》:“欲儃佪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方言》:“傺,逗也。南楚谓之傺。”

(yong庸)

古同“庸”。《诗·小雅·节南山》:“昊天不傭,降此鞠讻。”《荀子·正名》:“心平愉则色不及佣而可以养目,声不及佣而可以养耳。”《后汉书·刘盆子传》:“卿所谓铁中铮铮,佣中佼佼者也。”这里用为平凡、平庸之意。

(jìng竟)

古同“竟”。《诗·大雅·瞻卬》:“谮始竟背。”《庄子·齐物论》:“振于无竟。”《荀子·仲尼》:“可立而待也,可立而傹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竟酒。”《玉篇》:“竟,终也。”《广雅》:“竟,穷也。”这里用为终结、完结之意。

(zhāng章)

仓皇、惊恐。《楚辞·九思》:“遽傽遑兮驱林泽,步屏营兮行丘阿。”

(qīng倾)

“倾”。

(lu路)

古通“戮”。《管子·幼官》:“杀僇以聚财,劝勉以迁众。”《墨子·明鬼》:“是以赏于祖而僇于社。”《礼记·大学》:“辟则为天下僇矣。”《韩非子·孤愤》:“不僇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韩非子·和氏》:“然则有道者之不僇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礼记·月令》:“祭兽僇禽。”这里用为杀戮之意。

古通“戳”。《管子·幼官》:“器成于僇,教行于钞,动静不记。”《史记·商君列传》:“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水浒全传》第八十八回:“全靠你等众兄弟同心僇力。”这里用为合力、并力之意。

《管子·宙合》:“夫强言以为僇,而功泽不加。”《管子·小匡》:“以殉于国,为群臣僇。”《礼记·大学》:“辟则为天下僇矣。”《荀子·非相》:“然而身死国亡, 为天下大僇。”《荀子·强国》:“无僇乎族党而抑卑其后世。”《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邹君不知,故先自僇。”《吕氏春秋·当染》:“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高诱注:“僇,辱也。”《史记·楚世家》:“僇越大夫常寿过。”司马贞索隐:“僇,辱也。”《字汇·人部》:“僇,辱也。”这里用为羞辱之意。

十二画

(jiǎo侥)

“侥”。

(fèn笨)

“偾”。

(xī希)

《周书·谥法》:“有过为僖。”《说文》:“僖,乐也。”蔡邕《独断》:“小心畏忌曰僖。”这里用为喜乐之意。按:此即喜字。因以为谥,故从人。凡周僖王、鲁僖公、晋僖公、齐僖公…皆是。

(jǐng警)

《书·大禹谟》:“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左传·襄公九年》:“令司官、巷伯儆宫。”《左传·昭公十八年》:“使府人库人各儆其事。”《说文》:“儆,戒也。”这里用为警戒、戒备之意。

《书·大禹谟》:“降水儆予,成允成功。”《书·伊训》:“制官刑,儆于有位。”《管子·制分》:“兵不呼儆,不苟聚,不妄行,不强进。”《左传·宣公十二年》:“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国语·鲁语》:“夜儆百工。”《战国策·韩策》:“乃儆公仲之行。”《孔子家语·五仪》:“所以儆人臣也。”这里用为告诫、警告之意。

《周礼·夏官·隸仆》:“若今时儆跸。”这里用为警报、紧急情况之意。

(huì惠)

古同“惠”。

(sù速)

“傈僳”。

(liáo疗)

《书·皋陶谟》:“百僚师师。”《书·洛诰》:“伻向即有僚,明作有功。”《诗·小雅·大东》:“百僚是试。”左思《咏史》:“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里用为官、官职之意。

古通“嫽”。《诗·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说文》:“僚,好貌。”这里用为美好、敏慧之意。

古代一种服苦役的官奴。《左传·昭公七年》:“隶臣僚,僚臣仆。”

(jiàn渐)

《书·汤诰》:“天命弗僭,贲若草木。”《书·洪范》:“曰僭,恒旸若。”《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籥不僭。”《诗·大雅·抑》:“不僭不贼,鲜不为则。”《荀子·致士》:“赏不欲僭,刑不欲滥。”《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诸侯僭于天子。”《汉书·五行志》:“庶位逾节兹谓僭。”这里用为过分之意。

《书·咸有一德》:“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诗·小雅·巧言》:“乱之初生,僭始既涵。”《诗·大雅·抑》:“不僭不贼。”《诗·商颂·殷武》:“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诸侯僭于天子。”《汉书·五行志》:“庶位逾节兹谓僭。”这里用为超越身分,冒用在上者的职权、名义行事之意。

(qī欺)

《诗·小雅·宾之初筵》:“乱我笾豆,屡舞僛僛。”《说文·人部》:“僛,醉舞貌。”杜牧《寄李起居四韵》:“南国剑眸能盼眄,侍臣香袖爱僛垂。”王安石《春雨》:“城云如雪柳僛僛,野水横来强满池。”这里用为乱舞之意。

(pú仆)

“仆”。

(tui颓)

古通“隤”。崩坏、败坏。《庄子·外物》:“月固不胜火,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

(dan旦)

《诗·大雅·桑柔》:“我生不辰,逢天僤怒。”《汉书·司马相如传》:“青龙蚴蟉于东箱,象舆婉僤于西清。”颜师古注:“蚴蟉、婉僤,皆行动之貌。”《集韵》:“僤,行动貌。”这里用为“动”之意。

(xian现)

《诗·卫风·淇澳》:“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毛传:“僩,宽大也。”孔颖达疏:“是内心宽裕。”《荀子·荣辱》:“夫塞者俄且通也,陋者俄且僩也,愚者俄且知也。”《玉篇·人部》:“僩,宽大也。”这里用为胸襟开阔之意。

(qiáo侨)

“侨”。

(jùn俊)

古同“俊”。

(jiāo交)

僬侥:古代传说中的矮人。《列子·汤问》:“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说文》:“南方有焦侥人,长三尺,短之极,从人,尧声。”

(chuǎn喘)

古同“舛”。

(jiù就)

租赁。《淮南子·氾论训》:“今夫僦载者,救一车之任,极一牛之力。”韩愈《送郑权尚书序》:“僦屋以居。”

(tóng童)

《诗·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国语·鲁语》:“僮子备官,而未之闻邪。”《说文》:“僮,未冠也。”《史记·司马相如传》:“而卓王孙家僮数百人。”这里用为未成年的僮仆、奴婢之意。

(zun准)

《荀子·仲尼》:“主尊贵之,则恭敬而僔。”《说文·人部》:“僔,聚也。王筠句读:“《小雅·十月之交》文,今作噂,俗改也。”《左传·僖公十三年》引亦作僔。”这里用为聚集之意。

(sēng憎)

汉以后字。佛教指出家修行的人。

(gù雇)

古同“雇”。

(zhuan撰)(chán蝉)

(zhuan撰)《书·尧典》:“都!共工方鸠僝功。”这里用为应有之意。

僝僽:(chán蝉zhòu奏)憔悴。

(zhuan寻)

拿住,持。屈原《九歌》:“撰余辔兮高驼翔。”《礼记·曲礼》:“撰杖屦。”注:“犹持也。”僎爵:拿着的小酒杯。

僎:人名,原是公叔文子的家臣,由于公叔文子的推荐,升为卫国大夫,做了卫国的大臣。《论语·宪问》:“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

(Dēng登)

古通“登”。

(yù玉)

日旁云雾反射的光环。《吕氏春秋·季夏纪·明理》:“其日有斗蚀,有倍僪,有晕珥,有不光。”

十三画

(jiāng江)殭

《吕氏春秋·贵卒》:“鲍叔御公子小白僵。”《战国策·燕策一》:“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史记·苏秦传》:“佯僵而弃酒。”《说文》:“僵,偾也。”《汉书·梁平王襄传》:“即诈僵仆阳病。”这里用为仰面向后倒下之意。

(jià价)

“价”。

(nóng侬)

“侬”。

(xuan捐)

《诗·齐风·还》:“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楚辞·九章·惜诵》:“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荀子·非相》:“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韩非子·忠孝》:“今民儇诇智慧,欲自用,不听上。”《说文》:“儇,慧也。”这里用为轻薄、有小聪明之意。儇子:指轻薄刁巧的男子。

《荀子·荣辱》:“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鈆之重之。”王先谦集解引王引之曰:“《方言》曰:‘还,积也。’还与儇声近而义同。有靡之儇之,皆积贯之意也。”这里用为积累之意。

(tiao条)

《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鞗革冲冲。”《诗·小雅·采芑》:“簟茀鱼服,钩膺鞗革。”《诗·大雅·韩奕》:“鞹鞃浅幭,鞗革金厄。”《诗·周颂·载见》:“鞗革有鸧,休有烈光。”《玉篇·革部》:“鞗,辔也,亦作鎥。”《字汇·革部》:“鞗,革辔也,御者所执,以丝曰辔,以革曰鞗。”这里用为马缰绳之意。

(zhòu宙)

“僝”。

(jiǎo侥)

古同“侥”。

古通“徼”。

(jiǎn俭)

“俭”。

(kuài侩)

“侩”。

(ai爱)

《诗·大雅·桑柔》:“如彼遡风,亦孔之僾。”《尔雅·释言》:“僾,唈也。”郭璞注:“呜唈,短气。”这里用为气管堵塞呼吸不畅之意。

《荀子·礼论》:“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愅诡唈僾而不能无时至焉。”杨倞注:“气不舒,郁闷之貌。”这里用为郁闷不乐之意。

仿佛、好像。《礼记·祭义》:“僾然必有见乎其位。”《说文》:“僾,仿佛也。从人,爱声。”

(shǎ傻)

古同“傻”。

(dān担)

(擔)的古字。《淮南子·兵略训》:“周锥凿而为刃,剡摲筡奋儋䦆。”

(yì亿)

“亿”。《左传·隐公十年》:“不能供亿。”《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心亿则乐。”《左传·昭公三十年》:“我盍姑亿吾鬼神。”《荀子·儒效》:“亿然若终身之虏。”《国语·楚语》:“亿其上下。”《说文》:“亿,安也。”本意为安宁,安定之意,这里用为安于之意。

(yí仪)

“仪”。

(sà赛)

《史记·高祖本纪赞》:“故救僿莫若以忠。”这里用为缺乏诚意、不诚恳之意。

(tan禅)

从容、休闲的样子。《楚辞·九章·惜诵》:“欲儃佪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庄子·田子方》:“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集韵·缓韵》:“儃,儃儃,舒闲貌。”

古同“禅”。

(pì譬)

邪僻。《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君正臣从谓之顺,君僻臣从谓之逆。”《庄子·胠箧》:“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韩非子·八说》:“然而弱子有僻行,使之随师。”《集韵·昔韵》:“僻,邪也。”《后汉书·张衡传》:“览蒸民之多僻兮,畏立辟以危身。”

古通“避”。退避,回避。《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再拜,便僻。景公迺下席而谢之曰。”《庄子·外物》:“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说文》:“僻,辟也。…《诗》曰:‘宛如左僻。’”

古通“嬖”。嬖(bi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左传·定公十年》:“宋公子地嬖蘧富猎。”《左传·隐公三年》:“嬖人之子也。”《孟子·梁惠王下》:“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韩非子·八奸》:“贵夫人,爱孺子,便僻好色。”《国语·郑语》:“而嬖是女也。”《礼记·缁衣》:“毋以嬖御人疾庄后。”《说文》:“便嬖,爱也。”这里用为宠爱之意。

十四画

(tái台)

古代最下一级奴隶的名称。

(chóu)

“俦”。

(rú茹)

《周礼·太宰》:“四曰儒,以道得民。”《论语·雍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墨子·非儒下》:“儒浩居而自顺者也。”《荀子·儒效》:“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礼记·儒行》:“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这里用称为有文化知识的人之意。

古通“懦”。《荀子·脩身》:“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杨倞注:“偷,谓苟避于事;儒,亦谓懦弱畏事;皆懒惰之意。”《荀子·非十二子》:“偷儒而罔,无廉耻而忍謑訽:是学者之嵬也。”这里用为懦弱之意。

古通“濡”。沾湿。《淮南子·说山训》:“拯溺者而欲无儒,是非所行而行所非。”

古通“偄(ruǎn软)”。偄:《说文·人部》:“偄,弱也。”段玉裁注:“此与懦、儒二字义略同而音形异。”《潜夫论·救边》:“示偄寇敌,不亦惑乎?”这里用为懦弱之意。

(bó脖)

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名。春秋前后居住在以僰道为中心的今川南以及滇东一带。《淮南子·齐俗训》:“羌氐僰翟,婴儿生皆同声,及其长也,虽重象狄騠,不能通其言。”

(xiū休)

“鸺”。

(an安)

《荀子·不苟》:“穷则弃而儑。”《玉篇·人部》:“儑,不慧也。”《广韵·盍韵》:“儑,不著事。”这里用为不贤慧、不懂事之意。

(chuǎn喘)

古同“舛”。

(wu舞)

古同“舞”。《庄子·在宥》:“鼓歌以儛之。”《庄子·列御寇》:“再命而于车上儛。”《广韵》:“儛,同舞。”这里用为舞蹈之意。

(chái柴)

“侪”。

(bīn傧)

“傧”。

(níng您)

旧同“您”。

(nǐ拟)

《管子·法法》:“轩冕不下儗,而斧钺不上因。”《说文·人部》:“儗,僭也。”《汉书·贾谊传》:“天下初定,制度疏濶,诸侯王僭儗,地过古制。”《新唐书·车服志》:“上得兼下,下不得儗上。”这里用为超越本分,僭越之意。

古通“拟”。《管子·兵法》:“举儗章则载食而驾。”《礼记·曲礼下》:“儗人必於其伦。”《汉书·沟洫志》:“儗於巴蜀。”《字汇·人部》:“儗,比也。”这里用为比拟之意。

(jǐn侭)

“侭”。

十五画

(yōu优)

“优”。

(cháng常)

“偿”。

(léi磊)

《淮南子·俶真》:“然而不免于儡身。”《说文》:“儡,相败也。”这里用为败坏之意。

(lu鲁)

《荀子·非十二子》:“劳苦事业之中则儢儢然,离离然。”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儢儢,离离,谓不耐烦苦劳顿,懒散疏脱之容也。”《玉篇·人部》:“儢,儢拒,心不欲为也。”这里用为不勤奋之意。

(chǔ储)

“储”。

(biao标)

《诗·齐风·载驱》:“汶水滔滔,行人儦儦。”《诗·小雅·吉日》:“儦儦俟俟,或群或友。”这里用为很多人跑动的样子之意。

十六画

(shū苏)

古同“倏”。疾速。《楚辞·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楚辞·招魂》:“往来儵忽。”《庄子·大宗师》:“儵然而往。”

(tiáo条)

古同“鲦”。鱼名。白鲦、魳鲦。鱼纲鲤科。体长,侧扁,银白色,侧线紧靠腹部,性活泼,善跳跃,常在水面结群往来,迅速游动。中国淡水均产。《淮南子·人间训》:“夫临河而钓,日入而不能得一鯈鱼者,非江河鱼不食也。”

(chèn衬)

古同“衬”。

(lǒng笼)

“笼”。同“笼统”。

十七画

(chán谗)

不整齐。《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苟且,不严肃。《国语·周语中》:“夫戎、狄,冒没轻儳,贪而不让。”

(ráng瓤)

古同“攘”。

十九画

(nuó傩)

“傩”。

(lì俪)

“俪”。

(luó萝)

“偻儸”。

(zǎn攒)

古同“攒”。

二十画

(tǎng傥)

“傥”。

(yǎn眼)

“俨”。

二十一画

(lěi垒)

《老子·二十章》:“儽儽兮,若无所归。”《六书统》:“儽,凭高众立貌。”这里用为凭高而立之意。

(chóu酬)

“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管理的顺序错了,团队就会越带越累 ​​​
一眼就能看出来,男女之间有没有发生关系,涨知识了
这本揭露世界运行真相的书,越早读到越好!(力荐!!!)
游云南西双版纳中科院植物园(16)
荷花教程|🪷花头、荷叶、莲蓬画法👉一看就会
国界划线很有趣,一户竟然分两国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